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了解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血清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肺表面活性蛋白D(SP-D)的动态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08年12月-2013年12月入住浙江省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的ARDS患者79例。根据患者28d内存活情况,将79例患者分为存活组56例和死亡组23例。另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2月在浙江省人民医院进行体检的健康成年人20例,作为对照组。存活组和死亡组患者分别于诊断后24h内(D1)、第3天(D2)、第5天(D3)及第7天(D4)采取静脉血和BALF各2ml;对照组成年人在体检日采取静脉血和BALF各2ml。检测并比较3组血清和BALF中的SP-D水平。结果 (1)3组不同时间点血清中SP-D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总=73.26,P<0.05);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组间=197.01,P<0.05);不同时间点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168.29,P<0.05)。(2)3组不同时间点BALF中SP-D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总=98.71,P<0.05);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组间=376.91,P<0.05);不同时间点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125.08,P<0.05)。结论 ARDS患者血清中SP-D水平从第5天开始较对照组上升,且死亡组较存活组上升高;存活组水平在第7天下降,死亡组持续上升。ARDS患者BALF中SP-D水平在诊断初期即高于对照组;第5天时存活组水平降低,死亡组继续上升;第7天时死亡组有所下降。血清和BALF中SP-D水平的动态变化对ARDS患者的临床诊疗和预后判定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清白蛋白(ALB)及血尿素氮(BUN)指标变化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沈阳军区总医院呼吸内科重症监护室(RICU)30例ARDS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患者临床预后分为死亡组及存活组,比较患者血清ALB及BUN变化对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结果]30例患者中,死亡20例,存活1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是否合并下呼吸道感染、诱发因素、确诊时的APACHEⅡ评分及氧合指数等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死亡组与存活组患者的ALB基础值(确诊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第5、7天时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t=-2.88,P=0.01,t=-3.83,P=0.00,P〈0.05);存活组治疗第7天与基础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5,P=0.045,P〈0.05),第5、7天与第3天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t=-2.81,P=0.01,t=-2.95,P=0.01,P〈0.05),但死亡组无明显改变;存活组ALB随住院天数延长而增高。死亡组患者BUN基础值及治疗第5、7天与存活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39,P=0.02,t=2.16,P=0.04,t=2.19,P=0.04,P〈0.05);存活组第5、7天与第3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1,P=0.01,t=2.35,P=0.03,P〈0.05),而死亡组无明显改变。BUN基础值在正常范围的患者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础值异常患者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3,P=0.046,P〈0.05)。[结论]动态观察ARDS患者ALB、BUN变化,有助于判断患者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清CRP在小儿感染性休克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抽取就诊的70例感染性休克患儿,其中35例患儿存活(观察组),35例患儿死亡(对照组),回顾性分析患儿初入院、入院3d、入院5d的血清CRP水平。结果观察组患儿血清CRP水平入院第5天与初入院时相比,呈下降趋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9.378,P<0.05);入院第3天与初入院相比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患者血清CRP水平入院第3天和入院第5天与初入院时相比,呈上升趋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8.642,t=16.389,P<0.05)。结论 CRP水平评价炎症的变化,有助于判断感染程度,为患儿早诊断、早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4.
颅脑损伤检测肌酸激酶脑型同工酶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冰如 《实用新医学》2008,9(3):241-242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患者血清中肌酸激酶脑型同工酶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85例颅脑损伤患者血清中CK—BB水平。结果①伤后第1~3天血清CK—BB活性进行统计学比较:脑挫裂伤组、脑干损伤组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硬膜下血肿组、硬膜外血肿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颅脑损伤组伤后第1天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伤后第3天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伤后第7天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K—BB活性变化也是临床判断疗效、监测迟发并发症状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脓毒症患者血清IL-6和IL-10浓度变化与脓毒症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纳入52例脓毒症患者,其中存活37例,死亡15例。于入组第1天及第5天抽取静脉血标本,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IL-6和IL-10浓度;同时采用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进行评分,研究血清IL-6及IL-10浓度与APACHEⅡ的相关性。结果:入组第5天死亡组IL-6水平较第1天上升(P=0.043),存活组IL-6较第1天下降(P=0.018),两组间第5天IL-6浓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入组第5天两组IL-10均较第1天下降,存活组下降更为明显(P〈0.001)。入组第5天死亡组APACHEⅡ评分较第1天上升,存活组较第1天下降,两组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入组第1天和第5天两组的IL-6浓度均与当日APACHE Ⅱ评分有显著相关性(P〈0.05),第5天仅IL-10浓度与APA.CHEⅡ评分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脓毒症患者血清IL-6水平与APACHEⅡ评分显著相关,不同时间点IL-10水平与预后的相关性尚不确定,动态监测其变化趋势有助于脓毒症预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6.
