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讨中药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慢性肺系疾病的取穴规律。方法: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为检索库,检索各个数据库自建库以来关于慢性肺系疾病的穴位注射相关文献,建立穴位注射治疗慢性肺系疾病的文献数据库,采用数据挖掘软件对取穴规律进行频数分析、聚类分析、关联分析等。结果:共纳入文献64篇,其中针刺穴位24个,以肺俞使用频率最高(22.66%);涉及经脉10条,主要归足太阳膀胱经和足阳明胃经;主要中药注射液25种,使用频率最多的是黄芪注射液(21.43%)。聚类分析结果并不理想,但由关联分析可见,腧穴配伍多以肺俞为主穴,配以定喘、肾俞、足三里、天突、丰隆等穴。结论:穴位注射治疗慢性肺系疾病在经脉循行上主要选取足太阳膀胱经和足阳明胃经,一般多选用肺俞、定喘、足三里、肾俞等穴位,采用多穴配伍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穴位敷贴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选穴及所用中药的性、味、归经等规律特点,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腧穴配伍及穴位敷贴用药处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F)和维普数据库等自建刊以来国内众多学者的研究成果中穴位敷贴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文献,采用数据挖掘中的频次分析方法,分析穴位敷贴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选穴及用药规律。最终共纳入文献270篇,包括47个穴位、104味药物。结果通过统计分析发现,在所属经脉穴位选择上,以肺俞、肾俞、天突、大椎、定喘等穴为主穴,以腰背部的膀胱经穴为主,穴位类型以背俞穴为主;用药上,以白芥子、细辛、甘遂、延胡索为多,以化痰止咳平喘药为主,药性多温,药味以辛、甘、苦味为主,多归于肺经,以生姜为药引。  相似文献   

3.
目的 回顾近10年发表的针灸治疗肺系疾病的临床研究文献,归纳选穴规律。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光盘数据库(CBM)、万方数据库(Wanfang)近10年发表的相关文献。运用Excel 2016、古今医案云平台(V2.1)进行数据挖掘,分析穴位频次、归经、分布,并对穴位进行关联分析、聚类分析、复杂网络分析。结果 文献筛选后,共纳入350篇文献,涉及81个腧穴,腧穴总使用频次为1648次,文献研究共涵盖42种治疗方案,使用频率最多的方案为穴位贴敷,文献报道最多的疾病为“哮病”(217篇),以距离 ≥ 300为界,可将腧穴分为六组,通过复杂网络得出穴位核心处方为肺俞、定喘、大椎、天突、膻中、肾俞、脾俞。结论 针灸治疗肺系疾病选穴以选取临近部位的腧穴与具有调节肺系功能的腧穴为主,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治疗中,可选择肺俞、定喘、大椎、天突、膻中、肾俞、脾俞等腧穴,并根据分期特点进行临证加减。本研究结果可为针灸治疗肺系疾病与COVID-19选穴方案提供一定参考,为相关科学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现代针灸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经穴使用特点和规律。方法收集针灸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现代文献,建立针灸处方数据库;采用数据挖掘技术中的关联规则方法,分析针灸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经穴使用特点和规律。结果 (1)共纳入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针灸处方104首,涉及腧穴51个,总使用频次552次,以膀胱经、任脉和胃经腧穴最为常用。(2)局部选穴占据主导,其中位于背部和胸腹部的腧穴分别占总腧穴数的47.46%和17.03%,使用频次较高的依次为肺俞、足三里、定喘和肾俞。(3)特定穴的选取具有绝对优势,占所选腧穴的83.7%,使用频次较高的依次为背俞穴、交会穴和五输穴;以五输穴配交会穴支持度最高。结论数据挖掘技术用于针灸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现代临床文献的研究合理可行,相关的数据挖掘结果可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现代临床研究及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整理中国知网近十年针灸治疗功能性腹泻的文献,探讨针灸治疗功能性腹泻的临床用穴规律。