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观察仰卧位拔伸手法配合石氏伤科颈椎保健操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将217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09例)和对照组(108例);治疗组采用仰卧位拔伸手法结合石氏伤科颈椎保健操锻炼,对照组仅采用仰卧位拔伸手法治疗,疗程均为3周。结果治疗组愈显率为69.7%,对照组为53.7%;两组愈显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仰卧位拔伸手法配合石氏伤科颈椎保健操锻炼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2.
郭姜  王得志  丁全茂 《中医正骨》2012,24(7):17-19,22
目的:观察颈椎三扳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要求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实验组采用颈椎三扳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手法治疗.均每周治疗2次,共治疗5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5周后采用椎动脉型颈椎病症状评分标准对2组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评分,同时采用自拟的疗效评定标准在治疗5周后评定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①症状评分.治疗前2组患者的眩晕、颈肩痛、头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48,P=0.519;t=-1.000,P=0.321;t=-1.645,P=0.105);治疗5周后实验组患者的眩晕、颈肩痛、头痛评分均小于对照组(t=-6.193,P=0.000;t=-6.874,P=0.000;t-8.678,P=0.000).②临床疗效.治疗5周后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实验组优于对照组(Z=-2.286,P =0.022).结论:颈椎三扳法能有效改善颈性眩晕患者的眩晕、头痛及颈肩痛症状,临床疗效显著,是治疗该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仰卧位拔伸整复手法治疗颈性高血压的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颈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施以仰卧位拔伸整复手法治疗,对照组予以常规推拿结合颈椎持续牵引手法治疗,观察两组在临床症状和血压方面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在症状、能力、总积分三个项目的改善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改善血压方面效果更显著(P<0.01)。结论:仰卧位拔伸整复手法治疗颈性高血压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厄贝沙坦及倍他乐克对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的影响。方法选择88例初发l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成厄贝沙坦组及倍他乐克组各44例,分别给予相应药物治疗,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行24 h动态血压检测,观察血压控制情况。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血压无显著性差异,经治疗后2组患者血压均显著性下降(P均<0.05),2组在治疗后24 h夜均舒张压没有显著性差异,其余24 h收缩压、24 h舒张压、24 h日均收缩压和舒张压、24 h夜均收缩压均有显著性差异,厄贝沙坦组血压下降更明显。结论厄贝沙坦和倍他乐克对初发l级高血压均是较为理想的药物,厄贝沙坦组血压下降更明显。  相似文献   

5.
黄胜杰  王和鸣 《中医正骨》2011,23(10):10-13
目的:观察定点旋颈法结合颈椎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纳入研究的54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27例。治疗组采用定点旋颈法结合颈椎牵引治疗,每周3次2,周为1个疗程;对照组采用颈椎牵引结合推拿手法治疗,每周3次,2周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颈椎病的疗效标准评定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并于治疗前及治疗1个疗程结束后采用美国颈椎多功能测试训练系统测定患者的颈椎活动度。结果:①临床疗效。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χ2=4.601,P=0.032)。②颈椎活动度。治疗前2组患者的颈椎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及左右旋转活动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76,P=0.861;t=0.309,P=0.758;t=0.178,P=0.859;t=0.203,P=0.839;t=0.119,P=0.906;t=0.464,P=0.645),有可比性;治疗1个疗程后2组患者的颈椎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及左右旋转活动度均有改善(治疗组:t=6.936,P=0.000;t=4.511,P=0.000;t=2.409,P=0.020;t=2.464,P=0.017;t=2.492,P=0.016;t=4.403,P=0.000。对照组:t=4.366,P=0.000;t=2.726,P=0.008;t=2.675,P=0.010;t=2.372,P=0.021;t=3.392,P=0.001;t=3.870,P=0.000),其中治疗组患者的前屈、后伸活动度的改善程度大于对照组(t=2.059,P=0.044;t=2.061,P=0.044),2组患者的左右侧屈及左右旋转活动度改善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68,P=0.790;t=0.313,P=0.756;t=0.394,P=0.695;t=0.303,P=0.763)。结论:定点旋颈法结合颈椎牵引治疗能明显改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颈椎活动度,缓解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6.
