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1 毫秒
1.
目的: 探讨正常肝、肝硬化及脂肪肝背景下原发性肝癌的超声造影表现,定量分析3种肝背景下原发性肝癌的血流灌注特征。 方法: 选择137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共137个原发病灶,依据肝背景不同分为正常肝背景组(45例)、肝硬化背景组(51例)和脂肪肝背景组(41例)。观察3种肝背景下病灶的超声造影特征;应用时间-强度曲线分析3种肝背景组原发性肝癌的灌注参数,包括始增时间、达峰时间、峰值强度、梯度和灌注期曲线下面积。 结果: 本组137个病灶均表现为动脉相快速高增强,绝大多数病灶表现为典型的"快进快退"增强模式;但在正常肝背景组有6.7%、肝硬化背景组有31.4%的病灶表现为门脉相和延迟相呈等增强,甚至部分病灶内出现局部高增强的表现,即呈"快进慢退"增强模式;时间-强度曲线分析,3组肝背景下任2组病灶的始增时间、达峰时间、峰值强度、梯度及灌注期曲线下面积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3种肝背景下原发性肝癌的超声造影表现存在差异,但灌注参数无明显差异,应用时间-强度曲线能够客观准确地分析原发性肝癌超声造影的灌注参数,对病灶做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肝细胞性肝癌(HCC)超声造影(CEUS)定量血流灌注参数与肿瘤微血管密度(MVD)的相关性.方法HCC 34例术前行CEUS,造影后以TIC声学定量分析软件绘制时间-强度曲线(TIC),得出病灶达峰时间(PIT)和绝对增强强度(AEI),以上所得参数与术后病理组织免疫组化染色计测的MVD对照,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34例病灶超声造影PIT为(25.21±6.99)s,病灶AEI为(7.44±3.56)dB.术后肿瘤病理MVD为(62.59±23.96);术前超声造影病灶PIT与MVD呈负相关(r=-0.65,P<0.01),病灶AEI与MVD无相关关系.结论 HCC术前超声造影PIT与术后肿瘤组织MVD呈负相关,可用于肿瘤血流灌注的定量评价.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肝转移瘤、原发性肝癌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38例原发性肝癌、30例肝转移瘤患者行MSCT、全肝CT灌注成像检查,观察不同病灶影像学表现,并比较不同病灶CT增强时间、肝脏不同区域CT灌注参数。结果影像学表现方面,38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单发28例,多发10例,以圆形或类圆形、膨胀性生长为主,增强扫描后不均匀强化22例,均匀强化11例,无强化5例;30例肝转移瘤患者单发10例,多发19例,弥漫型("雨打沙滩"状)1例,以圆形或椭圆形为主,增强扫描后不均匀强化18例,均匀强化10例,无强化2例。CT增强时间方面,原发性肝癌始增时间、峰值时间、始消时间均显著短于、持续时间显著长于肝转移瘤(P0.05)。CT灌注参数方面,原发性肝癌肿瘤组织肝动脉灌注量(HAP)、肝动脉灌注指数(HPI)均显著高于、门静脉灌注量(PVP)显著低于瘤周组织、正常肝脏组织(P0.05);肝转移瘤肿瘤组织HAP、HPI均显著高于、PVP显著低于正常肝脏组织(P0.05);原发性肝癌患者瘤周组织PVP显著高于、HPI显著低于肝转移瘤瘤周组织(P0.05)。结论MSCT动态增强扫描、CT灌注参数等对原发性肝癌、肝转移瘤诊断鉴别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CEUS)引导下肺活检对周围型肺癌的诊断价值,以及不同肺肿瘤增强模式与微血管密度(MVD)的关系。方法以胸部CT检查且二维超声能清楚显示的42例(42个)肺周围型占位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CEUS观察病变峰值强度、增强指数。随后在CEUS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病灶增强明显的部分,避开无增强坏死区域,全部标本进行病理学检查并做微血管密度计数。结果 42例患者均接受经皮穿刺活检,病理诊断为腺癌22例(其中2例为黏液腺癌),中高分化鳞癌8例,低分化鳞癌6例,小细胞癌6例。肺腺癌MVD、CEUS峰值强度及增强指数均高于鳞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腺癌、鳞癌CEUS峰值强度及强度指数均与其MVD呈正相关(P0.01)。腺癌中12例(54.55%)出现瘤体内坏死区,鳞癌中9例出现瘤体内坏死区(64.29%),小细胞癌4例(66.67%)出现瘤体坏死区。结论 CEUS能够反映不同类型肺肿瘤的增强模式差异,有助于周围型肺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能够准确指导穿刺活检取材,分析肿瘤MVD,作为抗血管治疗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张晓岚  龚卉 《浙江医学》2016,38(12):936-939
