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明确桂枝茯苓胶囊治疗原发性痛经、盆腔炎和子宫肌瘤的主要药效成分,该研究基于分子烙印技术将桂枝茯苓胶囊中主要成分梯度敲除(分别敲除10%,30%,50%,70%,90%,100%)后,分别在离体子宫收缩、LPS诱导RAW264.7释放TNF-α、小鼠脾淋巴细胞(SPL)增殖及子宫肌瘤细胞增殖模型上考察桂枝茯苓胶囊活性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①梯度敲除芍药苷、丹皮酚和苦杏仁苷,桂枝茯苓胶囊抑制离体子宫收缩作用逐步减弱;②梯度敲除没食子酸、桂皮醛、五没食子酰葡萄糖和茯苓多糖,桂枝茯苓胶囊抑制TNF-α释放作用逐步减弱;③梯度敲除没食子酸、芍药苷、桂皮醛、槲皮素和茯苓多糖,桂枝茯苓胶囊促SPL细胞增殖作用逐渐减弱;④梯度敲除芍药苷、丹皮酚、五没食子酰葡萄糖和白芍苷,桂枝茯苓胶囊制剂体外抑制子宫肌瘤细胞的作用逐渐减弱.该研究提示,上述成分可能是桂枝茯苓胶囊发挥治疗原发性痛经、盆腔炎和子宫肌瘤作用的重要活性基础.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评价芩连四物汤及其各部位对小鼠离体子宫收缩模型的影响,并探讨物质基础与效应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大孔吸附树脂法分离制备各部位样品(QL-1~QL-14);采用小鼠离体子宫收缩模型评价该方及各部位的生物效应;采用HPLC-DAD-ESI-MS法对活性显著部位QL-3中的主要色谱峰进行分析鉴定。结果:芩连四物汤拮抗小鼠离体子宫平滑肌收缩的主要活性部位是QL-1,QL-3,QL-5,QL-7,QL-11 5个部位;通过标准化合物对照及质谱特征对活性显著部位QL-3色谱峰进行了归属和指认,鉴定了其中29个化合物分别为苹果酸、没食子酸、梓醇、原儿茶酸、桃叶珊瑚苷、川芎嗪、香草酸、咖啡酸、芍药内酯苷、小檗红碱、芍药苷、四氢巴马汀、黄连碱、药根碱、益母草苷、甲基黄连碱、阿魏酸、巴马汀、小檗碱、野黄芩苷、黄芩素-7-O-葡萄糖苷、黄芩苷、地黄苷C、汉黄芩苷、白杨素-7-O-葡萄糖苷、千层纸苷、黄芩素、汉黄芩素、千层纸素-A。结论:芩连四物汤拮抗离体子宫收缩模型的主要活性部位为挥发油部位及去除大分子的醇沉上清液小分子部位;醇沉上清液小分子部位经大孔树脂吸附醇梯度洗脱得到了水洗脱部位,20%及60%醇洗脱3个活性部位。  相似文献   

3.
目的:初步评价桂枝茯苓胶囊中17个主要成分抗子宫肌瘤细胞增殖及抗痛经作用。方法:人子宫肌瘤细胞以4×103个/孔接种于96孔板中,加入终质量浓度为25 mg·L~(-1)的17个主要成分作用48 h,每组设6个复孔,采用Hoechst33342/碘化丙啶(PI)双染分析考察17个成分对人子宫肌瘤细胞的体外抑制作用;采用缩宫素(PGF2α)诱导的小鼠离体子宫收缩模型评价17个主要成分的抗痛经生物效应,每组实验重复10次。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槲皮素,桂皮醛,丹皮酚,茯苓酸,去氢土莫酸,白芍苷,芍药苷7个成分能明显抑制子宫肌瘤细胞的增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与空白组比较,没食子酸,芍药苷,丹皮酚,苦杏仁苷,苯甲酰芍药苷,五没食子酰葡萄糖6个成分对小鼠离体子宫平滑肌收缩有明显抑制作用(P0.01)。结论:槲皮素,桂皮醛,丹皮酚,茯苓酸,去氢土莫酸,白芍苷,芍药苷7个成分可能是桂枝茯苓胶囊治疗子宫肌瘤的主要活性成分;没食子酸,芍药苷,丹皮酚,苦杏仁苷,苯甲酰芍药苷,1,2,3,4,6-O-五没食子酰葡萄糖6个成分可能是桂枝茯苓胶囊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主要活性成分。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桂枝茯苓胶囊各分离部位对大鼠卵巢颗粒细胞增殖的影响,并探讨了物质基础与效应之间的关系.方法:将桂枝茯苓胶囊水提物经大孔树脂分离得到不同部位,以2,20,200 mg·L~(-1) 3个剂量加入培养的大鼠卵巢颗粒细胞中,通过MTT法观察药物对卵巢颗粒细胞生长的影响;采用LC\UV\MS\MS法对活性显著部位的主要色谱峰进行分析鉴定.结果:桂枝茯苓胶囊促进大鼠卵巢颗粒细胞增殖的活性部位主要为GZ-5,GZ-6,通过与标准化合物对照及质谱特征对活性显著部位GZ-5,GZ-6进行了归属和指认,鉴定了7个化合物,分别为苦杏仁苷、芍药内酯苷、芍药苷、1,2,3,4,6-O-没食子酰葡萄糖、苯甲酸、芍药新苷、肉桂酸等.结论:桂枝茯苓胶囊促进卵巢颗粒细胞增殖的生物效应源于水溶性部位,水溶性部位经大孔树脂吸附醇梯度洗脱得到了50%(GZ-5)、60%(GZ-6)两段活性部位.  相似文献   

5.
