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为了避免外科手术带来的风险,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内镜下治疗早期胃癌(EGC)作为一种微创治疗手段在日本和韩国等都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早期的数据证明患者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EMR)并发症较少且具有很好的疗效,之后更易于操作、安全性更高的EMR-L和EMR-C也相继出现,但上述改良仍存在无法整块切除大面积病变的问题.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弥补了上述不足,能整块切除面积较大的病变,标本的病理分期更为准确.然而它的并发症仍多于标准EMR,长期效果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2.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及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逐渐成为一种切除消化道癌前病变与早癌的一种标准微创治疗手段。使用黏膜下注射让黏膜隆起便于切除,有效的黏膜下注射可以减少EMR/ESD的并发症。随着癌前病变与早癌检出率的升高,用于EMR/ESD的技术也在不段完善和提高。现从EMR/ESD的发展对一些新型的黏膜下注射材料进行归纳与阐述,以便寻找理想的黏膜下注射材料。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内镜下黏膜剥离(ESD)与黏膜切除(EMR)治疗早期消化道神经内分泌肿瘤(NET)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8年6月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江北院区消化内科收治早期NET接受内镜手术治疗患者98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治疗方案不同分为EMR组和ESD组,各49例。患者分别接受EMR或ESD治疗后,组织病理学评价肿瘤整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记录并比较2组患者手术指标(包括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2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584、4.749、17.204,P均=0.000);EMR组整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切除病灶平均直径均优于ESD组(χ~2/P=6.282/0.012,4.141/0.042、t/P=4.132/0.000);ESD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较EMR组高(χ~2=6.682,P=0.010);术后随访12个月EMR组4例患者复发再次行ESD治疗。结论 ESD有助于提高肿物彻底清除效果,临床治疗效果优于EMR,但手术安全性较差,手术时间长、并发症多,需进一步改善。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临床应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在消化道黏膜下肿瘤治疗中的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9月至2015年10月诊治的104例消化道黏膜下肿瘤患者,按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内镜黏膜下切除术( EMR),观察组患者应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ESD),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比较对照组少于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病灶直径比较对照组小于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病灶整块切除率、纵向切缘阴性率、横向切缘阴性率、治愈性切除率比较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临床应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病灶切除更彻底,安全性较高,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与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早期结直肠癌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早期结直肠癌患者91例,其中42例患者接受EMR治疗(EMR组),49例患者接受ESD治疗(ESD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不同直径病灶完全切除率和整块切除率、并发症发生率、术后复发率和残留率.结果 EMR组的总体手术时间、病灶直径≥2.0 cm患者和<2.0 cm患者的手术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ESD组(P<0.05);ESD组直径≥2.0 cm病灶的完全切除率和整块切除率均明显高于EMR组(P<0.05);EMR组的术后复发率和残留率均明显高于ESD组(P<0.05).结论 对于早期结直肠癌病灶直径≥2.0 cm的患者,ESD治疗效果更好,但其对手术操作要求较高,且存在并发症发生率较高的风险,临床需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不同术式.  相似文献   

6.
沈小春  王军  胡辂  周世亮  刘宇  李平  闫庆军  曹燕  兰春慧 《重庆医学》2011,40(14):1391-1392,1394
目的总结超声内镜联合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消化道黏膜及黏膜下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 52例共70处消化道黏膜及黏膜下病变,用超声内镜检查明确病变起源层次,生长特性和性质,再以注射法或透明帽辅助法行黏膜切除治疗,记录其操作方法、并发症、术后病理类型及随访情况。结果 70处病变经EMR或内镜下黏膜分片切除术(EPMR)完整切除,治愈率98.12%。术中出血1例,并发症发生率1.42%。术后病理提示,良性腺瘤12例,黏膜肌层平滑肌瘤15例,乳头状瘤3例,囊肿5例,脂肪瘤4例,间质瘤8例,异位胰腺4例,类癌1例,增生性和炎性息肉16例,早癌2例,与超声内镜的诊断符合率达88.57%。结论超声内镜检查指导下对起源于消化道黏膜及黏膜下病变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是一项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周海华  袁帅  石胜利  沈洁  徐建平 《海南医学》2016,(10):1662-1663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道巨大息肉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2年6月至2015年10月在我院诊治的消化道巨大息肉患者60例,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组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组,每组30例。比较两组的整块切除率、复发率、出血率和穿孔率。