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乙型肝炎病毒D基因型与原发性肝癌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根据HBV全基因序列的同源性差异≥8%,现已将HBV分为A~G8个基因型。HBV DNA的基因型别呈一定的地域性分布,不同的基因型与HBV感染途经、致病性亦有一定的相关性。在我国约有90%原发性肝癌(HCC)合并HBV感染,HBV感染与HCC的发生密切相关。然而,迄今为止对HBV感染后的确切致癌机制还不甚清楚,有关HBV基因型与HCC关系的研究甚少。应用PCR微板核酸杂交-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73例HBV DNA阳性HCC患者进行了基因分型,旨在探讨HBV基因型与HCC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长春市212例慢性肝病患者血清HBV基因型检测与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严重地影响了我国人民的健康。目前研究发现HBV的各地病毒株有差异并根据核苷酸序列的差异分为A~H 8个基因型,认为HBV基因型可能与疾病的预后进展有一定的相关性。对长春市2 12例血清乙型肝炎病毒标志(HBVM )阳性的慢性肝病患者进行血清HBV基因型的检测与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一、病例选择对血清HBVM阳性的,按2 0 0 0年9月第十次全国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术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诊断标准[1] ,诊断为慢性病毒性肝炎10 3例,肝炎后肝硬化92例及经病理或CT等影像学…  相似文献   

3.
王杰  李杰  庄辉 《肝脏》2007,12(6):498-500
1988年Okamoto等[1]通过对18株不同血清型乙型肝炎病毒(HBV)DNA进行全序列分析,将HBV分为A、B、C、D四种基因型。目前,根据HBV全基因组核苷酸序列差异≥8%或S基因序列差异≥4%,将HBV分为8个基因型,分别命名为A~H。每种基因型又可分为不同亚型,如A基因型可进一步分为A1(Aa)、A2(Ae)、A3(Ac)亚型;B基因型分为B1(Bj)、B2(Ba)、B3、B4和B5亚型;C基因型分为C1(Cs)、C2(Ce)、C3、C4和C5亚型;D基因型分为D1、D2、D3和D4亚型;F基因型分为F1和F2亚型等[2-6]。一、HBV基因型的地域和种族分布HBV基因型的分布具有明显的种族和…  相似文献   

4.
湖北地区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分布与临床的相关性   总被引:35,自引:1,他引:35  
目的 了解湖北地区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的分布及其与临床的相关性。 方法 选择湖北地区HBV DNA阳性的慢性HBV感染者190例,其中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携带者52例、慢性乙型肝炎56例、重型肝炎32例、肝硬化22例、原发性肝癌28例,应用多对型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检测HBV的基因型。 结果 多对HBV型特异性引物法可快速准确鉴定HBV的基因型。190份HBV DNA阳性血清标本中,B基因型140例(73.7%),C基因型42例(22.1%),BC混合型8例(4.2%),未发现A、D和E基因型;B基因型在重型肝炎和肝癌患者中占绝对优势,分别为87.5%和89.3%,显著高于HBsAg携带者的67.3%;B基因型患者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253.1±306.7)U/L高于C基因型患者的(154.1±192.9)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HBsAg携带者外的慢性HBV感染者中,B基因型患者血清抗-HBe阳性率50.5%(53/105)显著高于C基因型的18.5%(5/27),P<0.01。 结论 多对型特异性引物同时进行聚合酶链反应的基因分型方法可用于HBV基因型的流行病学调查;湖北地区存在HBV的B、C和BC混合基因型,B型为本地区的优势基因型并在严重肝病和肝癌中的比例较高,基因型的分布可能有较大的地区差异。  相似文献   

