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口服华法林出血的处理与预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口服华法林能有效防止血栓的形成 ,理想的抗凝水平应为既能有效预防血栓形成 ,又能避免严重出血 (尤其脑出血 )事件发生。1 华法林致严重出血的发生率口服华法林所致脑出血的发生率非常低 ,总的年发生率为0 5 %或更低 ,与阿司匹林 (年发生率 0 3% )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  相似文献   

2.
许俊堂 《中国医刊》2006,41(6):50-50
口服华法林在有适应证的病人能有效防止血栓栓塞的发生.适当的抗凝水平应在有效预防脑卒中事件发生的同时,严重出血(尤其脑出血)事件少见.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新型口服抗凝药物(NOAC)利伐沙班、达比加群酯和传统抗凝药物华法林用于高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将264例高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分为3组,利伐沙班组88例,述比加群酯组88例;华法林组88例,根据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调整剂量,将INR控制在2.00~2.50.结果 卒中或血栓栓塞事件在利伐沙班组发生2例(2.27%);达比加群酯组发生3例(3.41%);华法林组发生4例(4.55%).出血事件在利伐沙班组发生7例(7.95%);达比加群酯组发生6例(6.82%);华法林组发生13例(14.77%).3组间卒中或血栓栓塞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利伐沙班组和达比加群酯组出血事件的发生率低于华法林组(P<0.05),但利伐沙班组与达比加群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OAC利伐沙班、达比加群酯与华法林比较,在降低高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卒中和血栓栓塞事件方面,治疗效果与华法林相当,而出血事件的发生率低于华法林.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前瞻性随机对比研究,评价华法林低强度抗凝预防非瓣膜性房颤发生血栓栓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102例持续性房颤病人分为华法林低强度抗凝观察组及华法林标准强度抗凝对照组。观察组抗凝目标值INR1.5~2.0,对照组抗凝目标值INR2.1~3.0。常规门诊随访,检测INR调整华法林剂量,并记录两组病人的终点事件及出血事件。结果随访3年,低强度抗凝与标准强度抗凝相比,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别,而出血并发症低强度抗凝组明显低于标准强度对照组(0.0%vs14%,P0.01)。结论华法林低强度抗凝(INR1.5~2.0)预防非瓣膜性房颤发生血栓栓塞并发症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5.
心房颤动(房颤)的最大危害是引起卒中或血栓栓塞事件,临床上常以抗凝药物,包括华法林或新型口服抗凝药物来有效降低血栓栓塞事件,但药物治疗有增加出血的风险。基于非瓣膜性房颤患者90%的血栓是来自左心耳,近年有些临床研究显示,左心耳封堵术( LAAC)可用于卒中风险高危、不能耐受华法林治疗或不愿长期口服抗凝药物的房颤患者的治疗,不仅能减少卒中、体循环栓塞与心血管死亡复合事件,而且在降低心血管死亡与全因死亡事件方面较口服华法林有更优的结局。但LAAC的远期预后、与新型口服抗凝药物的比较以及在国人房颤患者的应用经验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 考察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华法林抗凝治疗的单中心临床应用现状,比较华法林采用不同抗凝强度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入选广东省人民医院2000~2008年瓣膜置换术后长期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的中国患者845例,追踪随访患者一般资料、临床资料、用药方案、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值和心脏B超结果,观察血栓栓塞并发症及出血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 845例患者均为汉族,广东人占88.04%,华法林的日平均维持剂量为2.92±0.88 mg/d,术后多次测定INR值的中位数为2.09±0.39,44.62%的患者采用低强度抗凝治疗,INR维持在1.5~2.0范围;56.45%患者采用标准强度抗凝,INR维持在2.0~3.0.血栓事件总的发生率为4.14%.14(1.66%)例患者发生严重出血不良反应,其中消化道出血最常见.出血事件与置人心脏瓣膜类型相关,机械瓣置换术出血事件较生物瓣置换增加有显著性意义.低强度抗凝与标准强度抗凝比较,血栓栓塞并发症及严重出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 中国人群低强度抗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与标准抗凝相当,华法林抗凝治疗INR比值维持在1.8~3.0范围内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患者使用华法林长期抗凝治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将82例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随机分为华法林组和阿司匹林组,观察两组血栓栓塞事件,心房内附壁血栓减少情况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华法林组血栓发生率为2.38%,阿司匹林组为17.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华法林组心房内附壁血栓显著减少。两组病例主要不良反应为轻微出血,但无一例脑出血等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心房颤动患者长期使用华法林抗凝治疗是有效和安全的。  相似文献   

8.
