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燕  周铭心 《陕西中医》2010,31(9):1223-1225
目的:分析刘完素治疗"情志病"方剂计量学指标特色,为当今情志病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刘完素及其前代、后世医家的医论方药作为研究对象,运用传统文献学与方剂计量学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一系列方剂计量指标的对比分析,从中显示其"情志病"证治学术思想特点。结果:①清代治疗情志病方剂与宋代比较,在功效、药味、归经方面均有较强相关性(P<0.01);②3类治疗情志病方剂3种功效药物值比较,刘完素清热泻下药使用高于唐代(P<0.05),与清代无差别(P>0.05),开窍化痰、健脾安神药物的使用,三者均无差别。结论:①刘完素以清热法治疗情志病的治法思想为清代医家所尊崇。②刘完素治疗"情志病"以心立论,亦关乎肺脾二经。③以"开窍化痰"、"健脾安神"治疗情志病乃宋以来证治思想的延续。  相似文献   

2.
“隐曲”词义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素问·阴阳别论>云:"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其传为风消,其传为息贲者,死不治."条文中"隐曲"之义,世人多有歧议,主要是情志影响与男性性功能障碍.笔者认为:"隐曲"当以"前阴"解释为妥,作情志义有违原文旨意.兹不揣谫陋,阐述于下.  相似文献   

3.
<正>情志病多属中医学"郁证""癫狂""脏躁"等范畴,在临床治疗中与一般的内科疾病有很大不同。李瑞教授擅长运用针灸治疗情志病,在长期临床经验中,总结出了情志病病机的规律,对情志病分经辨治选穴及用针方法具有独特的见解及丰富的经验。本文在师承经验的基础上,对情志病的辨证及针灸治疗进行系统研究,现将李教授有关情志病学术思想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陈珊珊  郝建军 《光明中医》2022,37(2):214-217
郝建军教授治疗情志病经验丰富、效果显著,笔者拟总结其使用仲景方合方治疗情志病的经验:现代情志病多符合"少阳证"及"百合病"的表现,郝建军教授使用"小柴胡汤"类方合"百合地黄汤"加减治疗精神类疾病;取"小柴胡汤"的解郁结、调枢机、畅三焦、寒温并用、攻补兼施、左右逢源的作用及"百合地黄汤"的清心安神的功效,合方以治大病,疗...  相似文献   

5.
<正>广泛性焦虑症与中医学"郁证""惊悸""怔忡""不寐"等病都有相关性。近年来,笔者应用疏肝养心法治疗广泛性焦虑症,临床疗效显著,兹作以下探讨。1病因病机《内经》认为"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类经》中记载:"情志之伤,虽五脏各有所属,然求其所由,则无不从心而发。"心主神志藏神,肝主疏泻藏魂,情志病与心肝二脏息息相关。二者乃母子之脏,生化有序、相互为用,心主血、肝藏血,心肝气血是情志活动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6.
"形神一体观"是中医学重要的学术思想之一,中医认为情志对人体生理、病理具有较大影响。本文从情志的出处、情志活动及情志病的产生、情志病因、情志病病机及情志病的预防五方面探讨情志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情况,并结合中医经典著作《伤寒杂病论》探讨情志病的治疗,以期为现世医家临床防治情志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辽宁中医杂志》2016,(11):2282-2283
情志以气血阴阳为物质基础,情志过激或持续日久则气血紊乱、阴阳失调从而致使情志病的发生。肝主疏泄,通畅全身气机,从而条畅情志;肝为"血府",主藏血,血养神而舍魂,为情志化生之源。情志病病机变化过程中,主要在气、血、痰三方面与肝失疏泄和肝不藏血互为因果,甚至恶性循环,肝的"主疏泄而藏血"的生理功能是情志发生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焦虑症隶属于中医学情志病范畴,类似于"郁证""癫狂""脏躁""百合病"等疾病。该病病机主要为情志内伤,肝胆失于疏泄;故治疗应以"调达情志、疏肝解郁"为大法。现将焦虑症之病因病机、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做一综述,从而为临床治疗焦虑症提供参佐。  相似文献   