方法 :电子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中针灸治疗功能性腹泻的文献,总结针灸治疗功能性腹泻选穴规律。结果:纳入的35篇文献中,出现频次较高的腧穴有天枢、足三里、关元、中脘、脾俞、肾俞、大肠俞、气海、三阴交、上巨虚等;穴位配伍方面,出现频率最多的腧穴配伍组合有足三里、天枢配伍,足三里、关元配伍,天枢、关元配伍,中脘、天枢配伍,关元、天枢、足三里配伍,足三里、脾俞配伍等。结论:近十年来针灸治疗功能性腹泻以天枢、足三里、关元、中脘、脾俞、肾俞、大肠俞等为主要穴位。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针灸治疗糖尿病前期的选穴规律.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WANFANG DATA)、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自建库以来公开发表的与针灸治疗糖尿病前期相关的文献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纳入文献38篇,临床研究34篇,共用49个腧穴,频次为251次.腧穴集中在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任脉、足太阴脾经,选穴以足三里、脾俞、三阴交、肾俞、胃脘下俞、中脘、关元、丰隆、肝俞、胃俞为主,耳穴取肾、脾、胃、肺为主,以背腰部、腹部分布较多,特定穴以背俞穴、交会穴、募穴为主.结论:针灸治疗糖尿病前期取穴以背俞穴、募穴、交会穴为主,遵循远道取穴、局部取穴原则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在临床文献中针灸治疗糖尿病的穴位使用特点及规律。方法运用现代计算机和数据挖掘技术,对1998年至2013年针灸治疗糖尿病的102篇临床文献进行整理、筛选、录入、统计分析,总结其中的穴位使用特点和规律。结果针灸治疗糖尿病穴位使用频次最多的是三阴交(68);穴位配伍中使用频次最多的是2穴(脾俞,肾俞)、3穴(脾俞,肾俞,三阴交;以及胃脘下俞,脾俞,肾俞)、4穴(足三里,脾俞,肾俞,三阴交)、5穴(足三里,脾俞,肾俞,胃脘下俞,三阴交);使用频次最多的经脉是足太阳膀胱经(260);选穴集中在背部和下肢部。特定穴使用比例高达74.5%,以五腧穴、背俞穴使用最多。手针治疗比率为57.6%,明确配合饮食控制、运动调理等其他治疗的占64.4%。结论针灸治疗糖尿病以中焦调理为主,兼顾上焦、下焦。特定穴是选穴组方的主要部分。手针是主要治疗方法,同时重视生活方式调理。  相似文献   

8.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针灸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CFS) 的选穴规律,并探讨高频核心穴 位的用穴思路及其病机。方法:通过检索建库至2022 年4 月15 日的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平台中针灸 治疗CFS 的相关临床文献,按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采用IBM SPSS Statistics 25.0 对数据进行频数分析及 普通类分析,采用IBM SPSS Modeler18.0 软件进行关联规则分析(Aprior 算法分析)、聚类分析,并绘制复杂 网络图。结果:共筛选出符合要求的文献141 篇,提取出152 组腧穴处方。针灸治疗CFS 使用频次前5 位的 腧穴是足三里、三阴交、百会、关元、肾俞;最常选取的经脉为膀胱经、任脉、督脉;特定穴方面,主要以交 会穴(365 次)、五输穴(274 次)、背俞穴(249 次) 为主。关联规则分析所获最紧密的穴对为足三里→三阴 交,足三里→关元,三阴交→百会、足三里。聚类分析所获4 类处方中,以第1 类处方中以脾俞、肝俞、肾 俞、心俞、肺俞为基本穴位,第2、3、4 类处方中穴位为辨证配穴。结论:针灸治疗CFS 以补虚为要,取五 脏背俞穴为基本处方,根据不同临床表现,可联合应用交会穴及五输穴并随症加减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穴位贴敷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的选穴特点及所用中药的性味、归经等规律特点,为COPD稳定期穴位贴敷治疗标准化提供参考和借鉴。方法借鉴循证医学的思路与方法,纳入随机对照试验,根据Cochrane Reviewer’s Handbook5.0评价随机对照试验的质量,对符合标准的穴位贴敷治疗COPD稳定期的文献中所选的穴位和用药进行归类分析。结果贴敷治疗COPD用穴以肺俞为最,高频选穴可形成3个聚类组合;贴敷用药白芥子、生姜汁、细辛较多,使用率都在56.7%以上,可形成4个聚类方。