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王文正教授认为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生与脾肾密切相关。脾气虚弱,肾精气亏虚,皆可导致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发为吐酸。故提出从脾肾论治胃食管反流病,治疗上采用补脾疏肝、滋阴温阳、和胃降逆等方法,临床疗效显著。附验案2则。  相似文献   

2.
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是消化内科常见疾病。孔文霞教授认为该病病因为脾胃虚弱、胃气上逆,关乎虚、痰、火、瘀,治疗以健脾和胃、通腑降逆为主,配合疏肝、清热、化痰、活血等法,疗效显著。总结孔文霞教授诊治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的独特经验。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介绍刘桂颖教授辨证治疗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的临床经验。刘桂颖教授认为形成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的关键是气机升降失常,病机为胃气上逆,肺失肃降。因此治疗本病应从肺胃而治,以肺为标、以胃为本,达到标本兼治。治宜理气化痰,降逆和胃,刘桂颖教授在临床上采用温胆汤和乌贝散加减治疗。  相似文献   

4.
胃食管反流病多因饮食不节、七情失和、素体禀赋虚弱等原因,导致脾胃受损,土壅木郁,肝胃不和,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出现反酸、烧心、嗳气、胃胀等症状。其发生与肝、脾、胃密切相关,气机逆乱,胃失和降是其基本病机。由于本病病程较长,病情易反复发作,易成为顽固性胃食管反流病。而顽固性胃食管反流病多为本虚标实之证,本虚是指因疾病反复发作所导致的脾胃虚弱,标实是指由于脾胃虚弱、脾失健运、土壅木郁、气机不畅所导致的痰湿、气滞、热郁、血瘀等实邪。最后结局是痰气郁(瘀)交阻,脾胃升降失司,胃气上逆,从而引起反酸烧心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纵观核心病机,乃"气郁"、"痰阻"导致的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治疗顽固性胃食管反流病时宜"从气而治""从痰而治"。  相似文献   

5.
《辽宁中医杂志》2019,(12):2518-2520
胃食管反流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是消化内科常见的难治性疾病。刘启泉教授主张"病下辨证"治疗胃食管反流病。胃食管反流病的病机主要为胃气上逆、湿浊内蕴、肝郁火旺、脾胃气虚,治疗上常以风药、化湿药、清热药、平补药来恢复脾胃正常生理功能。  相似文献   

6.
胃食管反流病为消化系统常见疾病。朱西杰教授从中西医结合角度通过深入研究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病原因及机制,提出胃食管反流病主要由诸多因素导致胃失和降、胃气上逆,从而引起恶心、呕吐、反酸、嗳气、胸骨后痛伴灼热感等症状。在临证中,朱西杰教授运用自创专利复方蜥蜴散,从疏肝健脾、和胃降逆和保护修复胃黏膜等方面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取得显著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7.
介绍杨炳初教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经验。杨教授认为胃食管反流病的基本病机为气机升降失调,胃气上逆,拟定和胃方调和肝脾胃,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收到良好疗效。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8.
笔者在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时,以胃气上逆立论,深究胃气上逆之因,采用辩证论治方法,将胃食管反流病分为食滞胃脘,胃气上逆;肝郁化火,横逆犯胃;痰(湿)热中阻.胃失和降;脾胃虚弱,升降失调等证型,分别采用消食导滞、疏肝解郁、清热化痰燥湿、健脾益气、和胃降逆之治法,使邪实得去,使虚得补,胃气得降,诸症自除.  相似文献   

9.
姜程帆  彭君伟  陈江 《河南中医》2020,40(8):1159-1162
胃食管反流病病位在食管,属胃所主。情志不遂,肝气郁结,横逆犯胃,导致肝(胆)胃不和或肝脾不和;气郁日久,化火生热,胃热上泛食管,发展为肝胃郁热证、胆热犯胃证。治当平肝扶胃,采用抑木扶土法,以"苦辛泄降,少佐酸味"为遣药原则,采用《金匮要略》半夏厚朴汤化裁治疗。脾不升清,胃(浊)气挟热上逆,发为胃食管反流病。故调和阴阳,祛其寒热偏盛,使脾升胃降,气机调畅,应为胃食管反流病治疗思路之一。吴门医家对脾胃升降失常的治疗各具特色,薛己治脾,以升为主,遵循李东垣"大升阳气"之法,以补中益气汤、调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补脾之虚,升下陷之清阳;叶天士调胃,以降为先,遵循张仲景"急下存阴"法,创立"胃阴学说"。胃食管反流病与肺脏有一定关联,肺主肃降,助胃使浊阴下降,肺胃不和,胃气上逆也是胃食管反流病的病机之一。当降肺降胃,用药以"轻剂清降,以及苦辛寒开肺"为原则。吴门医家着眼于全身气机升降平衡,论证了脾升胃降和肝升肺降对维持脾胃正常生理功能的作用,在胃食管反流病的升降治法中既疏肝肃肺,又善补胃阴,调和脾阳胃阴。  相似文献   

10.
马万千主任医师认为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病因病机主要与情志失遂,肝失疏泄,气滞化热犯胃,胃气上逆,脾胃升降失常,运化失司,浊邪内生,浊邪随气逆上泛;认为本病病位在食管,与肝、胆、脾、胃等脏腑有关。胃气上逆,浊邪上泛是病机关键。马万千主任医师根据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内镜下无食管黏膜损害的病理特征,结合多年临床经验,提出以"降逆"为切入点,治以"降逆疏肝、清热化浊"大法,强调"肝脾同调,脾胃同治",多采用降逆疏肝,肝脾同调、清热化浊,脾胃同治、寒热并用,升降同调等治法,自拟降逆清热化浊方多有效验。  相似文献   

