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1(IGFBP—1)在儿童急性肾功能衰竭(ARF)时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选择18例ARF患儿。留取外周静脉血1ml。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IGF—1、IGFBP—1。12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结果:ARF患儿血IGF—1浓度低与对照组,而IGFBP-1高于对照组(P均〈0.01)。结论:IGF-1对肾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而IGFBP—1可调控IGF—1的生物利用度,且与病情的严重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2.
刘惠兰  李国刚 《中国血液净化》2003,2(5):238-239,280
目的 本研究观察透析患者生长激素(GH)、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I)及其结合蛋白—1(IGFBP1)、结合蛋白—3(IGFBP3)与主要营养指标如血浆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水平的关系,探索透析患者营养不良的原因。方法 ELISA法检测印例血液透析稳定息者血GH、IGF—I及IGFBP1、IGFBP。同时检测血前白蛋白、转铁蛋白、白蛋白、总蛋白;另设15例健康对照组,年龄、性别与上匹配。分别用GH、IGF-I、IGFBP3、IGFBPI与上述营养指标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60例透析患者IGF-I及IGFBP3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GH及IGFBPI显著增高,有统计学意义。GH与血浆白蛋白及氮平衡呈正相关关系;IGF-I、IGFBP3与血浆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及氮平衡呈正相关,而IGFBPI与白蛋白呈负相关关系,P<0.05。结论 本研究证实,血液透析患者存在GH-IGF轴的紊乱,这些患者平均前白蛋白、转铁蛋白低于正常对照组,热量及蛋白摄入量低于推荐量。GH—IGF轴中的GH、IGF—I、IGFBP1、IGFBP3与营养有一定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甲状腺功能状态患者体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水平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患者22例,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减)患者16例和正常对照组20例血清IGF-1水平,观察甲亢组和甲减组治疗前后IGF-1水平变化及其与骨密度(BMD)的关系。结果:甲亢患者血清IGF-1水平明显增,甲减患者血清IGF-1水平降低,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IGF-1水平与骨密度有相关性;治疗后甲亢组IGF-1水平有所下降,BMD值平均上升8.6%,但治疗前后无显著性差异(P>0.05),甲减组IGF-1恢复正常,BMD也上升至正常水平,与IGF-1相关性消失,结论:不同甲状腺功能状态下IGF-1水平存在差异,IGF-1可能与其他因素共同介导了甲状腺功能异常者骨的代谢过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 (IGF Ⅰ )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 1(IGFBP 1)与胎儿生长受限 (FGR)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放射法测定 30例胎儿生长受限孕妇 (FGR组 )和 10 8例正常孕妇 (对照组 )的血清及新生儿脐血IGF Ⅰ、IGFBP 1水平 ,并对其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①FGR孕妇血清及新生儿脐血IGF Ⅰ水平低于正常孕妇 (p <0 .0 5 )、IGFBP 1水平高于正常孕妇 (P <0 .0 5 )。②两组孕妇血清IGF Ⅰ、IGFBP 1水平明显高于新生儿脐血IGF Ⅰ、IGFBP 1水平 (P <0 .0 1)。③两组孕妇血清IGF Ⅰ水平与新生儿脐血IGF Ⅰ水平无关 (r =0 .2 6 2 ,P >0 .0 5 )。④两组孕妇血清及新生儿脐血IGF Ⅰ水平与IGFBP 1水平呈负相关 (r =- 0 .386 ,r =- 0 .32 7,P <0 .0 5 )。⑤新生儿脐血IGF Ⅰ水平与新生儿出生体重呈正相关 (r =0 .5 75 ,P <0 .0 1) ,新生儿脐血IGFBP 1水平与新生儿出生体重呈负相关 (r =- 0 .4 18,P <0 .0 5 )。【结论】①胎儿血循环中低水平的IGF Ⅰ及高水平的IGFBP 1可能是导致FGR的重要病因之一。