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促进兔前交叉韧带重建后腱骨愈合的影响。方法采用骨髓穿刺法获取兔骨髓,体外分离、培养、扩增获得骨髓间充质干细胞。18只成年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两组,每组9只,每只兔行双侧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实验组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生物蛋白胶混合注入兔前交叉韧带重建模型的肌腱和骨道间隙内,对照组只注射生物蛋白胶,分别在2、4、8周各时间点每组处死3只兔子取材。组织学观察腱骨界面的愈合情况。结果对照组,术后8周在腱骨界面之间为瘢痕组织,腱-骨结合较紧密,有类Sharpey纤维成分。实验组,术后2周腱骨结合部位已经出现未成熟的类软骨细胞,术后8周为较成熟的软骨细胞,排列较整齐,从肌腱向骨道逐渐移行,类似于正常前交叉韧带的止点结构。结论前交叉韧带重建后,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于腱骨界面,形成类似正常前交叉韧带止点样结构,有利于促进腱骨愈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骨保护素(OPG)在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骨腱愈合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将24只成年新西兰白兔随机分成2组,OPG组与空白对照组.制备双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模型,分别于术后3周、6周和12周末每组各处死4只实验动物,取得完整膝关节标本,2只用于光镜下观察骨-腱愈合情况;2只用于行生物力学检测.结果:空白对照组与骨保护素组比较,组织学结果显示:在术后相同时间,OPG组骨-腱结合面有更多的成骨细胞生成.生物力学实验结果:在术后6周和12周末的生物力学试验结果均存在统计学差异(均P<0.01).结论:骨保护素对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骨-腱愈合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腱-骨愈合是决定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也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已知不利于腱-骨愈合的因素有炎症细胞、细胞因子、关节液、破骨细胞、药物、吸烟、康复训练等。本文对上述因素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前交叉韧带损伤关节镜下重建国外早已开展 ,本文作者于 1 997~1 999年于大连医科大学学习期间 ,应用关节镜行骨 -中 1 / 3髌腱 -骨重建前交叉韧带 1 0例 ,疗效满意。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 1 0例患者均为急性前交叉韧带损伤 ,年龄 1 9~40岁 ,骨折类型为非带骨块撕脱骨折。1 2 手术方法 骨 -髌腱 -骨制备 :自髌骨下极开始作一纵形长约 4~ 5cm切口 ,稍向内至髌骨结节水平位置 ,分开皮肤 ,皮下切取髌腱中1 / 3处宽约 1cm髌腱 ,再用摆动锯在髌骨及胫骨结节部各取 2 0mm×1 0mm骨块 ,缝合切口 ,修整髌腱 ,一侧骨块钻孔穿入钢丝。…  相似文献   

5.
前交叉韧带(ACL)是稳定膝关节的重要结构之一,由于ACL损伤后无法自愈,故需行ACL重建术恢复膝关节稳定性,该手术的远期疗效主要取决于肌腱移植物能否在骨隧道内达到坚强的腱骨愈合。作者主要对近年来运用生长因子、骨替代材料、骨膜自体组织、干细胞、物理治疗以及低氧环境来促进腱骨愈合的主要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肌腱移植物重建前交叉韧带时,腱、骨之间的愈合方式可为直接愈合或间接愈合,出现了包括基因工程在内的多种促进腱-骨愈合的方法,但大多数方法尚处于试验阶段,在用于临床之前,需进一步探索。此外,腱-骨愈合还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前交叉韧带(ACL)损伤是骨科常见的损伤性疾病,其损伤后会造成膝关节不稳、关节软骨退变、半月板损伤,继而发展为骨性关节病,外科手术进行重建是临床常用的手段。ACL重建术后,腱骨愈合是间接止点向直接止点转化的骨源性渐进过程。腱骨愈合持续的时间较长,这直接关系到患者的早期康复和预后等问题。目前关于如何促进腱-骨愈合的研究已有很多报道,但是尚未进入临床阶段,还有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目的:前交叉韧带损伤临床常见。手术重建成为恢复膝关节稳定性的首选,而目前常采用自体腘绳肌肌腱作为移植物。因此肌腱与骨隧道的愈合,成为影响术后效果的关键因素。通过建立ACL重建术后腱-骨隧道填充磷酸钙的动物模型,研究其促进腱—骨愈合的效应,探讨肌腱在骨髓道内的愈合过程,阐明腱—骨愈合的组织学改变,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实验动物选用24条雄性成熟比格犬。先行切断双侧膝关节前交叉韧带,取同侧后肢趾长屈肌腱作为移植物,采用悬吊式固定重建前交叉韧带。实验动物分为磷酸钙组和空白组。磷酸钙组于股骨腱骨隧道中注入磷酸钙,空白组无任何填充物,分别于术后1、2、3、4、6月取材做大体观察、组织学和生物力学观测。所得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术后1、2、3、4月时,磷酸钙组腱骨界面纤维连接明显强于空白组;6月时,各组愈合程度相识;生物力学方面,术后1月时,磷酸钙组腱骨界面的抗拉脱强度高于空白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磷酸钙能促进腱骨愈合,两者之间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自体双股半腱肌与骨薄肌腱重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手术可行性、方法及优点。