结果 ESD组整块切除率为90.0%(27/30),复发率为0(0/30),出血率为76.7%(23/30),穿孔率为3.3%(1/30);EMR组整块切除率为13.3%(4/30),复发率为36.7%(11/30),出血率为33.3%(10/30),穿孔率为6.7%(2/30);经统计学分析显示,ESD组的整块切除率和出血率高于EMR组,复发率低于EMR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穿孔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SD在治疗消化道巨大息肉方面有效性及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经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与黏膜切除术(EMR)治疗胃早期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内镜及病理确诊为早期胃癌及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患者进行EMR(39例)和ESD(45例)治疗,分别对其整块切除、完全和不完全切除、手术时间、术中和术后出血、穿孔、复发率等进行统计,利用卡方检验对两者的疗效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在未伴发溃疡的情况下,不论病灶大小,ESD组整块切除率和完全切除率均明显高于EMR组(P<0.01),在伴发溃疡的情况下,不论病灶大小,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不论病灶大小及是否伴发溃疡,ESD组的平均手术时间均远长于EMR组(P<0.05),且ESD组的术中出血率明显高于EMR组(P<0.05),但术后出血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只有在伴发溃疡的情况下,ESD发生穿孔的风险性才高于EMR组(P<0.05);(3)ESD组术后患者均无局部复发,而EMR组术后患者分次切除病变局部复发率明显高于整块切除(P<0.05)。结论 ESD在治疗胃早期病变中整块切除和组织完全切除率明显高于EMR,且术后几乎无复发。但ESD操作时间较长,术中存在较高的穿孔、出血风险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超声内镜联合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与黏膜剥离术(ESD)治疗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MTs)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2010 年2月至2011年2月进行EMR与ESD治疗的50例上消化道SMTs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治疗效果。结果 50 例上消化道SMTs中,位于食管10例,胃40例。术前内镜下超声小探头诊断间质瘤15例、异位胰腺17例、脂肪瘤18例。其中30 例行EMR,20例行ESD。病灶均完整切除,未发生出血、穿孔等并发症,术后病理组织学均符合超声内镜检查结果。患者术后均随访两年,无一例复发。结论 经内镜治疗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刘三红  王霞 《广州医药》2014,45(6):34-35
目的 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对结肠无蒂息肉的治疗价值.方法 采用肠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32例共36枚结肠无蒂息肉病变,病灶黏膜下注射肾上腺素生理盐水后,圈套整块切除,回收全部标本送病理学检查,术后结肠镜随访.结果 32例共36枚结肠无蒂息肉病灶切除顺利、完全,随访3~6个月,病变愈合,无穿孔及其他并发症发生,其中病变残留、复发1例.结论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是治疗结肠无蒂息肉安全、有效的方法,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内镜粘膜切除术的临床应用附92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晓英  袁农  阳光  刘军 《重庆医学》2004,33(2):252-254
目的评价内镜粘膜切除术治疗消化道浅表肿瘤病变的效果,并对其适应症、并发症和操作方法等问题进行讨论.方法选择符合内镜粘膜切除术适应症的92例患者,应用辅助吸引帽切除术和/或注射高渗肾上腺素盐水圈套切除术,切除了101处病变.对手术发生的并发症进行观察和处理,以及手术前后病理诊断进行对照研究,并随访了部分患者的无癌生存率.结果 92例患者,EMR切除病变101处,完全切除率达89%.术后病理诊断腺癌16例,类癌3例,重度异型增生13例,低度异型增生3例,腺瘤47例,其他良性病变19例.并发症主要是出血,22例占21.8%,均经处理而痊愈,无1例发生穿孔等严重并发症.腺癌完全切除患者无癌生存时间平均27个月.结论内镜粘膜切除术是治疗早期胃肠道癌和癌前病变的微创介入治疗方法,对大多数患者能达到完全切除,其效果好、易操作、较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2.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clarify extended indication criteria of 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 (EMR) for early gastric cancer (EGC) by analyzing the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involved in lymph node metastasis (LNM). Subjects were 422 patients who underwent gastrectomy with lymph node dissection for EGC at the Kurume University Hospital from 1994 to 2001. The EGCs were mucosal cancers (M) in 252 cases and submucosal cancers (SM) in 170 cases. Twelve clinico-pathological factors were assessed for their possible association with LNM. On univariate analysis, EGC with LNM showed the following characteristics: size; 3.1 cm or more, ulceration; present, heterogeneity; present, differentiation; poor, lymphatic vascular invasion; present, and invasion depth; SM2 (cancer penetration of submucosal layer, 0.5 mm or more from the muscularis mucosa). On multivariate analysis, the following four factors were identified as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invasion depth: Odds Ratio (OR) 10.9, lymphatic vascular invasion: OR 10.6, size: OR 3.2, and ulceration: OR 3.2. The incidence of LNM was 0% (0/141) (95% confidence interval, 0-2.6%) when these risk factors met the following four conditions: invasion depth; M or SM1 (cancer penetration of submucosal layer, less than 0.5 mm), lymphatic vascular invasion; absent, size; 3.0 cm or less, and ulceration; absent. It is concluded that EMR is a suitable radical treatment for EGC, and that the indication criteria for EMR can be extended depending on the results of the histological evaluation of the en bloc/total resected specimen concerning the above four factors for LNM.