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比较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与颈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评价其优缺点。方法65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按照手术方式分为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组(33例,行Bryan假体置换术)和颈前路减压融合术组(32例,行颈前路减压融合术)。观察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术后颈部外固定时间以及术后恢复工作时间;两组患者于术前、术后3、6、12个月行13本矫形外科协会(JOA)评分,并行X线检测颈椎活动度(ROM);评价临床疗效及术后并发症。结果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组患者住院时间、术后颈部外固定时间以及术后恢复工作时间均显著短于颈前路减压融合术组(P〈0.01)。两组术后12个月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提高(P〈0.0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组术后12个月单节段及双节段置换ROM较术前无显著改变(P〉0.05),颈前路减压融合术组术后12个月ROM较术前减小(P〈0.05或P〈0.01),且显著小于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组(P〈0.05或P〈0.01)。两组患者满意率无差异(P〉0.05)。两组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颈部外固定时间短,使患者保持正常的颈椎活动度,临床疗效好,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
脊髓型颈椎病是颈椎病的一种常见类型,老年人尤其常见。但人们对其发生发展的病理机制和自然转归仍不十分清楚。颈椎病的外科治疗仍存在较多争议。传统的手术方式为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手术或后路椎管减压术。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保留了脊柱的运动单位,恢复了颈椎的活动度,避免了因融合增加邻近节段的负荷,使相邻两椎间盘加速退变。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优良的近期疗效已经得到众多临床研究的证实。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与经颈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09年1月收治的57例颈椎病手术的病例,其中19例行人工颈椎盘置换术(置换组),38例行颈前路减压融合术(融合组)。结果置换组术后颈部生理活动度得到保持,JOA评分由9.6±3.5升至14.3±4.6(2年)、16.1±3.2(5年),dom评定满意率100%;融合组术后颈部活动度由(48.6±6.1)°降至(36.6±3.5)°(单节段融合)和48.4°±4.1°降至27.3±5.3°(双节段融合),Odom评定满意率97.3%。结论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与颈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中期疗效满意,前者不加速相邻节段的退变,显著减少由融合导致的多种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分析颈椎间盘置换术( CADR )与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 ACDF )对邻近节段退变情况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2月~2011年10月手术治疗的62名患者,根据术式不同,分为CADR组与ACDF组。采用颈椎JOA、NDI评分评价症状及神经功能,C2~7 Cobb角和手术相邻节段活动度评价颈椎活动范围及退变情况。结果与术前比较,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明显改善,组内差异有显著性(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CADR组C2~7 Cobb角和手术相邻上、下节段活动度相近,差异无显著性(P>0.05);ACDF组内比较与两组间末次随访时比较C2~7 Cobb角和手术相邻上、下节段活动度,差异有显著性( P<0.05)。结论 CADR术后对邻近节段的退变影响较ACDF小。  相似文献   

5.
目的:系统评价人工颈椎椎间盘置换术与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用于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骨科近1年来收治的脊髓型颈椎病的患者80例,年龄18~49岁,随机分成试验组与对照组,2组均为40例。试验组在治疗时接受人工颈椎椎间盘置换,对照组接受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观察及对比2组临床疗效。结果:在80例患者中,人工颈椎椎间盘置换有效率91.03%,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的有效率为83.67%。经x2检验两两比较,人工颈椎椎间盘置换的有效率均高于单独用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P值为0.042。人工颈椎椎间盘置换组无论是在手术时间,还是在患者下地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组,并且上述数值2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25、0.031和0.043)。结论:人工颈椎椎间盘置换对于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较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对脊髓型颈椎病对神经的压迫具有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颈椎病是骨科常见病和多发病,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自20世纪50年代Cloward首次开展颈前路圆钻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颈椎病以来,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一直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但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发现可能会导致相邻节段的继发性退变和不稳定,并且复发率高,影响远期疗效。近年来,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total disc replacement,TDR)作为一项新的手术方法,在治疗颈椎间盘上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本文就人工颈椎间盘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颈椎前路融合后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的原因及其防治办法.方法 对实施颈椎前路融合术的126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归纳可能导致颈椎前路融合术后临近椎间盘退变突出的原因.