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 毫秒
1.
[目的 ]比较分析不同部位的冠脉狭窄对单支病变冠心病患者心率变异性的影响。 [方法 ]观察经冠脉造影证实的 1 2 4例冠脉直径狭窄≥ 75 %的单支病变冠心病患者 2 4h心率变异指标 ,并取30例健康人为对照组。 [结果 ]冠心病患者中的心率变异性指标SDNN、SDANN、SDNN5均低于健康对照组 (P <0 .0 5 ) ,而前降支病变组SDNN、SDANN较回旋支病变组及右冠病变组降低。冠心病前降支病变组中HRV显著下降率高于其余两组。 [结论 ]冠心病患者的心率变异性降低 ;心率变异性的降低与冠脉的狭窄部位有关 ,前降支病变患者心率变异性下降最显著  相似文献   

2.
冠心病患者单支血管病变心率变异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分析不同部位的冠脉狭窄对单支病变冠心病患者心率变异性的影响.方法:观察经冠脉造影证实的112例冠脉直径≥75%的单支病变冠心病患者24 h心率变异指标,并取40例健康人为对照组.结果:冠心病患者中的心率变异指标SDNN,SDANN,SDNN5均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前降支病变组SDNN,SDANN较回旋支病变组及右冠病变组降低.冠心病前降支病变组中的心率变异性(HRV)显著下降率高于其余两组.结论:冠心病患者心率变异性降低;心率变异性的降低与冠脉狭窄的部位有关,前降支病变患者心率变异性下降最显著.  相似文献   

3.
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和程度对冠心病患者心率变异性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8  
马康华 《重庆医学》2005,34(5):715-716
目的探讨不同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和程度的冠心病(CHD)患者对心率变异性(HRV)的影响及其相互之间的差异.方法观察经冠脉造影证实的CHD患者(73例单支病变、101例多支病变、68例轻度狭窄、106例重度狭窄)及50名健康人24h心率变异长程频域指标.结果CHD患者HRV指标中的LF、HF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不同病变支数患者之间的HRV无显著性差异;但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越重者HRV减低越明显(P<0.05).结论CHD患者的HRV降低;HRV的改变和CHD患者冠脉的病变支数无明显关系,但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相关,提示HRV对CHD的预后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4.
唐文红  张琴  孙中波  陈晓婕 《广西医学》2006,28(10):1517-1520
目的研究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不同病变程度与心率变异(HRV)的关系。方法根据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将87例冠心病患者分为冠脉正常组和冠脉病变组,冠脉病变组又根据不同病变支数、不同狭窄程度及不同病变部位进行分组,所有患者均行动态心电图监测,对获得的HRV各项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和比较。结果冠脉病变组HRV各项指标均低于冠脉正常组,冠脉病变支数愈多,狭窄越严重,HRV各指标降低越明显(P〈0.05或〈0.01),而左冠脉病变者HRV各指标略低于右冠脉病变者(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HRV下降,且冠脉病变程度越严重HRV改变越明显,HRV可作为预测冠心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5.
冠心病严重度与心率变异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冠心病严重度对心率变异性的影响及其关系。方法:选择130例完成冠状动脉造影(CAG)的病例,对冠状动脉病变进行Gensini评分,并分为对照组(39例)、冠状动脉单支病变组(30例)、双支病变组(31例)和三支病变组(30例);CAG前1个月内完成24h动态心电图检查,计算心率变异时域指标SDNN、SDANN、SDNN Index、rMSSD和PNN50。结果:冠心病组心率变异指标(PNN50除外)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冠心病多支病变组心率变异指标(PNN50)明显低于对照组和单支病变组(均P<0.05)。所有病例的心率变异指标(PNN50除外)与反映冠脉病变严重度的冠脉病变支数、冠脉狭窄百分比、Gennisi评分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关系(P<0.01)。结论:冠心病患者,心率变异(HRV)降低不仅与冠脉狭窄严重度有关,而且与冠脉病变的广泛程度有关,提示心肌缺血是冠心病患者HRV降低的重要因素,HRV降低程度对冠心病严重度可能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冠状动脉 (冠脉 )侧支循环形成的冠心病病人的冠脉病变特点 ,探讨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相关因素。方法 :分析 12 2例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 (冠造 )证实冠脉侧支循环形成的冠心病病人 (侧支循环形成组 ,A组 )及 131例冠脉病变程度相似而无冠脉侧支循环形成病人 (无侧支循环形成组 ,B组 )的冠脉造影资料及临床资料。结果 :98 4 %的A组患者有 1支冠脉完全闭塞或次全闭塞 ;与B组相比 ,A组患者中多支冠脉闭塞率明显增高(30 0 0 %比 11 4 5 % ,P <0 0 1) ;完全闭塞率明显增高 (75 77%比 6 0 2 7% ,P <0 0 5 )。此外 ,完全闭塞冠脉的侧支循环形成率较次全闭塞冠脉明显增高 (5 8 0 9%比 4 0 2 0 % ,P <0 0 5 )。结论 :冠脉侧支循环形成患者 98 4 %存在完全或次全冠脉闭塞性病变 ,其严重程度是侧支循环能否形成最主要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7.
