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2 毫秒
1.
目的:探讨外周血髓过氧化物酶(MPO)水平对重症病人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状况的临床价值。方 法:选择 2017-01~ 2018-12 在我院诊治的 120 例重症病人,检测病人外周血 MPO 水平,并记录病人 24 h 急性生 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Ⅱ(APACHE Ⅱ)评分,根据病人的 APACHE Ⅱ分值将病人分为高危组(n = 34)、中危组(n = 48)和低危组(n= 38),分析 MPO 与 APACHE Ⅱ评分的相关性,并采用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 MPO 对病人 28 d 死亡率的影响。结果:MPO 水平与 APACHEⅡ评分呈正相关(r = 0.145,P = 0.009);治疗 28 d 后,死亡组病 人的 MPO 水平、APACHEⅡ评分及 ICU 住院时间均明显高于存活组(P<0.05);经 Logistic 多因素分析外周血 MPO 水平及 APACHEⅡ评分是影响重症病人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重症病人外周血 MPO 水 平与 APACHE Ⅱ评分呈正相关,是导致病人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可作为评估重症病人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状 况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2.
生活习惯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探讨生活习惯因素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生之间的病因学联系。方法采用1∶1配比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和多元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技术,对105例缺血性脑卒中病例与其对照进行了流行病学研究。结果单因素Losistic回归分析表明:被动吸烟、饮酒史、饮酒年限、食肥肉、鼾症与缺血性脑卒中有显著相关性(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饮茶、适量饮酒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OR值分别为0.03、0.26和0.47,而脂蛋白(α)、总胆固醇、高血压的OR值分别为1.94、1.42和1.14。结论饮茶、适量饮酒和高蜜度脂蛋白胆固醇是缺血性脑卒中较强的保护因素,而高血压、总胆固醇、脂蛋白(α)是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143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早期血糖水平与预后关系研究,发现Ⅲ级预后(病残)患者平均血糖浓度(7.07mmol/L)较Ⅰ级预后(痊愈)患者平均血糖浓度(5.28mmol/L)显著增高(P<0.001),Ⅳ级预后(死亡)患者平均血糖浓度(8.73mmol/L)较Ⅰ级预后思考显著增高(P<0.001)。对血糖水平与病残率、死亡率进行等级相关分析,呈显著正相关(rs=1,P<0.01)。提示:急性脑血管病患者早期血糖增高预后不良;急性脑血管病早期血糖水平可作为判断预后的一种指标。  相似文献   

4.
静脉溶栓后短时血压变异性(BPV)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症状性颅内出血、预后不良以及死亡的重要因素。静脉溶栓后“血压骤降”可能预示着血管再通。短时BPV主要通过影响缺血半暗带组织周边的持续性脑血流供应来影响脑卒中的预后。目前多数研究表明,静脉溶栓后收缩压维持在141~150 mm Hg可能有利于改善脑卒中患者的预后,但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的最佳血压管理方案尚未确定,尤其是降压指征和幅度方面,仍存在很大争议。本文主要就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BPV与预后的相关性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①目的探讨白细胞粘附功能(LAF)和细胞粘附分子(CAMs)表达与肺心病的关系。②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分别检测了68例肺心病病人急性加重期和缓解期及46例健康人外周血白细胞CD18表达,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和白细胞粘附率(LAR)的变化。③结果肺心病病人白细胞LAF,CD18表达及sICAM-1浓度明显增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t=6.902,21.482,31.923,P均<0.001),且急性加重期较缓解期增高更明显(t=4.578,8.264,17.806,P均<0.001)。肺心病病人白细胞LAF与CD18表达及sICAM-1浓度呈正相关(r=0.672,0.803,P均<0.001)。④结论LAF增高和CAMs表达增加参与了肺心病的发生与发展,以及与病情严重程度均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6.
对90例脑梗塞和90例脑溢血患者以及107例对照者的血脂、脂蛋白和载脂蛋白水平进行测定。结果发现脑梗塞病人TC,LDLC,Lp(a)水平较对照组高,而HDLC及ApoAI较对照组低。脑溢血病人TC,LDLC及Lp(a)水平较对照组显著降低。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吸烟、高血压、脑卒中家族史为两型脑卒中共同危险因素,Lp(a)为缺血型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低TC为出血型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袁磊 《中国医学创新》2023,(10):120-124
目的:探讨影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结局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22年1月新余市紧急救援中心收治的326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入院时检查并记录患者一般资料,根据预后情况分为预后良好组232例和预后不良组94例,对两组患者进行6个月的随访,记录预后情况。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各项临床资料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预后良好组早期预警评分、院前急救时间、C反应蛋白(CRP)、胱抑素C(Cys C)均低于预后不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早期预警评分、院前急救时间、CRP、Cys C均是影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治疗预后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患者早期预警评分、院前急救时间、CRP、Cys C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均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AUC=0.834、0.832、0.813、0.799)。结论:早期预警评分、院前急救时间、CRP、Cys C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溶栓治疗预后结局的预测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8.