低危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抗栓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低危非瓣膜病心房颤动(AF)患者华法林和阿司匹林的疗效,以明确抗栓治疗的最佳策略。方法:资料来源于华法林(目标INR 2.0~3.0)与阿司匹林(150~160mg/d)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参考国际指南中关于非瓣膜病AF血栓栓塞高危因素的建议,低危分层标准为不具备任何一项高危因素:脑卒中病史、年龄大于75岁、糖尿病、心肌梗死、超声心动图EF小于40%。分析低危亚组中阿司匹林与华法林组血栓栓塞和出血事件。结果:低危亚组患者306例,平均年龄(61.9±9.3)岁,男性194例(63.4%),孤立性AF 41例(13.4%)。随访时间中位数19个月。服用阿司匹林患者发生血栓栓塞事件5例,华法林组仅1例,但统计学没有显著差异(P=0.219)。患者共发生出血事件11例,其中严重出血仅在华法林组有1例。华法林组总出血发生率高于阿司匹林组但没有统计学差异(P=0.288)。血栓栓塞和严重出血事件的联合终点[9例(5.6%)比3例(2.1%)P=0.146]两组间也没有差异。结论:不具有血栓栓塞高危因素的低危非瓣膜病AF患者,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与口服抗凝药物的疗效相似,但阿司匹林的剂量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宋莹莹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4,39(11):1505-1507
目的:观察华法林对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心房颤动(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132例75岁以上2型糖尿病合并房颤患者,随机分为华法林中等强度组[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维持在2.1~2.5],华法林低等强度组(INR维持在1.5~2.0),对照组(口服阿司匹林),每组44例。随访1年,记录血栓栓塞和出血事件发生率。结果:华法林中等强度组、低等强度组和对照组血栓栓塞事件呈逐渐增多,对照组血栓栓塞发生率高于华法林中等和低等强度组(P<0.05),中等和低等强度组血栓栓塞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等强度组、低等强度组和对照组出血事件呈逐渐减少,中等强度组出血发生率均高于低等强度组和对照组(P<0.05),但对照组出血发生率与低等强度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华法林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房颤患者,INR维持在1.5~2.0,不仅能够取得最佳的抗凝效果,同时能够有效地避免出血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仝峰  慕春言  王景斌  苏毅  杨琴 《中原医刊》2011,(3):48-49,52
目的观察阿司匹林与不同抗凝强度的华法林预防75岁以上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发生血栓栓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75岁以上老年非瓣膜性房颤108例分为肠溶阿司匹林组(150mg/d,36例)、华法林抗凝强度国际标准化比率(INR)1.8~2.4(低等强度组,37例)和INR2.5~3.0(中等强度组,35例)三组。观察三组血栓栓塞并发症及出血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三组患者基线特征(包括合并疾病和伴随用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阿司匹林组、华法林低等强度组、华法林中等强度组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分别为16.6%、8.1%、5.7%,不同抗凝强度华法株组较阿司匹林组显著降低血栓栓塞事件(P〈0.05),而不同抗凝强度华法林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总出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分别为2.8%、5.4%、11.4%,三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无严重致死性出血病例。结论华法林抗凝强度INR1.8~3.0能明显降低75岁以上老年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率,INR1.8~2.4时出血发生率较低,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利伐沙班和华法林用于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将172例非瓣膜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利伐沙班组86例,利伐沙班20mg/d,肾功不全者15mg/d;华法林组86例,根据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调整剂量,将INR控制在2.0~3.0。