②两组孕妇血清IGF Ⅰ与新生儿脐血IGF Ⅰ的分泌相对独立 ,IGF Ⅰ不能通过胎盘屏障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小儿细菌感染时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IGF 1)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 3(IGFBP 3)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用放射免疫法和免疫放射法检测血中的IGF 1和IGBP 3。感染组患儿发病极期 30例、恢复期 10例 ,正常对照组 30例。用酶联免疫法测肿瘤坏死因子 (TNF α)。结果 (1)在感染极期 ,血清IGF 1(45 0± 14 8) μg/ml及IGFBP 3(12 85 9± 6 0 8 0 ) μg/ml水平明显降低 ,较感染恢复期 (P <0 0 5 )和正常对照组 (P <0 0 0 1) ,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 ;在感染恢复期 ,血清IGF 1及IGFBP 3水平已近正常 ,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且二者的改变存在明显正相关。 (2 )在感染极期 ,血TNF α (32 9± 6 6 )pg/ml水平明显升高 ,较感染恢复期 (P <0 0 0 1)和正常对照组 (P <0 0 0 1) ,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 ;在感染恢复期血TNF α水平已近正常 ,较对照组 (P =0 2 78) ,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无论在感染极期 ,还是在感染恢复期 ,血IGF 1、IGFBP 3与TNF α水平均无相关性。结论  (1)小儿细菌感染发病极期 ,血清IGF 1、IGFBP 3水平显著降低 ,恢复期恢复正常 ,二者的改变具有相关性。 (2 )血清TNF α浓度在感染极期升高 ,恢复期降至正常 ,但未发现与IGF 1、IGFBP 3水平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新生儿脐血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1(IGF 1)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 3(IGFBP 3)水平与出生双顶径、身长及胎盘质量等生长参数间的关系。方法 分别测定适于胎龄儿 (AGA)组(79例 )与小于胎龄儿 (SGA)组 (2 6例 )的出生时身长、双顶径和胎盘质量 ,用免疫放射法测定脐血IGF 1和IGFBP 3的含量。结果 ①两组出生时各生长参数比较均存在统计学差异 ,AGA高于SGA(P <0 .0 0 1)。②出生时身长、双顶径和胎盘质量均与IGF 1和IGFBP 3呈正相关 (均P <0 .0 0 1)。结论 胎儿自身分泌的IGF 1和IGFBP 3与出生时身长、双顶径和胎盘质量生长参数密切相关 ,它们对胎儿的生长发育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IGF 1和IGF 3可作为胎儿宫内生长发育的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化脓性脑膜炎(PM)患儿脑脊液(CSF)中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CRF)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IGF-II)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取2010年5月至2011年4月本院PM患儿50例(PM组),非颅脑损伤择期手术患儿30例(对照组),取其CSF检测比较PM患儿急性期、恢复期和对照组CRF及IGF—II水平的变化。同时检测PM患儿CSF中蛋白质浓度、葡萄糖浓度和白细胞计数,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PM患儿CSF急性期中CRF及IGF—U水平均明显高于恢复期和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O.05)。PM恢复期患儿CSF中CRF及IGF-Ⅱ水平与对照纽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脑脊液中CRF及IGF-Ⅱ的浓度与脑脊液中葡萄糖及白细胞计数均无相关性(r=-0.067和-0.45,P〉0.05),与脑脊液中蛋白质浓度呈正相关(r=0.938,P〈0.05)。【结论】PM患儿CSF中CRF及IGF-Ⅱ水平检测可作为其重要的诊断依据,对其病情的监测和转归的评估均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血清IGF1、MMP-2、IGFBP3与结肠直肠癌侵袭、转移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结肠直肠癌患者的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IGFBP3)、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水平与肿瘤侵袭、转移间的关系。方法:采用抗人IGF1、IGFBP3、MMP-2多克隆抗体,用ELISA法检测84例结肠直肠癌患者血清中IGF1、IGFBP3、MMP-2的水平,并分析其与肿瘤侵袭、转移间的关系。结果:结肠直肠癌发生远处转移患者的血清MMP-2水平及IGF1/IGFBP3比值均明显高于无远处转移者(P值分别为0.004、<0.001),且其血清IGFBP3水平低于无远处转移者(P  相似文献   

9.