张亮  陈林  黄显凯 《重庆医学》2007,36(22):2259-2260
目的 探讨多发伤后血清ESM-1的变化与脓毒症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选择多发伤患者25例,检测患者外周血ESM-1浓度,将患者按照ISS评分、并发脓毒血症与否分组,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重伤组第7天血清ESM-1含量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重伤组第7天较轻伤组的血清ESM-1浓度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脓毒症组与非脓毒症组间比较,第3、7天血清ESM-1含量比较均有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 动态监测血清ESM-1水平变化对脓毒症的早期预测及干预,有效防治创伤后脏器功能损害可能具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左昔清  张娟  孙彩娟  章建良  吕丛 《浙江医学》2016,38(23):1887-1889,1905
目的观察老年重症脓毒症患者降钙素原(PCT)和激活素A水平动态变化及其在预后和病情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对66例老年重症脓毒症患者随访28d,根据预后分为存活组48例和死亡组18例,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和序贯器官衰竭(SOFA)评分,检测入院时、入院第3、5、7天CRP、乳酸、PCT和激活素A水平,分析两者与SOFA评分、APACHEⅡ评分的相关性及其预测预后的价值。结果两组入院时及入院第3天血清PCT水平和入院时激活素A水平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死亡组入院时C反应蛋白(CRP)、乳酸、SOFA评分和APACHEⅡ评分均明显高于存活组(均P<0.05);死亡组入院第5、7天PCT水平和入院第3、5、7天激活素A水平均明显高于存活组(均P<0.05),与同组入院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活组入院后第5、7天PCT和激活素A水平较同组入院时明显下降(P<0.05);入院第5、7天PCT水平和入院第3、5、7天激活素A水平分别与SOFA评分、APACHEⅡ评分均呈正相关;PCT和激活素A预测死亡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15和0.826。结论血清PCT和激活素A水平可评估老年重症脓毒症患者预后,两者持续保持高水平提示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组织因子(TF)及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1(TFPI-1)在重型颅脑外伤早期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测定50例重型颅脑外伤患者伤后第1、2、3、5、7天血浆TF、TFPI-1及抗原水平,同法测定20例健康人血浆相应指标作为对照组。结果血浆TF及抗原水平在伤后第1天即已明显升高,伤后第2天达到峰值,直到第5天一直维持高位;TFPI-1在伤后随时间延长而降低。 TF在伤后第1、2、3、5天与对照组比较差异统计学意义( P<0.01);TF及TFPI-1伤后第2、5天与对照组及伤后第1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死亡患者的TF和TF抗原水平均显著高于预后良好患者,预后不良和死亡患者同样高于预后良好患者(P<0.01),而预后不良患者、死亡患者的TFPI-1及TFPI-1抗原均显著低于预后良好患者(P<0.05),死亡患者的TFPI-1及TFPI-1抗原水平均显著低于预后不良患者( P<0.05)。结论重型颅脑外伤后早期存在凝血功能异常,动态检测血浆中TF、TFPI-1及抗原有利于了解重型颅脑外伤后继发血管内凝血反应程度,测定上述指标对了解疾病发展趋势和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创伤患者血乳酸水平的变化及其在预测创伤严重程度及预后中的作用。方法连续收入ICU的创伤患者92例,在入院时即行血乳酸测定及创伤严重度评分(ISS评分),按ISS分值分成3组,同时按预后分为死亡组及存活组。结果血乳酸水平随着ISS分值的增高而升高,各分值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5.76,P〈0.01);创伤患者死亡组血乳酸水平与ISS评分显著高于存活组(t=6.89、t=8.60,P〈0.01);血乳酸水平与ISS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829,P〈0.01)。结论创伤患者血乳酸水平与ISS评分呈正相关关系,可应用于预测创伤患者的严重程度及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不同创伤严重程度的多发伤患者血清心肌酶谱指标[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天冬氨酸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 kinase isoenzyme,CK-MB)、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水平变化及对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中心功能障碍的预测价值。 方法 选择多发伤患者67例,根据多发伤患者入院创伤危重评分(injury severity score,ISS)标准将其分为轻度多发伤组(20例)、中度多发伤组(26例)及重度多发伤组(21例);并根据MODS标准,将其分为MODS组及非MODS组。比较创伤后第1、2、3天重度多发伤组、中度多发伤组及轻度多发伤组LDH、AST、CK-MB、CK水平。比较创伤后第1、2、3天MODS组及非MODS组LDH、AST、CK-MB、CK水平比较。