9.
正方剑乔教授是浙江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临证三十余载,融汇各家之长。近年来,他致力于情志病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有其独到的见解,认为抑郁症属于情志病,治疗上可"从心"出发。笔者将方氏针灸治疗抑郁症经验总结如下,与同道分享。1谨守病机抑郁症常由情志失调、劳逸失常、病后体虚等因素引起,导致七情所伤。情志不舒可致气机不畅,正如《诸病源候论·气病诸候·结气候》所言:"结气病者,忧思所生也。心有所存,神有所止,气留而不行,故结于内。"抑  相似文献   

10.
<正>情志病是因"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而致的脏腑阴阳气血失调的一类疾病,大家在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失眠、抑郁等疾病都属于这一类,可能也经常读到古今名医利用情志与脏腑之间联系巧治疑难杂症的故事。情志病不仅包括因情志受到刺激而发的疾病以及情志诱发的胸痹、心痛、眩晕、高血压等疾病,其他原因所致但是于情志上有异常表现的疾病如消渴、恶性肿瘤、慢性肝胆疾病等都包括在内。这些疾病均可通过针对情志方面的调理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调查和分析当代全国名老中医情志养生经验,为情志调养提供指引。方法:以"十五"、"十一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经验传承研究"项目入选的全国当代名老中医,以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遴选的第三批、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为研究对象,对名老中医的情志养生主张与自身经验进行问卷调查和分析。结果:对58为名老中医的统计显示,提倡修性养神的名老中医占53.4%,自身实践者53.4%;提倡平和自然、淡泊宁静者分别占69%和56.9%;提倡宽容者89.7%,个人宽容做到者占91.4%;提倡随和、开朗者分别占81%和58.6%,个人做到随和、开朗者分别有77.6%及48.3%;推荐写书法和推荐旅游者分别占56.9%和44.8%,个人情有这方面爱好者为39.7%和36.2%;提倡静坐养神者55.2%,个人践行静坐养神法和存想养神法的分别有31%和32.8%。结论:名老中医的情志养生经验在于注重修性养神,时刻保持淡泊平静和平和自然的心态,对工作和生活持宽容的态度,并培养开朗随和的性格。他们还认为书法、旅游以及静坐等手段都能够很好地辅助情志养生。  相似文献   

12.
情志病为当今临床的常见、多发病,本文从中医经典《黄帝内经》及现代研究者对情志病的认识开始探讨古今医学对情志病的不同理解。同时从炙甘草汤的来源《伤寒论》中对该方的来源及辨证论治的角度,阐释了炙甘草汤治疗情志病的机理及辨证要点。根据情志病临床最常见的病机气血阴阳不足进行分析,并结合临床常见的几个病症,进行临证辨析,将"辨病"与"辨证"结合起来。最后,总结出了以炙甘草汤为主治疗情志病是"辨病"与"辨证"论治共同运用于临床的体现,为炙甘草汤为情志病的主要治疗方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正>本文统计了1957年至2014年6月的临床个案报道,共163篇,计228例。分析了奔豚气病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及证治方药等,结果如下。1、在228例患者中,符合"显性情志病"者126例,"显性情志病"中,仅有情志刺激病因,如惊恐、恼怒、忧思、悲伤、烦闷等,共67例;仅有郁证表现,如烦躁、惶恐不宁、咽异物感、悲伤欲哭、喜太息等,17例。两者兼有,42例。"隐性情志病"者30例,包括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癔症和神经衰弱。两者之和占总数的68.42%。明确有器质性疾病患者74例,涉及胃溃疡、慢性胆囊炎、痢疾、慢性阻塞性肺病、哮喘、肾盂肾炎、血卟啉病、腹膜感染、术后肠粘连、子宫大出血、前列腺增生、角膜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古代情志病证医案中病因、病位和病机以及辨证规律。方法:以筛选的古代91本医籍中的1040条情志病证医案为研究对象,采用MicrosoftOfficeACCESS2003建立情志病证医案数据库,规范录入数据,运用频数分析法、因子分析法、关联规则等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病因以多种情志因素混合诱发为多。五脏病位在心、肝、脾为多,六腑病位则主要涉及胃和胆。脏腑虚损主要涉及气虚、阴虚、血虚等病理改变,病位主要在脾、肾、心、肝等脏,主要有13个证型;实性病理改变主要涉及气郁、痰、火等,病位主要在肝、心、胆、胃等脏腑,主要有10个证型。结论:古代情志病证医案中病因、病位和病机以及辨证都具有一定的规律。  相似文献   