冠心病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心率变异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 60例冠心病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 (其中LVEF >3 5 %者 2 1例 )和 40例正常人的心率变异 (HRV)时域指标。连续记录 2 4小时动态心电图 ,通过计算机人为确定窦性心搏后 ,由计算机自动算出各HRV指标。结果显示SDNN、SDANNindex、SDNNindex、rMSSD、PNN 5 0各参数在心衰患者均较正常人显著降低 (P <0 0 1— 0 0 0 1) ,在心衰患者中 ,LVEF <3 5 %者较LVEF >3 5 %者显著降低 (P <0 0 5 -0 0 0 1)。提示冠心病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自主神经功能的平衡受到损害 ,并且HRV的降低程度与心功能状态密切相关 ,HRV时域指标可作为诊断冠心病心衰严重程度的参数 ,对判断冠心病心衰患者生存率及预后的价值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冠心病患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对冠状动脉造影患者血清总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测定 ,探讨其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将6 0例冠脉造影患者分为冠心病组 (狭窄程度≥ 5 0 % ) 31例 ,与非冠心病组 (狭窄程度 <5 0 % ) 2 9例 ,其中冠心病组统计病变累及支数 ,并按冠脉狭窄程度分级得出冠脉狭窄程度记分 (CSS)。运用酶免分析法分别测定两组的血清总同型半胱氨酸 (t Hcy)浓度并进行比较。将 t Hcy水平与性别、年龄、收缩压、冠心病病变累及支数及冠脉狭窄程度记分 (CSS)等采用多元回归进行分析。结果 :冠心病组患者血清 t Hcy浓度 (17.8± 7.1μmol/ L)显著高于非冠心病组 (10 .0± 5 .8μm ol/ L )。多元回归分析表明 :非冠心病组 t Hcy增高与收缩压的相关性最强 ;冠心病组 t Hcy增高与病变累及支数及冠脉狭窄程度记分 (CSS)成正相关。结论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危险因子 ,且其升高水平冠脉病变累及支数及狭窄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冠心病(CHD)患者冠状动脉不同病变程度与心率变异性(HRV)的关系。方法:采用24h动态心电图监测,对72例CHD患者和60例正常人进行HRV时域分析和频域分析。结果:CHD组HRV各项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5),且不同冠脉病变范围和程度HRV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CHD患者HRV明显下降,与冠脉病变范围和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回顾性分析冠状动脉狭窄、病变位置及介入治疗对QTd及QTcd的影响。方法 :16 7例已行冠脉造影术且心电图及临床资料完整的病例 ,按如下进行分组 :(1)按病变狭窄程度分为 :①无狭窄组 ,冠脉造影示病变狭窄 <5 0 % ,33例 ;②轻度狭窄组 ,冠脉造影示病变狭窄≥ 5 0 %且 <70 % ,5 7例 ;③重度狭窄组 ,冠脉造影示病变狭窄≥ 70 % ,77例。 (2 )根据病变位置分为 :①前降支组 ,4 9例 ;②回旋支组 ,38例 ;③右冠脉组 ,4 7例。 (3)根据介入治疗分为 :①术前组 ,10 3例 ;②术后组 ,10 3例 ;③非介入治疗组 ,6 4例。观察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病变位置及介入治疗对QTd及QTcd的影响。结果 :冠脉狭窄≥ 70 %对QTd及QTcd影响明显 (P <0 .0 5 ) ,而冠脉狭窄 <70 %对QTd及QTcd无明显影响 (P >0 .0 5 ) ;冠脉病变所处位置对QTd及QTcd无明显影响 (P >0 .0 5 ) ;介入治疗前后QTd及QTcd变化明显 (P <0 .0 5 ) ,介入治疗术后与无狭窄组相比 ,QTd及QTcd无明显差异 (P >0 .0 5 )。结论 :冠脉病变位置对QTd及QTcd无影响 ,病变狭窄程度及介入治疗对QTd及QTcd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冠心病合并左室功能不全患者的左室收缩及舒张功能的影响及预后。方法对28例行PCI的冠心病合并左心室功能不全患者(治疗组)治疗前后用二维和彩色多普勒检测心脏CO、LVEF、E/A、E峰下降速率(Edc);并与35例未行PCI的冠心病合并左心室功能不全患者(对照组)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术前二维和彩色多普勒检测心脏,治疗组与对照组CO、LVEF、E/A、Edc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术后24周CO、LVEF、E/A、Edc与治疗前有极显著差异(P<0.001);对照组治疗24周后CO、LVEF、E/A、Edc与治疗前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间比较,CO、LVEF、E/A、Edc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随访6月~7年,平均(35±21)月,治疗组因心血管事件再入院率为39.3%(11/28),对照组则为77.1%(27/35),两组间有极显著差异(P<0.001);治疗组因心血管疾病死亡率为14.3%(4/28),对照组为28.6%(10/35),两组间有极显著差异(P<0.01)。结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能改善冠心病合并左心室功能不全患者的左室收缩及舒张功能;降低因心血管事件的再入院率和死亡率,改善患者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13.