桂枝茯苓胶囊化学成分研究(V)   总被引:6,自引:6,他引:0  
目的对桂枝茯苓胶囊内容物的正丁醇和醋酸乙酯萃取部位进行化学成分研究。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葡聚糖凝胶LH-20及HPLC等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并利用NMR等波谱学手段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醋酸乙酯层分离得到7个单体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苯甲酰芍药苷(1)、白芍苷R1(2)、paeonidanin A(3)、4-甲氧基苯甲酰基芍药苷(4)、paeonidanin B(5)、4-O-methylgalloylpaeoniflorin(6)、paeoniflorin B(7);从正丁醇层中分离得到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isomaltopaeoniflorin(8)、芍药苷(9)、羟基芍药苷(10)、芍药内酯苷(11)。结论化合物1~8为首次从该复方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11均为芍药苷类化合物。  相似文献   

6.
桃红四物汤用于原发性痛经的整合效应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桃红四物汤及各分离部位对热板致小鼠疼痛,醋酸致小鼠扭体反应,小鼠痛经模型及离体子宫收缩的影响,探讨效应部位群的物质基础。方法:采用大孔树脂分离制备各部位样品(TH-1~TH-15);整体动物实验,采用热板致小鼠疼痛的模型,观察样品对小鼠痛阈值的影响;采用醋酸致小鼠扭体反应的模型,观察样品对小鼠扭体反应的影响;采用小鼠痛经模型,观察样品对小鼠扭体反应,子宫匀浆中钙离子和NO的影响。离体器官实验,采用缩宫素诱导的小鼠离体子宫收缩模型,观察样品对离体子宫收缩指标的影响。用HPLC-DAD法对效应部位群进行含量测定。结果:整合生物效应评价表明,桃红四物汤效应部位除整方水煎液(TH-2)和醇沉上清部位(TH-4)外,TH-9,TH-10和TH-11是主要的效应部位群,对其主要效应成分进行分析,化合物类型包括单萜苷类、苯酞类、有机酸类等。结论:桃红四物汤用于痛经的主要效应部位群为TH-9,TH-10和TH-11,是水溶性小分子部位经大孔树脂吸附醇梯度洗脱得到的30%~50%活性部分,与TH-10,TH-11比较,TH-9的效应较强,这可能与其所含的化合物类型和含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当归芍药散水提取物和50%乙醇提取物对小鼠离体子宫收缩效应及效应物质的异同。方法:采用小鼠离体子宫平滑肌收缩模型评价两种提取物的效应差异;采用HPLC-TOF/MS及对照品对照,分析了不同提取方法样品中化学成分组成的异同。结果:水提物对小鼠离体子宫收缩频率、收缩幅度和平均肌张力抑制效应均不及50%乙醇提取物;水提物中化学信号不及50%乙醇提物中化学信号丰富;从水提取物和50%乙醇提取物中分析鉴定了14个化舍物。结论:当归芍药散不同溶剂提取物在小鼠离体子宫收缩效应和化学成分上存在较大差异,为当归芍药散的制备方式和效应物质基础的阐明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中草药》2020,(16)
目的对桂枝茯苓胶囊内容物正丁醇萃取部位进行化学成分研究和活性筛选。方法采用多种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应用波谱数据解析鉴定化合物结构;对分离得到化合物进行原代小鼠子宫平滑肌细胞的钙离子内流作用的活性筛选。结果从桂枝茯苓胶囊内容物正丁醇层分离得到5个没食子酰苷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O-没食子酰蔗糖苷(1)、4′-O-没食子酰蔗糖苷(2)、6′-O-没食子酰蔗糖苷(3)、1′-O-没食子酰蔗糖苷(4)、1,2,3,4,6-五没食子酰葡萄糖(5)。结论化合物1~5为首次从该复方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化合物1~5均有抑制原代小鼠子宫平滑肌细胞的钙离子内流作用。  相似文献   

9.
