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脑卒中患者不同强度随意运动时的sEMG反应特点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目的:观察不同强度静态及动态运动负荷对脑卒中患者四肢肌肉sEMG信号变化的影响,研究脑卒中患者四肢肌肉活动的表面肌电信号特征与其神经运动控制的关系。方法:24例脑卒中患者参加本项研究,采用患、健侧自身对照实验方法设计,采用上肢屈肘和下肢伸膝静态运动,以及肘关节和膝关节动态屈伸运动负荷试验,采集主动肌和拮抗肌的表面肌电信号,分析信号振幅和拮抗比值等sEMG信号活动特征。结果:最大用力收缩时,上、下肢患侧主动肌AEMG小于健侧,而拮抗比大于健侧;小强度静态运动负荷过程中,患侧上肢主动肌的AEMG略高于患侧,拮抗比明显大于健侧。患侧下肢股外侧肌(VL)、股直肌(RF)和股内侧肌(VM)的平均AEMG、?T标准化值大于健侧,拮抗比小于健侧;小强度动态运动负荷过程中,上肢患侧主动肌AEMG明显高于健侧。下肢患侧VL、RF和VM的AEMG均值具有增大趋势,但无明显差异。而患侧拮抗比明显小于健侧。结论:脑卒中患者由于高位神经元和运动控制功能受损,导致其患侧在最大随意收缩时运动单位募集能力下降,而在轻负荷运动时运动单位募集过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表面肌电信号样本熵与脑卒中偏瘫下肢腓肠肌痉挛等级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取53例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为受试者,对偏瘫下肢腓肠肌进行改良Ashworth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评估,采用单通道无线蓝牙肌电传感器记录被动牵伸状态时腓肠肌表面肌电信号(surface electromyography,sEMG);引入样本熵计算方法提取sEMG的特征信息,分析其与痉挛等级的相关性,并对结果进行验证。结果:对采集的sEMG进行熵值分析,结果显示MAS评估为0级、Ⅰ级、Ⅰ+级、Ⅱ级、Ⅲ级的偏瘫下肢腓肠肌sEMG样本熵分别为:0.6947±0.169、0.7951±0.244、0.8249±0.145、0.8305±0.232、0.9489±0.371,对样本熵进行线性拟合,发现样本熵均值曲线随痉挛等级的升高呈上升趋势,且样本熵与MAS相关(r=0.745,P<0.05),进一步验证发现样本熵符合肌电信号特征与痉挛等级的映射关系。结论:sEMG样本熵可用于脑卒中偏瘫肢体痉挛性肌张力的量化评估,有望为病理性痉挛的精准康复提供有效的检测及评估手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表面肌电图(sEMG)在学龄期脑瘫患儿疗效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60例痉挛型双瘫型脑瘫患儿进行综合康复治疗。治疗前后分别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和表面肌电仪对患儿进行测试,分析肌电积分值(iEMG)、均方根值(RMS)、平均功率频率(MPF)、中位频率(MF)、平均肌电值(AEMG)。结果:60例患儿治疗前后GMFM量表A、B、C区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3个月后D、E区及总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60例患儿治疗3个月后功能位腓肠肌、股四头肌iEMG值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RMS、AEMG、MF及MPF值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最大等长收缩(MIVC)状态下腓肠肌、股四头肌iEMG、RMS及AEMG值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MF及MPF值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sEMG能够定量反映肌肉功能的水平,可作为脑瘫患儿疗效评估的电生理学方法。  相似文献   

4.