5.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和亚型分布及与临床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和亚型分布情况,探讨其与临床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PCR-RFLP)对2006年1月至4月邯郸市传染病医院收集的108份HBV感染者的血清进行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和亚型分型,分析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与患者临床特点的相关性。结果10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感染的HBV主要以C基因型为主,占93.5%,B基因型占6.5%;B基因型中均为Ba型,C基因型中C2亚型为主,占C基因型的88.1%。不同性别感染基因型和C1、C2亚型分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肝生化指标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比较提示C基因型患者的肝脏炎症较B基因型患者重,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C基因型患者血清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阳性率显著高于B基因型患者。C基因型患者血清HBV-DNA略高于B基因型,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C1、C2亚型间在肝功能、HBeAg阳性率和血清HBV-DNA载量方面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感染的HBV主要以C基因型(C2亚型)为主。C基因型的患者血清HBeAg阳性率高于B基因型,C基因型患者与B基因型相比肝脏炎症程度、HBV-DNA载量差异无显著性意义。C1和C2亚型患者的临床特点相似。  相似文献   

6.
肝硬化患者血脂水平变化与肝功能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高度变异,根据全序列差异可将其分为A~H8个基因型。HBV基因型呈一定的地域性分布,人类感染HBV后的疾病谱、肝脏病变程度以及治疗效应与HBV基因型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本文应用Caliper-1000微流芯片分析仪检测76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HBV基因型。  相似文献   

7.
目前依据S区基因序列异质性大于或等于4%,将乙型肝炎病毒(HBV)分为A~H八种基因型[1,2],基因型反映HBV自然感染发生变异特点,是病毒变异进化的结果.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HBV基因型可能与病毒感染途径、基因突变、疾病进程和抗病毒疗效具有一定相关性[3-5],且不同地区分布不一致.我们对江苏省215例乙型肝炎患者进行HBV基因分型,分析江苏省基因型分布规律,并结合肝穿刺活检病理检查分析基因型与临床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替诺福韦治疗不同HBV基因型感染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疗效和血清金属硫蛋白(MT)、白细胞介素29(IL-29)和外周血淋巴细胞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表达的变化。方法 2017年1月~2020年11月我院诊治的CHB患者119例,均接受替诺福韦治疗。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MT和IL-29水平,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T 淋巴细胞PD-1表达水平。结果 在本组119例CHB患者中,检出HBV B基因型31例(26.1%),C基因型77例(64.7%),B/C 混合基因型11例(9.2%);基线资料比较,B基因型CHB患者血清ALT和AST水平分别为(154.1±46.7)U/L和(83.3±26.8)U/L,显著高于C基因型患者【分别为(135.8±40.3)U/L和(68.5±20.6)U/L,P<0.05】或B/C混合基因型患者【分别为(138.9±50.2)U/L和(71.6±23.9)U/L,P<0.05】,而血清HBV DNA水平为(6.7±1.1)lg copies/ml,显著低于C基因型感染患者【(7.8±1.4)lg copies/ml,P<0.05】或B/C混合型感染者【(7.4±1.0)lg copies/ml,P<0.05】;在治疗24 w和48 w末,三组血清ALT复常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B基因型和C基因型感染患者血清HBV DNA阴转率分别为96.8%和96.8%,和88.3%和93.5%,均显著高于B/C混合型感染患者(分别为63.6%和81.8%,P<0.05);在治疗48 w,B基因型CHB患者血清MT水平显著高于C基因型或B/C基因型(P<0.05),血清IL-29水平显著高于C基因型(P<0.05),而外周血CD4+和CD8+T淋巴细胞表面PD-1表达水平显著低于C基因型或B/C混合基因型患者(P<0.05)。结论 不同HBV基因型感染的CHB患者可能对替诺福韦治疗的疗效存在差异,深入了解这些差异可能对研究不同基因型病毒感染患者临床转归有帮助。  相似文献   