结果:利伐沙班组发生栓塞3例,占3.49%;出血2例,占2.33%。华法林组发生栓塞4例,占4.65%;出血9例,占10.47%。两组间血栓栓塞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利伐沙班组出血发生率低于华法林组(P?0.05)。结论:利伐沙班与华法林抗凝治疗效果相当,可明显减少栓塞事件,而出血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华法林,该药既有效又安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的重要性,以降低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率.方法:对自1998年5月~2000年5月曾在我院治疗的69例房颤患者给予口服阿司匹林治疗.自2000年8月~2002年10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63例房颤患者给予静脉注射肝素或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继之口服华法林治疗.对两组患者的病情转归随访1年的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经用肝素低分子肝素和华法林抗凝治疗,INR达到国际标准2.5后,其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较仅服阿司匹林非抗凝治疗明显下降.抗凝治疗者出现1例上消化道出血,无出血性死亡病例.结论:肝素低分子肝素及华法林对降低心房颤动所致血栓栓塞性事件发生率有效,是提高心房颤动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的有效治疗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和分析我国心脏人工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患者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的出血原因。方法: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服用华法林患者102例,其中主动脉瓣置换术(AVR)28例,二尖瓣置换术(MVR)55例,双瓣置换术(DVR,主动脉瓣置换+二尖瓣置换术)19例。监测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中凝血酶原时间(PT)值及国际标准比值(INR),观察患者的出血和血栓栓塞事件。结果:术后25例发生32次一般性出血,PT出现不同程度延长,INR多数超过2.5。结论:出血是华法林抗凝治疗最主要的不良反应,而抗凝过度、饮食、药物联用等是出血事件的重要危险因素。换瓣术后抗凝治疗应在严密监测下进行。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长期口服华法林和阿司匹林对血液透析长期静脉留置导管通畅率的影响。方法选取行留置带袖套静脉导管(TCC)作为血管通路的终末期肾病透析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华法林组(A组)、阿司匹林组(B组)和对照组(C组),各40例。阿司匹林组患者在TCC置入后口服阿司匹林100mg,每日1次;华法林组患者在TCC置入后24h口服华法林,维持INR在1.5~2.5之间;对照组在TCC置入后不接受任何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记录并比较三组患者的导管失功发生率,尿激酶干预次数和出血事件发生人数。结果华法林组、阿司匹林组和对照组导管功能不良的的发生率分别为1.99%、3.26%和3.46%,华法林组和阿司匹林组、对照组比较(P<0.05),阿司匹林组和对照组比较(P>0.05)。华法林组出现1例主要出血事件,2例次要出血事件,阿司匹林组和对照组无出血事件(P<0.05)。结论华法林比阿司匹林更能有效预防透析患者TCC的血栓栓塞,但由华法林引起的出血事件也应当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华法林对高龄心房颤动患者不同抗凝强度抗凝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入选高龄(≥80岁)住院的心房颤动患者84例,根据房颤血栓危险度评分≥2分的给予华法林抗凝,根据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随机分为低强度组(INR:1.6~2.0)和标准强度组(INR:>2.0~3.0),分析两组的血栓栓塞和出血事件。结果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低强度组与标准强度组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出血事件发生率低强度组低于标准强度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高龄老年房颤患者应用华法林抗凝,将INR控制在1.6~2.0更有效、安全。  相似文献   

16.