表面肌电仪对痉挛偏瘫型脑瘫患儿肌张力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痉挛偏瘫型脑瘫患儿在等长收缩过程中肱二头肌肌张力变化的表面肌电图特征。方法使用表面肌电仪检测10例偏瘫型脑瘫患儿在肱二头肌进行被动等长收缩时的表面肌电信号。结果健侧肌电信号强于患侧,健侧肱二头肌肌电信号的均方根值(RMS)及肌电积分值(iEMG)高于患侧(P<0.05)。结论表面肌电仪对痉挛偏瘫型脑瘫患儿肌张力的评估结果与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定结果一致,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表面肌电(sEMG)特征与偏瘫患者肘关节肌张力的关系。方法同一治疗师对37 例脑损伤后偏瘫患者的患侧肘关节进行改良Ashworth 量表(MAS)评估,同时用sEMG记录被动活动时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的表面肌电信号。结果经Spearman 相关分析,被动屈肘时,肱二头肌(r=0.651)、肱三头肌(r=0.912)、肱三头肌+肱二头肌(r=0.905)、肱三头肌-肱二头肌(r=0.903)的均方根值(RMS)与MAS 相关(P<0.001);被动伸肘时,肱二头肌(r=0.848)、肱三头肌(r=0.518)、肱三头肌+肱二头肌(r=0.850)、肱二头肌-肱三头肌(r=0.711)的RMS 与MAS 相关(P<0.001)。结论sEMG 能检测主动肌和拮抗肌的肌电活动,对临床肌张力评估和痉挛的治疗提供量化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马淑敏  高谦  徐峰  谢娜  林瑞珠 《中国康复》2023,38(6):345-349
目的:观察中老年膝骨关节炎(KOA)患者股四头肌功能水平及步行过程中髋关节的运动学特征。方法:选取18例KOA患者为KOA组,8例无KOA者为对照组,2组的年龄、身高、体重和身体质量指数(BMI值)相匹配。2组受试者均进行等速肌力测试、无线表面肌电测试及步态测试,测试及比较2组股四头肌峰力矩(PT值)、股内侧肌(VM)、股外侧肌(VL)和股直肌(RF)的积分肌电值(iEMG)、均方根值(RMS)、平均功率频率(MPF)及峰值髋内收、外展角度等和步行中髋关节的运动学特征,将股四头肌肌力与髋关节运动学特征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KOA组股四头肌等长和等速运动时PT值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0.01),VL在60°/s等速收缩时表面肌电信号RMS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RF在180°/s等速收缩时表面肌电信号RMS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步行时峰值髋关节内收及外展角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股四头肌肌力与髋关节运动学特征无相关。结论:KOA组较对照组股四头肌肌力显著降低,活动时神经支配效率显著下降,且步行过程中峰值髋内收、外展角度显著减少,股四...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脑卒中患者偏瘫侧指部接受徒手感觉刺激前后,手指屈、伸肌表面肌电图(sEMG)的变化规律。方法2020年4月至8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50例,徒手对患侧各指甲床和末节两侧依次实施感觉刺激,至患侧手指主动伸展。刺激前后,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估患侧拇短屈肌、指浅屈肌、指伸肌张力;采集双侧拇短屈肌、指浅屈肌、指伸肌sEMG信号,计算均方根值(RMS)。结果刺激后,所有被测肌群MAS等级均明显降低(|Z|>2.699,P<0.01);患侧指伸肌RMS增加(t=-2.069,P<0.05)。患侧拇短屈肌和指伸肌RMS刺激前、后均小于健侧(t>2.450,P<0.05)。结论指部徒手感觉刺激能即时缓解脑卒中患者屈指肌痉挛,可能与促进伸指肌肌力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脑卒中偏瘫患者在康复进程中其偏瘫侧肱二头肌、拇短屈肌及第一骨间背侧肌做最大等长收缩时表面肌电信号(sEMG)变化及其与上肢运动功能恢复间的相关性,为临床制订个体化康复干预方案提供参考资料。 