血管新生与冠心病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并论述冠心病血管重建治疗的最新进展;方法:阅读关于血管新生方面的文献,进行总结;结果:临床与实验研究表明血管新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机制涉及多个方面,对治疗心肌缺血有良好的效果;结论:血管新生疗法正在成为临床治疗冠心病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4.
15.
Hematocrit values of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have been reported by some workers to be higher than those found in controls; this has been denied by others. In these reported studies important postural, postprandial, age and stress effects have not been considered. In the present investigation hematocrits of healthy and coronary subjects were determined under the same “standard basal” conditions, in the morning hours, fasting or after a light breakfast, and in sitting position; patients studied had no acute illness or distress. A mean hematocrit of 49.1 ± 2.4% was observed in 66 men with chronic coronary disease and of 46.8 ± 3.2% in 68 healthy controls of the same age and sex, the difference being highly significant. The increased hematocrit and plasma viscosity in coronary patients creates significantly higher whole blood viscosity than that observed in healthy controls. This hemodynamic factor may be responsibl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linical symptoms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nd possibly of the basic vascular disease itself.  相似文献   

16.
The distribution of coronary atherosclerosis in patients with ischemic heart disease is extensive, and involves at least two major coronary arteries. Thrombosis, occlusion by atheromatous debris and, infrequently, internal hemorrhage may produce final closure of the coronary artery. The anatomy of the coronary vessels, localization of occlusion, recanalization, the extent of intercoronary anastomoses and the physiological demands of the myocardium all affect the ultimate clinical expression of the basic occlusive process.  相似文献   

17.
冠心病猝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郭小梅 《医学新知杂志》2000,10(3):113-117,120
由于诊断技术和治疗手段的迅速发展 ,心脏病的总死亡率有所降低 ,但心脏猝死 ( SCD)仍然是临床医学的一大问题 ,而 SCD最常见的基础心脏病是冠心病。1 心脏猝死的定义   SCD是由各种心脏原因引起的不可预料的快速、自然死亡 ,通常认为从急性症状出现至死亡的时间≤ 1 h。该定义的要点在于突发心血管病症状或原有心血管病症状突然加重 ,引起心律失常、心力衰谒、低血压综合征 ,并在 1 h内发生心脏骤停和心源性脑缺血综合征而迅速死亡。在心脏猝死前几天或几周可无或可有心血管病前驱症状 ,如胸痛、心悸、呼吸困难等。在心脏骤停后若未…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在冠心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270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60例,常规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CABG)210例.结果 总体效果良好,生存病例随访3~96个月,随访率95.2%,近期心绞痛消失率100%,中远期心绞痛再发率4.1%,大多数病人心功能改善、运动耐量增加.围手术期死亡率2.6%、并发症发生率7.8%.结论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冠心病,安全可靠,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冠心病及其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冠脉CT影像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2015年5月入我院就诊的88例确诊冠心病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其合并2型糖尿病情况将其分为糖尿病组(n=32)和非糖尿病组(n=56)。两组受试者均行128排极速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检查,对比其冠脉病变支数、冠脉病变分布位置及病变钙化特点差异。结果 32例糖尿病组患者左/右冠状脉主要血管节段共检出96条病变血管,56例非糖尿病组患者则共124条病变血管;两组冠脉双支病变率、弥散性病变率及冠脉病变血管分布情况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组多支病变率及钙化斑块率分别为46.9%和60.4%,均显著高于非糖尿病组的17.9%和20.2%,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冠脉CT影像多存在钙化斑块及多支病变特点,需引起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20.
血小板活化在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是冠心病血瘀证产生的重要机制之一,P-选择素、GPⅡb/Ⅲa是血小板活化的特异性分子标志物,能较灵敏地反映冠心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对冠心病的早期诊断、病情进展、预后判断及抗血栓药物的评估起辅助作用。血瘀证是临床最常见中医证候之一,其指标的增高,可作为冠心病血瘀证的微观辨证指标之一,对中医"胸痹"的诊治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