针刺太冲和足三里治疗高血压病临床观察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观察针刺太冲、足三里治疗高血压病的临床疗效。方法临床确诊高血压病患者46例,按自愿、双盲原则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每天针刺太冲、足三里,早晚各1次;对照组给予安慰剂口服,一次2片,每天2次。两组每个疗程均为7d,观察患者的血压下降水平。2个疗程后分别观察其疗效,观察两组血压变化。结果治疗组在针刺治疗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表达逐渐升高,在第14天时升高最明显,且明显高于对照组,对照组则无明显升高;与治疗后相比两组收缩压与舒张压均下降,而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经治疗后舒张压下降更明显。结论针刺太冲、足三里能有效降低高血压病患者的血压。  相似文献   

7.
邓明 《中医药导报》2012,18(4):37-38
目的:比较仰卧拔伸与坐位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的差异。方法:将64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仰卧拔伸组和坐位牵引组各32例,分别施以仰卧位拔伸手法和坐位吊带牵引治疗。结果:治疗1个疗程后,仰卧拔伸组总有效率为93.8%,坐位牵引组为81.2%,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仰卧位拔伸手法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8.
顾雄华 《河北中医》2010,32(9):1302-1304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干预高血压非杓型曲线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0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0例,采用滋肾缓肝煎联合硝苯地平控释片治疗;对照组40例,单纯采用硝苯地平控释片治疗。2组均4周为1个疗程,观察血压夜间下降率及夜间血压负荷情况。结果治疗组较对照组夜间血压下降率及血压负荷下降更为明显(P0.05),2组夜间收缩压、舒张压最大及最小值下降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滋肾缓肝煎联合西医降压药干预高血压非杓型曲线有肯定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比较针刀整体松解术治疗颈性高血压的疗效,探讨其治疗该病的机理。方法:将诊断明确的颈性高血压患者84例平均分为两组,每组42位患者,实验组采取针刀整体松解术共3次治疗,对照组采取颈部夹脊穴穴位注射治疗2个疗程,治疗后通过观察患者治疗前后血压变化以及颈部疼痛改善程度,并运用统计学软件处理来确定针刀闭合治疗颈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收缩压和舒张压变化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愈率相比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针刀整体松解术治疗颈性高血压病,通过松解颈椎周围软组织的粘连和瘢痕,恢复其力平衡,最终可以显著改善患者血压状况以及临床症状,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整脊疗法联合颈夹脊穴针刺治疗颈源性高血压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颈源性高血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分别采用常规穴位针刺法和整脊疗法联合颈夹脊穴针刺法进行治疗,疗程为4周。观察2组治疗前后舒张压和收缩压的变化,并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舒张压和收缩压均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舒张压和收缩压治疗前后的差值均明显提高(P0.05)。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整脊疗法联合颈夹脊穴针刺治疗颈源性高血压疗效显著,操作简便,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分型分期治疗颈源性肩背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将符合要求的76例颈源性肩背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8例.治疗组按照分型分期原则治疗:颈椎间盘源型患者,急性期采用手法配合药物治疗,缓解期采用手法治疗;颈椎椎体失稳型患者,采用手法治疗.对照组采用牵引配合药物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所有患者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β受体拮抗剂、白细胞介素-6及肿瘤坏死因子的浓度;同时于治疗后以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颈椎病的疗效标准拟定的临床疗效评定标准评定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①白细胞介素-1β受体拮抗剂浓度.治疗前2组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β受体拮抗剂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21,P=0.308);治疗后2组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β受体拮抗剂浓度均增加,治疗组的增加程度大于对照组(t=3.477,P=0.001).②血清白细胞介素-6浓度.治疗前2组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97,P=0.621);治疗后2组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浓度均降低,治疗组的降低程度大于对照组(=2.637,P=0.010).③血清肿瘤坏死因子浓度.治疗前2组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47,P=0.126);治疗后2组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浓度均降低,治疗组的降低程度大于对照组(t=2.201,P=0.031).④临床疗效.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Z=-2.230,P=0.020).结论:分型分期治疗能提高颈源性肩背痛患者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β受体拮抗剂的浓度,降低白细胞介素-6和肿瘤坏死因子的浓度,临床疗效显著,是治疗颈源性肩背痛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姚本顺  谢远军 《中医正骨》2012,24(3):15-16,19
目的:观察改进型仰卧整复法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将符合要求的41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21例,对照组20例.治疗组采用改进型仰卧整复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坐位枕颌带牵引治疗.分别采用JOA脊髓型颈椎痛评分标准和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颈椎病的疗效标准所自拟的总体疗效标准进行疗效评定.结果:①按JOA评分进行疗效评定,2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95% CI为(0.262,0.509),-R治疗组=0.614;对照组95% CI为(0.494,0.747),R对照组=0.380];②总体疗效比较,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95% CI为(0.281,0.528),-R治疗级=0.593;对照组95% CI为(0.474,0.727),R对照组=0.402].结论:改进型仰卧整复法能明显减轻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症状,其疗效与坐位枕颌带牵引相当,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仰卧位和坐位动态成角牵引治疗各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健 《中医正骨》2009,21(10):9-11
目的:比较仰卧位牵引和坐位动态成角牵引对不同类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将216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仰卧位牵引组和坐位动态成角牵引组,连续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坐位动态成角牵引的总疗效优于仰卧位牵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73,P=0.039)。其中,坐位动态成角牵引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优于仰卧位牵引(P=0.027),而对其他类型颈椎病而言,坐位动态成角牵引和仰卧位牵引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仰卧位牵引比较,坐位动态成角牵引更适用于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14.
