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7 毫秒
1.
平山病的临床及颈磁共振成像影学特点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研究平山病临床特点及低位颈髓自然位和过屈位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特殊的动态变化.方法:对27例患者进行临床资料的整理以及MRI自然位和过屈位的矢状位和轴位扫描,观察其低位颈髓的动态变化.结果:(1)该组患者的临床符合平山病的诊断标准,表现为上肢远端不对称性肌无力、萎缩.全部为青年男性.大多数在19岁前起病(占77.8%),多为右手首发(20例,74%).就诊时病程为2个月至72个月,平均(26.48±15.57)个月.(2)自然位,16例示曲线异常,14例下段颈髓萎缩,2例髓内有异常信号.(3)过屈位,所有患者均出现颈髓前移、变扁,脊膜后有月牙形异常信号影.(4)1例患者强化检查示过屈位,脊膜后月牙形异常信号影有强化.恢复自然位后,颈髓恢复原状,强化消失.结论:平山病主要发生在青春期,男性多见.颈部MRI在过屈位存在特殊的动态变化,过屈位MRI可协助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平山病的磁共振成像特征。方法报道4例临床确诊的平山病患者的颈椎自然体位及屈颈位MRI表现,并复习文献,探讨平山病MRI表现的发病机制。结果自然体位MRI上4例均显示颈椎生理曲度变直,低位颈髓萎缩变扁,1例萎缩的颈髓内可见异常信号。屈颈位MRI显示4例患者颈髓前移、变扁,硬脊膜向前移位,硬膜外间隙增宽,可见迂曲血管流空影,增强扫描后明显强化。结论不同体位的颈椎MRI扫描能显示平山病患者的异常表现,尤其是屈颈位的表现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平山病的临床及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特点,探讨MRI对平山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3例男性青年平山病患者的临床、肌电图检查和影像学资料;MRI检查包括自然位及屈颈位平扫、T1WI增强及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结果 13例患者主要表现单侧或双侧上肢远端进行性肌萎缩、肌无力.肌电图示受累肌肉均发生神经源性损害.自然位MRI表现:①13例颈椎序列曲度失常;颈椎间盘变性、膨出或突出.②脊髓受累平面主要位于下段颈髓;横轴位见下段颈髓萎缩变扁;7例受累脊髓节段内见缺血坏死及胶质细胞增生的T2WI高信号.屈颈位MRI表现:①硬脊膜囊后壁前移并压迫相应节段颈髓;硬脊膜囊后间隙增宽;9例于增宽间隙内见弧形或小圆点状血管流空影.②3例增强扫描示背侧硬脊膜外间隙明显均匀强化.③3例DTI示病变颈髓区ADC值升高,FA值降低;2例病灶区神经纤维束变细稀疏,1例平扫示软化灶区的神经纤维束中断不连续.结论 平山病的临床及MRI表现均有一定特点,动态体位MRI更具特征性,DTI技术可以定量评价病灶内神经纤维束的结构和功能,有助于诊断及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平山病的MRI表现,探讨MRI诊断平山病及揭示其发病机制的价值.方法 分析28例平山病患者的MRI表现,并与10例健康志愿者对照,总结平山病的MRI表现,并试图探讨发病机制.结果 下颈段脊髓萎缩18例,脊髓变扁平7例.病例组可疑病变段脊髓前后径为(5.0±0.4)mm,对照组C5~C7段脊髓前后径为(7.3±0.5)mm,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8例患者屈颈位均出现C4~7椎体平面硬脊膜后壁前移,硬脊膜外后间隙增宽,病例组病变段后硬脊膜外间隙为(6.3±0.5)mm,对照组为(4.0±0.4)mm,两者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屈颈位增强增宽的硬膜外间隙内可见异常增粗并明显强化的静脉丛,自然位显示静脉丛基本消失;对照组屈颈位颈段后硬膜外间隙未见增粗强化的静脉丛.结论 平山病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自然位和屈颈位的颈椎平扫增强MRI可作为平山病的诊断及发病机制探讨的常规手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 认识平山病的MRI表现并探讨其在诊断该病中的价值.方法 对8例经临床确诊的平山病患者行颈椎自然位和屈颈位的平扫增强成像,回顾性分析其MRI表现.