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锦灯笼中哌嗪类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锦灯笼Phyysalis alkekengi var. francheti果实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制备液相等色谱技术进行分离,通过NMR等波谱学方法确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锦灯笼大孔吸附树脂50%乙醇洗脱组分中分离得到13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 (3S, 6R)-3-异丙基-6-(2-甲基丙基)-2, 5-哌嗪二酮(1)、(3S, 6S)-3-异丁基-6-异丙基-2, 5-哌嗪二酮(2)、(3S, 6S)-3, 6-二-(2-甲基丙基)-2, 5-哌嗪二酮(3)、(3S, 6S)-3, 6-二异丙基-2, 5-哌嗪二酮(4)、(3S, 6R)-3-(2-甲基丙基)-6-苄基-2, 5-哌嗪二酮(5)、(3S, 6S)-3-异丁基-6-苄基-2, 5-哌嗪二酮(6)、(3S, 6S)-3-异丙基-6-对羟基苄基-2, 5-哌嗪二酮(7)、(3S, 6R)-3-异丙基-6-对羟基苄基-2, 5-哌嗪二酮(8)、(3S, 6R)-3-(2-甲基丙基)-6-对羟基苄基-2, 5-哌嗪二酮(9)、(3S, 6S)-3-异丁基-6-对羟基苄基-2, 5-哌嗪二酮(10)、(3S, 6S)-3-异丙基-6-苄基-2, 5-哌嗪二酮(11)、(3S, 6R)-3-异丁基-6-(2-甲基丙基)-2, 5-哌嗪二酮(12)、(3S, 6S)-3-苄基-6-对羟基苄基-2, 5-哌嗪二酮(13)。结论 化合物113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
潘如意  孙彦君  陈豪杰  李孟  司盈盈  冯卫生 《中草药》2022,53(18):5607-5612
目的 研究亚乎奴Cissampelos pareira var.hirsuta的萜类和生物碱类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ODS、MCI等柱色谱和半制备液相色谱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通过MS、NMR等波谱分析技术,结合理化性质分析,鉴定化合物结构。采用MTS法,测试化合物124691314对人急性早幼粒白血病HL-60细胞、人肺癌A549细胞、人肝癌SMMC-7721细胞、人乳腺癌MCF-7细胞、人结肠癌SW480细胞的细胞毒性。结果 从亚乎奴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羽扇豆醇(1)、白桦脂醇(2)、3β,14-二羟基-14β-孕甾-5-烯-20-酮(3)、3β-羟基-l7β-孕甾-5-烯-7,20-二酮(4)、假虎刺酮(5)、脱氢地芰普内酯(6)、黑麦草内酯(7)、(+)-去氢催吐萝芙木醇(8)、(3S,5R,6S,7E)-3,5,6-三羟基-7-巨豆烯-9-酮(9)、(6R,7E,9S)-9-羟基-4,7-巨豆二烯-3-酮(10)、催吐萝芙木醇(11)、8,9-二氢-8,9-二羟基巨豆三烯酮(12)、橙黄胡椒酰胺乙酸酯(13)、橙黄胡椒酰胺(14)、橙黄胡椒酰胺苯甲酸酯(15)。MTS测试结果显示,化合物2对A549细胞和SMMC-7721细胞具有一定的细胞毒活性,半数抑制浓度(median inhibition concentration,IC50)值分别为23.62、27.46 μmol/L。结论 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锡生藤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包括三萜类化合物4个(14)、单萜类化合物8个(512)、生物碱类化合物3个(1315)。羽扇豆烷型三萜可能为亚乎奴药材抗肿瘤活性的药效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3.