目的探讨肝动脉插管化疗栓塞(TACE)治疗对肝癌组织HIF3α表达的影响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新生微血管密度(MVD)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IHC)检测128例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实施TACE(72例)后二期手术切除的肝癌组织及未实施TACE(56例)手术切除的肝癌组织的HIF3α及CD34蛋白表达,根据HIF3α阳性染色计分,CD34阳性染色计数MVD,登记相关肝细胞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参数。采用t检验比较实施与未实施TACE患者肝癌组织HIF3α蛋白表达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检验分析实施TACE治疗患者肝癌组织中HIF3α蛋白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及MVD的相关性。结果与未实施TACE患者的癌旁组织相比,实施TACE患者癌旁组织HIF3α蛋白表达显著增强(t=-22.789,P<0.01),未实施TACE者癌旁组织中心区呈低表达(低表达者占95.83%);实施TACE者肝癌组织栓塞周围组织HIF3α蛋白表达与肿瘤直径(r=0.250,P<0.05)、原发灶浸润深度(r=0.275,P<0.05)、TNM分期(r=0.430,P<0.01)及MVD(r=0.799,P<0.01)均呈正相关,与其他临床病理参数无明显相关。结论TACE治疗可增强肝脏栓塞周围组织HIF3α蛋白表达,HIF3α表达与TACE治疗后肝脏栓塞区周围血管重建及肿瘤进展有密切关联,HIF3α可作为肝癌TACE治疗后血管重建及肿瘤进展的一种标志分子。  相似文献   

6.
吕元  孟繁坤  杨雪松  穆晓洁 《北京医学》2017,(12):1249-1251
目的 探讨声脉冲辐射力成像(acoustic radiation force impulse,ARFI)技术对肝硬化结节及小肝癌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 运用ARFI技术检测硬化增生结节组(35例,58个病灶)和小肝癌组(30例,30个病灶)病灶及背景肝实质的声触诊组织定量(virtual touch tissue quantification,VTQ),以剪切波速度(shear wave velocity,Swv)表示,对比两者间的差异.通过ROC曲线分析,求得最佳截断点.结果 硬化增生结节组与小肝癌组间病灶的SW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背景肝脏SWV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肝癌组病灶与背景肝脏间的SW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硬化增生结节组两者间的SW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鉴别两组病灶的ROC曲线下面积为80.6%,截断值为2.46 m/s,敏感性为70%,特异性为96.6%,准确率为84.1%.结论 ARFI技术对肝硬化结节与小肝癌的鉴别诊断有较高的价值,为小肝癌的诊断提供依据,是肝硬化结节动态监测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参数成像在肝脏局灶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运用SonoLiver CAP定量软件对88例接受超声造影检查的肝脏局灶性病变患者病灶进行定量分析,并以病灶与周围肝实质的增强水平差值为参数进行动态血管模型(dynamic vascular patterns,DVP)参数成像,比较良、恶性组间及其与周围肝实质定量参数及DVP有无差异.结果:定量参数包括:峰值强度、上升时间、达峰时间、平均渡越时间、灌注指数、上升斜率、下降斜率、峰值强度完全下降时间.我们把上升时间、达峰时间、灌注指数、上升斜率定义为灌注参数;平均渡越时间、下降斜率,峰值强度完全下降时间定义为消退参数.良、恶性间峰值强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1);良、恶性组间灌注参数及消退参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良性组中,峰值强度及灌注参数(除上升时间)与周围肝实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上升时间及消退参数与周围肝实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恶性组中,灌注参数及消退参数与周围肝实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在DVP曲线图中,良、恶性组消退型、未消退型及负向型分别占10%(4/40)、72.5%(29/40)、17.5%(7/40)和87.5%(42/48)、10.4%(5/48)、2.1%(1/4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DVP分布图中,良、恶性组消退型、未消退型及负向型分别占10%(4/40)、72.5%(29/40)、17.5%(7/40)和89.6%(43/48)、8.3%(4/48)、2.1%(1/4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超声造影参数成像可以更直观清晰地反映肝脏良恶性病灶与周围肝实质增强及消退水平的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感兴趣区(ROI)描绘对肝细胞肝癌(HCC)超声造影(CEUS)灌注参数的影响.