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6 毫秒
1.
[目的]分析心肌梗死(MI)患者住院治疗状况。[方法]2004年1月至2008年5月心肌梗死患者,对治疗状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50.9%的AMI患者行急诊PCI,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低分子肝素、ACEI/ARB、他汀类药物、中药的使用情况较好,β受体阻滞剂的使用率偏低。[结论]MI治疗基本上遵循了国际上公认的指南,但β受体阻滞剂使用仍有提升的空间,中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其疗效缺乏大量的循证医学证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支架植入术后药物应用情况及预后.方法:对344例AMI患者直接PCI支架植入术后应用的主要药物进行调查,观察终点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随访12个月,出院时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他汀类和β受体阻滞剂的服药率分别为99.4%、100.0%、76.7%、98.0%、77.3%,随访12个月时降低到98.8%、77.5%、41.0%、65.4%、64.2%.年龄≤60岁患者ACEI或ARB和β受体阻滞剂的服药率较>60岁者低(P<0.05).前壁AMI患者ACEI或ARB服药率较下壁AMI高(P<0.05).12个月时未服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者发生终点事件的风险增加(P<0.05).结论:AMI患者支架术后对药物的依从性良好,前壁AMI患者ACEI或ARB服药率高,PCI术后患者应加强抗血小板治疗.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大量循证医学研究成果表明,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应得到及时的再灌注治疗,而在实施再灌注治疗的基础上早期应用低分子肝素、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他汀类调脂药、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药物可提高患者生存率,而且我国及ACC/AHA急性心肌梗死(AMI)治疗指南中均强调了这些治疗的必要性。本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我国目前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住院患者接受经循证医学证实有效的临床治疗的应用现状。方法:在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选择32家三级医院和32家二级医院注册研究,每家医院选择患者50例,共3 223例,对其中ST段抬高ACS的1307例患者的临床特点、接受再灌注现状、应用阿司匹林、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s,ACEI)或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an-giotensin receptor blockers,ARB)、β-受体阻滞剂、低分子量肝素、氯吡格雷和他汀类调脂药物的临床情况及预后进行评价。结果:(1)在不同地区、不同级别医院接受再灌注治疗率为30.9%~69.4%;单纯溶栓治疗率为1.9%~45.8%、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患者的治疗率为1.3%~62.7%;其中急诊PCI、补救PCI、择期PCI的治疗率分别为0~28.8%,0~9.1%,0~36.6%;溶栓治疗率二级医院显著高于三级医院(36.8%vs.14.6%,P<0.01),接受PCI的治疗率三级医院显著高于二级医院(48.2%vs.6.46%,P<0.01),总灌注率为53.8%;而有46.2%的患者未接受任何形式的再灌注治疗。(2)药物使用率分别为:阿司匹林88.0%~98.6%、ACEI或ARB 60.5%~84.4%、β-受体阻滞剂55.8%~84.4%、低分子量肝素54.2%~94.2%、氯吡格雷14.3%~88.6%、调脂药51.9%~90.9%;在不同地区、不同级别医院低分子量肝素、氯吡格雷和他汀类调脂药应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住院期间主要事件的发生率以及死亡或再发心肌梗死联合事件发生率,二级医院高于三级医院(P<0.05),接受再灌注与非再灌注治疗患者有显著差异(P<0.01)。(4)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再灌注治疗、使用阿司匹林、ACEI或ARB、β-受体阻滞剂与住院期间死亡率有独立的联系。结论:目前我国ST段抬高ACS的临床治疗在三级医院与二级医院之间、各地区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应加大力度推动指南在心血管临床实践中的实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住院期间治疗现状及与指南差距。方法: 选自2002年12月~2005年11月AMI住院患者92例,统计分析接受药物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硝酸脂类、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他汀类调脂药及静脉溶栓、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临床应用情况。结果: 患者住院期间不同年度阿司匹林使用率90.32%~93.10%,低分子肝素70.97%~82.76%,硝酸脂类78.13%~80.65%,β-受体阻滞剂62.50%~65.52%,ACEI46.88%~58.62%,他汀类调脂药6.25%~68.97%;再灌注治疗中,静脉溶栓31.25%~41.38%,PCI3.13%~17.24%。