《山东中医杂志》2017,(10):876-878
目的 :观察尚德正骨手法治疗中青年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0例中青年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尚德正骨手法组和枕-颌式卧位牵引组各40例,分别对两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VAS评分及颈椎病治疗成绩评分进行评估。结果:尚德正骨手法组和枕-颌式卧位牵引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5%和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尚德正骨手法组治疗后VAS评分、颈椎病治疗成绩评分明显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尚德正骨手法组的VAS评分、颈椎病治疗成绩评分明显优于枕-颌式卧位牵引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尚德正骨手法治疗中青年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疗效显著,手法操作安全,为临床治疗方案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仰卧整复手法治疗颈椎病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 观察仰卧整复手法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参照全国颈椎病专题座谈全纪要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和判断疗效,并彩和积分法对治疗前后的主要症状和体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 仰卧整复手法治疗组和牢引对照组治疗有匀物百分比分别为97.2%和95.0%,二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该手法对缓解颈痛及上肢放射痛,改善颈源性头痛、头晕和颈部活动不利等症状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穴位按压加旋转复位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9例患者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治疗组67例,采用穴位按压加旋转复位法治疗;对照组52例,单纯牵引治疗。治疗14d,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颈椎病颈椎功能评定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2周对疼痛及综合症状进行评分。结果:两组治疗后VAS、颈椎功能综合评分均有改善(P<0.01),而且穴位按压加旋转复位改善颈椎疼痛及症状优于单纯牵引治疗(P<0.01)。结论:穴位按压加旋转复位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颈部强化围刺法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80例颈椎病患者按2:1比例随机分为治疗组120例,对照组60(常规针刺31例,口服药物29例)。治疗组采用颈部强化围刺法,对照组采用药物、常规针刺法,均治疗1个疗程后观察疗效,并在治疗组中寻找出最佳的治疗分型和治疗时机。结果:颈部强化围刺法疗效明显优于药物和常规针刺疗法,其临床基本治愈率分别为69.17%、38.33%,总有效率分别为97.50%、78.33%,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在针刺时机上,2周以内疗效与2周以上有显著差异(P〈0.05);年龄上50岁以下与50岁以上疗效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在辨证分型上积劳损伤型疗效高于肝肾亏虚型(P〈0.05);颈部强化围刺法对颈椎病的颈型、神经根型疗效最好。结论:颈部强化围刺法治疗颈椎病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头痛宁胶囊加牵引、手法按摩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效果。方法:将颈源性头痛患者144例随机分为A组(头痛宁治疗组)、B组(颈部牵引、按摩治疗组)、C组(头痛宁加颈部牵引、按摩治疗组)。牵引选坐式颌枕带颈部间歇牵引,手法治疗选乳突后、枢椎横突、枕下三角等处扳机点,观察治疗后1个月、3个月后的VAS评分及发作次数。结果:治疗后1个月、3个月VAS评分及发作次数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1个月C组VAS评分及发作次数与A组、B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VAS评分及发作次数治疗1个月后与3个月后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颈源性头痛选择头痛宁能迅速缓解疼痛,颈部牵引加手法按摩则能纠正紊乱的颈椎力学结构及肌肉筋膜,两者兼用治疗颈源性头痛疗效优于单纯头痛宁药物治疗或牵引、按摩。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卧位牵顿这一创新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单盲、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将合格受试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50例。治疗组采用卧位牵顿手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坐位机械牵引治疗;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症状体征功能评分、起效时间、疗程及副反应等多维效应指标,评价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的症状、体征、活动度均有所改善,但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同时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起效更快,疗程更短并且无副反应,安全性更高。结论:卧位牵顿手法是一项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安全效好的创新技术,值得临床广泛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