方法:对66例69个HCC病灶进行CEUS检查,利用Sonoliver绘制病灶时间——强度曲线(TIC).按病灶的不同增强模式分均匀增强组和不均匀增强组,按不同位置分前场组、中场组、后场组.依次改变病灶ROI大小及形态,改变参考区的ROI大小及形态,以及改变参考区ROI深度,观察不同ROI的描绘对时间参数——上升时间(RT)、达峰时间(TTP)、平均渡越时间(MTT);强度参数——峰值强度(IMAX);共同参数——曲线下面积(AUC)的影响.结果:有60例63个HCC病灶获得满意的TIC.均匀增强组的病灶灌注参数变异度较不均匀增强组的小,不同深度的病灶变异度不同.参考区ROI的大小及形态、深度的改变对病灶时间参数无影响,仅对IMAX、AUC有影响.仅改变病灶或参考区ROI的大小及形态,除MTT外,余灌注参数变异较小.RT、TTP是最稳定的灌注参数.结论:CEUS定量分析病灶各灌注参数的稳定性受不同增强模式、不同位置的影响,因此不同病灶比较时应在同等条件下进行.同一病灶治疗前后比较应尽量保持ROI一致.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声触诊组织定量(VTQ)技术鉴别诊断脂肪肝背景下肝脏结节的价值。方法: 选择我院经超声VTQ成像检测获得横向剪切波速度(shear wave velocity, SWV)并经穿刺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的 71例76个脂肪肝合并肝脏结节,计算病灶内SWV值,以3.01 m/s为界点判断结节的良恶性。结果: 76个肝脏结节中,良性58个,恶性18个,良性结节SWV的均值为(1.95+0.60)m/s,恶性结节SWV的均值为(3.22±0.59)m/s,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95,P<0.01)。根据良性及恶性结节SWV值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曲线下面积为0.94±0.03,分析得出良恶性结节的SWV值临界点为3.01 m/s,其对应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率、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7.8%(14/18),89.7%(52/58),86.8%(66/76),70.0%(14/20)和92.9%(52/56)。 结论: 采用VTQ技术鉴别脂肪肝背景下肝脏结节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并且可定量诊断,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定量分析钆塞酸二钠(Gd-EOB-DTPA)增强磁共振(MRI)评估和预测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的病理分级。方法:所有纳入本实验的55例患者,其中10例病灶周围肝脏组织无肝硬化的作为对照组,10例肝癌病灶周围肝脏组织为肝纤维化的作为肝纤维化组,另外35例肝癌周围组织为肝硬化的作为肝硬化组。所有患者术前均接受Gd-EOB-DTPA增强MRI扫描。定量分析肝癌病灶周围肝脏的平扫期和肝胆特异期信号绝对增强强度(AEV)和对比增强率(CER)。分析信号AEV和CER与不同病变肝脏病理学的相关性。结果:不同病变肝脏的病理分级和信号AEV有相关性(r=-0.526,P<0.001);不同病变肝脏的病理分级和CER有相关性(r=-0.741,P<0.001)。通过对2种信号强度的分析发现不同病变肝脏的病理分级与CER有更显著的负相关性。通过受试者工作曲线的分析发现CER在正常肝脏组织组和肝纤维化组之间最佳截断值为0.76,肝纤维化组和肝硬化组之间的最佳截断值为0.46。结论:CER与不同病变肝脏的病理分级存在比较显著的相关性,并能通过CER的分析评估和预测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的病理分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乳腺癌病灶MRI动态增强半定量参数与肿瘤微血管密度(MVD)的相关性。方法:对18例早期乳腺癌患者分别进行动态增强MR扫描及手术后乳腺癌标本免疫组化的检测。结果:18例乳腺癌免疫组化MVD癌组织部分为37.47±11.49,癌旁正常组织MVD为15.85±2.41(P〈0.001)。18例乳腺癌MRI扫描最大增强线形斜率(SS)值为(2.40±0.39)%/s,增强峰值(PH)为:(620.28±134.41)HU;与MVD呈正相关(r分别为0.717、0.696,P〈0.001),信号强度峰值时间(Tpeak)为(50.6±11.0)s;与MVD呈负相关(r=-0.463,P〈0.05)。结论:MRI动态增强的半定量参数(SS、PH)可以反映乳腺癌的微血管分布密度的高低,从而能客观上反映乳腺癌血管生成状况,有望成为非创伤性早期诊断和评估肿瘤血管生成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2.