9.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病毒基因型和亚型分布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3,自引:4,他引:33  
目的研究不同类型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中HBV基因型和亚型分布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基因型和亚型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法(PCR),对北京、长春、汉川,深圳,清远和南京等6个城市445份HBV感染者血清进行基因型及亚型分型,其中急性肝炎7例,无症状携带者36例,慢性乙型肝炎352例,肝硬化28例,肝细胞癌22例。通过对PCR产物测序确定其基因型,以验证该法的准确性。结果445份血清中,239例(53.7%)为C型,其中13例(5.4%)为C1亚型,135例(56.5%)为C2亚型,91例(38.1%)为非C1/C2亚型;145例(32.6%)B型,其中100例(69.0%)为Ba亚型,25例(17.2%)为Bj亚型,20例(13.8%)为非Ba/Bj亚型;61例(13.7%)为B型与C型混合感染,其中6例(9.8%)为Ba与C1亚型混合感染,3例(4.9%)为Bj与C1亚型混合感染,15例(24.6%)为Ba与C2亚型混合感染,8例(13.1%)为Bj与C2型混合感染,11例(18.0%)为Ba与非C1/C2亚型混合感染,7例(11.5%)为Bj与非C1/C2亚型混合感染,2例(3.3%)为非Ba/Bj亚型与C1亚型混合感染,3例(4.9%)为非Ba/Bj亚型与C2亚型混合感染,6例(9.8%)为非Ba/BJ亚型与非C1/C2亚型混合感染。未检测到其他基因型及亚型。在不同类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中,B型,C型、B与C型混合感染及亚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肝硬化和肝细胞癌患者中C型所占比例较高(分别为78.6%和86.4%),无症状携带者中B型所占比例较高(72.2%)。但不同性别患者中,HBV基因型和亚型分布无差异。在HBeAg阳性和阴性感染者中,HBV基因型和亚型分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该6个城市HBV感染者中,以B2和C2亚型占优势,C基因型可能与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0.
观察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用拉米夫定治疗后HBVP基因变异与不同HBV基因型感染及HBV DNA复升水平和转氨酶变化.收集51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用拉米夫定治疗52-78周后发生YMDD变异的血清标本,对照组128例未用拉米夫定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标本,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测定HBV DNA基因型;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方法(PCR RELP)测定HBV DNA YMDD变异;同时进行HBV DNA定量分析.结果显示51例拉米夫定治疗后HBV DNA基因变异患者以B型和C型为主,分别为10例(19.6%)和39例(76.47%),B C混和型2例(3.92%),未见其它基因型.拉米夫定治疗引起HBVDNAYMDD变异可以发生在不同HBV基因型感染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与对照组比较二者没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山西省乙型肝炎病毒(HBV)的基因型及亚型分布情况。方法对136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者血清采用PCR-PFLP结合基因型特异性引物-PCR法进行HBV基因型及亚型检测。结果 136例HBV感染者的血清标本经PCR-PFLP分析,B基因型18例,均为Ba亚型,占13.2%;C基因型113例,占83.1%,除4例未分型外均为Ce亚型;D基因型5例,占3.7%。经型特异性引物-PCR分析,18例HBV B基因型中有4例为B/C基因型混合感染;5例经PCR-PFLP确定的D基因型病毒经型特异性引物法分析有2例扩增出E基因型条带。C、B基因型病毒感染者的平均年龄分别为(39.5±13.1)岁和(30.5±14.1)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B基因型相比,C基因型病毒感染者的HBeAg阴转率减慢。结论山西省HBV基因型主要为C(Ce),有少量的B(Ba)和D基因型,且存在B/C混合基因型,且可能存在D和E基因型病毒的重组体;与B基因型比较,感染C基因型病毒更难被机体清除,疾病更易慢性化。  相似文献   