结论: 经循证医学证实有效治疗措施大部分在二级甲等医院已得到较好的应用,部分措施已达三甲医院水平,PCI应用差距最大,且短期内难以改善,静脉溶栓仍是早期再灌注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氯吡格雷联用阿司匹林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方法 选择符合入选条件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84例)和对照组(82例).2组均给予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硝酸甘油、β受体阻滞剂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氯吡格雷75 mg,1次/d.随访4周,观察比较2组的疗效.结果 治疗组显效率为71.4%,总有效率为91.6%,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蚌埠市第一人民医院急性心肌梗死近20年药物治疗的变化,探讨急性心肌梗死药物治疗进展。方法分别统计该院1989年1月-1999年12月402例(A组)急性心肌梗死和2000年1月-2010年12月414例(B组)急性心肌梗死的常规药物治疗比例和疗效,探讨急性心肌梗死药物治疗进展。结果 A组402例,应用阿司匹林380例,使用率为94.5%,应用肝素或低分子肝素262例,使用率为65.2%,β-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应用132例,使用率为57.7%,应用他汀类药物240例,使用率为59.7%,B组应用阿司匹林412例,使用率为99.5%,应用肝素或低分子肝素408例,使用率为98.6%,应用β-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302例,使用率为72.9%,应用他汀类药物396例,使用率为95.7%。B组住院天数减少,院内并发症死亡率降低。结论最近10年阿司匹林、肝素或低分子肝素、β-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他汀类药物使用率明显升高,提示该院急性心肌梗死的药物治疗水平也在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在低分子肝素钙和阿司匹林标准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新型抗血小板药物氯吡格雷治疗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86例住院的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口服肠溶阿司匹林片、皮下注射低分子量肝素钙注射液,并根据病情选用硝酸酯类、β一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及调脂等药物.治疗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加服硫酸氯吡格雷片,并持续口服阿司匹林片及硫酸氯吡格雷片6个月.结果 治疗半个月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6.0%和81.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和对照组心绞痛发生率分别为7.0%和2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治疗组和对照组心绞痛发生率分别为5.0%和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访6个月内治疗组无AMI和死亡发生,对照组AMI、死亡的发生率分别为5.0%和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低分子肝素钙和阿司匹林标准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治疗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急性心肌梗死40例诊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户生信  李军龙 《陕西医学杂志》2009,38(12):1636-1637
目的:探讨非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治疗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对我院2007年3月至2008年11月收治并诊断为非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入院后即刻给予药物治疗,给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低分子肝素、β肾上腺能受体阻滞剂、他汀类降脂药、单硝酸异山梨脂等。经冠脉造影证实病变适宜冠脉介入治疗,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冠脉介入治疗方案。结果:治疗组20例患者,总有效率达95%。对照组20例患者,总有效率达45%。结论:NSTEAMI患者不宜静脉溶栓,只能抗栓、抗凝,药物治疗效果差,尽早给予冠状动脉造影及PCI,效果好,注重长期随访,能明显降低心血管事件再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我院2002~2008年共收治的268例房颤患者资料进行临床分析。方法根据不同病种选择应用阿司匹林或华法令,ACEI、ARB、Ca2+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他汀类、地高辛等药物治疗,用胺碘酮药物及电复律。结果本分析显示冠心病、高心病等疾病逐渐成为房颤的主要诱因,分别占30.6%和29.1%,使用阿司匹林、ACEI、ARB、β受体阻滞剂、他汀类等药物的比例较高。结论加强对冠心病、高心病等房颤的主要诱因进行预防性治疗,使用华法令的比例明显偏低,应加强华法令的临床使用。  相似文献   

11.