季霄  吴士龙  贾天柱  郭正红  高慧媛 《中草药》2014,45(23):3367-3372
目的 对生品肉豆蔻Myristicae Semen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和制备型HPLC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结合波谱数据分析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肉豆蔻75%醇提物的醋酸乙酯萃取物中分离得到1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香草酸(1)、紫铆因(2)、(2R)-3-(3', 4', 5'-三甲氧基苯基)-1, 2-丙二醇(3)、硫磺菊素(4)、3-甲氧基-4, 5-亚甲二氧基肉桂酸(5)、7, 3', 4'-三羟基黄酮(6)、7-羟基色原酮(7)、verrucosin(8)、(+)-赤-(7S, 8R)-Δ8'-7-羟基-3, 4, 3', 5'-四甲氧基-8-氧代-4'-新木脂素(9)、(-)-赤-(7R, 8S)-Δ8'-7-乙酰基-3, 4, 3', 5'-四甲氧基-8-氧代-4'-新木脂素(10)、nectandrin B(11)、(-)-(7S, 7'R, 8S, 8'R)-4, 4'-二羟基-3, 5, 3'-三甲氧基-7, 7'-环氧木脂素(12)、fragransin B3(13)、fragransin B1(14)、(-)-enantiomer(15)、(-)-赤-(7R, 8S)-Δ8'-7-羟基-3, 4, 5, 3', 5'-五甲氧基-8-氧代-4'-新木脂素(16)、(+)-赤-(7S, 8R)-Δ8'-7, 4-二羟基-3, 5, 3', 5'-四甲氧基-8-氧代-4'-新木脂素(17)、(+)-5-甲氧基脱氢二异丁香酚(18).结论 化合物247为从肉豆蔻属植物中首次分离得到,化合物1为从该植物中首次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川西合耳菊Synotis solidaginea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聚酰胺、反相C18柱色谱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技术进行分离纯化;根据波谱数据和文献对比进行化合物结构鉴定。结果 从川西合耳菊的醋酸乙酯萃取部位共分离得到1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 (2R,4S,5R,8R,10S)-2-angeloyloxy-8,10-dihydroxy-eremophil-7(11)-en-8,12-olide(1)、(1R,4S,5S, 6S,8R,10S)-1,10-epoxy-6,8-dihydroxy-eremophil-7(11)-en-8,12-olide(2)、(4S,5R,8S,10S)-8,10-dihydroxy-eremophil-7(11)-en- 8,12-olide(3)、(4S,5R,8R,10S)-10-hydroxy-eremophil-7(11)-en-8,12-olide(4)、橐吾内酯(5)、4,5-O-二咖啡酰奎宁酸甲酯(6)、异绿原酸C(7)、3,5-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甲酯(8)、异绿原酸A(9)、1,4-O-二咖啡酰奎宁酸甲酯(10)、绿原酸(11)、咖啡酰苹果酸(12)、咖啡酸甲酯(13)、反式咖啡酸(14)、山柰酚-3-O-(6''-O-乙酰基)-β-D-吡喃葡萄糖苷(15)、紫云英苷(16)、2-苯乙基-β-D-吡喃葡萄糖苷(17)、桦褐孔菌二糖(18)。结论 化合物1为新的艾里莫芬烷倍半萜类化合物,命名为川西合耳菊内酯A;化合物245101213151718为首次从合耳菊属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5.
茶芎地上部位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魏倩  杨建波  王爱国  吉腾飞  苏亚伦 《中草药》2014,45(14):1980-1983
目的 研究藁本属植物茶芎Ligusticum sinense cv. chaxiong地上部位的化学成分。方法 综合采用硅胶柱色谱、反相柱色谱及制备HPLC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利用紫外、质谱及核磁共振谱等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茶芎地上部位的95%乙醇提取物的石油醚和二氯甲烷萃取部位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5-羟基正丁基苯酞(1)、3-hydroxy-octa-1, 5-dien-7-one(2)、伞形花内酯(3)、pumbinernoid A(4)、crocinervolide(5)、(3R, 6R, 7E)-3-hydroxy-4, 7-megastignadien-9-one(6)、洋川芎内酯G(7)、莨菪亭(8)、(2Z)-3-(3, 4-二羟基苯基)-2-丙烯醛(9)、(3S, 5R, 6S, 7E, 9R)-5, 6-epoxy-3, 9-dihydroxy-7-megastigmene(10)、吐叶醇(11)、二氢猕猴桃内酯(12)、7-羟基正丁基苯酞(13)、洋川芎内酯A(14)。结论 化合物113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246913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首次作为天然产物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沉香Aquilariae Lignum Resinatum的2-(2-苯乙基)色酮类成分及其胃黏膜上皮细胞保护活性。方法 采用硅胶和ODS等多种色谱技术对沉香中2-(2-苯乙基)色酮进行分离纯化,结合波谱数据及其理化性质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采用牛磺胆酸诱导人胃黏膜上皮细胞GES-1损伤模型对分离得到的单体化合物进行胃黏膜保护活性筛选。结果 从沉香醋酸乙酯萃取部位中分离得到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5R,6S,7S)-5,6,7-三羟基-2-苯乙基-5,6,7,8-四氢-4H-色烯-4-酮(1)、(6S,7S,8S)-6,7,8-三羟基-2-(3-羟基-4-甲氧基)-5,6,7,8-四氢-4H-色烯-4-酮(2)、oxidoagarochromone C(3)、rel-(1αR,2R,3R,7βR)-1α,2,3,7β-tetrahydro-2,3-dihydroxy-5-[2-(4-methoxyphenyl) ethyl]-7H-oxireno[f] [1]benzopyran-7-one(4)、沉香色酮J(5)。化合物35 在20 μmol/L浓度时,相对模型组细胞存活率分别提高(27.17±4.38)%、(16.02±2.95)%和(14.84±2.86)%。结论 化合物1 为新化合物,命名为四氢色酮N,通过计算电子圆二色谱(electronic circular dichroism,ECD)确定了其绝对构型。化合物35 能显著改善牛磺胆酸诱导的人胃黏膜上皮细胞GES-1损伤,表现出一定的胃黏膜上皮细胞保护活性。  相似文献   

7.