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LDH、AST、CK-MB、CK与多发伤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多发伤患者合并胸腹部位、多发伤患者伴MODS中的心功能障碍的相关性。分析LDH、AST、CK-MB、CK对多发伤患者伴MODS中的心功能障碍的预测价值。 结果 重度多发伤组APACHEⅡ评分、MODS例数及MODS评分高于中度多发伤组及轻度多发伤组,中度多发伤组APACHEⅡ评分、MODS例数及MODS评分高于轻度多发伤组(P<0.05)。创伤后第1天、第2天、第3天,重度多发伤组、中度多发伤组、轻度多发伤组LDH、AST、CK-MB、CK水平均呈逐渐降低趋势,重度多发伤组LDH、AST、CK-MB、CK水平均高于中度多发伤组、轻度多发伤组,中度多发伤组LDH、AST、CK-MB、CK水平均高于轻度多发伤组;MODS组和非MODS组LDH、AST、CK-MB、CK水平均呈逐渐降低趋势,MODS组LDH、AST、CK-MB、CK水平均高于非MODS组,组间、时点间、组间·时点间交互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 Spearman 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第1天、第2天、第3天,LDH、AST、CK-MB、CK水平与多发伤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多发伤患者合并胸腹部位呈正相关、多发伤患者伴MODS中的心功能障碍均呈正相关(P<0.05)。第1天,多发伤患者伴MODS中的心功能障碍ROC曲线显示,LDH、AST、CK-MB、CK对多发伤患者伴MODS中的心功能障碍有预测价值(P<0.05)。 结论 血清心肌酶谱指标水平随多发伤患者病情加重而升高,其与多发伤患者创伤严重程度、胸腹部位及发生MODS中的心功能障碍呈正相关,且是多发伤患者发生MODS中的心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脓毒症患者血清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白细胞介素-6(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水平与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脓毒症患者84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28 d后是否存活分为死亡组21例和存活组63例,检测两组患者血清NT-proBNP、IL-6及TNF-α水平,并分析其与APACHEⅡ评分的相关性。结果死亡组患者血清NT-proBNP、IL-6及TNF-α水平均显著高于存活组( P<0.05);死亡组患者随着入院时间的增加APACHE Ⅱ评分呈升高趋势,而存活组患者呈降低趋势,在入院第1天两组患者A-PACHEⅡ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而入院第3、5天死亡组患者APACHEⅡ评分均显著高于存活组( P<0.05);NT-proBNP、IL-6及TNF-α水平与APACHE Ⅱ评分均呈显著正相关(分别r =7.460、r=3.810、r=0.517,P<0.05)。结论分析血清NT-proBNP、IL-6及TNF-α水平对于判断脓毒症预后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探讨重症肺炎患者血清N 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和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水平变化及在判断患者预后中的意义。方法96例重症肺炎患者分为存活组(59 例)和死亡组(37 例),选取健康者40 例作为对照组,分别于重症肺炎患者入院第1、3、5 和7 天时,以及对照组体检当天,对血清NT-proBNP 和HMGB1水平进行检测,并记录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APACHE Ⅱ)评分。结果重症肺炎患者第1天血清NT-proBNP 和HMGB1 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与第1 天比较,存活组患者第3、5和7天时血清NT-proBNP、HMGB1水平和APACHEⅡ评分降低;死亡组患者第3天血清NT-proBNP、HMGB1水平降低,而第5 和7 天时血清NT-proBNP 和HMGB1 水平升高,死亡组患者第3、5 和7 天时APACHEⅡ评分升高(p <0.05)。存活组患者第1、3、5 和7 天血清NT-proBNP、HMGB1 水平、APACHEⅡ评分与死亡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Pearson 相关分析显示,重症肺炎患者血清NT-proBNP 水平与APACHEⅡ评分呈正相关(p <0.05),血清HMGB1 水平与APACHEⅡ评分呈正相关(p <0.05)。结论重症肺炎患者血清NT-proBNP、HMGB1水平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有关,可作为评估病情和判定预后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APACHEⅡ评分及氧合指数(PaO2/F iO2)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我院呼吸内科重症监护室(R ICU)30例ARDS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患者临床预后分为死亡组及存活组,比较患者APACHEⅡ评分及PaO2/F iO2变化对临床预后的影响。结果死亡20例,存活10例。死亡组与存活组患者的APACHEⅡ评分、PaO2/F iO2基础值(确诊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PACHEⅡ评分:死亡组与存活组治疗后第5、7天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死亡组与存活组治疗后第5、7天与基础值比较,第7天与第3、5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存活组患者第7天与第3天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死亡组患者APACHEⅡ评分随住院天数延长而增高,存活组则随住院天数延长而降低。