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背景 已有报道显示广泛性子宫切除术后盆底支持结构改变与术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密切相关,但目前就术后盆底支持主要结构--肛提肌发生了何种改变尚无报道。目的 采用动态MRI及三维重建的方法观察广泛性子宫切除术前后肛提肌的形态变化特点,为临床了解术后盆底障碍性疾病(PFD)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按照研究标准纳入2015年9月-2017年9月就诊于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的ⅠA2~ⅡA2期宫颈鳞癌并行广泛性子宫切除术的患者33例,收集并对比其术前2周内和术后1年静态和最大屏气用力状态下MRI数据,三维重建出骨盆及肛提肌,利用二维MRI图像观察髂尾肌、耻骨直肠肌和肛提肌耻骨联合附着处形态的变化,利用三维模型检测肛提肌体积、肛提肌板角度、肛提肌裂孔横径和前后径、耻骨肌耻骨附着处距耻骨联合下缘距离。结果 术后11例(33.3%)髂尾肌发生“漏斗状”改变,10例(30.3%)耻骨直肠肌形态发生“U型”“O型”“不规则型”改变,19例(57.6%)肛提肌耻骨附着处发生“波浪形”和“缺损”改变。三维模型显示,术后肛提肌体积缩小了3.81 cm2,肛提肌板角度增大了4.13°,耻骨肌耻骨附着处距耻骨联合下缘距离增大0.94 mm,肛提肌裂孔横径、前后径无明显变化。结论 广泛性子宫切除术后部分与肛提肌支持力密切相关的形态和参数发生改变,术后肛提肌发生了趋向于盆底松弛改变的形态变化,可为临床早期盆底康复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缩肛状态下肛提肌应变率评价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盆底肌收缩功能中的价值,从而为临床提供可量化的客观指标.方法 选取77例压力性尿失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Oxford肌力分级标准分为肌力障碍组27例和非肌力障碍组50例;选择30例其他普通妇科疾病且无盆底肌功能障碍患者作为健康对照组.比较3组缩肛状态下的肛提肌应变率;分析缩肛状态下肛提肌应变率与Oxford肌力分级的相关性;并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来探索缩肛状态下肛提肌应变率诊断盆底肌收缩功能障碍的最佳临界值.结果 肌力障碍组缩肛状态下肛提肌应变率低于其他两组(P<0.05).Oxford肌力分级与缩肛状态下肛提肌应变率呈正相关(r=0.815,P<0.05).缩肛状态下肛提肌应变率诊断盆底肌收缩功能障碍最佳临界值为10.07%,曲线下面积为0.888(P<0.05),其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1.8%、78.6%、80.8%、86.3%.结论 缩肛状态下肛提肌应变率对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盆底肌收缩功能障碍的诊断具有一定价值,但仍需进一步研究以证实其对其他类型疾病患者盆底肌功能的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在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早期评估中的应用。方法选择医院2016年3月-2018年3月收治的产后盆底功能障碍产妇80例作为观察组,另选择同时期产后盆底功能正常的产妇8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均接受MRI扫描,对比两组产妇静态和动态下影像特点。结果在MRI扫描静态和动态下,观察组的髂骨尾骨肌、耻骨尾骨肌、耻骨直肠肌面积均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横断位肛提肌裂孔宽度、矢状位耻骨联合到肛直肠连接后缘的连线(LH线)、直肠后壁耻骨直肠肌附着点到耻骨联合下缘到末端尾椎1-2间隙的连线的垂线(M线)长度、肛提肌角度(LPA)及髂骨尾骨肌角度(ICA)均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髂骨尾骨肌厚度(ICT)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 MRI可显示出产妇产后早期的盆底功能及形态变化,对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早期评估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与比较三维超声与三维磁共振成像在肛提肌缺损检测中的价值。方法:研究时间为2017年2月至2019年2月,选择成年健康女性志愿者64例作为对照组,选择经阴道分娩并具有盆腔脏器脱垂症状的初产妇64例作为观察组,所有入选者都进行盆底的三维超声与三维磁共振成像(MRI)检查,记录肛提肌缺损等相关参数。