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阴道白念珠菌细胞外磷脂酶活力测定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白念珠菌细胞外磷脂酶活力与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关系。方法 随机选择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患者和无症状携带者 ,采用卵黄平皿方法测定其阴道白念珠菌分离株的细胞外磷脂酶活力。结果 患者组细胞外磷脂酶阳性菌株的检出率及其磷脂酶的活力均显著高于携带者组 (P值均 <0 .0 0 1)。结论 白念珠菌细胞外磷脂酶可能是引起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重要毒力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白念珠菌的毒力因子分泌性蛋白酶(SAP)活力与其对氟康唑耐药性形成之间的关系。方法:(1)将对氟康唑敏感的白念珠菌,培养在含氟康唑浓度逐渐增加的液体培养基中,体外诱导为氟康唑耐药株;(2)运用牛血清白蛋白培养基方法,分别测定了对氟康唑敏感和对氟康唑耐药的白念珠菌的分泌性蛋白酶活力。结果:(1)40株对氟康唑敏感的白念珠菌均在体外被成功地诱导为对氟康唑的耐药株;(2)耐药株的分泌性蛋白酶活力明显强于敏感株(P<0.001)。结论:白念珠菌的毒力因子分泌性蛋白酶活力增加与其对氟康唑耐药性的增加相一致。  相似文献   

3.
阴道念珠菌菌株的分型和相似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 探讨阴道念珠菌病发病与念珠菌菌株的关系。方法 选择两组白念珠菌 ,A组来源于健康妇女阴道分泌物 ,B组来源于阴道念珠菌病患者。选用自动微生物诊断鉴别系统和氨基黑染色法两种表型识别技术检测受检菌株生化反应及蛋白酶分泌参数 ,进而用数值分类技术行相似性分析。结果 A、B两组间福寿草醇存在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也进一步证实蛋白酶的分泌能力在两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 (P <0 0 1)。 5 6株白念珠菌共产生 41型 ,可大致分为 7类 ,c、f和g类以B组分离株为主 ,b和d类以A组分离株为主。结论 福寿草醇和蛋白酶的升高可能与阴道念珠菌病发病相关。数值分类技术在菌株相似性分析时 ,有其优越性 ,有待进一步总结。  相似文献   

4.
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患者临床分离菌株的菌种及基因型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初发型、复发型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患者及健康带菌者阴道分离的念珠菌菌种及菌株基因型与初发及复发的关系。方法 选择分别来自健康带菌者、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患者和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患者。首先经菌种鉴定,然后用RAPD技术对来自3组人群的菌株进行基因分型。结果 临床分离株菌种鉴定结果为白念珠菌83株,非白念珠菌共14株。从9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的2条引物(引物4和引物7)对初发组、复发组及健康带菌组分离株的扩增带型多数未表现出与菌株来源的联系,但少数菌株依来源不同表现出了一定区别。引物4和引物7可将来源于不同临床分型的97株菌及2株标准菌株分成19型和21型。结论 外阴阴道念珠菌病致病菌以白念珠菌为主,非白念珠菌中以光滑念珠菌为主。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阴道分泌物中IL-4与IL-12的表达与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复发的关系。方法 ELISA法检测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RVVC)患者组、外阴阴道念珠菌病(VVC)患者组阴道中IL-4,IL-12的表达水平,以正常女性白念珠菌携带者为对照组。结果 RVVC组的IL-4水平高于VVC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3组的IL-12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L-4表达差异可能与RVVC复发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离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白念珠菌临床株,比较氟康唑敏感株组和耐药株组的A、B、C型别分布。方法:收集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患者阴道分泌物标本,用柯玛嘉显色培养基初步鉴定并分纯其中的白念珠菌临床株。联用微量稀释法和药敏纸片法体外测定菌株对氟康唑的敏感性。分别各取15株敏感株和耐药株,扩增其25SrDNA转座内含子保守序列,鉴定分型。结果:15株敏感株包括9株A型、5株B型和1株C型;15株耐药株全部为A型。敏感株组和耐药株组间的A、B、C型别分布有显著性差异(P〈0.005)。结论: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耐药白念珠菌以A型为主,白念珠菌耐药性形成与型别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细胞因子IL-12和IL-23的表达水平与不同严重程度外阴阴道念珠菌病发病的关系。方法ELISA法检测轻中度、重度各组外阴阴道念珠菌病及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RVVC)患者阴道分泌物中IL-12p70和IL-23p19的表达水平,以正常女性白念珠菌携带者为对照组。结果各组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患者的IL-12p70和IL-23p19表达水平均低于对照组,且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F=13.486,P=0.000:F=11.869,P=0.000);组间两两比较,重度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组和RVVC组IL-12p70的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t=2.243,P=0.035;t=3.397,P=0.000);RVVC组IL-23p19的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t=3.289,P=0.000)。结论IL-12和IL-23的表达异常可能与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发病、病情严重程度和复发有关。  相似文献   

