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期前后路颈椎减压治疗钳夹型脊髓型颈椎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一期前后路颈椎减压手术治疗钳夹型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教果。方法采用一期前后路颈椎减压手术方式治疗的16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其中,男9例,女7例;年龄43~70岁,发育性颈椎管狭窄合并颈椎间盘突出12例,退变性颈椎管狭窄发育合并颈椎间盘突出4例。术前和术后通过神经功能JOA评分,颈椎动态侧位片,颈椎MRI评估临床疗效。结果全部病例获得随访,平均随访17.6个月。16例患者术后3、6、24个月,JOA评分平均改善率分别为57.2%、68.3%、76.6%。MRI示颈髓压迫解除。结论一期前后路颈椎减压形术治疗钳央型脊髓型颈椎病是一种有效可行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颈前路椎体次全切手术减压的方法和效果。方法:分析自2004年11月—2006年11月16例脊髓型颈椎病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随访结果。结果:15例获得随访,平均改善率为76.2%,优9例,占56.2%;良4例,占25%;好转2例,占12.5%;差1例,占6.25%。结论:脊髓型颈椎病颈前路椎体次全切手术,彻底减压是提高手术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与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对相邻节段退变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3年6月-2015年5月我院收治的40例颈椎病患者作 为研究对象,按照手术治疗的不同分成两组,每组20例.A 组患者采用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B组患者采用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分析和比较两组患者相邻节段退 变程度.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后相邻节段ROM 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手术相邻节段ROM 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和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颈椎病患者均可获得较好的近中期疗效,且术后手术相邻节段退变率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椎间融合器(Cage)植骨颈椎前路钛板内固定手术在颈椎退行性疾病及颈椎间盘突出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2年8月~2013年10月,应用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椎间融合器(Cage)植骨内固定手术治疗各类颈椎疾病16例,脊髓型颈椎病9例,神经根型颈椎病2例,混合型颈椎病2例,颈椎间盘突出症3例。结果:平均随访9个月(6~14个月),和术前相比,患者症状改善明显,脊髓功能评定JOA评分改善显著,随访结束时植骨融合良好,1例患者因戴围领超过3个月而感颈部僵直,本组患者未见Cage下沉,融合不良,内固定钛板松动断裂。结论: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椎间融合器植骨内固定手术是一种安全的,有效的治疗颈椎疾病的方法,但需要掌握其适应症以及定期随访观察邻近节段的自然演变。  相似文献   

5.
颈前路手术显露途径由Chipault于1895年在法国出版的神经外科教材上首先报道,直到世纪中期,Robinson(1955年)、Dereymaker(1956年)、Cloward(1958年)等才报道了颈前路减压椎间融合的手术方式。此后,大量的颈椎疾病患者由此经典的手术方法而得益。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能有效地消除突向椎管前方的椎间盘,增生骨赘及骨折碎片等,并可同时植骨融合.  相似文献   

6.
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临床并不少见,从手术的角度说,以往环锯法减压,单纯椎间盘切除及单纯开槽减压在维持减压节段椎节的高度和生理曲度及稳定性方面均存在一定缺陷,远期随访效果不理想。自2001~2004年,我们采用颈前路突出椎间盘摘除加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自体髂骨植骨钢板固定治疗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16例,获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7.
颈椎病是因颈椎间盘退变本身及继发性改变刺激成压迫邻近组织,并且引起各种症状和体征者。手术治疗是治疗颈椎病的主要手段。目前广泛采用的颈椎前路直接减压加植骨融合内固定术能解除来自前方椎间盘韧带及骨对脊髓神经的压迫,手术减压彻底并提供了颈椎的即刻稳定性,避免了术后患者长期卧床,以及外固定的并发症,后路椎管扩大成行术,是缓解及消除神经脊髓受压的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皮激光颈椎间盘汽化减压术的护理。方法报告了102例经皮激光颈椎间盘汽化减压术的护理方法。结果术后6h在颈托保护下下床活动,3天出院,该方法创伤微小,安全性高,手术及住院时间短,患者恢复快。结论该方法对颈椎间盘原性病变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颈前路脊髓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cSM)的术后关键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0月~2013年6月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颈前方入路手术治疗的30例CSM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术后护理经验和教训。结果30例CSM患者术后病情均明显好转,大部分恢复正常或基本正常;1例出现喉上神和喉返神经损伤,3个月后恢复正常;无护理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规范的术后护理对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脊髓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CSM保证手术疗效、防治并发症、促进患者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颈前路椎体减压内固定是颈椎前路手术后稳定颈椎的较好方法 ,它能提供即刻和长期的颈椎稳定 ,可使手术减压直接彻底 ,但取骨部位的并发症较多。我院自 2 0 0 0年 1月~ 2 0 0 2年 3月应用颈前路开槽式减压钛质网笼植入并自锁钛网钢板内固定治疗颈椎损伤和颈椎疾患 (颈椎病和颈椎间盘突出症等 ) 12例 ,近期疗效较满意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 12例中 ,男 10例 ,女 2例 ;年龄 31~ 5 8岁 ,平均 4 2 .2岁。颈椎病 2例 ,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症 9例 ,颈椎骨折脱位 1例。其中单节段 6例 ,双节段 4例 ,3节段 1例。急性颈椎间…  相似文献   