结果:超声显示观察组的肛提肌缺损率为34.3%,对照组为4.5%,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静息状态与盆底肌收缩状态的盆膈裂孔面积、肛门内括约肌厚度都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三维MRI显示观察组的肛提肌缺损率为39.1%,对照组为1.6%,对比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LHW、LHL、LPA值都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正常肛提肌的髂骨尾骨肌呈头尾方向走行并向上膨凸,耻骨直肠肌位置较髂骨尾骨肌低;肛提肌缺损表现为两侧不对称,阴道经缺损处向侧方膨出,病变一侧与耻骨联合分离。结论:三维超声与三维磁共振成像在盆底检测中的应用能有效反映分娩所致的肛提肌缺损,还可描述缺损肌肉与周围脏器的相互关系,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采用二维等效力学方法构建矢状面盆底的精细化几何模型, 探讨不同腹压下盆底器官组织的形位改变对盆底生物力学特性的影响。方法纳入1名28岁身体健康、体形匀称的已婚未育女性志愿者, 采用3.0 T磁共振扫描仪, 仰卧位静息状态扫描盆底组织获得其盆腔核磁共振影像学数据。基于磁共振成像(MRI)二维参数测量和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方法, 建立女性盆底的几何模型和有限元模型, 分析不同腹压下盆底支持系统的生物力学变化特点。结果本研究在60、99、168、208 cmH2O(1 cmH2O=0.098 kPa)等4种腹压载荷作用下仿真模拟盆底受力的4种不同工况, 分析得出的趋势为:在腹压载荷作用下子宫发生向下向后的后倾屈曲形位变化, 宫颈、阴道中上段和肛提肌发生力学轴向指向骶尾骨的特征变化, 肛提肌在水平方向上的变形比竖直方向上的更大。随腹压的增加健康受试者盆底整体系统在4种不同工况下的最大应力值分别为0.194 3、0.389 6、0.557 1、0.627 5 MPa, 最大位移值分别为10、14、21、25 mm;宫颈和阴道中上段的最大应力值分别为0.111 7、0.161 8、0.250 6、...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经会阴三维超声评估初产妇肛提肌损伤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3年2月至2014年6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就诊的81例初产妇进行观察研究.使用经会阴三维超声观察81例经阴道分娩的初产妇产后6~8周的肛提肌,对所有可能导致初产妇肛提肌损伤的危险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包括受试者的新生儿头围(HC)、出生体质量、第二产程时长、母体年龄、婴儿性别、会阴侧切及器械分娩.对以上所有的可能因素进行研究,应用Logistic多元回归的统计学方法分析产后肛提肌损伤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通过经会阴三维超声观察81例初产妇的肛提肌,其中13例(16.05%)初产妇肛提肌损伤.单因素分析影响肛提肌损伤的因素有:较大的胎儿头围,较长的第二产程时长,较大体质量,会阴侧切,器械分娩.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胎儿头围OR=5.72(95%CI:1.68~19.47),第二产程时长OR=4.93(95%%CI:1.65~14.68),胎儿体质量OR=1.90(95%CI:1.09~3.29),器械分娩OR=1.36(95%CI:1.05~2.51),会阴侧切OR=1.41 (95%CI:1.16~5.47),以上均为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胎儿性别、母体年龄不是初产妇肛提肌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较大的头围和较长的第二产程是初产妇肛提肌损伤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董会永  冯驰 《河南医学研究》2023,(21):3971-3974
目的 探讨磁刺激结合生物张力聚焦疗法(BFT)对盆底器官脱垂(POP)患者盆底肌肌力、肛提肌损伤、性功能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纳入驻马店市中心医院2020年10月至2022年10月收治的102例POP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1例)和研究组(51例)。对照组接受磁刺激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BFT,两组均治疗4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用Glazer评估患者盆底肌肌力(前静息阶段、5 s快速收缩阶段、60 s持续收缩阶段、后静息阶段肌电值),采用三维超声测量患者肛提肌裂孔前后径、左右径及面积,采用女性性功能指数(FSFI)量表评估患者性功能。