骆驼蹄瓣中萜类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系统的植物化学分离分析方法,研究骆驼蹄瓣中的萜类化学成分。运用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对乙酸乙酯部位进行分离纯化,然后通过现代波谱学鉴定方法(1H-NMR,13C-NMR,MS)和结合文献数据分析确定化合物的结构。从乙酸乙酯部位分离并鉴定13个化合物,结构分别为1-羟基茅苍术醇(1),茅苍术醇(2),白术内酰胺(3),β-桉叶醇(4),5α-氢过氧基-β-桉叶醇(5),12-羟基-2-酮基-1-瓦伦烯(6),毛脉五味子醇 A(7),(6S,7E)-6-羟基-4,7-大柱烯-3,9-二酮(8),3-羟基-5α,6α-环氧-β-紫罗兰酮(9),(3S,5R,6S,7E)-3,5,6-三羟基-7-大柱烯-9-酮(10),(6R,7E,9R)-9-羟基-4,7-大柱烯-3-酮(11),(S)-3-羟基-β-紫罗兰酮(12),布卢门醇 A(13)。其中化合物 1~7 为倍半萜, 8~13 为大柱烷类降倍半萜,以上化合物均为首次从骆驼蹄瓣中分离得到,化合物 1 为新的天然产物。  相似文献   

8.
李月  苗筠杰  马程遥  陈建伟  李祥 《中草药》2017,48(12):2375-2381
目的 研究番荔枝Annona squamosa种子的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常压硅胶柱、中压制备液相与高压制备液相色谱等现代仪器方法进行分离纯化,结合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紫外、核磁、质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番荔枝种子超临界CO2提取物中分得10个邻双四氢呋喃型番荔枝内酯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13R)-13-[(2R,2''R,5R,5''R)-5''-[(1S)-1,5-二羟基壬基]八氢[2,2''-双呋喃]-5-基]13-羟基十三烷基]-5-甲基-2(5H)-呋喃酮(1)、3-[(2R,9R)-2,9-二羟基-9-[(2R,2''R,5R,5''R)-八氢-5''-[(1S)-1-羟基十五烷基][2,2''-双呋喃]-5-基]壬基]-5-甲基-2(5H)-呋喃酮(2)、6-羟基-去乙酰紫玉盘辛素(3)、6-羟基-4-去氧-番荔枝太辛(4)、bullanin(5)、10-羟基-巴婆双呋内酯(6)、刺叶番荔枝素A(7)、多鳞番荔枝辛素I(8)、多鳞番荔枝辛素C(9)、番荔辛I(10)。结论 化合物12为新化合物,分别命名为28-羟基-番荔枝素L和4-羟基-番荔枝素Y,化合物3~7为首次从番荔枝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9.
高燕萍  吴波  钟国跃  沈云亨 《中草药》2015,46(17):2513-2516
目的 对贡山八角Illicium wardii种子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桂胶色谱柱、Sephadex LH-20色谱柱、MCI色谱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其结构。结果 从贡山八角种子的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1个倍半萜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八角醇C(1)、7,8-epoxy-1(12)-caryophyllene-9β-ol(2)、merrilliortholactone(3)、2α-羟基新莽草毒素(4)、2,6-dihydroxyhumlan-9(E)-3(12),7(13),9-trien(5)、莽草毒素(6)、伪大八角素(7)、8α-hydroxy-10-deoxycyclomerrillianolide(8)、2α-羟基莽草毒素(9)、rel-5-(3S,8S-dihydroxy-1R,5S-dimethyl-7-oxa-6-oxobicyclo-[3,2,1]-oct-8-yl)-3-methyl-2Z,4E-pentadienoic acid(10)、菜豆酸(11)。结论 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八角醇C;其他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0.