PaO2/F iO2:死亡组与存活组治疗第3、5、7天两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死亡组治疗后第5天PaO2/F iO2与基础值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而存活组患者则无明显改变。结论动态观察ARDS患者APACHEⅡ评分及氧合指数变化.有助于判断患者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动态血磷水平与老年脓毒症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以及对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选择2014年9月—2018年6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老年医院重症医学科(ICU)收治的老年(年龄≥60岁)脓毒症患者,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监测入ICU第1、3、7天的血清磷水平。根据脓毒症严重程度分为脓毒症组、严重脓毒症组及脓毒症休克组,评估不同病情严重程度的3组间动态血磷水平的差异。根据28 d预后将患者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评估不同预后的两组患者动态血磷水平的差异。以APACHE Ⅱ评分和第1、3、7天的血清磷水平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以曲线下面积(AUC)评估其对老年脓毒症28 d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本研究共入组104例老年脓毒症患者,比较不同病情严重程度的3组间动态血磷水平,入ICU第1天血磷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第3、7天血磷水平在脓毒症休克组明显低于脓毒症组与严重脓毒症组(P < 0.05)。存活组与死亡组入ICU第1、3天血磷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而死亡组第7天血磷水平明显低于存活组(P < 0.05)。ROC曲线显示APACHE Ⅱ评分(AUC=0.679)和入ICU第7天血磷水平(AUC=0.641)对老年脓毒症患者预后预测价值高于入ICU第1天血磷水平(AUC=0.601)及入ICU第3天血磷水平(AUC=0.616)。结论:动态血磷水平对老年脓毒症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评估具有一定意义,入ICU第7天血磷水平对老年脓毒症患者预后有较好的预测价值,死亡组第7天血磷水平明显低于存活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新生儿窒息后血清心肌损伤标志物水平与窒息严重程度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将窒息后121例新生儿按轻重程度分为轻度窒息组和重度窒息组,并在出生后第1天和第7天同时测定血清肌钙蛋白(cTn-I)、肌酸激酶(CK)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并与41例健康新生儿(对照组)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对照组cTn-I水平第1天和第7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K水平第1天明显高于第7天(P〈0.05),CK-MB水平第1天明显高于第7天(P〈0.05)。窒息后第1天,轻度窒息组cTn-I与CK、CK-MB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重度窒息组显著高于轻度窒息组(P〈0.05)及对照组(P〈0.01)。窒息后第7天,轻度窒息组cTn-I和CK、CK-MB水平与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重度窒息组第7天cTn-I水平仍高于轻度窒息组和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K、CK-MB水平与轻度窒息组、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窒息后第1天血清cTn-I与CK-MB之间呈正相关(=0.645,P〈0.01),第7天血清cTn-I水平与CK-MB水平之间无相关性(=0.068,P〉0.05)。结论新生儿窒息后血清心肌损伤标志物的浓度与窒息严重程度关系密切,窒息越重,心肌损伤标志物的浓度越高;cTn-I作为监测新生儿窒息后心肌损伤的指标更有特异,更有利于心肌损害的后期诊断、疗效判断及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社区获得性肺炎(CAP)不同病原体感染患者呼出气冷凝液(EBC)和血清中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差异以及治疗前后的变化规律,探讨对CAP患者病原体鉴别、病情评估及疗效评价的价值。方法:收集100例CAP患者入院第1、3、7天EBC及血清标本,记录体温、咳痰量、咳嗽频次、血沉、CURB-65评分。纳入病原体明确的患者52例,分为细菌组25例,支原体组15例,病毒组12例。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EBC和血清CRP浓度。