刘军  金惠根  刘宗军  周华  陈万春 《上海医学》2005,28(11):962-964
目的分析直接经皮冠脉成形术(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住院期间的死亡原因.方法按入选标准对连续入院的235例AMI患者行直接PCI,记录住院期间死亡率、死亡原因及相关因素.结果15例患者住院期间死亡,住院总病死率为6.4%,心脏性死亡率为6.0%.直接死亡原因包括心脏破裂5例(33.3%),心室纤颤5例(33.3%),泵衰竭4例(26.7%),脑卒中死亡1例(6.7%).心脏破裂患者中继发于再次心肌梗死者1例.所有心室纤颤患者均为继发性,继发于再次心肌梗死的心室纤颤2例,继发于不稳定性心绞痛2例,继发于左室衰竭1例;1例为迟发性心室纤颤(PCI后2周).泵衰竭患者中,心源性休克3例,左室衰竭1例.结论直接PCI治疗AMI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率为6.4%,心脏破裂、心室纤颤和泵衰竭是主要的死亡原因,术后严重心肌缺血和心力衰竭是重要诱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多支血管病变(MVD)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开通非梗死相关动脉(Non-IRA)的最佳时机。 方法 纳入AMI合并MVD患者357例,根据是否干预及干预Non-IRA的时机分为对照组(只干预罪犯血管且未择期开通Non-IRA)(n=117)、MV-PCI组(急诊PCI同时开通Non-IRA)(n=32)、0~7 d组(n=28)(排除MV-PCI患者)、8~30 d组(n=84)、31~60 d组(n=96),随访2年。比较各组基本临床资料、冠脉造影\PCI情况和2年内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等。 结果 院内MACE发生率对照组最低(3.4%),其次为31~60 d组(4.2%),MV-PCI组最高(18.8%)(P=0.02)。随访MACE发生率对照组最高(59.8%)(P<0.01)。累积MACE发生率31~60 d组最低(18.80%)(P<0.01)。 结论 PCI干预非梗死相关动脉能够改善预后;急诊PCI一次性完全血运重建风险较大;心肌梗死后31~60 d为干预AMI患者非梗死相关动脉的较理想时机。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老老年(≥80岁)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行急诊与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的有效性和近期安全性。方法将120例老老年冠心病患者分为急性心肌梗死组(AMI组)和非心肌梗死组(对照组),其中AMI组发病12h内行直接PCI的患者为AMI急诊组,其他AMI患者(AMI择期组)和对照组患者均行择期PCI,两组合称为非急诊组,对各组的临床资料及冠脉介入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AMI急诊组PCI即刻成功率(72.2%)低于非急诊组(9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6)。AMI急诊组并发症比非急诊组和AMI择期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39),AMI组并发症及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院内死亡率均比对照组高(P<0.05)。结论在老老年AMI患者中,急诊与择期PCI手术成功率均较高,虽然急诊PCI术发生并发症的风险较高,但两者在院内死亡率和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4.
董守仁 《河南医学研究》2003,12(2):138-139,142
目的 :比较直接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与静脉溶栓治疗对急性心肌梗塞 (AMI)患者住院期间的临床效果。方法 :在 166例AMI患者中 ,86例患者直接PCI ,80例患者接受尿激酶溶栓治疗。结果 :溶栓梗塞组相关血管 (IRA)再通率 5 2例 ,再通率 62 % ;直接PCI组IRA成功开通 80例 ,成功率 10 0 % ,住院期间左室射血分数 (LVEF)溶栓组为 5 2 8± 10 1% ,直接PCI为 63 8± 9 6%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直接PCI与溶栓治疗AMI患者比较 ,前者能使IRA充分有效开通 ,可更好地改善患者的左心室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QT离散度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资料较完整的急性心肌梗死紧急冠脉介入治疗患者138例,测算术前和术后第1天心电图QT间期、QT离散度、心率校正QT间期和心率校正QT离散度。病例分心肌梗死发病6 h内(72例)和6 h以上(66例)两组。结果 两组QT间期和心率校正QT间期术后与术前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但术后QT离散度和心率校正QT离散度较术前显著减小(P<0.01),且发病6 h内组显著小于发病6 h以上组(P<0.05);两组住院期间死亡率分别为4.2%和7.6%(P=0.394)。结论 成功的介入治疗能显著减小心肌梗死患者的QT离散度,介入治疗施行越早则减小QT离散度的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本院急诊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168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即刻和随访结果。方法 1997年3月~2004年4月作者对168例AMI患者经股动脉行急诊PCI,其中140例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行直接PCI治疗,补救PCI治疗8例STEMI,急诊PCI治疗20例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NSTEMI)。结果 直接PCI手术操作成功率为97%,术中无复流发生率8.6%。1例应用了主动脉气囊反搏术,5例应用了血栓吸引装置。3例发生支架内急性/亚急性或后期支架内血栓形成,住院死亡7/140例(5.0%),6个月死亡8/140例(死亡率5.7%)。补救性PCI术后7例患者的严重心肌缺血和(或)急性肺水肿的症状得到明显改善,1例合并心源性休克的多支血管病变患者术后2小时死亡。NSTEMI的介入操作成功率100%,所有患者的临床缺血症状迅速改善。结论 直接PCI扩大了治疗STEMI的适应证,可迅速使梗死相关动脉开通并恢复正常血流,高危患者术后存活率高,住院时间缩短。补救性PCI是静脉溶栓治疗失败后的一种有效补救措施,但同样具有较高风险。急诊PCI对于改善NSTEMI患者的缺血症状非常有效,再缺血、再梗死和再闭塞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7.