结果 自然位MRI见颈椎生理曲度变直5例,曲度反弓1例,下段脊髓萎缩变细、扁平5例,后脊膜与邻近椎弓失连接4例;全部病例屈颈位MRI均可见硬膜囊后壁向前移位,后硬脊膜外新月形异常信号,此异常信号增强后明显强化,于自然位消失.结论 平山病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颈椎自然位和屈颈位的平扫增强MR扫描可作为辅助诊断平山病的常规手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平山病的临床特征、影像学特点。方法对6例平山病患者的临床、神经电生理、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结果6例均为青年男性,主要表现为局限于手和前臂肌萎缩,4例手指伸展时出现震颤并伴寒冷麻痹。肌电图示神经源性损害。中立位颈部MRI未发现髓内异常信号;过屈位颈部MRI示2例见下段颈髓变扁,硬脊膜外间隙增宽,其内可见血管流空信号。结论过屈颈位时出现下颈髓及其硬膜囊的异常表现是平山病的一个显著特点,当遇到青少年男性出现手及前臂不对称的肌无力和萎缩时,应进一步行过屈颈部MRI检查。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平山病的临床特征及颈椎自然体位、屈曲体位平扫及增强扫描在平山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确诊的15例平山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及MRI影像表现,15例均行MRI自然体位、屈曲体位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15例均符合临床诊断标准,全部为男性,平均年龄19.8岁。自然体位颈椎MRI表现为生理曲度伸直或反弓,椎间盘退变,下颈椎脊髓信号异常,椎弓根水平横断面下颈椎硬膜囊与椎板分离;屈曲体位颈椎MRI平扫表现为下颈椎颈髓萎缩、变扁,后方硬膜囊向前移位,局部颈髓受压、变细,背侧硬膜外间隙增宽,内见新月状长T1、长T2异常信号影,增强后呈明显条状强化,增宽的硬膜外间隙内可有异常血管流空信号。结论平山病好发于青春期男性,具有特殊的临床特征,屈曲体位颈椎MRI虽具有特征性影像表现,对平山病的诊断具有高度的准确性,但是自然体位颈椎MRI影像表现不可忽视,两者在平山病的诊断中均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刘娜 《医学综述》2013,19(11):2009-2011
平山病是一种散发的、青少年上肢远端肌萎缩,为良性自限性疾病,临床特征为隐袭起病的单侧前臂和手的肌肉无力和萎缩。自然位颈磁共振成像(MRI)可见低位颈髓萎缩变扁,屈颈位MRI显示颈髓前移、变扁,脊膜后可见月牙形略长T1和长T2异常信号及其内的流空信号,增强扫描强化明显。肌电图提示颈区肌肉神经源性损害。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平山病的临床及磁共振成像特征。方法2例经临床确诊的平山病患者,临床特征为隐匿起病的单侧上肢远端肌无力、肌萎缩,其中1例近期伴胸大肌萎缩。2例患者均行颈椎自然体位及屈颈位MRI检查,颈椎X线平片,血生化检查,脑脊液及肌电图检查。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自然体位MRI见低位颈髓萎缩变扁,屈颈位MRI显示见颈髓前移、变扁,脊膜后可见月牙形略长T1长T2异常信号及其内的流空信号,增强扫描强化明显。肌电图提示神经源性损害。结论平山病的自然位、屈颈位MRI所见的动态改变具有特征性,对诊断及了解平山病的发病机制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平山病磁共振成像(MRI)特点及本病临床表现,复习相关文献,加深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分析经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临床证实的1例平山病患者的病历及MRI影像资料,探讨平山病MRI特征性表现,影像学解剖基础与该病的发病机制.结果 平山病发病以青年男性多见,临床表现为一侧上肢远端肌无力及肌萎缩.受累下段颈髓局限受压变细,脊膜囊后壁前移,脊膜后新月型长T2信号及其内流空信号影,增强扫描硬膜外间隙明显强化为典型MRI影像学表现.颈椎过曲功能位MRI扫描技术能更好显示其特征表现.本病例与相关文献相吻合.结论 MRI常规位和屈颈功能位检查结合患者临床资料可以对平山病作出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