肝细胞肝癌超声造影增强模式及诊断标准探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陈敏华  戴莹  严昆 《中国医刊》2006,41(4):32-34
目的分析超声造影(CEUS)对肝细胞性肝癌(HCC)各时相的时间定义及病灶增强模式,提出CEUS诊断肝癌的参考标准。方法分析206例253个明确诊断的HCC病灶超声造影表现,记录注射造影剂后肝动脉、门静脉及肝实质的开始增强时间、肝实质增强峰值时间、HCC病灶开始增强、开始减退时间及增强特征。结果设置以注射造影剂肝动脉开始显影(5.8-18.4秒)作为动脉相起始时间;以门静脉开始显影(8.7~23.8秒)作为门脉相起始时问;以肝实质增强达峰值(17.6-38.1秒)为实质相起始时间;以180~360秒作为延迟期时间。253个HCC中94.1%(238灶)在动脉期增强,5.9%(15灶)在门脉期增强;84.6%(214灶)在门脉期或实质期退出,11.1%(28灶)在延迟期退出;4.3%(11灶)最终未能退出。归纳HCC的造影表现显示为“快进快出”、“快进慢出”、“快进不出”、“慢进快出”、“慢进慢出或不出”五种模式。结论根据超声造影时相定义及HCC增强退出特征。总结HCC超声造影模式及诊断参考标准。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时间-强度量化分析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分析其在原发性肝癌(HCC)患者预后中的作用.方法 61例HCC患者超声造影结果进行时间-强度量化分析;观察超声造影时间-强度量化分析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微血管密度(MVD)以及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 31例HCC患者组织中VEGF呈阳性表达(50.8%).MVD与VEGF表达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VEGF阳性表达组中增强时间、消退时间及曲线下面积与阴性表达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超声造影时间-强度分析参数与肿瘤大小无关(P>0.05),而汇管区癌栓组超声造影增强时间与汇管区无癌栓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肿瘤大小、VEGF阳性表达、汇管区癌栓与3年复发率和生存率有关.结论 超声造影可帮助临床明确病变性质,时间-强度量化分析结合临床病理因素可作为判断预后的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MR灌注成像技术对原发性小肝细胞癌(SHCC)的诊断价值。方法手术病理证实SHCC13例共16个小肝癌病灶术前在常规磁共振平扫后采用2D SPGR序列进行T1WIMR灌注成像检查,比较病灶区及正常肝实质时间信号强度(time-intensity curve,TIC)及相关函数图变化。结果小肝癌组峰值时间(timetopeak,TTP)(26.17±6.2)s,正常对照级肝实质TTP(54.92±9.26)s,P<0.01。结合MRI平扫,MR灌注成像技术对原发性小肝细胞癌诊断符合率为87.5%。结论MR灌注成像技术可以提供比传统图像准确的肿瘤血供信息,对小肝癌的诊断及鉴别提供了一种新的较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同病理类型原发性小肝癌的超声造影表现,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62例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小肝癌的超声造影资料。结果:62例71个病灶,其中高分化33个、中分化30个和低分化8个;梁索型44个、假腺管型13个、实体型9个和纤维硬化型5个。高、中、低分化程度原发性小肝癌造影开始增强时间分别为(14.08±3.94)、(13.51±3.35)、(12.86±2.89) s,达峰时间分别为(29.41±7.10)、(28.14±6.94)、(26.56±6.56)s,消退时间分别为(99.83±12.38)、(72.32±10.25)、(42.19±10.03)s,开始增强时间和达峰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消退时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不同病理类型原发性小肝癌患者造影剂动脉相增强模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门脉相、延迟相增强模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不同分化程度、不同病理类型原发性小肝癌超声造影表现特征存在差异,超声造影对其临床治疗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原发性肝癌组织中Livin的表达及其与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的关系,探讨它们之间及其与原发性肝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互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SP法测定72例原发性肝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Livin的表达水平及MVD。结果72例原发性肝癌组织中livin的阳性表达率(65.5%)和MVD计数均值(58.43±5.72)个/HP,明显高于癌旁组织中livin的阳性表达率(11.1%)及MVD计数均值(20.04±3.56)个/HP(P值均〈0.05),原发性肝癌组织中livin表达评分与MVD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P〈0.01)。