目的:在宫内发育迟缓(IUGR)模型的基础上,测定小于胎龄(SGA)新生幼鼠肝脏组织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GF-I)及其结合蛋白(IGFBPs)的基因表达变化,以阐明它们在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子宫动脉结扎(UAL)建立IUGR模型,用逆转录(RT)-PCR分析SGA新生幼鼠肝脏组织IGF-I、IGFBPsmRNA表达变化。结果:轻度SGA肝脏组织IGF-ImRNA水平无明显变化,IGFBP1mRNA水平升高,重度SGA同时伴有IGF-ImRNA水平下降、IGFBP1、IGFBP2mRNA水平上升。结论:肝脏组织IGF系统基因表达异常可能是胎儿宫内生长发育迟缓的重要病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主要是探讨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病变性质、严重程度与血浆内皮素-1(ET-1)浓度的关系。方法:应用放射免疫方法测定87例急性脑血管病人血浆ET-1浓度并与42例正常人进行比较。结果:脑出血与脑梗塞组血浆ET-1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而脑梗塞组血浆ET-1浓度比脑出血组升高,但未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脑血管病重型者比轻型者血浆ET-1浓度明显升高(P<0.01),合并高血压者血浆ET-1浓度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P<0.001),而与血压正常组相比较二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提示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浆ET-1浓度升高与病变严重程度、血压升高有一定关系,与病变性质虽无统计学意义,但脑梗死者也较脑出血组升高,表明ET-1作为一种内源性血管活性肽在急性脑血管病的预后和发病机制方面是一种有害的介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检测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及其受体(IGF—Ⅱ,IGF—ⅡR)在正常脑组织和不同病理级别脑膜瘤组织中的表达,评估IGF—Ⅱ和IGF—ⅡR表达水平与脑膜的病理学分级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IGF—Ⅱ和IGF—ⅡR在6例正常脑组织中的表达和38例不同病理级别脑膜瘤组织中的表达;同时用统计学方法分析IGF—Ⅱ和IGF—ⅡR在脑膜瘤中的表达以及它们与脑膜瘤病理学分级和患者术后复发时间之间的相关性。结果:①正常脑组织中几乎无IGF—Ⅱ和IGF—ⅡR蛋白的表达.它与良性脑膜瘤组(Ⅰ级)比较,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与不典型性脑膜瘤组(Ⅱ级)和恶性脑膜瘤组(Ⅲ级)比较,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不同病理级别脑膜瘤组织中的IGF—Ⅱ和IGF—ⅡR表达水平不同,良性脑膜瘤组(Ⅰ级)中的IGF-Ⅱ和IGF—ⅡR表达水平明显低于不典型性脑膜瘤组(Ⅱ级)和恶性脑膜瘤组(Ⅲ级)的表达水平,它们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恶性脑膜瘤组(Ⅲ级)中IGF-Ⅱ和IGF-ⅡR的表达水平比不典型性脑膜瘤组(Ⅱ级)高,但它们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IGF—Ⅱ和IGF—ⅡR在不同病理级别脑膜瘤组织中均有表达,且随着脑膜瘤病理级别的增高,IGF—Ⅱ和IGF—ⅡR蛋白的表达也增强,它们的表达水平与脑膜瘤的分级呈正相关关系。④IGF-Ⅱ和IGF—ⅡR在脑膜瘤组织中表达水平的强弱与患者术后复发时间的长短呈负相关关系。结论:①IGF-Ⅱ和IGF—ⅡR与脑膜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②检测IGF-Ⅱ和IGF—ⅡR的表达水平,对指导脑膜瘤组织学分级和判断患者的预后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对急性病毒性肝炎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急性甲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内毒素对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及中药双利肝的临床疗效。方法:26例急性甲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正常组10例为健康人,肝功能正常,各型肝炎病毒标志物均为阴性。分三组:正常组、对照组(一般用药组)、治疗组(一般用药+双利肝组)。检测以下指标:血浆内毒素(ET)、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T细胞亚群和肝功能。结果:急性甲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治疗前血浆ET、TNF-α、IL-6及ALT水平明显升高,治疗后明显下降;治疗前T淋巴细胞亚群CD3^ 、CD4^ 下降,CD8^ 上升,CD4^ /CD8^ 下降,治疗后CD3^ 与CD4^ 升高,CD8^ 下降,CD4^ /CD8^ 升高。对照组与治疗组ET、CD3^ 、CD4^ 及CD8^ 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均有明显差异(P<0.05)。血浆中ET水平与CD3^ 、CD4^ 、CD4^ 、CD8^ 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38(P<0.05)、-0.676(P<0.05)、-0.612(P<0.05)。结论:急性甲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浆内毒素水平明显升高,且与免疫功能的变化密切相关。双利肝通过降低内毒素水平,可调整机体免疫功能,达到治疗目的。  相似文献   

13.