孟桃  刘骅  蒋萍  郑丽华  夏坤伟 《四川医学》2017,38(8):906-909
目的观察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分析阿替普酶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16年7月于我院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37例临床资料,用NIHSS评分评价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用mRS评分评价患者预后,并分析影响溶栓治疗预后的因素。结果阿替普酶治疗前和治疗后24h NIHS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阿替普酶治疗后3个月,预后良好组21例,预后不良组16例,分析得出入院时收缩压、溶栓前NIHSS评分、发病至溶栓开始时间是影响阿替普酶治疗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能明显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改善患者预后。入院时收缩压、溶栓前NIHSS评分、发病至溶栓开始时间是影响阿替普酶治疗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探讨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脑脊液(CSF)中髓鞘碱蛋白(MBP)的变化及意义。方法: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34例急性颅脑损伤组患者CSF中MBP。结果:CSF中MBP在急性颅脑损伤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在ADCI患者明显高于ALCI患者(P<0.01);ADCI患者入院时GCS明显低于ALCI患者,而GOS明显差于ALCI患者(P<0.01);MBP与GCS和GOS均呈明显负相关(r=-0.612,r=-0.598,P<0.01)。结论:急性颅脑损伤患者CSF中MBP升高,测定CSF中MBP有助于估计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病情轻重及预后;有助于ADCI的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前心肌缺血对AMI的预后有无影响。方法总结AMI前48h有心绞痛(AP)患者68例及无AP患者27例在AMI后近期并发症及心肌酶和心梗面积的情况。结果有梗死前心绞痛者比无梗死前心绞痛者梗死范围小(36.8%±9.7%;50.1%±12.1%,P<0.01),心肌酶峰值低(肌酸激酶29156±5451nmol·s-1·L-1;39191±5601nmol·s-1·L-1,P<0.01。乳酸脱氢酶29±2μmol·s-1·L-1;35±2μmol·s1·L1,P<0.01。谷草转胺酶5584±1017nmol·s-1·L-1;7201±950nmol·s-1·L-1,P<0.01)。梗死后并发严重心律失常及心力衰竭发生率低(P<0.05)。结论梗死前无心绞痛患者较有心绞痛患者预后差,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发病前他汀类药物使用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脑梗死溶栓患者187例,预后评价标准:短期有效(脑卒中时与1周NIHSS评分差值≥4或8分)、长期有效(3个月mRS评分≤2或1分)、颅内出血、症状性颅内出血及死亡。筛选Pubmed和Embase中包含以上评价标准的文献,用Review Manager 5.2.6进行荟萃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中,脑卒中前服用他汀类药物在短期有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OR=2.01,95% CI:1.06~3.90,P=0.030)。多因素分析中,脑卒中前服用他汀类药物与各项预后评价指标无关。荟萃分析中,脑卒中前服用他汀类药物与症状性颅内出血(OR=1.49,95%CI:1.16~1.90,P=0.001)相关,与长期预后良好、死亡无关。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溶栓患者发病前他汀类药物使用与预后关系不大,脑卒中前他汀类药物服用与静脉溶栓的联合治疗可能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冠心病病人外周血淋巴细胞补体Ⅰ型受体(CR1)表达及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浓度的变化。②方法采用淋巴细胞花环试验和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了72例冠心病病人和63例健康人淋巴细胞CR1花环率(L-CR1R)及血清sIL-2R浓度变化。③结果冠心病病人L-CR1R明显降低,sIL-2R浓度明显增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t=6.414,7.806,P<0.001)。冠心病病人L-CR1R与sIL-2R呈负相关(r=-0.815,P<0.001)。不稳定心绞痛(UA)、急性心肌梗死(AMI)和陈旧性心肌梗死(OMI)病人L-CR1R和sIL-2R比较,差异亦具有极显著性(F=7.860,11.579,q=6.627~10.550,P<0.001),且以AMI病人的变化最明显。④结论外周血淋巴细胞CR1表达和血清sIL-2R浓度异常与冠心病病情变化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究单核细胞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MHR)、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2022年12月蚌埠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1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病历资料。收集患者的基线资料,根据患者90 d时电话随访结果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佳组。采用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高危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MHR、NLR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患者预后的预测效能。结果 11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良好76例(69.09%),预后不佳34例(30.91%)。预后不佳组患者的白细胞计数、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中性粒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MHR、NLR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淋巴细胞计数低于预后良好组(P<0.05)。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白细胞计数[■=4.125(95%CI:1.409,12.068)]、NIHSS评分[■=4.860(95%CI:1.662,14.218)]、高密度脂...  相似文献   

14.