15.
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增大,思虑较多,造成人们的情绪不稳定,情志病、消化系统疾病发病率增高,全社会的亚健康状态越来越明显。中医学认为:情志病与脾胃病关系密切,二者之间相互影响。脾胃功能失常不能滋养各脏腑所主管的情志;同时,情志问题导致脾胃功能紊乱。从脾胃与情志病的生理、病理机制及情志病的治疗来讨论二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情志”在冠心病发病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情志证候要素在冠心病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应用量表学方法,并运用德尔菲法制定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证候要素、证候特征及证候病机演变规律临床专家调查问卷,进行临床一线专家大样本问卷调查,通过统计学分析,以明确情志证候要素在冠心病发病中的作用。结果:情志在冠心病各证型中均有出现且比例达到92%以上,情志频数在各期的分布结果达到95%以上。结论:情志的证候要素在各个阶段均持续存在,说明了"情志"贯穿冠心病病变的始终。  相似文献   

17.
正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情志病在我们身边越来越常见,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许多困扰。张从正在情志病的治疗方面具有独特的医学见解和卓著疗效,对于中医药预防和治疗情志病有深远的意义和影响。1情志的概念通常所说的情志包括七情和五志,但中医学领域对于情志的概念一直缺乏明确的定义,近年来,许多学者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探讨,但始终未达成共识~([1])。《类经》曰:"世有所谓七情者,即本经之五志也"。五志其实是七情中较为典型,与五脏联系密切的部分,二者属于一类概念。七情中的"思"本身并不带有任何情绪色彩,意为思念、考虑、思想等,但从中医学传统上来讲,思与其他的情绪常常并提,故统称七情。  相似文献   

18.
正乳腺增生症(hyperplastic disease of breast,HDBA)又称乳腺结构不良症,临床表现以乳房肿块及疼痛为多见。现将陈鹏主任医师用中药敷贴疗法治疗乳腺增生症肝郁痰凝证经验介绍如下。1病困病机乳腺增生症属中医"乳癖"、"乳痞"、"乳痛"、"乳中结核"等范畴~([1])。《诸病源候论》有言:"癖者,所谓癖侧在于两胁之间。"指出病位在两胁乳房之处。清代高秉钧《疡科心得集·辨乳癖乳痰乳岩》记载:"有乳中结核,形如丸卵,不疼痛,不发热,皮色不变,其核随喜怒为消长,此名乳癖。"概括了乳癖的临床特点,亦可知乳癖之病与情志调顺相关,情志顺则消,情志郁则长。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回顾性文献统计分析展现奔豚气病脉诊治概貌,最终试图揭示奔豚气病的本质。方法:对半个多世纪以来163篇现代个案报道文献中228例奔豚气病患者,运用频数统计方法,分析奔豚气病与情志性疾病、器质性疾病的相关性,并从奔豚气病所用治疗原则、方剂及其药物倒推出奔豚气病的临床特征。结果:奔豚气病患者具有器质性疾病较少,其脉证治离散程度很大,具有情志性相关疾病的特点;39.04%患者具有情志性疾病的临床表现、47.81%患者具有情志性发病因素、54.63%患者从情志性疾病角度治疗。结论:奔豚气病带有明显的情志性疾病的特征,本质上属于郁证范畴。  相似文献   

20.
刘冰  韩玉环  邵颖 《陕西中医》2014,(3):268-269
目的:探讨中医绝经前后病位与病性证素表现、情志背景及相关甾体激素的变化。方法:选择87例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通过辨证要素数据积分分析法,观察诊断为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病位、诊素和情志变化情况,并考察患者甾体激素水平。结果:统计组别中,肝部病位证素频数比例最高,较其他脏器有显著差异性(P0.05),而肾脏频数比例也明显高于心、肺、脾三脏(P0.05);在病性证素比较下阴虚频数大于血虚、气虚、热、湿、阳亢(P0.05);气滞频数高于阳亢、阳虚(P0.05);血虚频数高于阳虚、阳亢(P0.05);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情志变化有明显差异性,以悲伤、愤怒与忧郁为多见;雌二醇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卵泡雌激素、黄体生成激素、FSH/LH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病位病变涉及腑脏主要为肝、肾;中医临床表现特征为虚证多见、其以血亏、气滞、阴虚等最为常见。而情志背景和相关甾体激素的不同变化为临床治疗提供了多种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