用药主要是温性、辛味、归脾经的药物。结论肺俞、大椎、足三里、膈俞可望成为穴位贴敷治疗COPD稳定期的基本用穴,所涉及的经络主要为足太阳膀胱经;阳虚或外寒是COPD稳定期的主要病机之一,治疗以温性、辛味、归脾经的药物为主。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针灸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取穴规律。方法:从CNKI、万方、维普三大中文数据库收集1980年1月—2018年6月的针灸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治疗论文,建立慢性支气管炎的取穴数据库,对数据进行描述统计、关联规则分析以及聚类分析。结果:针灸治疗慢性支气管炎使用频次最高的穴位依次为肺俞、定喘、肾俞;所选经络的频次最高为足太阳膀胱经;关联性最强的穴位组合为肺腧—定喘;聚类分析将所用穴位分为3类。  相似文献   

11.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探索针刺治疗卒中后便秘的临床取穴规律。方法利用计算机检索电子数据库关于针刺治疗卒中后便秘的相关临床文献,运用Excel表格建立数据库,并对提取穴位处方信息进行描述统计分析,运用IBM SPSS Modeler 18.0软件使用Apriori算法进行腧穴关联分析,运用IBM SPSS 22.0软件对高频腧穴进行系统聚类分析。结果纳入文献80篇,涉及腧穴86个,使用频次最多的腧穴为天枢穴,其次为中脘、足三里、气海、上巨虚、关元、支沟、大肠俞等,最常用的经脉为足阳明胃经与任脉,挖掘出30组具有较高相关性的腧穴,并将高频腧穴系统聚类为6类。结论针刺治疗卒中后便秘取穴具有一定规律,多为局部取穴、循经取穴,腧穴配伍包括合募配穴、俞募配穴、远近配穴等,为临床针刺治疗卒中后便秘的取穴、配穴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的取穴规律与经验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根据临床统计,探索分析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的取穴规律。方法:查阅1979年~2013年1月间已公开发表并收录于中国知网( CNKI)的关于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文献,对相关穴位的使用频次、归经情况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符合纳入标准的92篇文献中,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涉及14条经脉的95个穴位,最常使用的前10个穴位大多数分布在阳明经和太阳经。结论:目前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在取穴方面虽然较为繁多,但仍有一定的规律可循。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究临床针刺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Fibromyalgia syndrome,FMS)的选穴及配伍规律,为临床运用和针刺新处方的开发提供参考。方法 检索中文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维普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依据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临床治疗FMS的处方,运用Microsoft Excel 2019、SPSS Statistics 25.0、IBM SPSS Modeler 18.0、Cytoscape3.8.2软件统计分析绘图特定穴的频次,腧穴的使用频次、归经、关联规则、腧穴核心复杂网络和聚类分析。结果 经筛选后共纳入处方102首,腧穴145个。腧穴使用频次较高的为阿是穴、足三里、夹脊等,腧穴归经以膀胱经、督脉、胆经、胃经等为主,特定穴使用频次最多的为五输穴,腧穴部位分布最多的为背腰部,最常用的补泻手法为平补平泻法,留针时间以30 min为主。关联规则分析得到穴对7条,3个穴组41条,4个穴组7条。聚类分析可见针刺治疗FMS潜在新处方4首。结论 针刺治疗FMS时,以调神解郁,调和脏腑,补益气血,通经止痛为临床选穴原则,最常用“阿是穴、百会、神庭、足三里、三阴交、太冲”等配伍。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数据挖掘研究临床穴位刺激治疗术后胃瘫综合征干预方法及选穴组方规律。