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急诊冠状动脉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诊经皮腔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对比分析36例老年与22例非老年人AMI急诊PCI治疗的情况,分析其临床特点、手术成功率和手术疗效.结果老年组36支梗塞相关血管,置入支架40枚,围手术期死亡1例,手术成功率为97.2%,非老年组22支梗死相关血管,置入支架25枚,无围手术期死亡,手术成功率100%.两组支架特点及出院时左室射血分数差异无显著性.且两组均无严重的出血并发症.结论老年人AMI行急诊PCI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Background Patients with prior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 (CABG) have a poor outcome afte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treatment strategy and outcome of percutaneous c...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急性心肌梗死(AMI)QT离散度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2004年12月在我院接受直接PCI且成功开通梗死相关血管的AMI患者228例。病例分AMI发病6h内(150例)和6h以上(78例)两组。测算和比较两组术前和术后第1天心电图QT间期、QT离散度、心率校正QT间期和心率校正QT离散度,并比较两组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 两组QT间期和心率校正QT间期术后与术前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但术后QT离散度和心率校正QT离散度较术前显著减小(P〈0.01),且发病6h以内组显著小于发病6h以上组(P〈0.05);两组住院期间MACE发生率分别为14.6%和27.7%(P〈0.05)。结论 成功的介入治疗能显著减小心肌梗死患者的QT离散度,改善患者近期预后;介入治疗施行得越早则减小QT离散度和改善近期预后的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采用心肌染色分级(MBG)方法及校正TIMI计帧(CTFC)方法评价急诊PCI术后心外膜血流正常患者的心肌微循环状态,探讨术后MBG分级及心功能的关系。[方法]选取35例首次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发病12h内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证实IRA为前降支的单支病变,并行急诊PCI治疗。术后IRA血流达TIMI 3级[校正TIMI计帧数(CTFC)〈40帧],管腔残余狭窄〈20%。术后重复造影测定CTFC值及MBG分级。血管成形术的成功标准为:IRA血管残余狭窄〈20%,前向血流TIMI 3级(校正TIMI计帧数CTFC〈40)。所有患者均给予冠心病二级预防治疗。根据PCI术后即刻造影MBG分级结果将患者分为两组,A组为心肌再灌注(MBG 0~1级),B组为心肌再灌注(MBG 2~3级)。两组患者分别术后2~4周内行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测定左室射血分数(LVEF)、局部室壁运动指数(RWMI)、左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LVEDVI)。[结果]两组患者住院期间无一例死亡,冠脉造影证实急诊PCI术后35例患者均获得TIMI3级血流(CTFC〈40),其中12例出现心肌微循环无再灌注现象(MBG0~1级),发生率34%。尽管术后前降支CTFC〈40帧,但两组患者平均TIMI帧数CTFC差异仍有显著性意义,A组平均CTFC(31.9±4.5)帧;B组平均CTFC(18.4±4.2)帧,P〈0.01。两组患者从发病到PCI时间B组明显短于A组,(9.6±2.3)h vs(6.1±3.0)h,P〈0.01。MBG水平与PCI术后心功能状态密切相关。住院期间A组患者的EF值明显低于B组,(45.1±5.1)%vs(58.0±8.0)%,P〈0.01。A组LVEDVI高于B组,而两组间RWMI差异亦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急诊PCI术后微循环灌注水平(MBG)与心功能改善密切相关。成功的急诊PCI术应为TIMI 3级血流,同时具有心肌微循环的良好灌注(MBG 2~3级)。早期急诊PCI对恢复和维持正常的微循环灌注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