方法 选取20例脑卒中患者(将其纳入实验组)及10例年龄、性别与患者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将其纳入正常对照组)。记录所有受试者双侧上肢分别做肘屈、拇屈、食指外展最大等长收缩时肱二头肌、拇短屈肌、第一骨间背侧肌sEMG信号,并跟踪记录患者偏瘫侧上述肌肉sEMG在康复进程中的变化;采用简式上肢Fugl-Meyer量表(FMA)和徒手肌力评定(MMT)评估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肌力改善情况,计算sEMG信号的均方根值(RMS)、中值频率(MDF)及与上肢FMA、MMT评分的相关性。 结果 正常对照组所检肌群RMS及MDF值左、右侧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偏瘫侧所检肌肉RMS、MDF值均显著小于健侧及正常对照组水平(P<0.05),健侧RMS、MDF值均显著大于正常对照组水平(P<0.05)。实验组偏瘫侧所检肌肉RMS、MDF值随康复日程延长呈上升趋势,且末次检测值明显大于首次检测值(P<0.05)。实验组患者上肢FMA评分、MMT评分与上肢所检肌肉RMS值、MDF值均具有正相关性。 结论 脑卒中偏瘫侧上肢sEMG既可反映上肢康复进程,又能反映肌力及运动功能恢复情况,可作为一种定量康复评估指标,从而为制订个体化上肢功能康复训练方案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下背痛患者双侧多裂肌表面肌电信号平均肌电振幅值(AEMG)与肌肉横断面积(CSA)变化差异,分析两者之间变化相关性。 方法 选取30例健康成年志愿者(对照组)和30例下背痛患者(病例组),利用表面肌电图检测仪和超声诊断仪分别对2组受试者L5~S1部位双侧多裂肌的AEMG值及CSA值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 对照组多裂肌AEMG和CSA值的左右侧之间比较,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疼痛侧AEMG和CSA值均小于非疼痛侧,且两侧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病例组疼痛侧的多裂肌AEMG值与CSA值呈显著相关(P=0.000,r=0.766),病例组非疼痛侧多裂肌AEMG值与CSA值亦呈显著相关(P=0.000,r=0.763);对照组左侧多裂肌AEMG值与CSA值呈显著相关(P=0.000,r=0.807),对照组右侧多裂肌AEMG值与CSA值亦呈显著相关(P=0.000,r=0.800)。 结论 下背痛患者疼痛侧多裂肌AEMG和CSA值与健侧相比偏小,且双侧多裂肌AEMG值与CSA值变化均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在被动、助力和主动抗阻等动态运动负荷下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肌肉表面肌电信号的特征.方法 对24例脑卒中患者(偏瘫组)和17例正常对照组在被动、助力和主动抗阻等动态运动负荷下诱发双侧下肢屈伸髋及膝关节,记录肌电信号并进行线性时、频分析.结果 偏瘫组中位频率(MF)、平均功率频率(MPF)均值明显减小,平均肌电值(AEMG)均值显著增大(P<0.001);活动侧的MF、MPF显著小于非活动侧(P<0.001),MF、MPF均值助力>被动>抗阻活动(P<0.05),AEMG均值抗阻>助力>被动活动,MF、MPF均值协同肌增大,AEMG均值拮抗肌及拮抗协同肌>主动肌及主动协同肌(P<0.01);健侧活动侧MF、MPF均值明显增高,患侧活动侧和健侧非活动侧明显下降;活动侧MF、MPF均值股外侧肌(VL)最大而非活动侧股内侧肌(VM)最大,活动侧、非活动侧AEMG均值股二头肌(BF)最大;偏瘫组双下肢四组肌肉MF、MPF均值减小,患侧以股直肌(RF)最小,健侧以BF最小(P<0.01),双下肢的AEMG均值明显增大,尤以BF增高最明显,特别是健侧下肢;四组肌肉AEMG均值随着运动负荷的增加逐渐增大,其中BF始终是最大,而VM随着运动负荷的增加增大最明显.结论 脑卒中偏瘫患者MF、MPF均值明显减小,而AEMG均值增大;活动侧的MF、MPF小于非活动侧,其中健侧活动侧明显增高,而患侧活动侧和健侧非活动侧明显下降;MF、MPF均值助力>被动>抗阻活动;AEMG均值抗阻>助力>被动活动,MF、MPF均值协同肌增大,AEMG均值拮抗肌及拮抗协同肌>主动肌及主动协同肌.  相似文献   

11.