结论livin和MVD的表达可能与原发性肝癌的发生、发展及血管生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实时灰阶超声造影(CEUS)对肝内局灶性结节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164例患者常规超声共发现258个结节,应用新型造影剂SonoVue对其进行实时灰阶超声造影,多发结节患者选一典型结节重点观察,对造影资料行回顾性分析,以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手术病理或增强CT和MRI的典型表现及随诊等作为最终确诊依据。结果恶性83例,良性81例,恶性结节开始强化时间(19.6±8.1)s与良性结节开始强化时间(22.1±9.2)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6),但恶性结节开始强化至造影剂基本廓清持续时间(64.3±31.3)s与良性结节持续时间(205.6±48.0)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超声造影鉴别良恶性结节的特异性、敏感性、准确性分别为93.9%、92.5%、93.2%,诊断肝细胞肝癌、转移性肝癌、肝血管瘤、肝硬化增生结节、肝内局灶性增生结节、脂肪肝背景中的局灶性脂肪缺失的准确性均在90%以上。结论肝内结节超声造影动脉早期快速增强不能确诊为恶性病灶,但结节延迟期仍呈高增强是大多数良性病灶的特征所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声脉冲辐射力弹性成像( ARFI)声触诊组织定性成像( VTI)在肝癌射频消融( RFA)疗效评价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行 RFA的73例肝癌患者共82个病灶作为研究对象。 RFA后采用常规超声、VTI、超声造影( CEUS)和增强CT( CECT),测量消融灶最大长径及其垂直径,并对4种检查方法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常规超声、VTI、CEUS和CECT测得消融灶面积分别为(5.4±3.26)、(14.21±7.35)、(14.31±7.04)和(13.18±7.24)cm2。 VTI测值与常规超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TI与CEUS、CEC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对VTI获取的消融灶面积与CEUS、CECT测量结果进行相关分析,具有较高的相关性( r=0.987,r=0.959,P<0.05)。结论 VTI能清晰显示消融灶的边界,较准确地判断肝消融灶的大小,对评价肝癌RFA疗效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张雪  孙萌  马琳  孙玉伟  王艺桦  孟健  张曼 《中国全科医学》2019,22(12):1481-1484
背景 原发性肝癌为致死率高的肝脏恶性肿瘤,肝血管瘤为最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而常规超声检查的灵敏度和特异度较低,超声造影操作复杂且有创,因此探寻新型的检查方法是大势所趋。目的 探讨声速匹配(SSC)技术在原发性肝癌与肝血管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6年11月—2017年11月就诊于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的符合研究标准的肝脏实性肿物患者85例,肿物92个(原发性肝癌44个、肝血管瘤48个)。依据穿刺或手术病理结果将患者分为原发性肝癌组(n=39)和肝血管瘤组(n=46)。患者均进行SSC检查,分析肝脏肿物的区域速度指数(ZSI)值鉴别诊断原发性肝癌与肝血管瘤的价值。结果 原发性肝癌组44个肿物的ZSI值为(43.0±7.4)m/s,肝血管瘤组48个肿物的ZSI值为(22.3±7.4)m/s;原发性肝癌组肿物的ZSI值高于肝血管瘤组(t=13.303,P<0.001)。绘制ZSI值诊断原发性肝癌的ROC曲线,当ZSI=33 m/s时,ZSI值诊断原发性肝癌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87(>0.700),灵敏度为97.7%,特异度为91.7%,约登指数为0.894。结论 当ZSI=33 m/s时,SSC鉴别诊断原发性肝癌与肝血管瘤的灵敏度、特异度均较高,可为超声鉴别原发性肝癌与肝血管瘤提供新的量化诊断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头颈部淋巴结超声造影( 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CEUS)时间-强度曲线( time-intensity curve,TIC)参数在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85名头颈部淋巴结病变的患者(85枚淋巴结,良恶性各为36枚和49枚)进行CEUS。设置感兴趣区( region of interest,ROI)于整个淋巴结、皮质最明显增强区、皮质最弱或无增强区、髓质-门区域、周围软组织。对获得的TIC参数(基础强度、峰值强度、上升支斜率、始增时间、达峰时间、上升时间、峰值浓度减半时间、平均渡越时间)进行分析比较。通过对皮质最明显增强区的上升时间接收者操作特征曲线(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分析,计算出诊断良恶性淋巴结的界值( cut off value)。结果恶性淋巴结在皮质最明显增强区的上升时间明显短于良性淋巴结( P=0.041)。结论 ROI设置于皮质最明显增强区域时TIC的上升时间对头颈部淋巴结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