桂枝茯苓胶囊化学成分研究(Ⅱ)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朱克近  王振中  李成  李家春  萧伟 《中草药》2011,42(6):1087-1089
目的对桂枝茯苓胶囊内容物正丁醇萃取部位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柱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利用理化性质及波谱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共得到9个单体化合物,分别鉴定为5-羟甲基-糠醛(1)、芍药苷(2)、磺酸钠芍药苷(3)、芍药内酯苷(4)、1,2,3,4,6-O-五没食子酰葡萄糖(5)、野樱苷(6)、蔗糖(7)、麦芽糖(8)、去苯甲酰基芍药苷(9)。结论化合物1~9均为首次从该复方中得到。  相似文献   

10.
目的:芍药苷类化学成分是桂枝茯苓胶囊中主要活性成分,研究从桂枝茯苓胶囊中定向分离芍药苷及其结构类似物的方法。方法:应用溶胶-凝胶法制备芍药苷分子印迹聚合物,并考察其吸附性能,同时利用该分子印迹聚合物从桂枝茯苓胶囊甲醇溶液中直接分离得到芍药苷活性组分。结果:合成芍药苷分子印迹聚合物(MIP)最大表观结合位点数Qmax=52.28 mg·g-1,4 g桂枝茯苓胶囊甲醇溶液通过一步分离,共制得芍药苷及其结构类似物197 mg,芍药苷纯度89.3%。结论:芍药苷分子印迹聚合物能够从桂枝茯苓胶囊中定向分离得到芍药苷类成分。  相似文献   

11.
目的:芍药苷类化学成分是桂枝茯苓胶囊中主要活性成分,研究从桂枝茯苓胶囊中定向分离芍药苷及其结构类似物的方法。方法:应用溶胶-凝胶法制备芍药苷分子印迹聚合物,并考察其吸附性能,同时利用该分子印迹聚合物从桂枝茯苓胶囊甲醇溶液中直接分离得到芍药苷活性组分。结果:合成芍药苷分子印迹聚合物(MIP)最大表观结合位点数Qmax=52.28 mg·g-1,4 g桂枝茯苓胶囊甲醇溶液通过一步分离,共制得芍药苷及其结构类似物197 mg,芍药苷纯度89.3%。结论:芍药苷分子印迹聚合物能够从桂枝茯苓胶囊中定向分离得到芍药苷类成分。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桂枝茯苓丸对痛经模型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大鼠静脉注射缩宫素的方法,观察桂枝茯苓丸对大鼠在体子宫平滑肌的影响;采用腹腔注射缩宫素复制小鼠痛经模型,观察桂枝茯苓丸对痛经模型小鼠的影响;采用毛细玻璃管法,观察桂枝茯苓丸对小鼠凝血时间的影响;采用冰水浴及腹腔注射肾上腺素的方法造成大鼠急性血瘀模型,观察桂枝茯苓丸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采用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观察桂枝茯苓丸的抗炎作用。结果与模型组比较,桂枝茯苓丸各给药组在体子宫平滑肌收缩幅度明显降低(P0.05),小鼠15 min内扭体反应发生次数明显减少(P0.05),小鼠凝血时间明显延长(P0.05);全血黏度、血浆黏度、血沉、红细胞电泳时间均明显降低(P0.05),凝血酶原时间明显延长(P0.05);桂枝茯苓丸高、中剂量组小鼠耳肿胀程度明显减小(P0.05)。结论桂枝茯苓丸可明显抑制大鼠在体子宫平滑肌过度收缩,具有止痛、抗凝、改善血液流变状态及抗炎等作用,对痛经具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桂枝茯苓胶囊对痛经小鼠及大鼠的治疗作用。方法:复制前列腺素F2α(PGF2α)致小鼠痛经模型,观察桂枝茯苓胶囊对小鼠扭体次数、血浆β-内啡肽(β-EP)、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含量的影响;复制缩宫素(OT)致大鼠痛经模型,观察桂枝茯苓胶囊对大鼠扭体次数、子宫组织前列腺素F2α(PGF2α)、前列腺素E2(PGE2)的影响。