摘要:目的 探讨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溶栓预后结局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0年9月—2022年9月在我院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15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发病90d后的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mRS 0~2分)和预后不良组(mRS 3~6分)。比较患者的基线资料及血浆D-二聚体水平等实验室检查指标,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溶栓预后结局之间的关系。结果96例患者被归为预后良好组,54例患者被归为预后不良组,两组患者合并糖尿病比例、心房颤动比例、入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有统计学差异(P<0.05),预后不良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水平血浆D-二聚体是急性缺血性卒中溶栓后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OR=1.968,95%CI 1.277-3.281, P<0.001)。结论 血浆D-二聚体水平可以作为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溶栓预后结局的重要参考指标,检测血浆D-二聚体水平有利于临床筛查预后不良患者。  相似文献   

15.
①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ACI)病人白细胞流变特性及细胞黏附分子表达的变化及意义。②方法采用红细胞变形能力测定仪、体外血栓血小板黏附两用仪及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了72 例ACI病人、42例脑出血病人及48 例健康人白细胞变形能力(LD)、白细胞黏附功能(LAF)、白细胞CD18 表达及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和可溶性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sVCAM-1)浓度的变化。③结果 ACI病人白细胞滤过指数(LFI)、白细胞黏附率(LAR)、白细胞CD18表达及sICAM-1 及sVCAM-1 浓度均明显升高,与脑出血病人及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t= 7.663~14.872,P< 0.001),且这些指标变化随着ACI病变程度加重而明显。ACI病人LFI和LAR与白细胞CD18 表达、sICAM-1 和sVCAM-1 浓度呈正相关(r= 0.680~0.724,P均< 0.001),LFI与LAR呈正相关(r= 0.685,P< 0.001)。④结论 白细胞流变特性和细胞黏附分子表达异常与ACI发病和病变程度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治疗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在医院2015年7月到2016年12月期间诊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抽取72例作研究对象,并参考临床结局Rankin评分分预后良好组(n=36)、预后不良组(n=36),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评估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治疗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1)预后良好组、预后不良组之间糖尿病病史、起病到治疗时间、溶栓前NIHSS评分、溶栓前血糖、溶栓前收缩压以及年龄比较均存在统计学差异(均P0.01);(2)本病患者溶栓治疗后预后不良,与其溶栓前收缩压、糖尿病病史、溶栓前NIHSS评分以及溶栓前血糖水平相关(P0.05)。结论年龄、溶栓前神经功能缺损等均可作为预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预后的独立因素,而缩短患者溶栓时间窗、改善其溶栓前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有助于改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7.
检测28例心绞痛、28例急性心梗、16例急性心梗恢复期患者及38例健康人血清脂质过氧化水溶性荧光物质(WSFS)、血清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和红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水平。结果表明,冠心病各组WSFS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冠心病各组间WSFS无明显差异。冠心病患者WSFS与MDA呈明显正相关(r=0.602,P<0.01),与SOD呈明显负相关(r=-0.421,P<0.01)。血清WSFS可反映体内脂质过氧化水平,可作为临床诊断冠心病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8.
用RT-PCR检测19例急性白血病和6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MDR1和MRP表达水平。结果显示:临床耐药患者MDR1表达水平明显增高;与临床耐药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0.612,P<0.01);与MRP之间无明显相关性(r=0.035,P>0.05)。表明MDR1是临床耐药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19.
用MMPI及16PF,对52例患神经衰弱的飞行人员及49例对照进行了病例对照研究,数据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①在对MMPI的调查资料分析中发现,病例组与对照组在14项人格特征上存在着显著性差异,疑病(OR=1.398)、抑郁(OR=1.277)和癔病(OR=11.346)三种人格特征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中被选入方程。②在对16PF的调查资料分析中,病例组与对照组在6项人格特征上存在着显著性差异,在多因素分析中有稳定性、兴奋性和紧张性三个因素被选人方程。  相似文献   

20.
对经病理确诊的前列腺癌27名及1:2配对对照54名,以问卷方式调查其饮食生活习惯、婚姻、既往前列腺疾患等对前列腺癌发病的影响。运用单因素及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处理资料。结果示:摄入维生素A多的人群患前列腺癌的危险性低(RR=0.948,P=0.029),并呈剂量反应梯度关系。既往前列腺疾息增加息前列腺癌的危险性(RR=6.385,p=0.045).离异、丧偶、再婚者患前列腺癌的危险高于在婚者(RR=4.312,p=0.01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