方法: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CSPD)、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CCD)已经公开发表穴位刺激干预治疗术后胃瘫综合征临床中文文献,使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近20年穴位刺激治疗术后胃瘫综合征穴位干预方法、选穴组方规律数据的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经统计穴位刺激干预治疗术后胃瘫综合征临床文献70篇,其中干预方法以穴位贴敷居多,文献篇幅占比20%,其次是穴位注射和单纯针刺;使用腧穴37个,使用频率较高的腧穴是足三里(23.08%)、中脘(13.55%)、内关(9.52%);高频经络为足阳明胃经、任脉、足太阴脾经;腧穴所属部位主要分布在下肢部和胸腹部;特定穴的使用更倾向下合穴、五腧穴、交会穴;三穴配伍中足三里、内关、中脘组合支持度最高,四穴配伍足三里、中脘、内关、三阴交较占优势。结论:穴位刺激治疗术后胃瘫综合征干预方法多以穴位贴敷相对简单舒适方法为主,选穴多以下肢部为主,并且选取腧穴及腧穴组方规律有一定规律可循,以期挖掘的数据结果可为临床治疗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回顾针灸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文献,探讨针灸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选穴规律,为临床研究处方设计提供依据和参考。方法:系统检索MEDLINE、EMBASE、CBM、CNKI、VIP、万方数据库(自建库至2017年12月)中针灸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资料。结果:共纳入文献22篇,选用穴位31个,主要分布在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阳胆经上。阴陵泉、阳陵泉、足三里、犊鼻、血海、膝眼为使用频率较高的腧穴,足阳明胃经为使用腧穴频数最高的经脉,腧穴分布最多的部位为膝关节局部,特定穴以合穴、下合穴、阿是穴应用较多。结论:现代针灸治疗膝骨性关节炎取穴符合病因病机特点;以循经取穴、局部取穴为主,重视特定穴的运用。  相似文献   

16.
王广军 《中国针灸》2012,32(8):709-712
穴位侧性是指刺激不同侧同名穴位引起的效应不对等和中间环节的不同。穴位侧性研究是穴位特异性研究的重要补充,可为临床正确选穴、精炼选穴提供依据。同时,由穴位侧性研究导出的穴位关联性(对称或对称性破缺)可对穴位诊断和临床针灸治疗范式的改变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穴位埋线治疗单纯性肥胖症的选穴规律。方法:电子检索中国知网(CNKI,1979~2012年)、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1989~2012年)、中国生物医学光盘数据库(CBM,1979~2012年)、PUBMED(1966~2012年)中穴位埋线治疗单纯性肥胖症的文献,分析总结穴位埋线对其治疗时的选穴规律。结果:纳入61篇文献中,穴位埋线治疗单纯性肥胖辨病结合辨证选穴占45.90%(28/61)、辨病选穴占44.26%(27/61)、辨证选穴占9.84%(6/61);出现频次较高的穴位有天枢(53/61,86.89%)、中脘(44/61,72.13%)、丰隆(31/61,50.82%)、大横(27/61,44.26%)、气海(26/61,42.62%)、关元(21/61,34.43%)、水分(20/61,32.79%)、足三里(16/61,26.23%)、三阴交(15/61,24.59%);文献中选穴涉及的经脉共有11条,从高到低依次为胃经、任脉、脾经、膀胱经、胆经、大肠经、肝经、三焦经、心包经、肾经、督脉,使用腧穴最广泛、频次最多的经脉有胃经、任脉、脾经、膀胱经。结论:穴位埋线治疗单纯性肥胖以辨病结合辨证选穴、辨病选穴较为常见,其中以辨病结合辨证选穴稍多;常用穴位为天枢、中脘、丰隆、大横、气海、关元、水分、足三里,其中以天枢、中脘、丰隆尤为常用;穴位埋线治疗单纯性肥胖的用穴多数集中在胃经、任脉、脾经、膀胱经上。  相似文献   

18.
陈巩荪  胡智慧  朱兵 《中国针灸》2007,27(12):939-941
通过耳郭(或耳穴)辅助诊断病症的方法除望诊法(含染色法)、触诊法(含测温法)、压痛法(含压痕法)、电探测法外,还有多数由西医或西学中的专科医师在研究和应用的,在现有耳穴专著中尚未列入耳诊法分类的刺激耳穴辅助诊断法。本文以文献综述的方法简介了刺激耳穴配合X线造影的应用;在对胎心电子监护和胎儿生物物理象监护中的应用;及国外同行35年前开始一直在研究的心耳反射、血管自主信号和耳郭、躯体7个频率响应区诊断法,希望能对同行,特别是对耳针爱好者有所启发,并进一扩大其研究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