结果 随访时间最短10个月,最长10年,平均7.8年.37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发生临近节段椎间盘退变加重,其中7例患者再次手术.结论 ...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单节段人工椎间盘置换与颈前路椎间盘融合内固定术修复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3月至2014年8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78例颈椎病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组43例(置换组)和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组35例(融合组)。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手术节段活动度、脊髓功能JOA评分以及目测类比评分。结果两组治疗后JOA评分均较治疗前增加,目测类比评分较治疗前下降(P<0.05);置换组两项评分均优于融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置换组治疗后手术节段活动度为(11.7±3.0)°,与治疗前(8.9±2.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融合组治疗后3个月手术节段融合,基本上无明显活动。置换组治疗前后邻近节段活动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融合组治疗后活动度明显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比较,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不仅能改善临床症状,恢复神经功能,还能更加有效地保持颈椎手术节段的活动度和稳定性,且对手术临近节段的活动度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颈前路间隙减压人工颈椎间盘假体置换术治疗颈椎病的疗效.方法 对15例颈椎病患者行颈前路间隙减压,Discover人工颈椎间盘假体置换术,观察其疗效.结果 本组术后稳定性良好,置换节段存在活动度(ROM),神经受压症状均明显缓解,脊髓功能改善.本组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50个月,平均25个月.JOA评分术前为(8.7±1.5)分,术后12个月为(15.6±1.2)分;术后12个月Odom评级为优14例,良1例.术后12个月置换节段前屈后伸ROM平均为4.9°,左右侧屈ROM分别为平均3.4°和3.5°.结论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可以获得前路减压一样的近期疗效,同时维持了颈椎的正常ROM.  相似文献   

10.
颈椎前路减压椎间融合术是颈椎前路减压的经典手术方式,取得良好的手术效果,但是其导致融合节段活动度丧失,加剧邻近节段退变。为保留病变节段的部分活动度及减少邻近节段的退变,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应运而生。随着其设计的不断完善及操作技术的规范和熟练,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了与椎间融合术相似或更好的近中期疗效,随着临床应用的普遍,其出现并发症及手术失败病例增多。严格控制手术适应证及禁忌症,了解其并发症产生的相关因素,在临床实践应用中,将大大减少并发症产生。本文主要从假体特性、手术禁忌症及指证、假体置换的疗效及并发症产生及因素等方面综述,较全面介绍人工颈椎间盘置换的相关应用进展情况。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颈前与颈后入路减压内固定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6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30例患采用颈椎前路手术治疗为颈前路组,30例患者采用颈椎后路手术治疗为颈后路组。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神经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及术后6个月颈前路组患者神经功能评分显著低于颈后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术前颈椎活动度(ROM)以及颈椎曲度指数(CC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随访,颈前路组ROM显著小于颈后路组,CCI显著大于颈后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颈椎前路减压内固定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在神经功能恢复、缓解疼痛、改善ROM及CCI方面优于颈椎后路。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单节段和相邻两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颈椎前路手术减压范围及颈椎前路Windows钢板内固定问题。方法 回顾分析2,4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颈椎前路椎间盘摘除植骨融合术治疗,其中13例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采取部分椎体切除加椎间盘摘除、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未做钢板内固定;5例颈椎间盘突出伴颈椎失稳患者行部分椎体切除加椎间盘摘除、椎间植骨融合,应用颈椎前路Windows钢板内固定治疗;6例相邻两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采取椎间盘摘除加椎体次全切除、椎间植骨融合,应用前路Windows钢板内固定治疗。重点介绍了手术方式选择、手术技巧及注意事项等。结果平均随访1年,观察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及颈椎融合情况,优良率96%。结论 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患者行颈椎前路减压、椎问植骨融合术可不需钢板内固定,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伴颈椎失稳患者行颈椎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术以及相邻两节段间盘突出患者行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术需行颈椎前路Windows钢板固定,Windows钢板系统能够为减压节段提供足够的即刻稳定性。手术效果取决于减压彻底性及脊髓本身有无变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比研究采用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与保守疗法治疗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的远期疗效,分析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远期邻近节段间盘的退变程度。方法:选取2006年1月-2009年1月吉林省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颈椎单节段病变患者120例,按患者意愿进行分组,其中手术组60例行颈前路植骨融合术,非手术组60例行保守治疗。2组患者发现病变时进行随访,在手术组患者发现病变后60个月及手术组患者术后60个月再次进行随访,对患者进行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评分、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OA)脊髓功能评分及影像学评估(Miyazaki分级)。