结果 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盆底肌肌力前静息阶段、后静息阶段肌电值低于对照组,5 s快速收缩阶段、10 s持续收缩阶段、60 s持续收缩阶段肌电值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肛提肌裂孔前后径、左右径、面积均小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FSFI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磁刺激结合BFT能提高POP患者盆底肌肌力,修复肛提肌损伤,改善性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四维盆底超声对产后女性盆底障碍与针灸治疗产后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的诊断价值。 方法 选择金华市妇幼保健院妇产科2019年1—5月收治的80例产后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患者与同期产后无盆底功能障碍的80例妇女开展前瞻性研究,分别设置为观察组、对照组,对2组妇女进行四维盆底超声检查,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的肛提肌裂孔情况。将观察组患者分为2组,各40例,比较2组的四维盆底超声检测指标、盆底肌力评分、阴道最大收缩压。 结果 在静息状态、缩肛状态,观察组的肛提肌裂孔前后径、左右径、面积均大于对照组,其肛提肌厚度小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观察2组的肛提肌裂孔前后径、左右径、面积均小于观察1组(均P<0.05),其肛提肌厚度大于观察1组(均P<0.05)。治疗后,观察2组的盆底肌力评分、阴道最大收缩压均高于观察1组(均P<0.05)。 结论 四维盆底超声可清晰、直观地显示盆底功能障碍女性患者盆底结构的形态学特点,还可客观评估针灸治疗盆底功能障碍的临床效果,可将四维盆底超声作为盆底功能障碍的辅助诊断手段和疗效评估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生物电治疗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对盆底肌电生理、四维超声参数及血清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5月-2021年12月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00例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接受生物电治疗联合盆底肌训练,对照组接受盆底肌训练。两组在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进行盆腔脏器脱垂/尿失禁性功能问卷(PISQ-12)评分,检测盆底肌电生理指标(快肌最大肌电值、慢肌平均肌电值、混合肌平均肌电值)、盆底四维超声参数(静息状态和缩肛状态的肛提肌裂孔面积、肛提肌厚度)及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骨桥蛋白(OPN)、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的含量。结果:治疗后,观察组ICIQ-SF评分低于对照组,PISQ-12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盆底肌快肌最大肌电值、慢肌平均肌电值、混合肌平均肌电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静息、缩肛状态的肛提肌裂孔面积均小于对照组,提肛肌厚度均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MMP-1、OPN、CTGF含量均低于对照组(P<...  相似文献   

10.
卢明霞  朱玉莲 《医学综述》2012,(24):4195-4197
盆底肌肉锻炼(PFMT)是指有意识地对以耻骨-尾骨肌肉群(即肛提肌)为主的盆底肌肉群进行自主性收缩锻炼,增强尿道阻力,加强控尿能力。研究表明,妊娠和分娩可造成盆底肌肉及神经损伤,而阴道分娩可引起阴部神经及其分支的损伤。妊娠期PFMT可以促进孕妇盆底血液循环,加强盆底肌肉张力,减轻妊娠子宫对下肢静脉的压迫,使骨盆内脂肪沉积减少,防止压力性尿失禁、子宫脱垂、产后性功能障碍等疾病的发生。现对妊娠期及产后早期PFMT的最佳时机与最佳疗程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产后压力性尿失禁(SUI)妇女盆膈裂孔的大小及耻骨内脏肌的厚度。方法:对43例产后SUI妇女行经会阴三维超声检查,并与48例无SUI症状的产妇作对照观察。测量两组产妇在静息、张力(Vasalva动作)和缩肛动作时的盆膈裂孔前后径、横径、面积及耻骨内脏肌厚度。