方法2000年5月-2003年5月,关节镜下自体双股半腱肌与骨薄肌腱重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32例。男29例,女3例;病程1年16例,半年14例,3个月2例。关节镜下均证实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断裂,用施乐辉(Smith Nephew)前交叉韧带重建设备取全长半腱肌与骨薄肌腱,对折成四股,在关节镜下进行重建,内扣器(Endobutton)与软组织挤压钉(Soft Silk Interference Screw)、锚钉(Anchor Screw)、带齿垫环器(Spiked Washer)固定。结果平均随访12个月,28例打软腿、假交锁症状消失;4例偶有打软腿。术前32例有关节痛、肿,24例恢复,6例有改善,2例仍存在。运动范围28例正常,4例分别差20度、10度,X线见内固定物内扣器与软组织挤压钉、锚钉、带齿垫环器位置均好,无内侧不稳并发症。结论关节镜下自体双股半腱肌与骨薄肌腱重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临床效果肯定,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保留胫骨止点半腱肌重建兔前交叉韧带术后1年内腱骨愈合过程.方法 取新西兰大白兔半腱肌并保留胫骨止点重建前交叉韧带,于术后2周、4周、8周、3月、6月、12月分别采取标本.采用HE和甲苯胺蓝染色观察骨隧道内腱骨愈合的过程.结果 术后2周移植的肌腱与骨隧道壁连接紧密可见大量的成纤维细胞,胶原排列不整齐.术后4周移植的肌腱与骨隧道壁的腱骨间形成纤维连接并有少量纤维软骨形成.术后8周移植的肌腱与骨隧道壁的腱骨间的组织出现分层,隐约可见4层结构并隐约可见潮线.术后3个月形成类似直接止点的4层结构,潮线较前明显.术后6个月形成直接止点的4层结构,潮线较前更明显.术后12个月形成了成熟的直接止点的结构,潮线清晰可见.结论 保留胫骨止点兔自体半腱肌重建前交叉韧带骨隧道内腱骨愈合是由间接的固定点逐渐转化为直接止点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关节镜下四股半腱肌腱与股薄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应用四股半腱肌腱与股薄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对 2 3例前十字韧带 (ACL )损伤患者行关节镜下四股半腱肌腱与股薄肌腱 ACL重建术 ,均取自同侧 ,将两股肌腱分别对折组成 4股 ,编织后预牵张 ,等长点部位钻胫骨骨道、股骨骨道 ,将肌腱拉入骨道 ,分别在屈膝 90°和伸膝位分别将两肌腱收紧 ,两端可吸收扣栓固定。合并损伤同期处理。结果 术后随访 3月~ 4年 ,平均 2 6月。术后 4周关节活动均达正常范围 ,术后抽屉试验除 4例 I度外 ,余 19例均阴性 ;L ysholm评分 ,术后 72~ 10 0分 ,平均 89分 ,较术前 5 4分明显提高 ;Tegner运动评级术后 4~ 8级 ,平均 6级 ,较术前平均 3级有所提高。结论 关节镜下四股半腱肌腱与股薄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 ,可吸收扣栓固定 ,是治疗 ACL断裂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自体肌腱移植重建治疗前交叉韧带(ACL)损伤的手术技术,分析其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ACL损伤并接受自体肌腱移植重建手术患者的资料,平均随访24.1个月,探讨其手术特点及临床疗效。结果:通过抽屉实验、拉赫曼试验(Lachman试验)和内外侧应力实验分析患者术后膝关节稳定性,X线片观察重建韧带隧道愈合情况,通过核磁共振成像(MRI)观察患者手术前后ACL形态及韧带重建情况,按照国际膝关节评分委员会(IKDC)评分系统评价手术效果。全组患者无创伤性关节炎、感染和血栓等并发症。前抽屉试验、Lachman试验和内外侧应力试验由阳性转阴性,提示患者术后膝关节稳定。患者术后IKDC评分较术前明显提高(P<0.05)。X线片显示,骨隧道模糊或者消失,基本达到腱-骨愈合。MRI显示,自体肌腱移植重建后的韧带信号均匀、无迂曲,部分韧带强度得到加强。结论:精准的自体韧带移植修复重建治疗ACL损伤安全可行,并发症少,有助于快速恢复患者膝关节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介绍关节镜下半腱肌股薄肌重建前交叉韧带(ACL)的手术方法和效果。方法:2007年9月~2011年5月我科共诊治34例ACL损伤患者,取自体半腱肌与股薄肌腱,在关节镜下使用带鞘可吸收挤压钉(Itrafix系统)固定胫骨端,使用2枚横向钉固定股骨端,重建ACL。观察固定后的稳定性和术后疗效。随访后用Lysholm评分标准评价手术前后关节功能。结果:本组34例,随访6~44个月。关节功能良好,Lysholm评分,术前53.08±4.2,术后92.05±3.7,术后评分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关节镜下重建前交叉韧带,疗效好,操作简单,并发症少,宜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自体半腱肌腱加股薄肌腱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的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应用4股自体半腱肌腱加股薄肌腱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11例,采用Lysholm评分方法评定膝关节功能。结果 11例获得6~42月平均17月的有效随访,按Lysholm评分术前平均(49.25±4.12)分,术后平均(87.56±5.91)分,术后膝关节功能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 4股自体半腱肌腱加股薄肌腱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具有近期疗效满意、移植物固定可靠、操作简便等优点。  相似文献   

15.