何珊  姜勇  屠鹏飞 《中国中药杂志》2015,40(18):3598-3602
采用硅胶柱色谱、ODS反相柱色谱、Sephadex LH-20及制备HPLC等多种色谱分离技术对肉桂乙醇提取物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运用NMR、MS等波谱方法并结合已有文献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肉桂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R, 3R)-5,7,3',4'-四甲氧基黄烷醇(1),(2R, 3R)-5,7-二甲氧基-3',4'-亚甲二氧基黄烷醇(2),香豆素(3),肉桂酸(4),(E)-2-羟基苯丙酸桂酯(5),3, 3', 4, 4'-四羟基联苯(6),methylstictic acid(7),epi-boscialin(8),(1R,2S,3S,4S)2,3-环氧-1,4-二羟基-5-甲基-5-环己烯(9),4,5-二羟基-3-甲基-2-环己烯酮(10),顺式-4-羟基-蜂蜜曲菌素(11),2-羟基-4-甲氧基肉桂醛(12),其中化合物 5~11 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1.
罗静  裴瑾  康亚兰  刘薇  刘维  陈翠平  吴清华 《中草药》2014,45(18):2691-2695
目的克隆中药橘核主要来源品种椪柑Citrus reticulata的柠檬苦素-UDP-葡萄糖基转移酶(limonoid-UDP-glucosyl transferase gene,LGT)基因,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及表达分析为橘核有效成分合成及调控机制研究提供基础。方法克隆获得LGT序列,通过生物信息学对该基因蛋白的特征进行分析,构建LGT与相关物种LGT的系统进化树,利用RT-PCR分析橘皮、橘肉以及橘核中LGT基因表达量,并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测序所得椪柑LGT序列全长为1 530 bp,具有1 509 bp的完整开放阅读框,编码502个氨基酸。并对其蛋白二级、三级结构进行了分析和预测。基因表达分析结果发现椪柑LGT基因在橘核中表达量最低,其次为橘皮,表达量最高为橘肉。结论成功克隆、分析并表达了椪柑LGT基因,为橘核中柠檬苦素类物质合成及调控机制研究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千金子制霜前后提取物对正常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为进一步阐明千金子制霜减毒机制提供参考。方法大鼠ig高、中、低剂量的千金子生品和霜品提取物,采用平板菌落计数法考察千金子制霜前后大鼠粪便中4类代表性肠道菌群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大肠杆菌、肠球菌的数量变化。结果平板菌落计数实验结果表明,ig千金子生品与霜品提取物后大鼠出现菌群失调现象,且千金子霜品较生品引起的菌群紊乱程度低,在低剂量给药时可使条件致病菌肠球菌和大肠杆菌的数量减少。结论千金子制霜前后提取物均会影响肠道菌群的生物多样性,影响肠道菌群平衡,且千金子制霜后对4类肠道菌群的作用减弱,引起肠道菌群紊乱程度减小,这与千金子霜品泻下作用缓和的研究结果相一致,表明从肠道微生态角度考察千金子制霜前后对肠道菌群的干预作用,可揭示制霜与肠道菌群数量变化可能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张雯  贡磊  周玲玲  单进军  陈乐天  许惠琴  狄留庆 《中草药》2014,45(10):1418-1426
目的 观察不同比例甘草配伍祖师麻对大鼠佐剂性关节炎(AA)模型的治疗作用,筛选两者配伍比例,探讨其配伍意义。方法 采用足跖皮内注射弗氏完全佐剂制备AA模型,将140只模型大鼠随机分成14组:模型组,雷公藤多苷片组,祖师麻低、中、高剂量组,甘草低、中、高剂量组,祖师麻-甘草(3:1)低、中、高剂量组,祖师麻-甘草(3:2)低、中、高剂量组,另取10只正常大鼠为对照组,给药组大鼠造模前2 d开始ig给药,连续给药31 d,观察各组大鼠体质量变化,计算足肿胀度、关节炎指数(AI),采用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炎症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水平,观察大鼠膝关节组织病理变化,通过免疫组化法测定大鼠膝关节滑膜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巨噬细胞游走抑制因子(MIF)的表达。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祖师麻组、祖师麻甘草配伍组能够明显抑制AA大鼠体质量减轻的趋势,对抗AA大鼠足肿胀度及AI的增加,降低异常升高的血清TNF-α、IL-1β水平,改善关节病理组织变化,减少滑膜组织VEGF、MIF的表达,其中以祖师麻-甘草(3:2)配伍组效果最优。结论 祖师麻甘草配伍后,对AA大鼠各项指标改善作用显著,作用优于单用祖师麻,其最佳配伍比例为祖师麻-甘草(3:2)。调节血清炎症细胞因子TNF-α、IL-1β及滑膜组织VEGF、MIF的表达,可能是祖师麻甘草配伍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4.