目的应用表面肌电图和等速肌力测定方法比较膝骨关节炎患者与正常人股内侧肌、股直肌和股外侧肌间的协调性改变。方法34例膝骨关节炎患者和34名膝关节健康者在膝关节屈曲10°、60°、100°等长伸膝和等速60°/s、180°/s伸膝运动测试模式下,进行股内侧肌(VM)、股直肌(RF)和股外侧肌(VL)的表面肌电图和股四头肌肌力的评测,包括肌肉激活启动顺序和VM/VL神经肌电比值。结果与正常人对比,膝骨关节炎患者在等速180°/s伸膝运动时VM相对于VL启动延迟(P<0.05);在膝屈10°等长伸膝运动时,VM/VL神经肌电比值降低(P<0.05)。结论膝骨关节炎患者患侧股四头肌的协调性减退。  相似文献   

12.
缪萍  王楚怀  潘翠环  于瑞 《实用医学杂志》2012,28(24):4091-4093
目的:利用表面肌电图对髌股疼痛综合征(PFPS)患者股四头肌失衡程度进行评估,并对其与Q角的关系进行分析.方法:PFPS病例组及正常对照组各30人,分别进行Q角测量,同时在双足半蹲动作时检测股外侧肌(VL)及股内斜肌(VMO)表面肌电图(sEMG),分析股内、外侧肌时域指标,对Q角与VL/VMO肌电比值进行相关分析.结果:病例组VL、VMP时域指标ZCR、RMS、IEM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VL较VMO高.Q角与VL/VMO肌电比值之间进行线性相关分析,Pearson相关系数为0.149(P> 0.05).结论:PFPS患者VL运动单位募集数量、活化程度要高于VMO.股四头肌失衡程度与Q角大小无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正常年轻人在最大自主等长收缩的不同力矩时股直肌的肌电信号和股四头肌肌力之间的关系。方法:招募5个正常健康年轻受试者,在100%、75%、50%、25%最大自主收缩(MVC)时测定右侧股四头肌肌肉的伸展力矩及表面肌电图(s EMG)。结果:均方根值(RMS)和股四头肌肌肉收缩力量之间呈显著相关性(P0.01)。股四头肌MVC和RMS有相关性(γ=0.874)。结论:股四头肌的收缩力量和肌电信号的RMS之间存在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表面肌电图在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手运动功能评估中的应用。方法 2018年1月至8月,43例脑卒中后手运动功能障碍偏瘫患者,均接受4周综合康复治疗。治疗前后,采集患侧腕屈肌、腕伸肌、指伸肌和拇短展肌表面肌电积分肌电值(iEMG)和均方根值(RMS),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FMA)和Brunnstrom分期对患侧手功能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患者患侧FMA评分,Brunnstrom分期,腕屈肌、腕伸肌、指伸肌和拇短展肌RMS和iEMG均提高(Z 2.496, t 5.361, P 0.05);FMA评分与各肌RMS和iEMG呈正相关(r=0.423~0.732, P 0.05);Brunnstrom分期与腕屈肌、腕伸肌和拇短展肌i EMG (r=0.343~0.467, P 0.05),指伸肌、腕伸肌和拇短展肌RMS呈正相关(r=0.223~0.328, P 0.05)。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指伸肌RMS与腕伸肌iEMG进入FMA评分回归方程(t 4.243, P 0.001),指伸肌RMS进入Brunnstrom分期回归方程(t=4.707, P 0.001)。结论表面肌电图可客观评估脑卒中偏瘫患者手运动功能,腕伸肌和指伸肌肌电参数更适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应用表面肌电图(sEMG)比较护理干预前后下肢偏瘫肌肉康复的效果,为康复护理功能锻炼措施提供电生理依据,为调整和制订更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客观依据。[方法]16例脑梗死偏瘫病人在治疗前后进行运动功能评定,并在康复护理前采集健侧及患侧下肢被动运动、主动助力运动时股直肌和半腱肌的肌电信号,采用快速傅立叶变换方法收集中位频率(MF)值和平均功率频率(MPF)值,经过综合康复护理后,再次采集相同条件下股直肌和半腱肌的MF值和MPF值。[结果]股直肌和半腱肌在护理干预前后被动运动时MF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后被动运动和主动运动的MPF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EMG信号可反映脑梗死偏瘫病人患侧下肢在康复治疗前后的运动功能改善情况,sEMG可作为偏瘫病人的运动功能恢复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探讨表面肌电(sEMG)检测技术在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患儿中的临床应用。 