结果:(1)入院时细菌组和支原体组EBC中CRP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细菌组血清CRP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细菌组EBC和血清中CRP高于支原体组与病毒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支原体组EBC中CRP高于病毒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细菌组第3天和第7天EBC和血清中CRP水平低于第1天,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支原体组第3天和第7天EBC中CRP水平低于第1天,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观察组治疗后第3天、第7天患者痰量、咳嗽频次、体温、血沉及CURB-65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检测CAP患者EBC和血清中的CRP浓度有助于CAP的病原体鉴别、病情评估和疗效评价。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脓毒血症患者抗炎、促炎指标动态变化在临床病情评估中的意义。方法2010~2011年该院 EIC U收治的脓毒血症患者43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预后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采集诊断明确后第1、3、5、7天清晨血清样本,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促炎指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1)]、抗炎指标(IL‐4、IL‐10)血清浓度,同时动态监测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 Ⅱ)。结果两组 TNF‐α、IL‐1均呈早期上升,病程进展第3天达到峰值水平,之后逐渐下降,在相同监测时间点死亡组各项指标均显著高于存活组( P<0.05)。两组IL‐4在第5天达到峰值水平后下降,在相同监测时间点死亡组指标均显著高于存活组(P<0.05)。存活组IL‐10在第5天达到峰值水平后下降;死亡组IL‐10水平呈现逐渐升高,并维持高位,第3、5、7天IL‐10血清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活组APACHE Ⅱ呈显著下降趋势,而死亡组则呈上升趋势并维持高评分值。结论 TNF‐α、IL‐1在脓毒血症早期呈迅速升高并达峰值,IL‐4、IL‐10升高并达峰值时间较促炎指标延后,其中IL‐10持续维持高水平提示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男性多发伤特别是颅脑创伤患者早期血清泌乳素(PRL)变化特点与临床意义。方法收集男性多发创伤患者90例,按照创伤严重评分(ISS)对多发伤严重程度予以评分分组,按格拉斯哥评分(GCS)对合并颅脑损伤患者进行评分分组;分别在伤后12 h内、第24及72 h测定血清PRL含量并进行组间比较;以15例同龄段健康男性为对照组。结果对照组的PRL含量为(212.7±77.7)mU/L;多发创伤患者在伤后24 h内创伤越重,血清PRL水平升高越明显,其中在伤后12~24 h ISS评分分值越高血清PRL含量升高越明显;ISS〈16分组(A组)、25分≥ISS≥16分组(B组)及ISS〉25分组(C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至伤后72 h三组患者血清PRL水平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颅脑损伤的5分≥GCS≥3分组与8分≥GCS〉5分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伤后72 h各组血清PRL水平开始下降。结论严重创伤及颅脑损伤男性患者早期血清泌乳素水平的改变与创伤严重度特别是颅脑损伤的严重程度有关,提示血清泌乳素有望作为评估男性多发伤患者创伤严重程度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脓毒症患者血清碱性磷酸酶(ALP)、空腹血糖(FPS)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1年7月-2013年6月我院收治的脓毒症患者65例,根据是否发生MODS将患者分为MODS组和非MODS组,并根据转归将患者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比较各组患者血清ALP及FPS水平的差异。结果:MODS组与非MODS组患者入院24h和入院第3天血清ALP及FPS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存活组与死亡组患者入院24h和入院第3天血清ALP及FPS水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态监测血清血清ALP及FPS水平有助于评估脓毒症患者病情的危重程度及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血清降钙素原(PCT)对老年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预后判断的价值。方法对52例诊断为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老年患者于第1,6天抽取静脉血标本,检测血清PCT水平,同时进行相应的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Ⅱ(APACHEⅡ)评分并观察患者预后情况。结果52例患者死亡15例,存活37例,死亡组第1天血清PCT水平(21.87±2.20)μg/mL,与存活组血清PCT水平(20.49±2.72)μg/mL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第6天血清PCT水平(2.07±0.31)μg/mL,明显高于存活组的(0.66±0.35)μ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老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血清PCT与疾病严重程度有明显的相关性,动态监测PCT水平变化有助于预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