应用放射免疫方法测定了42例正常人和19例慢性呼吸衰竭、11例急性呼吸衰竭(ARDS)患者血浆内皮素-1(ET-1)浓度。结果表明: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慢性呼吸衰竭和ARDS组血浆ET-1浓度明显升高(P<0.001),而急慢性呼吸衰竭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急、慢性呼吸衰竭两者虽在引发呼吸衰竭的病因不同,但共同表现为血浆ET-1浓度升高。提示血浆ET-1在参予两种呼衰的病理生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血清中生长激素 (GH)、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Ⅰ(IGF Ⅰ)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 3(IGFBP 3)与老年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关系。方法 用放射免疫方法 (RIA)测定 10 6例健康老人 ,5 9例老年糖尿病 (DM )患者(其中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NDR) 30例 ,单纯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BDR) 18例 ,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PDR)11例 )及 4 5例健康成人血清中GH、IGF Ⅰ及IGFBP 3浓度。结果 健康老年人血清GH、IGF Ⅰ、IGFBP 3含量较健康成人显著降低 (p均 <0 .0 5 ) ;血清中GH、IGF Ⅰ、IGFBP 3含量随年龄增大而明显降低 ,且年龄与GH、IGF Ⅰ、IGFBP 3呈显著负相关 (r1=- 0 .4 32 0 ,r2 =- 0 .394 6 5 ,r3 =- 0 .4 12 74。P均 <0 .0 5 )。与健康老人比较 ,老年DM患者BDR、PDR组中血清中GH、IGF Ⅰ、IGFBP 3均显著升高 (P <0 .0 1) ,其升高程度与DR的严重程度显著相关。结论 检测GH、IGF Ⅰ、IGFBP 3在血清中的浓度可早期发现老年DR ,并对其病情的严重程度及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急性中小量脑出血患者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2(IL-2)的变化及羚蝎胶囊干预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31例、西医对照组32例均为急性中小量脑出血患者,2组基础疗法相同,治疗组加羚蝎胶囊,比较2组治疗后血浆TNF-α、IL-2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后第2周、第3周血浆TNF-α均低于对照组(P均<0.01),IL-2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羚蝎胶囊通过调节脑出血患者血浆TNF-α、IL-2水平来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6.
陈伟  付小兵 《中国临床康复》2002,6(20):3027-3028,I002
目的 探讨IGF-I与其受体两亚基(α,β)在正常皮肤和溃疡中的分布和表达特征。方法 溃疡8例和正常皮肤8例用免疫组化方法确定3种蛋白定位和表达量。结果 在溃疡组织中,与正常皮肤相比IGF-I表达虽有所升高,但增加不显著(P>0.05),蛋白定位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含有IGF-IRα和IGF-Iβ蛋白的阳性细胞主要为部分表皮细胞、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两种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降至正常皮肤的43.9%和50.0%(P<0.05)。结论 在IGF-I因子高浓度环境中,溃疡创面难愈性修复可能与IGF-IRα和IGF-Iβ蛋白表达下降,引起因子与受体结合发生障碍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浆P-选择素和IL-8的测定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分别采用放免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25例ARDS患者血浆P-选择素和IL-8,同时行APACHEⅡ评分。结果:ARDS患者血浆P-选择素和IL-8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且随着APACHEⅡ评分增高,P-选择素也明显增高,两者呈正相关(P<0.01);死亡患者血浆P-选择素、IL-8及APACHEⅡ评分均显著高于存活患者(P<0.05);综合治疗后,存活患者P-选择素和LT-8下降(P<0.05)。结论:P-选择素和IL-8可能参与了ARDS的发病,测定血循环P-选择素和IL-8的水平,并结合APACHEⅡ评分可作为判断ARDS病情严重程度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8.