方法:采用十通道生物机能实验系统采集32例单侧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患儿的下肢表面肌电信号。患儿取仰卧位,在自然放松位、踝被动背伸至中立位、踝被动跖屈45度时检测双侧股直肌、胫前肌、腓肠肌的表面肌电信号,经信号处理得到股直肌、胫前肌、腓肠肌的平均均方根(RMS)值,并分析健侧与患侧相关肌肉平均RMS值的差异。 结果:患侧的小腿肌肉受累,健侧与患侧胫前肌、腓肠肌在背伸位、跖屈位平均RMS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患侧胫前肌、腓肠肌肌电信号均较健侧低。 结论: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患儿存在神经、肌肉功能异常,表面肌电图检测可以无创地了解患儿的神经及肌肉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采用表面肌电图(sEMG)评估髌股疼痛综合征(PFPS)患者的股四头肌失衡程度,观察PFPS患者各种表面肌电的特征及变化规律,并探讨髋内收对股内斜肌的针对性强化作用机制。 方法将PFPS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病例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30例,分别在双足半蹲伴或不伴髋内收动作时检测股外侧肌(VL)及股内斜肌(VMO)表面肌电图,分析股内、外侧肌时域指标,比较其平衡关系。 结果双足半蹲不伴髋内收动作时,病例组VL的均方根振幅(RMS)和积分肌电值(IEMG)分别为(103.31±44.54)μV和(8.02±3.45)μVs,分别与组内VMO RMS的(85.02±41.19)μV和IEMG的(6.72±3.20)μVs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不伴髋内收时VMO的RMS、IEMG与组内伴髋内收时VMO的RMS、IEMG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双足半蹲伴髋内收的动作可以优先强化VMO,使VL与VMO之间达到更好的平衡状态。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和分析脑梗死偏瘫患者下肢在康复治疗前后sEMG信号MF和MPF值的变化特征.为康复治疗疗效评定提供电生理依据。方法:20例脑梗死偏瘫患者在治疗前后进行运动功能评定,并在康复治疗前采集健侧及患侧下肢被动运动、主动助力运动时股直肌和半腱肌的肌电信号,采用快速傅立叶变换方法收集MF和MPF值.经过30d至45d的综合康复治疗后,再次采集相同条件下股直肌和半腱肌的MF和MPF值。结果:股直肌和半腱肌在治疗前后被动运动时MF值差异有显著性(P〈0.05),主动运动时MF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在治疗前后被动运动和主动运动的MPF值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表面肌电图信号可反映脑梗死偏瘫患者患侧下肢在康复治疗前后的运动功能改善情况,MPF值优于MF值,sEMG可作为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恢复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渐进式抗阻训练系统对脑卒中偏瘫下肢伸肌(股四头肌)训练的疗效.方法 89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6例和对照组43例,共治疗4周.治疗前后分别采用徒手肌力评定及表面肌电图的肌电积分值(iEMG)和均方根振幅(RMS)分析股四头肌的肌力和表面肌电变化.结果 治疗组患者下肢伸肌肌力改善总有效率94.3%,对照组为63.8%(P<0.01).治疗后,治疗组患者下肢伸肌平均iEMG和RMS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渐进式抗阻训练系统能明显地改善脑卒中偏瘫下肢伸肌肌力.  相似文献   

20.
脑卒中患者四肢肌肉的表面肌电信号特征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目的:观察不同强度静态运动负荷对脑卒中患者四肢肌肉sEMG信号变化的影响,探讨脑卒中患者四肢肌肉活动的表面肌电信号特征。方法:15例脑卒中患者和15例正常人对照组参加本实验研究,利用静态运动负荷诱发上肢肘关节屈肌和下肢膝关节伸肌收缩,采用表面电极引导和记录肌电信号并进行线性时、频分析。结果:脑卒中患者患侧下肢股四头肌和上肢三角肌前部的AEMG和MPF均值明显小于健侧,运动负荷对各组观察肌肉MPF时间序列曲线斜率变化均无明显实验效应。结论:静态运动负荷条件下脑卒中患者患侧肌肉sEMG信号活动的振幅降低,频率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