郑玉娟  陈容  周文化 《中草药》2014,45(15):2218-2223
目的研究胡黄连Picrorhiza kurrooa 2-C-甲基-D-赤藓糖-4-磷酸胞苷转移酶(MCT)基因特征并预测MCT结构与功能位点。方法以胡黄连MCT基因为研究对象,利用NCBI网站及生物信息学软件对其碱基分布、氨基酸组成、亲疏水性、保守区及二级结构和三级结构进行预测和分析;并对9个物种的MCT基因进行多重比对与进化分析。结果胡黄连MCT基因的mRNA序列长为1 216 bp(GenBank JQ991625.1),编码由399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该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为44 448.5,其中量最高的为Ser(10.0%);整个多肽中疏水性氨基酸占59.5%,平均疏水值为0.050;与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MCT氨基酸序列对比同源性最高,达99%。结论胡黄连MCT基因处于稳定状态,编码的蛋白为疏水性蛋白,在进化过程中是相对保守的,获得的保守区段序列信息为其他物种MCT基因的克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马骁  罗世兰  彭婉  谢倩  王建  文静  旷歧轩  赵婷婷  蒋静 《中草药》2017,48(15):3110-3116
目的基于中医整体观、动态观,平行比较艾片、天然冰片、合成冰片、苏合香、安息香5种开窍药调节脂多糖(LPS)致发热模型大鼠生理指标的作用节点及强度。方法采用Data Science International(DSI)植入式生理信号遥测技术,动态观测开窍药对模型大鼠体温(T)、心率(HR)、血压(SBP、DBP)、活动度(A)等生理参数的影响,用SPSS 17.0、SAS 9.2、Origin Pro 8.5处理数据及作图。结果 3种冰片(艾片、天然冰片、合成冰片)对模型大鼠的T、HR有抑制作用,艾片最优;苏合香对模型大鼠HR、SBP、DBP、A等总体呈现先兴奋后抑制趋势;安息香对各项指标无显著影响。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天然冰片、苏合香对模型大鼠作用有一致倾向性;合成冰片能同时对A、SBP、DBP产生较大影响。聚类分析和对应分析均表明3种冰片的作用特点可归为一类;苏合香、安息香具有各自作用规律。结论 3种冰片对各生理指标有抑制作用;苏合香整体呈现出先兴奋后抑制趋势,可能与其性温的时间窗有关;安息香对发热模型无显著影响,可能与其平性相关;今后可从开窍药对该模型大鼠作用机制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16.
王中华  窦志英  王洋  陈涛  王远志 《天津中医药》2019,36(12):1234-1240
[目的] 针对熟地黄的药性特点,深入研究熟地黄炮制过程中,陈皮与砂仁对其炮制过程中毛蕊花糖苷含量的影响,并建立超高压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法检测熟地黄中毛蕊花糖苷含量的方法,并根据其含量变化,验证其炮制方法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为丰富熟地黄的炮制品种并建立其质量控制标准提供参考。[方法] 参考熟地黄在全国各省市《中药炮制规范》中的炮制方法,采用其中具有临床实用特色的方法,即:陈皮制熟地黄、砂仁制熟地黄(酒蒸法和拌制法),并以2015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熟地黄的质量标准为参照指标,采用UPLC-MS检测技术对其炮制过程中毛蕊花糖苷的含量变化进行研究,并结合性状评分,进行综合评价及统计学分析。[结果] 检测的线性范围为(1~1 000 ng/mL,r=1),其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准确度均较好(RSD<3%)。本实验中炮制后的熟地黄其毛蕊花糖苷的含量均超过药典标准,在炮制过程中当性状达到药典及传统标准时,其毛蕊花糖苷的含量能保持在较高水平,以陈皮制熟地黄后的毛蕊花糖苷含量最高,炮制过程中含量变化最显著。[结论] 陈皮制熟地黄可明显稳定和控制毛蕊花糖苷在熟地黄炮制过程中的下降趋势。这对通过相应的炮制方法,在有效保存熟地黄指标性成分的同时,扩大熟地黄临床使用范围有积极意义。同时UPLC-MS法由于操作简便、速度快、准确度高,可用于熟地黄炮制过程中毛蕊花糖苷含量的检测。  相似文献   

17.