结果:在静息、张力及缩肛动作3种状态下,SUI组盆隔裂孔前后径、面积均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或P<0.01);在张力状态时,SUI组盆膈裂孔横径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在张力状态及缩肛动作时,SUI组耻骨内脏肌厚度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产后SUI患者盆膈裂孔增大,耻骨内脏肌厚度减小。经会阴三维超声是对产后SUI患者进行诊断的有效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收集测量骨盆后环解剖数据,设计微创螺钉的钉道,并通过建立骨盆有限元模型,进行三维有限元分析,为后续骶骨骨折及微创螺钉的研究设计打下基础。方法 测量20例健康志愿者骨盆数据,初步筛选确定骨盆后环微创螺钉的设计数据,并建立骨盆有限元模型,进行三维有限元分析,分别进行静态和动态力学加载,进行骨盆有限元模型验证。结果 完成健康志愿者骨盆CT数据测量后,对骨盆进行三维重建,并选择A、B、C 3条髂骨钉钉道,获取钉道A、B、C相关数据,测量结果显示:B、C钉道长度和宽度大于A钉道,钉道进钉点与软组织的距离较A钉道短。建立正常骨盆有限元模型后,静态力学加载结果显示,在施加500 N的外旋载荷下,骨盆受到的最大Von Mises应力为582.05 Pa;骶髂复合体处的受力为107.38 Pa;应变分布显示,在500 N的外旋载荷下,应变分布最大的部位在同侧骶髂关节软骨,对侧骶髂关节软骨和耻骨联合的应变次之。位移分布显示,在500 N的外旋载荷下,位移分布最大的部位在同侧髂骨,沿着同侧对侧方向,位移分布呈梯度降低。同侧髂前上棘处的位移最大为0.35 cm。动态力学加载结果显示,髂前上棘在Z轴方向的位移是1.5 mm,在X轴方向的位移是1.8 mm,在Y轴方向的位移是-0.2 mm。耻骨联合在Z轴方向的位移是0.8 mm,在X轴方向的位移是1.0 mm,在Y轴方向的位移是0.03 mm。Y轴,即沿冲击方向的位移最大。等效应力在耻骨支、坐骨、髂前上棘、骶骨、髋臼等骨折易发生处应力相对较大。随着冲击力的增加,骨盆受到的应力随着时间增大,冲击力下降,其应力也呈下降趋势。冲击力、应力、骨盆位移的最大值在10 ms处,即达到峰值力时候的冲击时间。在4 000 N和5 000 N的冲击力作用下,骨组织的应力超过了200 MPa,超过了其平均屈服强度,提示此时可能会出现骨盆骨折。结论 通过数据测量及分析,得出B/C钉道作为主钉道,A钉道作为辅钉道的设计合理;建立的骨盆有限元模型可作为后续骶骨骨折及内固定模型研究及对比研究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IGF-1基因治疗对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模型大鼠的影响,探索 对该疾病理想的治疗方法。方法 对240只SD雌鼠水囊阴道扩张法建模,从185只成功模型中随机选取148只并分为5组,分别进行IGF-1基因治疗、氨哮素药物治疗、电刺激治疗、空质粒载体注射和未治疗,另选未建模大鼠20只作为空白对照,各组分别于治疗后1d、21d、42d和63d进行尿动力学检测、血清生化指标(LDH,CK)检测等,并在光镜下观察耻尾肌肌纤维的变化。结果 在治疗后21d时,无论是最大膀胱容量、漏尿点压力还是收缩力/肌重比,IGF-1组、电刺激组治疗效果更佳;而IGF-1组与电刺激组两组之间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IGF-1基因治疗和电刺激治疗对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模型大鼠的效果优于药物治疗等其他组。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产后盆底康复仪联合盆底肌训练治疗对盆底肌肉张力的影响及对盆底功能的作用。方法:选择垦利县人民医院2012年1~3月收治的150例住院足月妊娠产后6周的产妇进入研究,随机分成两组。盆底康复治疗组80例,对照组70例。治疗组采用法国PHEN IX盆底康复治疗仪进行盆底康复治疗,主要包括盆底肌力评估和电刺激治疗一个疗程加盆底肌训练(也称Kegel运动);观察组采用普通产后康复教育。通过盆腔肌肉电生理诊断、压力性尿失禁、POP-Q诊断盆腔器官脱垂情况指标。两组分别于产后6周、6个月、12个月评价盆底功能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结果:产后6个月、12个月盆底肌肉张力治疗组均高于对照组。产后6个月治疗组及对照组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分别为2.50%(2/80)和12.86%(9/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12个月治疗组及对照组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分别为3.75%(3/80)和14.29%(10/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12个月治疗组及对照组POP-QⅠ度脱垂发生率分别为26.25%(21/80)和42.86%(30/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后采用法国PHEN IX盆底康复治疗仪盆底康复治疗加Kegel运动,可有效加强盆底肌肉支持功能,减少尿失禁及盆腔器官脱垂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股骨远端肿瘤型骨缺损,不同比例骨缺损的生物力学研究。