结果:107例患者获得随访,55例手术组患者平均随访59.7个月,52例非手术组患者平均随访58.8个月。与治疗前比较,手术组患者治疗后ASIA、VAS和JOA评分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非手术组比较,手术组患者ASIA、VAS和JOA评分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组患者相邻节段上一邻近节段间盘的退变发生率明显高于下一邻近节段(P<0.05)。结论:颈椎前路植骨融合术治疗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在缓解症状、改善预后方面优于保守疗法;颈椎前路单节段植骨融合术后远期间盘退变主要发生在上一邻近节段。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观察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术前后颈椎X线和MRI表现,探讨节段融合手术是否加重邻近节段的退变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选取25例颈椎病患者,行前路C5~6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手术,术前1月内和术后1年时拍正侧位片及MRI,计算融合邻近节段的前凸角和椎间盘的退变指数。结果术后颈椎生理曲度变小,前凸角变小,与术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指数与术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间隔节段椎间盘退变指数术前术后相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O.05)。结论颈前路椎间融合术加剧了融合邻近节段的退变速度,术后应力集中以及活动度的代偿性增加可能是加剧退变的主要原因,前凸角变小是次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楼永坚  陈红卫 《医学综述》2012,(20):3419-3422
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已广泛应用于颈椎病患者的手术治疗。近年来,由融合导致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加速并出现临床症状的病例逐渐增多。为解决该问题,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技术应运而生,并已在临床取得一定的效果。然而,人工椎间盘在避免相邻节段应力增加的作用并未被一致公认的研究结果所证实。微创脊柱外科的迅速发展,为骨科医师通过微小创伤即解决患者痛苦提供了帮助,但诸多相关问题尚待更多的临床研究和论证。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术式治疗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效果.方法:随机将该院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56例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平均分为两组.观察组给予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对照组给予颈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融合术.比较两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等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并发症情况、JOA评分以及植骨融合情况等指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两种术式疗效均理想,但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创伤性更小,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尽管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是自20世纪中叶以来治疗颈椎病的重要方法,但是越来越多的学者研究发现,前路融合后相邻节段的继发性退变和不稳定,可以造成原有的症状复发或加重,已经成为影响颈椎前路手术治疗颈椎病远期疗效的一个重要因素。Baba对106例前路手术患者平均随访8.5年发现,有17例由于相邻节段退变引起症状复发或加重而再次手术。Hillbrand随访374例患者,最长达21年,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颈椎前路节段性融合术后相邻节段退变对远期疗效的影响.方法 观察颈椎前路融合术后其相邻节段的退变情况,生理曲度变化情况、颈椎失稳程度等,并根据退变情况加以分型.结果 所有患者获得随访(5.7±1.4)年,其相邻节段退变发生率为63.6%.随访病例中由于相邻节段退变较重再行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手术的比例约21.2%,相邻节段退变与手术患者的年龄、手术前相邻节段间盘的退变情况、融合节段的长短、颈椎生理曲度的大小、术后康复指导、工作性质等有直接关系.结论 相邻节段退变是颈椎前路节段性融合手术主要的远期并发症,严格的手术前评估、手术节段的准确、术后的康复指导是减缓相邻节段退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郑道明 《医学综述》2008,14(20):3103-3105
颈椎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常见病。近年来,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作为治疗颈椎病的一种新技术得到了不断发展。与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比较,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既能良好地达到前路减压目的,又能保持颈椎病变节段的部分活动度和稳定性,且未显著增加上下临近节段活动度,取得了较好的近期临床疗效。本文参考国内外文献就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的生物力学和早期临床疗效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20.
张广兴 《基层医学论坛》2016,(30):4304-4305
目的 对比颈前路融合术与人工椎间盘置换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2年1月-2015年6月收治的58例多节段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9例.对照组采取颈前路融合术治疗,观察组采取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对比2组的手术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并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协会评分标准(JOA)评价2组的功能状况.结果 观察组JOA优良率86.2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8.62%;手术出血量(182.38±10.46)mL,少于对照组的(303.31±12.76)mL;术后并发症发生率6.90%,低于对照组的27.59%,差异均显著(P<0.05).结论 相比颈前路融合术,人工椎间盘置换治疗多节段颈椎病手术创伤轻,术后并发症少,具有更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