结果:与模型组比较,桂枝茯苓胶囊高、中剂量组可显著减少前列腺素F2α引起的小鼠扭体次数(P0.05),显著升高血清中β-EP含量(P0.05),桂枝茯苓胶囊高剂量组能显著升高血清中6-Keto-PGF1α含量(P0.05);与模型组比较,桂枝茯苓胶囊高剂量组可显著减少缩宫素引起的大鼠扭体次数,显著降低大鼠子宫组织PGF2α含量,桂枝茯苓胶囊高、中剂量组PGF2α/PGE2比值降低。结论:桂枝茯苓胶囊治疗痛经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体内β-EP、6-Keto-PGF1α、PGF2α、PGE2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桂枝茯苓胶囊主要成分含量变化对痛经模型大鼠、盆腔炎模型大鼠、子宫肌瘤模型大鼠的影响。方法:采用分子烙印技术定量逐级敲除桂枝茯苓胶囊中主要成分(敲除比例为10%、20%、30%、40%、50%、60%、70%、80%、90%),分别观察对缩宫素所致大鼠痛经模型的扭体次数、潜伏期、子宫组织中ET-1及PGF2α的影响;对混合菌液加机械损伤造成的慢性盆腔炎模型大鼠的TNF-α、IL-2的影响;对雌激素负荷法所致大鼠子宫肌瘤模型的子宫重量、子宫系数及血清中雌二醇(E2)、孕酮(P)水平的影响。结果:逐级敲除15个主要成分后药效逐渐降低,敲除10%-40%时,与模型比较仍有显著差异(P<0.01),而敲除50%-90%时,与模型组无明显差异(P>0.05),且药效比桂枝茯苓胶囊组明显降低(P<0.05或P<0.01)。结论:没食子酸、芍药苷、丹皮酚等15个化合物可能是桂枝茯苓胶囊发挥治疗作用的主要效应物质基础,同时也为桂枝茯苓胶囊主要成分的质控含量范围的制定提供了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桂枝茯苓胶囊主要成分含量变化对痛经模型大鼠、盆腔炎模型大鼠、子宫肌瘤模型大鼠的影响。方法:采用分子烙印技术定量逐级敲除桂枝茯苓胶囊中主要成分(敲除比例为10%、20%、30%、40%、50%、60%、70%、80%、90%),分别观察对缩宫素所致大鼠痛经模型的扭体次数、潜伏期、子宫组织中ET-1及PGF2α的影响;对混合菌液加机械损伤造成的慢性盆腔炎模型大鼠的TNF-α、IL- 2的影响;对雌激素负荷法所致大鼠子宫肌瘤模型的子宫重量、子宫系数及血清中雌二醇(E2)、孕酮(P)水平的影响。结果:逐级敲除15个主要成分后药效逐渐降低,敲除10%-40%时,与模型比较仍有显著差异(P<0.01),而敲除50%-90%时,与模型组无明显差异(P>0.05),且药效比桂枝茯苓胶囊组明显降低(P<0.05或P<0.01)。结论:没食子酸、芍药苷、丹皮酚等15个化合物可能是桂枝茯苓胶囊发挥治疗作用的主要效应物质基础,同时也为桂枝茯苓胶囊主要成分的质控含量范围的制定提供了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6.
桂枝茯苓胶囊化学成分研究(VI)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目的对桂枝茯苓胶囊内容物正丁醇和醋酸乙酯萃取部位进行化学成分研究。方法采用多种色谱方法对桂枝茯苓胶囊内容物的正丁醇和醋酸乙酯萃取部位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其结构。结果从醋酸乙酯和正丁醇层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对羟基苯甲酸(1)、反式邻甲氧基桂皮酸(2)、反式桂皮酸(3)、对香豆酸(4)、2,5-dihydroxy-4-methylacetophenone(5)、没食子酸乙酯(6);从正丁醇层分离得到4个化合物,分别为香草酸(7)、原儿茶酸(8)、affinoside(9)、benzyl-β-D-glucopyranosyl-(1→6)-β-D-glucopyranoside(10)。结论化合物1~10均为首次从该复方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7.