血浆置换联合连续性血液滤过治疗急性肝衰竭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研究血浆置换(PE)联合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VVH)治疗急性肝衰竭(ALF)疗效及机制。方法:11例急性肝衰竭患者行PE联合CVVH治疗,治疗时间平均持续3.1d,于治疗前,PE后,CVVH6、12h,结束时分别抽血测肝肾功能、血氨、血清内毒素(ET)、TNF-α及IL-6的水平,并进行ICU监护。结果:在治疗过程中,血流动力学稳定,治疗后肝昏迷程度减轻,8例患者神志转清,清醒率为72.7%,SIRS积分从2.33分降到1.56分(P<0.05),器官衰竭数从2.73降到1.36(P<0.05),存活率为45.45%(5/11),肝脏病理检查发现能阻断肝细胞的进一步坏死。血浆置换后Bil-T、TBA、ET、TNF-α、IL-6明显下降(P<0.01),凝血酶原活动度显著升高(P<0.01)。CVVH治疗后TNF-α、IL-6、血氨、BUN、Cr呈进行性下降,而Bi1-T、TBA、ET变化不明显,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PE联合CVVH连续性治疗能有效清除急性肝衰竭ET和炎性介质TNF-α、IL-6水平,阻断肝细胞坏死,改善肝肾功能,在病程早期治疗能改善急性肝衰竭的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浆可溶性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sRAGE)和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在预测脓毒症患者预后中的意义。方法选择2013-02-2014-08我院ICU收治的脓毒症患者79例。检测患者入院后第1、3天血浆sRAGE水平,同时记录当天APACHEⅡ评分,根据28d生存与否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分析两组血浆sRAGE水平、APACHEⅡ评分于第1、3天的变化及相关性,并分析两项指标对脓毒症患者预后的判断价值。结果第1、3天存活组血浆sRAGE水平及APACHEⅡ评分均显著低于死亡组(P<0.05);当日血浆sRAGE水平与APACHEⅡ评分之间均存在正相关(r=0.74,P<0.05;r=0.61,P<0.05);第1天血浆sRAGE水平及APACHEⅡ评分对脓毒症预后判断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3、0.86(P<0.05),第3天两指标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5、0.69(P<0.05)。结论脓毒症患者血浆sRAGE水平与APACHEⅡ评分显著相关,血浆sRAGE水平可作为脓毒症患者转归的早期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急性脑出血和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情况,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方法观察86例急性脑出血患者(急性脑出血组),83例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和120例健康人群(对照组)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对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急性脑出血组和脑梗死组的血浆黏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急性脑出血组全血黏度(低、中、高切)和红细胞沉降率均明显高于脑梗死组和对照组(P<0.05),脑梗死组红细胞沉降率高于对照组(P<0.05)。急性脑出血组血小板计数、平均血小板体积、血小板分布宽度和大血小板百分率4项指标均低于脑梗死组(P<0.05);急性脑出血组和脑梗死组血小板计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急性脑出血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为(785±332)μg/L ,明显高于脑梗死组[(365±234)μg/L ]和对照组[(163±79)μg/L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高切全血黏度( r=0.812,P<0.01),中切全血黏度( r=0.917, P<0.01),血浆黏度( r=0.893,P<0.01)呈正相关。结论血液流变学指标异常可作为急性脑出血和脑梗死的诊断依据之一,脑出血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异常情况更加突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