朱砂根Ardisiae Crenatae Radix是一种民间常见的观赏性中药材,具有解毒消肿、活血止痛、祛风除湿的功效,是贵州特色民族药八爪金龙的3大来源之一。朱砂根主要含有香豆素类、皂苷类、黄酮类、挥发油等多种化学成分,具有抗炎、抗肿瘤、抗氧化、降血糖、保肝、抗生育等药理作用。主要综述了朱砂根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旨在为朱砂根的进一步开发和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黄涛  刘丽  张笑敏  许浚  陈常青 《中草药》2019,50(10):2474-2479
目的建立夏天无HPLC指纹图谱及多指标成分测定方法,为夏天无药材质量标准提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HPLC法,Diamonsil C18(250 mm×4.6 mm,5μm)色谱柱;以乙腈-0.2%冰醋酸溶液(三乙胺调pH 6.0)为流动相,梯度洗脱;体积流量1.0 mL/min;柱温35℃;进样量10μL;检测波长280 nm;建立15批夏天无药材的指纹图谱,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软件(2012A版)进行评价,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将15批药材分为2类,同时测定原阿片碱、黄藤素、荷包牡丹碱和延胡索乙素4种成分的含量。结果建立了夏天无药材的HPLC指纹图谱,共标定了10个共有峰;原阿片碱、黄藤素、荷包牡丹碱和延胡索乙素线性关系良好,r均大于0.999 9,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7.12%、100.09%、98.53%、99.71%。结论 HPLC指纹图谱结合多指标成分测定可为夏天无药材质量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郭玉岩  高滔  李春城  魏宇欣  邵爽  孙爽  杨大宇  吕邵娃 《中草药》2022,53(10):3000-3005
目的 探讨甘草-马钱子配伍汤液沉积相态的释放行为,为甘草-马钱子配伍减毒提供科学参考。方法 建立沉积相态释放测定HPLC法,通过体外释放实验,追踪沉积相态在蒸馏水、人工胃液、人工肠液等不同介质中主成分的释放行为,并对其释放结果进行拟合研究分析。结果 甘草酸、马钱子碱以及士的宁在人工肠液中的释放量较大,且马钱子碱>甘草酸>士的宁。马钱子碱和甘草酸均与一级动力学模型拟合结果最佳,士的宁与Higuchi模型拟合结果最佳。结论 甘草-马钱子沉积相态主要毒效成分呈现出难溶性骨架材料缓释制剂的释放特性,毒(效)成分士的宁可能以沉积共聚体形式存在,在体释放呈缓释行为而减毒;同时,甘草酸的释放对减毒增效起到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分离自药用植物白毛蛇Humata tyermanni的内生真菌链格孢菌发酵产物醋酸乙酯提取物(B06e)对大肠杆菌的抑菌机制。方法采用倍比稀释法测定了B06e对大肠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测定了B06e作用前后大肠杆菌培养液电导率、核酸和蛋白质的变化;结合流式细胞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凝胶阻滞实验、圆二色谱和荧光实时定量PCR的分析方法研究了B06e对大肠杆菌细胞膜结构、形态、DNA的影响。结果 B06e对大肠杆菌的MIC为25μg/m L,3×MIC处理组的电导率是对照组的1.01倍;3×MIC处理组的β-半乳糖苷酶活性是对照组的11.6倍;流式细胞仪分析表明3×MIC处理组被碘化丙啶(PI)染色的阳性细胞比是对照组的286.5倍;扫描电子显微镜结果显示,B06e处理后菌体表面变得粗糙,细胞膜大量塌陷;以上结果说明B06e能增大细胞膜的通透性,破坏细胞膜的完整性。凝胶阻滞、圆二色谱的结果表明,B06e能够以嵌插的方式与DNA结合,但不能降解DNA;实时定量PCR结果表明,经B06e处理后rec A和rec N基因的表达量分别是对照组的2.9和3.7倍,说明B06e能破坏DNA的结构,迫使大肠杆菌启动了SOS修复。结论 B06e通过破坏大肠杆菌细胞膜完整性和DNA的结构,使得细菌代谢紊乱,最终导致细菌丧失了生长繁殖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