方法:1例股骨远端患者,术前行64排螺旋CT扫描,建立股骨缺损5cm、10cm、15cm骨缺损的复合假体三维有限元模型,最后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6.9对该模型进行生物力学分析。结果:三组模型应力均未达到屈服应力,5cm骨缺损模型最大应力为2.1Mpa,最大位移为0.04mm。10cm骨缺损模型最大应力为5.8Mpa,最大位移为0.14mm。15cm骨缺损模型最大应力为11.07Mpa,最大位移为0.19mm。但其峰值均低于骨水泥疲劳强度。结论:骨水泥+锁定钢板治疗股骨远端骨肿瘤不会引起股骨应力分布的明显改变。随着缺损范围的增大,引起填充骨水泥的位移增大,不利于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16.
闫梅  王晓银  温琦  张琳琳  李玉梅   《四川医学》2017,38(11):1295-1300
目的观察不同分娩方式的产妇产后42d检查诊断盆底功能障碍后,采用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的近期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产后42d复诊时经筛查发现盆底功能障碍后进行一个疗程盆底康复治疗的产妇303例,根据不同分娩方式分为水中分娩组54例,剖宫产组55例,产钳/胎吸助产组9例,会阴侧切101例,会阴撕裂组84例,比较盆底治疗前后产妇盆底肌力、SUI及脏器脱垂情况。结果五组不同分娩方式的产妇经盆底康复治疗后,盆底电测肌电值均较训练前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除产钳/胎吸助产组,其他组盆底Ⅰ、Ⅱ类肌力较训练前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除产钳/胎吸助产外,其余各组经盆底康复训练后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较之前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除产钳/胎吸助产组,其他组阴道前壁脱垂率和子宫脱垂率较训练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产钳/胎吸助产组、阴道侧切组,其他组阴道后壁脱垂率较训练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治疗不同分娩方式的盆底功能障碍近期疗效显著。对产钳/胎吸助产发生盆底功能障碍的产妇和阴道侧切伴阴道后壁膨出的产妇需要强化疗程。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初步了解武汉市初产妇产后盆底肌力状况及康复治疗在改善盆底肌力方面的效果。方法以80例产后42d的初产妇为研究对象,球囊法对盆底肌力进行评级后给予盆底康复治疗(电刺激+生物反馈+功能锻炼相结合)两个疗程,记录治疗前后盆底肌电压值的变化。结果①所有受检初产妇在初次测定时,盆底肌力0~0+级者占73.75%(59/80),Ⅰ~Ⅰ+级者占25.00%(20/80),Ⅱ级者占1.25%(1/80),无1例肌力高于Ⅲ级。②与治疗前相比,所有患者治疗后肌电压值均有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在第一和第二疗程结束时,治疗初始肌力0~0+级组与Ⅰ~Ⅰ+级组相比,肌电压上升百分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后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盆底肌力障碍,应引起重视。早期行盆底康复治疗(生物反馈+电刺激+功能锻炼)有助于改善盆底肌肉张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会阴超声对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产后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医院分娩的产妇80例,将其随机分成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治疗组患者行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联合盆底肌锻炼治疗,对照组患者行盆底肌锻炼治疗,并通过会阴超声观察静息状态和Valsalva动作时膀胱颈下降度,尿道膀胱后角,盆膈裂孔面积等。结果治疗组患者的膀胱颈下降度、尿道膀胱后角及盆膈裂孔面积明显小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肌锻炼治疗产后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效果显著,会阴超声(尤其是三维成像技术)观察压力性尿失禁成像清晰,操作简便,可重复检查,经济实用,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