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EMR)治疗早期胃癌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优越性。方法选择2011年9月-2012年5月经胃镜检查发现的39例早期胃癌病人行EMR治疗,及同期行手术治疗的46例早期胃癌病人,观察两组的疗效、并发症、住院时间及住院总费用。结果内镜下黏膜切除治疗早期胃癌的术后出血率、死亡率、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明显少于外科手术治疗(P〈0.05)。结论 EMR治疗早期胃癌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在一定规模的医院进行推广及普及。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钛夹在内镜下治疗横结肠息肉的临床疗效,并对其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讨论。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2月至2012年12月,该院消化内科收治的直径在1.0 cm以上横结肠良性肿瘤,并符合内镜治疗指征47例患者,均采用内镜下胃黏膜切除术(EM R)治疗。分成EM R术前在肿瘤周边1.0 cm内、延横结肠大血管解剖分布方向上钛夹(上钛夹组)21例,EM R术前未上钛夹(未上钛夹组)26例。分析两组一次性完整切除情况及术中出血情况及术后7 d内出血情况。结果钛夹组均一次性切除肿瘤,未上钛夹组由于术中出血量大视野不清,3例未能一次性完整切除,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情况钛夹组平均出血量(20.0±5.6)m L ,未上钛夹组平均为(80.0±8.2)m L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钛夹组术后7 d内未并发出血,未上钛夹组术后7 d内出血3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MR治疗横结肠良性肿瘤,术前在肿瘤周边、延血管分布方向上钛夹能明显提高EM R术的临床疗效,并明显减少术中、术后出血,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无痛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大肠息肉样病变6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对肠道息肉样病变的治疗价值。方法采用无痛结肠镜下大肠黏膜切除术治疗68例共102个结直肠息肉样病变。病灶黏膜下注射肾上腺素生理盐水后,一次圈套整块切除或分次圈套切除病变,回收全部标本送病理学检查,术后结肠镜随访。结果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为腺瘤73个,包括管状腺瘤36个,绒毛状腺瘤29个,管状绒毛状腺瘤8个;其中高级别上皮内瘤变4个,增生性息肉28个,直肠类癌1个。2例术后242、8 h出现便血,在肠镜下给予钛夹夹闭创面止血;1例于术后6 d出现少量便血,无穿孔发生。有3例大于4 cm的结肠腺瘤分别于术后2个月及3个月复查时,在原EMR瘢痕边缘见约0.5 cm和0.6 cm的息肉复发,均给予活检钳完整钳除,病理学检查结果为增生性息肉,6~12个月复查时无复发。1例黏膜类癌到目前已随访12个月未见复发。结论 EMR治疗大肠良性肿瘤及癌前病变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估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早期胃癌(early gastric cancer,EGC)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了解非治愈性切除的相关危险因素及预后情况。 方法 收集接受ESD治疗的EGC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及随访预后情况,分为治愈性切除组和非治愈性切除组。 结果 纳入99例患者,40岁后病例数明显增多,65岁左右达到高峰,病变直径(2.32±1.73) cm,病变部位以位于胃上1/3为主。整块切除 99例(100.0%),完全切除 79例(79.8%),治愈性切除71例(71.7%)。治愈性切除组与非治愈性切除组病变直径、术后病理、浸润深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后病理、浸润深度是非治愈性切除的危险因素(P<0.05)。术后随访,进行eCura评分分层的患者中,8例追加外科手术,3例低风险组,5例中风险组,其中1例发现局部癌残留及区域淋巴结转移属于中风险组。 结论 对EGC患者进行术前评估时应更加注意病变直径、术前病理分型及浸润深度的判断,把握适应证标准。非治愈性切除患者术后治疗方案或许可参考eCura评分系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初步探讨肝硬化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同时伴发上消化道肿物的内镜下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消化分中心自2010 年 1月至 2021 年7月经内镜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18例上消化道肿物患者临床资料,根据上消化道肿物切除术后病理结果显示,包括早期食管癌4例,早期胃癌6例,胃增生性息肉8例。静脉曲张应用LDRf分型方法进行诊断,食管静脉曲张采用套扎术或硬化术治疗,胃底静脉曲张采用栓塞术治疗,上消化道肿物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治疗,总结病例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内镜下表现、内镜下治疗方法、病理结果、随访等情况。 结果 18例患者肝功能Child-Pugh分级,A级15例,B级3例,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均小于1.5,所有病例中消化道肿物位于食管或胃底曲张静脉之上或临近部位4例,8例患者曾有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病史,进行了食管或胃底静脉曲张内镜下治疗,其中5例患者先行内镜下食管或胃底静脉曲张内镜下治疗,在治疗后1~6个月择期复查胃镜,观察食管或胃底静脉曲张好转后,对上消化道肿物采用EMR或ESD治疗,随访观察内镜下食管及胃底静脉曲张治疗、EMR或ESD术中及术后均未发生出血、穿孔等严重并发症,病灶均完整切除,术后病理均显示切缘干净,在上消化道肿物切除术后12个月的随访中,无患者死亡。结论 EMR、ESD对于肝硬化存在食管胃底静脉曲张伴发上消化道早癌、息肉等肿物的治疗是安全有效的,选择合适时机进行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内镜下干预,可降低术后出血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