经前三剂止痛方治疗原发性痛经的机制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临床经验方剂经前三剂止痛方(JQF)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作用机制.方法 以sc雌二醇和ip缩宫素的方法建立实验小鼠、大鼠痛经模型,阿司匹林作为对照,观察JQF对小鼠扭体反应的影响,对大鼠血清、子宫前列腺素F_(2α)(PGF_(2α))的影响;以耳廓涂抹二甲苯复制小鼠炎症模型,观察JQF对耳廓肿胀的影响;分离家兔离体子宫,分别以重酒石酸去甲肾上腺素、甲磺酸倍他司汀、米非司酮促进子宫收缩,观察JQF对离体子宫收缩的抑制作用.结果 JQF能够减少痛经模型小鼠的扭体次数,降低痛经大鼠血清、子宫PGF_(2α)水平,减轻二甲苯所致小鼠耳廓肿胀程度,抑制家兔离体子宫收缩.结论 JQF具有一定的镇痛、抗炎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降低血清PGF_(2α)水平,抑制子宫平滑肌收缩有关,是治疗原发性痛经的有效方剂.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评价四物汤及其组方药物对小鼠离体子宫平滑肌收缩的影响,探讨四物汤组方配伍特点。方法:采用小鼠离体子宫收缩痛经模型,观察该方及其组方药对离体子宫痛经模型小鼠子宫平滑肌平均肌张力、收缩幅度、收缩频率的抑制作用,计算抑制率。实验分为空白对照组,四物汤及其组方药给药组,每组6只,分两次平行进行,每次3只,单味药,药对及全方分别按生药量终浓度为0.5,1,2 g·L-1给药。结果:四物汤及其组方对缩宫素诱导的小鼠离体子宫平滑肌收缩幅度、收缩频率和平均肌张力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当归-熟地黄药对对离体子宫的收缩幅度抑制作用最强,抑制率为23.195%;当归-白芍药对对离体子宫的收缩频率和平均肌张力的抑制作用最强,抑制率分别为47.826%和14.998%。结论:当归和白芍在抑制缩宫素诱导的小鼠离体子宫收缩效应上是有重要贡献的药味,且两药合用能增强其作用;熟地黄与当归配伍在抑制离体子宫收缩效应上也有协同增效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研究赤芍、白芍及其有效成分芍药苷、芍药内酯苷对原发性痛经模型小鼠的影响。方法以痛经宝为阳性对照药,采用己烯雌酚和缩宫素制备原发性痛经小鼠模型,实验一给予赤芍水提物、白芍水提物,记录潜伏期和20分钟内扭体次数。实验二采用同一造模方法给予芍药苷和芍药内酯苷进行实验,记录小鼠潜伏期和20分钟内扭体次数,并检测子宫组织中相关炎性因子水平。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白芍水提物组和赤芍水提物能使原发性痛经模型小鼠潜伏期延长、扭体次数减少,且与1 g/kg赤芍同剂量组比较,白芍水提物组的扭体次数减少(P 0. 05)。与模型组比较,芍药苷组和芍药内酯苷能使小鼠潜伏期延长、扭体次数减少,且与50 mg/kg芍药苷同剂量组比较,芍药内酯苷组的扭体次数减少(P 0. 05)。与模型组比较,100 mg/kg芍药苷组子宫组织PGF_(2α)降低、NO升高(P 0. 05); 100 mg/kg芍药内酯苷组PGF_(2α)、Ca~(2+)降低,NO升高(P 0. 01,P 0. 05,P 0. 01); 50 mg/kg芍药内酯苷组PGF_(2α)水平降低(P 0. 05)。结论在原发性痛经模型小鼠中,白芍的解痉镇痛作用略优于赤芍,芍药苷是白芍与赤芍具有解痉镇痛作用的共同有效成分,而芍药内酯苷是白芍解痉镇痛作用优于赤芍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20.
王洪庆  刘超  方莲花  王振中  萧伟  陈若芸 《中草药》2013,44(11):1386-1390
目的 对桂枝茯苓胶囊内容物石油醚和醋酸乙酯萃取部分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葡聚糖凝胶及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进行分离纯化,利用NMR及MS等谱学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石油醚萃取部分得到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香豆素(1)、7-羟基香豆素(2)、肉桂醇(3)、麦角甾醇(4)、麦角甾-4,6,8(14),22-四烯-3-酮(5)、β-香树脂醇乙酸酯(6)、菜油甾醇(7)、α,香树脂醇乙酸酯(8);从醋酸乙酯萃取部分得到13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芹菜素(9)、山柰酚(10)、槲皮素(11)、山柰酚3-O-葡萄糖苷(12)、儿茶素(13)、表儿茶素(14)、丁香酸(15)、金丝桃苷(16)、正二十碳酸(17)、丁香脂素(18)、牡丹皮苷A (19)、牡丹皮苷C(20)、没食子酰芍药苷(21).结论 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复方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