Background There are many different materials used for ligament reconstruction. Currently, autograft, allograft, and artificial ligaments are used in the reconstruction.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result of cruciate ligament reconstruction under arthroscopy. Methods Eighty-one cases were reconstructed with the LARS ligament under arthroscopy, including 43 cases of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ACL) injury, 20 cases of 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PCL) injury, and 18 cases of ACL combined with PCL injuries of the knee. The follow up period was 10 to 49 months. The 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tee (IKDC) and Lysholm knee score scales were used for functional evaluation. We examined the anterior and posterior stability of the knee with KT-1000. Results According to the Lysholm knee function score scale, the average preoperative score of (44.6±1.4) increased to a postoperative score of (82.8±2.5) in the ACL group and from (46.6±2.3) to (80.8±2.0) in the PCL group. In the ACL combined with PCL injury group, the preoperative score increased from (45.2±1.2) to (85.5±2.3). According to IKDC score standards, in ACL group we evaluated 19 cases as C and 24 cases as D, preoperatively, and postoperatively 27 cases as A, 14 cases as B and two cases as C. In the preoperative PCL group, we had 11 cases defined as C and nine cases as D that resolved to 12 cases as A, seven as B and one case of C in postoperative evaluation. In the ACL combined with PCL injury group we defined four cases as C and 14 as D during preoperative scoring. These patients had postoperative grades of six cases as A, 10 as B, and two cases as C. All of the results have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Conclusions ACL, PCL, or combined ACL and PCL reconstruction using the LARS ligament under arthroscopy is a minimally invasive, safe and effective method to treat cruciate ligament injuries of the knee. Clinical results are satisfactory in the short term.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改善前交叉韧带重建后早期移植腱隧道界面愈合方式.方法 取成年新西兰兔同侧半腱肌肌腱作为自体移植材料.建立30只新西兰兔双侧前交叉韧带重建动物模型.实验组在移植腱-骨隧道界面注射填充以纤维蛋白胶作为载体的rhBMP-2,对照组仅填充纤维蛋白胶,完全空白对照组则不作任何填充.分别于术后第2、4和8周取材,进行大体及光镜观察.结果 对照组术后2周界面组织主要为肉芽组织,术后4周界面可见成骨反应及大量成纤维细胞,术后8周界面部分区域可见Sharpey纤维,形成间接止点.实验组术后2周界面组织主要由软骨细胞和软骨基质构成,术后4周可见类似直接止点的四层结构,术后8周界面主要由直接止点构成.结论 rhBMP-2可以在术后早期诱导腱骨界面形成类似直接止点的特有结构,直接止点缓冲应力的力学性能上要优于间接止点,增强了腱骨界面的结合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部队官兵体能训练所致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CL)损伤手术时机对疗效的影响。方法关节镜下对平均病程(5±0.8)周27例新鲜组和平均病程(76±10.5)周19例陈旧组ACL损伤,均以半腱肌和股薄肌为替代物进行手术重建。结果按Lysholm评分,新鲜组和陈旧组ACL损伤的优良率分别为92.5%和78.9%,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体能训练所致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早期关节镜手术重建的疗效优于晚期重建。  相似文献   

18.
关节镜下自体髌韧带重建膝前交叉韧带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关节镜下自体髌韧带重建膝前交叉韧带的技术和效果。材料与方法自1995年10月至1998年8月共87例经关节镜检查证实为前交叉韧带损伤,部分病人同时伴有半月板、内侧副韧带、关节面软骨或后交叉韧带损伤。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单束自体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2月至2011年9月23例ACL损伤患者,男15例,女8例;年龄21-53岁,平均32岁;受伤到手术时间为5-40周,平均13周。采用关节镜下保留胫骨残端,取自体半腱肌腱和或股薄肌腱重建ACL。结果23例患者术后获平均18个月(6-32个月)随访,末次随访21例患者(91.3%)Lachmen实验均为阴性。Lysholm评分Tegner评分IKDC主观评分明显改善,轴移实验检查均为阴性,膝关节活动度正常。结论关节镜下单束自体肌腱重建ACL,有效恢复膝关节稳定性,临床效果可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