12.
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与血清HBV DNA水平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 (HBV)基因型与血清HBVDNA水平的关系。方法 采用PCR、核酸杂交和酶联显色技术以及荧光定量PCR技术 ,分别对 12 3例慢性乙型肝炎 (CHB)患者进行HBVDNA基因分型和血清HBVDNA水平的测定。结果 泉州地区CHB患者的HBV基因型以B型为主 ,其次为C型 ,部分以D型和混合型存在 ,分别占 74 80 %、17 0 7%、3 2 5 %和 5 69% ,无A、E、F型。C基因型的HBVDNA水平 (log值 )为 7 0 5± 1 3 5 ,显著高于B基因型的 6 3 2± 1 0 6,P <0 0 1;而C基因型的HBeAg含量为5 3 62± 2 5 3 2 ,亦显著高于B基因型的 40 1l± 15 17,P <0 0 1。C基因型患者的TBIL、ALT、AST均显著高于B基因型 ,而白蛋白水平则显著低于B基因型 ,P <0 0 1。结论 泉州地区CHB患者以B基因型为主 ,部分以C型、D型和混合型存在。C基因型的血清HBVDNA水平显著高于B型 ,其肝损伤程度亦显著高于B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对江苏省启东市肝癌高发区的HBV流行株进行基因型别鉴定,并分析其与肝癌的相关性. 方法自启东市肝癌高发区的182份血清标本中抽提HBV DNA,以PCR方法扩增HBV全基因或X基因,测序后与基因库中已知基因型的参照序列共同构建基因进化树,根据序列在进化树中的位置进行型别鉴定.率的比较采用χ 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 结果对包含24例HBV携带者、11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及13例肝癌患者在内的48例患者的血清HBV全基因测序结果显示,44例(91.7%)为C2基因型,4例(8.3%)为B2基因型,未见A、D、E、F、G、H等型别,也未见B/C重组病毒.以X基因测序方法对182例患者血清标本的鉴定结果显示,C2和B2型分别占92.9%(169例)和5.5%(10例),另有1.6%(3例)为B2/C2混合感染.启东地区C基因型的感染率明显高于邻近上海地区的78.9%(χ2=12.252,P<0.01).在81例肝癌和77例肝炎患者中,B、C基因型HBV的分布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核心启动子区T1762/A1764联合突变在C基因型中的发生率为70.3%,明显高于B基因型中的30.8%(P<0.05);T1766和A1768突变则仅见于C基因型病毒中. 结论启东地区HBV感染以C2基因型为主,但其与肝癌的发生未见明显相关性.C基因型中较易出现核心启动子突变.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肝细胞癌组织中HBV基因型分布状况及特点.方法 应用型特异性引物分型法和基因测序与生物信息学相结合的分型方法分析肝细胞癌组织中HBV基因型,并与HBV携带者血清中HBV基因型进行比较.结果 在63份肝细胞癌组织标本中,B、C、混合型B C和混合型B D基因型分别占20份(31.8%)、37份(58.7%)、4份(6.3%)和2份(3.2%).与HBV携带者血清相比,两者基因型构成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中国南部地区的肝细胞癌组织中存在HBV基因型B、C、混合型B C和混合型B D,以C基因型为主,其次为B基因型.肝细胞癌组织中HBV基因型分布与当地HBV携带者基因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B与C基因型感染者临床和有关免疫细胞计数的差别。方法在128例乙型肝炎患者,采用微板核酸杂交-ELISA技术进行HBV基因分型,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T细胞亚群、非特异性CTL、辅助性T(Th1)、Th2细胞、自然杀伤(NK)细胞,在64例人白细胞抗原(HLA)A2阳性的CHB患者检测HBV特异性CTL。结果在128例CHB患者中,B基因型感染者70例(54.69%),C基因型57例(44.53%),B/C混合型1例(0.78%);C基因型感染者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总胆红素水平高于B基因型感染者(P〈0.01和P〈0.05);C基因型感染者HBVDNA水平(P<0.01)、HBeAg阳性率(P〈0.01)、Th1细胞(P〈0.05)和非特异性CTL(P〈0.01)高于B基因型感染者,而HBV特异性CTL低于B基因型(P〈0.01)。结论C基因型感染者肝功能损害比B基因型重,可能与HBV特异性CTL低,导致HBV DNA水平和HBeAg阳性率高有关。  相似文献   

16.
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感染者精液HBV DNA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乙型肝炎病毒 (HBV )感染的病原诊断及抗病毒疗效判断主要依赖于血清特异性抗原抗体和HBVDNA的检测 ,HBVDNA是复制活动最直接和可靠的指标 ,而血清检查结果常不能反映其精液的感染状况。为了解乙型肝炎患者精液感染情况及传染性 ,采用荧光定量PCR(FQ PCR)技术对 5 7例乙型肝炎患者精液HBVDNA作定量检测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一、标本来源及处理2 0 0 1年 6月~ 10月我院感染科门诊男性HBV感染者5 7例 ,年龄 2 0~ 4 0岁 ,平均 2 9.3岁。血清HBsAg均阳性。将精液置 37℃温箱内温化 30min。行精液常规分析 ,标本置 - 2…  相似文献   