华法林是全世界使用最多的口服抗凝药,治疗窗狭窄,个体差异大,可与多种药物和食物发生相互作用,抗凝不当很容易导致出血或栓塞等不良事件[1].美国FDA收集的1990 ~ 2000年间药物不良事件报告显示华法林为导致严重不良事件的10种药物之一[2].因此,临床上常通过严密监测PT(凝血酶原时间)和INR(国际标准化比值)判断抗凝强度,从而做出相应调整.苯妥英钠与华法林合用可发生药物相互作用,并且该作用具有双向性,难以预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年龄≥75岁的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AF)患者进行华法林抗血栓治疗PT-INR安全范围。方法:2004年1月~2007年6月我院连续诊治的264例75岁以上非瓣膜病性AF患者随机分配至低抗凝组、中抗凝组、强化抗凝组,门诊随访,记录3组患者血栓栓塞及出血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与INR控制在1.5~2.0比较,当INR控制在2.0~2.5和2.5~3.0时,缺血性脑卒中及其他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明显下降,且2组间缺血性脑卒中及其他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无明显差异;但在高抗凝强度治疗组,出血事件明显增加:1例颅内出血,1例严重消化道出血,8例其他类型出血,与之相比,低抗凝组及中抗凝组中出血事件明显减少:严重出血事件发生率为0%,其他类型的出血事件的相对危险度也分别减少62.5%和50%,2组间出血事件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在我院264例非瓣膜病性AF患者中,应用华法林抗凝预防血栓栓塞,将INR控制在2.0~2.5,是安全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18.
雷娇  薛睿 《重庆医学》2018,(1):114-117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华法林抗凝治疗对高龄稳定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合并非瓣膜性心房颤动(AF)患者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该院心内科收治的141例高龄稳定性冠心病合并非瓣膜性AF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低剂量华法林组和标准剂量华法林组.低剂量组开始口服华法林1.25 mg,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达标范围为1.5~2.1;标准剂量组开始口服华法林2.5 mg,INR达标范围为2.2~2.7,随访患者临床复合终点(全因死亡和血栓时间)和安全终点事件(出血事件),并分析血栓事件和出血安全事件与INR的关系.结果 共有135例患者临床资料纳入数据分析,两组患者分别在性别、年龄、BMI、左室射血分数(LEVF)、合并症数量、肌酐清除率、CHA2DS2VASc评分、HAS-BLED评分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全因死亡、缺血性脑卒中、无症状脑卒中、肺栓塞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组腔隙性脑梗死及外周血管栓塞发生率显著高于标准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脑出血、胃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标准剂量组在肾脏出血、皮肤黏膜出血、牙龈出血等方面发生率显著高于低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华法林服用剂量和INR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组患者INR水平明显低于标准组,INR值越小,患者出血事件发生率越低,而栓塞事件发生率越高,INR值越大,患者出血事件发生率越高,而栓塞事件发生率越低.结论 不同强度华法林抗凝治疗均对高龄稳定性冠心病合并非瓣膜性AF患者的治疗有效且安全,低剂量华法林安全性优于标准剂量.  相似文献   

19.
华法林应用于房颤中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华法林在房颤中应用。方法:2006年1月~2008年6月治疗的房颤患者184例,随机分为华法林组92例、阿司匹林组92例,观察两组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并进行比较。结果:经统计学分析,两组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华法林在房颤患者抗凝治疗中防止血栓、栓塞事件效果明显,可以显著地降低和防止血栓、栓塞发生,经严格的检测可以避免严重出血的不良反应发生,是房颤患者进行抗凝治疗的首选药品。  相似文献   

20.
柯鹍鹏 《医学综述》2013,19(11):2055-2058
华法林的治疗安全范围窄,剂量的个体差异大,即使同一个体,在不同时期所需的剂量也会不同,但是华法林仍然是目前国际上应用最为广泛的口服抗凝药。临床上因华法林剂量调整不及时而导致的出血或栓塞事件经常发生。华法林主要用于机械心脏瓣膜置换术术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以及深静脉血栓等患者的抗凝治疗。影响华法林抗凝作用的因素有很多,最主要的有遗传因素、人口学因素以及其他药物因素。该文综述近几年国际上进行的有关影响华法林剂量的许多因素的研究,并介绍基于基因多态性、人口学因素及药物因素的华法林剂量预测模型的最新进展,为指导临床上华法林的个体化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