11.
介绍谢晶日教授辨治胃食管反流病的经验。谢教授认为本病基本病机为胃气上逆,以疏肝理气、健脾和胃为法,临床治疗病证相合,善用药对,辨证施治,并注重调护,常获良效。  相似文献   

12.
胃食管反流病属于消化系统动力障碍性疾病的一种,其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生活。中医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有一定优势,一些临床研究及专家经验,与"气机升降失常"理论有关。该文从"升降出入"溯源及相关理论在脾胃病中的应用,结合相关脾胃病学专家经验,着重讨论赵荣莱教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经验,论述"气机升降失常"在胃食管反流病中的重要性,恢复气机升降正常运行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一理论可作为临床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思路之一。  相似文献   

13.
胃食管反流病是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中医药在其治疗上有理想的效果。梳理近5年关于胃食管反流病中医病机方面的文献,着重从中医病机这一维度探讨胃食管反流病治疗的中医药运用。目前,对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病机及中医药治疗主要有三方面认识。一为脾胃升降论,脾胃升降失衡,当升不升,当降不降。临床多选用六君子汤加减。二为肝胃关系论,肝郁气滞,横逆犯胃,则肝胃不和;胆腑疏泄失常,木郁土壅,胃失和降,胃气上逆。临床选用柴胡疏肝散为基础方加减。三为气机失调相关脏腑论,气机升降失常是其根本病机,肝、胃、肺、肾多脏腑失衡导致气机逆乱、清浊不分。临床多选用半夏厚朴汤、半夏泻心汤加减。  相似文献   

14.
介绍党中勤教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经验。党中勤教授认为胃食管反流病属中医吐酸、胃脘痛、梅核气、食管瘅等病范畴;病位在食管和胃,发病不离肝、脾两脏;火、热、瘀是主要病理因素;以肝胃失和、胃气上逆为主要病机。治疗上主张以“火热侵袭,实则清敛愈其标”“中焦失衡,虚则和中疗其本”“木失条达,郁则疏肝调其气”以及“血阻脉络,久则化瘀畅其道”为大法。拟方珍珠青元颗粒,以达到疏肝破气、泻热和中、制酸止痛之效,临证宜随症加减。  相似文献   

15.
何晓晖教授认为食管具有以降为顺、以柔为喜、以空为用、以衡为健的四大生理特性;肝胆失于疏泄,脾胃升降失调,胃失和降,胃气上逆为胃食管反流病的基本病机;治疗胃食管反流病以衡法为基本法则,并提出了三大治疗要点:①整体论治,以平为期;②宣通气机,升降相因;③刚柔相济,润养为要;常用自创新方—降逆调胃汤为主方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6.
总结从"治中焦如衡"辨治反流性食管炎的经验。脾不升清、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导致中焦失衡为反流性食管炎的病机关键,可出现胃气上逆、肝火犯胃等证型,治疗以降逆和胃、平衡中焦为主。  相似文献   

17.
现代医学认为胃食管反流病的病因因素主要包括防御机制削弱、胃排空延迟、食管感觉异常、攻击因子作用等;其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方式主要包括:改变生活习惯,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及维持治疗等。传统医学认为胃食管反流病的病位在脾胃,与肝胆关系密切。大黄黄连泻心汤多用于胃热攻冲型反流性食管炎,小陷胸汤多用于胆火上逆型反流性食管炎,四逆散可用于肝胃气滞型反流性食管炎,橘皮竹茹汤可用于胃虚有热型反流性食管炎,麦门冬汤多运用于胃阴不足型反流性食管炎,旋覆代赭汤可运用于痰浊阻滞、胃气上逆型反流性食管炎,旋覆花汤多运用于气滞血瘀型反流性食管炎,黄芪建中汤可运用于脾胃虚寒型反流性食管炎。  相似文献   

18.
胃食管反流病是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基本病机是胃气上逆。苏娟萍教授认为,该病病位主要在脾、胃,且与肝、肺有关,以脾虚胃逆为本、肝肺失调为标,治疗时应以健脾和胃、升清降浊为主,辅以疏肝泄热、降肺泄浊。治疗时应注意寒热补泻,以平为期,注重通降,肺胃同治,最终达到脾胃同调、肝肺同治、标本兼顾的目的。该文总结苏娟萍教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经验。  相似文献   

19.
介绍梁雪教授运用"开阖枢"理论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经验。梁教授认为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疗应从"开阖枢"入手,着眼于降胃气,清肝胆,并总结了"开阖枢"对于胃食管反流病治疗的重要指导作用,自拟五味清胆方,以蒲公英、紫花地丁为君药清泄胃火以降胃气,柴胡、郁金、佛手为臣疏肝解郁以清肝胆,并根据患者临床症状灵活加减,在临床上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姜锦  孙志广 《四川中医》2013,(12):146-148
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至今就其发生机制及治疗尚未形成统一认识。传统医学认为本病多由外感寒热,饮食积滞,导致脾胃虚弱,伴有肝郁气逆,引起脏腑失调,胃气上逆所致。现代医学认为胃食管反流病的病因因素主要包括防御机制削弱、胃排空延迟、食管感觉异常、攻击因子作用等。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有关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药研究方面的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