17.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一个影响全球的健康问题.HBV有8种基因型,呈地域性分布.研究表明HBV基因型对慢性HBV感染的自然病程、临床结局、抗病毒治疗等具有影响.A基因型与C基因型与严重的肝损害相关;A基因型与B基因型对干扰素的应答率分别较D基因型与C基因型均更高;有研究发现HBV的基因型可能影响HBV的传播途径.然而,目前大多数临床资料来自亚洲及对B、C基因型的相关研究,基于基因型的地域性分布,对HBV基因型的全面认识,还有待进一步的国际化合作.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我国部分地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基因型和耐药性分布特点。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9年12月于广州金域检验中心有限公司进行HBV基因型和耐药突变检测的乙肝患者14374例,采集血液标本并分离血清,提取HBV DNA,通过PCR+Sanger测序法检测并分析HBV基因型和耐药突变,应用Person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4374例患者的血液标本中共检出7种HBV基因型,其中A基因型1例(占0.01%)、B基因型4728例(占32.89%)、C基因型9500例(占66.09%)、C/D重组基因型64例(占0.45%)、D基因型65例(占0.45%)、G基因型10例(占0.07%)、B/C重组基因型6例(占0.04%),以B、C型为主。B、C基因型在不同年龄和性别中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488例发生耐药突变,耐药突变率为38.2%,B基因型中检出耐药突变1572例,突变率33.2%,NAs耐药株主要有FTC+LAM+LDT 846例(占17.9%)、FTC+ETV+LAM+LDT 348例(占7.4%)、ADV 315例(占6.7%);C基因型中检出耐药突变3868例,突变率40.7%,NA耐药株主要有FTC+LAM+LDT 1563例(占16.5%)、ADV 993例(占10.5%)、FTC+ETV+LAM+LDT 985例(占10.4%)。常见的单点耐药突变是rtM204I/V/S,共4093例(占28.5%),其次rtL180M有2970例(占20.7%),rtP237H、rtI169T、rtI233V、rtA194M/T位点的突变较少见。各地区HBV基因主要突变位点均为rtM204I/V/S、rtL180M、rtA181S/T/V,多发生在华东地区,分别为1073例(占37.8%)、838例(占29.5%)、449例(占15.8%),rtL80I/V、rtN/H238D/S/T位点突变主要发生在华南地区354例(占8.9%)、597例(占15%)。结论我国不同地区间HBV主要耐药突变位点存在差异,且突变模式复杂,应根据HBV基因型和耐药突变检测结果对乙型肝炎患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9.
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S基因PCR-RFLP分型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57,自引:1,他引:56  
目的 建立乙型肝炎病毒(HBV)S基因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的基因型分型方法并验证其准确性。方法 比较GenBank中HBV223株各基因型全序列的S基因氨基酸及核苷酸序列,设计限制性内切酶BsrⅠ、StyⅠ、DpnⅠ和HpaⅡ鉴别HBVA-F基因型的方法,选择经前SPCR-PFLP的方法已鉴定出的HBVB、C和D基因型标本各30例,用此方法鉴定验证,并随机对HBVB、C和D基因型各3株标本进行S基因测序证实。结果 两种PCR-RFLP及S基因测序鉴定HBV基因型结果一致。结论 S基因PCR-RFLP的方法能够准确鉴定HBV基因型,此方法灵敏性高,特异性强,且酶切图谱简明单一,易于识别,适宜于HBV基因型的流行病学调查。  相似文献   

20.
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研究进展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卫生组织统计 ,在全球感染HBV的人接近4亿 ,75 %的感染发生在亚洲 ,并成为肝硬化、肝癌的主要原因[1] 。在我国 90 %以上的肝癌患者有HBV感染病史 ,85 % - 90 %的肝癌患者合并有不同程度的肝硬化 ;肝硬化中有 2 5 % - 35 %的人发展为肝癌。在HBsAg阳性的人群中 ,患肝癌的几率是阴性者的 2 90 - 390倍。HBV基因型可能与地域分布、人的种群、感染途径、疾病的感染谱、病情的进展和预后以及对治疗的应答等有一定的相关关系。1 HBV血清亚型及基因型分型进展迄今为止 ,已经发现的HBV血清亚型有 10种 :ayw1、ayw2、ayw3、ayw4、adw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