8.
阴道分离的念珠菌体外抗真菌药物敏感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念珠菌在女性阴道黏膜所致的不同表现与其对抗真菌药物敏感性之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NCCLSM27-A方案推荐的微量液体稀释法,测定对来自外阴阴道念珠菌健康携带者、外阴阴道念珠菌病和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念珠菌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 8种抗真菌药对光滑念珠菌和克柔念珠菌的MIC值几乎均比白念珠菌高。来自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患者的菌株MIC值较高,而健康带菌者菌株的MIC值较低。耐药菌株主要来源于复发组,健康带菌者来源的白念珠菌菌株对伊曲康唑、氟康唑、酮康唑和制霉菌素未见有耐药菌株出现。结论 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治疗中应重视非白念珠菌的耐药性,长期或间断应用抗真菌药物治疗,可能诱导耐药株的产生。  相似文献   

9.
了解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病原菌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采用API法对分离自临床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患者的120株念珠菌进行菌种鉴定;参照美国国家实验室标准委员会(NCCLS)M-27A方案(1997),采用微量法检测120株临床试验菌株、5株参考株及1株质量控制株对6种常用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显示:120株分离自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患者的念珠菌中,白念珠菌105株(87.5%),非白念珠菌15株(12.5%);氟康唑、伊曲康唑、两性霉素B、酮康唑、特比萘芬及5-氟胞嘧啶对120株临床菌株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均数(μg/mL)分别为:9.474±2.329,0.305±0.062,0.599±0.062,0.855±0.377,9.970±3.324和14.819±5.180。提示氟康唑、伊曲康唑、两性霉素B和酮康唑对念珠菌显示一定的敏感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的主要菌种为白念珠菌。  相似文献   