11.
鲁莉  罗广云 《中原医刊》2005,32(16):91-92
颈椎病是由于颈椎间盘退化而导致上下椎体骨赘增生,压迫神经根、脊髓或影响椎动脉供血所致。临床表现主要为单侧或双侧肢体无力、麻木、手握力差、下肢发紧、脚踩地似踩棉感、胸及腰部有柬带感、行走困难、重者四肢瘫痪等。非手术治疗效果较差,严重地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对此,我院自1994年以来开展了脊髓型颈椎病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经刚于术期护理,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及治疗效果。方法:56例颈椎间盘突出症前路环钻减压切除椎间盘,自体髂骨植骨融合。术后随访,平均17个月。结果:颈椎间盘前路减压的手术效果较后路好。对颈腰段同时或先后发生者,除非腰椎间盘突出症状很明显,一般先行颈段手术。结论:颈椎间盘突出症病程超过2年者疗效差;MRI可了解脊髓变性情况,估计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呼吸系统的护理在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中的作用。方法对2010年2月-2011年12月53例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脊柱外科因颈椎间盘突出症而行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患者的围手术期实施呼吸系统的护理。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实施了围手术期的护理,术后恢复良好,经过6~24个月的回访,无一例因手术而导致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结论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围手术期实施呼吸系统的护理是对手术成功和患者恢复有重要意义,值得在临床应用并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单节段和相邻两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颈椎前路手术减压范围及颈椎前路Windows钢板内固定问题。方法 回顾分析2,4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颈椎前路椎间盘摘除植骨融合术治疗,其中13例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采取部分椎体切除加椎间盘摘除、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未做钢板内固定;5例颈椎间盘突出伴颈椎失稳患者行部分椎体切除加椎间盘摘除、椎间植骨融合,应用颈椎前路Windows钢板内固定治疗;6例相邻两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采取椎间盘摘除加椎体次全切除、椎间植骨融合,应用前路Windows钢板内固定治疗。重点介绍了手术方式选择、手术技巧及注意事项等。结果平均随访1年,观察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及颈椎融合情况,优良率96%。结论 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患者行颈椎前路减压、椎问植骨融合术可不需钢板内固定,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伴颈椎失稳患者行颈椎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术以及相邻两节段间盘突出患者行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术需行颈椎前路Windows钢板固定,Windows钢板系统能够为减压节段提供足够的即刻稳定性。手术效果取决于减压彻底性及脊髓本身有无变性。  相似文献   

15.
在现代生活中,颈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率越来越高。自Choy1987年首先应用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PLD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获得成功以来,因其创伤小、操作方便、手术时间短、安全性高、术后恢复快、符合现代外科微创特点而获得了迅速发展。Hellinger于1990年首次将该技术应用于颈椎病,我院2004年1月-2005年10月,应用日本SLT公司产ND:YAG脉冲式激光治疗仪治疗33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与颈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评价其优缺点。方法65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按照手术方式分为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组(33例,行Bryan假体置换术)和颈前路减压融合术组(32例,行颈前路减压融合术)。观察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术后颈部外固定时间以及术后恢复工作时间;两组患者于术前、术后3、6、12个月行13本矫形外科协会(JOA)评分,并行X线检测颈椎活动度(ROM);评价临床疗效及术后并发症。结果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组患者住院时间、术后颈部外固定时间以及术后恢复工作时间均显著短于颈前路减压融合术组(P〈0.01)。两组术后12个月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提高(P〈0.0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组术后12个月单节段及双节段置换ROM较术前无显著改变(P〉0.05),颈前路减压融合术组术后12个月ROM较术前减小(P〈0.05或P〈0.01),且显著小于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组(P〈0.05或P〈0.01)。两组患者满意率无差异(P〉0.05)。两组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颈部外固定时间短,使患者保持正常的颈椎活动度,临床疗效好,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系统评价人工颈椎椎间盘置换术与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用于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骨科近1年来收治的脊髓型颈椎病的患者80例,年龄18~49岁,随机分成试验组与对照组,2组均为40例。试验组在治疗时接受人工颈椎椎间盘置换,对照组接受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观察及对比2组临床疗效。结果:在80例患者中,人工颈椎椎间盘置换有效率91.03%,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的有效率为83.67%。经x2检验两两比较,人工颈椎椎间盘置换的有效率均高于单独用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P值为0.042。人工颈椎椎间盘置换组无论是在手术时间,还是在患者下地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组,并且上述数值2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25、0.031和0.043)。结论:人工颈椎椎间盘置换对于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较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对脊髓型颈椎病对神经的压迫具有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颈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是一种新的手术方式,前路椎间盘切除脊髓减压后,植入的颈椎间盘假体维持了置换节段的活动度,防止了邻近节段的运动负荷增加。我科自2005年2月至2006年4月采用人工颈椎间盘(Bryandisc)置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共16例,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前路颈椎间盘摘除加植骨融合术是目前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可靠而有效的方法之一,我科2003-2006年对40例颈椎间盘突出致脊髓及神经压迫的患者,行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取得良好临床效果,现将术前术后护理体会作一报道。  相似文献   

20.
颈前路手术结合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颈前路手术结合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 52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均采用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钛网植骨或Cage植入结合颈前路带锁钢板固定术。结果 52例中,优32例,良13例,可5例,差2例,优良率86.5%。结论应用颈前路减压、Cage植入或钛网植骨、颈前路带锁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具有支撑、稳定手术节段和诱导成骨的优点,术后颈椎即时稳定性好,椎间融合率高,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