10.
白念珠菌的毒力研究——分泌性酸性蛋白酶活力的测定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研究白念珠菌的毒力与分泌性酸性蛋白酶活力间的关系。方法:将分离自血液、鹅口疮、念珠菌性阴道炎及健康带菌者的白念珠菌接种于牛血清白蛋白培养基(BSA)上,经氨基黑染色,测量蛋白分解区。结果:来源于患者的白念珠菌分泌性酸性蛋白酶活力明显高于健康带菌者。结论:白念珠菌的毒力与其分泌性酸性蛋白酶活力呈正相关,且此方法可能应用于临床来鉴别白念珠菌的致病菌株及正常寄生于人体的菌株。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念珠菌性阴道炎的菌种分布及耐药性情况,为临床提供诊断和合理用药的依据.方法:采用科玛嘉显色平板和梅里埃公司API和ATB试剂盒进行真菌菌株鉴定及药敏试验,回顾性分析我院527例念珠菌性阴道炎的检测结果.结果:共检出527株念珠菌.分别为白念珠菌412株(78.18%),光滑念珠菌47株(8.92%),热带念珠菌24株(4.54%),其他念珠菌44株(8.35%);念珠菌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率分别为:两性霉素B 100%,伏立康唑91.4%,5-氟胞嘧啶89.5%,伊曲康唑84.4%,氟康唑78.20%.结论:念珠菌性阴道炎以白念珠菌感染为主,不同菌种对常用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存在差异.临床应加强真菌的鉴定和药敏试验,合理使用抗真菌药物,以提高诊疗效果,减少耐药菌株的出现.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白假丝酵母菌对氟康唑的敏感性,并探讨其敏感性与毒力的相关性。方法对昆明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临床分离鉴定为白假丝酵母菌的124株菌株,根据美国国家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制订的M27-A方案进行氟康唑药物敏感实验;并测定白假丝酵母菌氟康唑敏感组和耐药组的磷脂酶和分泌型天冬氨酸蛋白酶的阳性率及活力。结果 124株白假丝酵母菌中68.55%对氟康唑敏感;白假丝酵母菌氟康唑敏感株和耐药株磷脂酶阳性率分别为26.67%和66.67%;二者分泌型天冬氨酸蛋白酶阳性率分别为33.33%和73.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昆明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院内白假丝酵母菌中,有68.55%菌株对氟康唑敏感;白假丝酵母菌耐药株的磷脂酶和分泌型天冬氨酸蛋白酶的阳性率及活力均明显高于敏感株,可认为白假丝酵母菌耐药株的毒力较敏感株强。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从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患者复发前后分离菌株的RAPD指纹图谱的异同。方法 通过流行病学调查表来收集病例和采集样本。所有临床分离菌株均经芽管形成试验、念珠菌显色培养基(CHROMagar Candida) 和API20C系统鉴定,然后用RAPD技术对2株白念株菌标准菌株和来自24例患者连续2次及1例患者连续3次分离出的临床菌株共51株菌株进行基因分型。结果 引物4的RAPD扩增结果表明,66.7%的患者再次发作前后菌株的扩增带型一致。引物7的RAPD扩增结果为,58.3%的患者复诊前后菌株的扩增带型一致。25例患者中有4例患者前后2次分离的菌种从白念珠菌替换成光滑念珠菌。结论 从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患者分离的菌株半数以上在再次发作前后无明显基因型上的差别,仅有部分菌株会在复发前后基因型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分离自外阴阴道念珠菌病(VVC)患者阴道的常见致病性非白念珠菌进行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的鉴定。方法首先采用芽管试验、厚壁孢子试验、法国科玛嘉(CHROMagar)念珠菌显色培养基及API20CAUX酵母菌鉴定系统将分离自VVC患者阴道内的念珠菌菌株鉴定到种,然后采用真菌通用引物将4种常见非白念珠菌(包括光滑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克柔念珠菌和热带念珠菌)进行PCR扩增,并选用MspⅠ和HaeⅢ两种内切酶对扩增产物进行酶切分析。结果在4种非白念珠菌中光滑念珠菌15株(7.50%),近平滑念珠菌7株(3.50%),克柔念珠菌5株(2.50%),热带念珠菌2株(1.00%);PCR扩增后均产生稳定、清晰的条带,扩增产物经MspⅠ,HaeⅢ酶切后分别产生4种和2种特异性带型。结论外阴阴道念珠菌病非白念珠菌中以光滑念珠菌为主;PCR-RFLP方法在鉴定常见致病性非白念珠菌中比较可靠、稳定、特异,但仍有方法繁琐等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5.
阴道念珠菌随机扩增多态性DNA分型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目的 对分离自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患者阴道的念珠菌进行基因分型,并对不同菌株间的亲缘关系作相似性分析。方法 用形态学及生化方法对分离到的致病性念珠菌进行鉴定,然后采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技术(RAPD)对45株临床分离株基因组DNA进行扩增,并将DNA扩增带型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30株白念株菌可以分成7群共19个亚群,15株非白念珠菌(包括光滑念珠菌6株,克鲁斯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和热带念珠菌各3株)至少可鉴定到种水平。白念珠菌种内不同菌株间的相似性系数在90%以上,不同念珠菌种间的相似性系数介于80%~90%。结论 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主要致病菌是白念珠菌,用RAPD技术可将之分成不同的基因组型别。  相似文献   

16.
本文用纸片法药敏试验测定了国产比佛拉唑对9种35株常见医学真菌的抗真菌活性。在受试真菌中,絮状表皮癣菌最敏感,白念珠菌敏感性最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