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  评价2004~2015年南京市预防控制血吸虫病中长期规划效果,为制订下一步血吸虫病防控策略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收集2004~2015年南京市血吸虫病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2004年以来,全市钉螺面积总体呈现下降趋势。钉螺面积由2004年的4 700.25hm2下降至2015年的    1 713.88hm2,降幅达63.54%。感染性钉螺面积下降显著,2009年至今,南京市均未查到阳性螺点。人群DDIA阳性率由2004年的4.04%降为2015年的0.88%,未发生急感病例。2008年以来未查到粪检阳性病例(2012年除外)2006年以来未查到病畜。截至2015年,全市11个血吸虫病流行区县中7个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4个达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 结论  通过实施钉螺控制和传染源控制并重的综合防治策略,南京市血吸虫病疫情防控效果显著,顺利完成血吸虫病规划目标。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  分析和县血吸虫病疫情变化趋势,为该县制定今后一个阶段血防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收集和县2008~2013年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年报数据、监测点数据及面上防治管理信息资料,纵向分析全县6年间血吸虫病流行态势、疫情分布和流行特点。 结果  全县人群血吸虫平均感染率总体呈下降趋势,2013年人群感染率已降至0.27%,较2008年下降了73.3%,晚血病人数降至27例,较2008年下降了55%,2011年以后全县连续3年未出现当地感染的急性血吸虫病病例;全县耕牛感染率下降明显,2013年下降为0,较2008年下降了100%;全县有螺面积总体呈缓慢上升趋势,2013年底全县钉螺面积为802.68hm2,较2008年上升了9.1%,阳性螺面积逐年下降,2012年以后,全县未查出阳性钉螺;钉螺复现与新发现情况一度出现上升,2011年后呈逐年下降趋势;钉螺和感染性钉螺密度2011年后呈逐年下降趋势,2013年活螺密度降至0.16只/0.11m2,较2008年下降了56.8%;有螺村数、有螺环境数及阳性螺环境数呈逐年下降趋势,尤其是阳性螺环境数下降幅度较大;村级和镇级传播控制达标升类工作有序推进。 结论  和县血吸虫病流行得到了有效遏制,血吸虫病疫情降到了历史最低水平。  相似文献   

3.
【摘要】 本文通报了2014年湖北省血吸虫病疫情。截至2014年底,全省63个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中,24个达到传播阻断标准,39个达到传播控制标准;全省共有流行村5 450个,流行村总人口996.26万人;2014年全省推算血吸虫病人数34 455人,比2013年减少34.58%;查出粪检阳性病人4 509人,比2013年减少54.99%;未发生当地感染的急性血吸虫病例;全省疫区耕牛存栏数73 392头,未发现粪检阳性病牛;全省现有钉螺面积76 165.12hm2,比2013年减少320.58hm2;未查出感染性钉螺环境及新发现钉螺环境。疫情数据分析显示,全省血吸虫病疫情进一步下降,但要达到《湖北省血吸虫病综合治理规划(2014-2018年)》目标仍有很大压力,应继续加强防治和监测工作力度。  相似文献   

4.
2013年安徽省血吸虫病疫情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2013年安徽省血吸虫病疫情和近年来变化趋势,为血吸虫病防治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安徽省2013年"寄生虫病防治信息管理系统"中血吸虫病防治统计数据和2004年以来的血防年报表数据,分析血吸虫病流行状况和变化趋势。结果截至2013年底,全省推算血吸虫病人19 816例,无急性血吸虫病病例报告,尚存晚期血吸虫病患者6 199例;现有钉螺面积27 396hm2,其中新发现钉螺面积34.5hm2,复现钉螺面积8.6hm2;流行区现有存栏耕牛数41 949头,耕牛血吸虫感染率为0.31%;全省共有9个县(市、区)、76个乡(镇)、191个村(居委会)新达到传播控制标准,2个乡(镇)、14个村(居委会)新达到传播阻断标准。2008~2013年全省人群血吸虫感染率、耕牛血吸虫感染率、感染性钉螺面积、急性血吸虫病发病率均呈现下降趋势,钉螺面积在2.73亿m2~3.10亿m2间波动。结论全省血吸虫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但钉螺的分布状况仍不容乐观。为实现2015年前全省达到传播控制血吸虫病的目标,仍需加强实施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力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  报告并分析 2015年安徽省血吸虫病疫情状况与近年的变化趋势。 方法  对2004年以来的全省血吸虫病疫情资料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  截至2015年底,全省共有9个市、51个县(市、区)流行血吸虫病,其中23个达到传播阻断标准,28个达到传播控制标准。2015年,全省共血检176.5万人,发现阳性24 537人,粪检24.4万人,发现粪检阳性10人;共报告晚期血吸虫病5 684例,未发现本地感染的急感病例,推算病人数为8 904人。流行区牛存栏35 542头,共检查牛17 408头,发现粪检阳性11头,耕牛平均血吸虫感染率为0.07%。全省现有钉螺面积27 144hm2,其中复现钉螺面积39.17hm2,未发现感染性钉螺。2004年以来,全省人感染率、牛感染率、急感病人发病率和感染性钉螺分布均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较2004年分别下降了84.3%、97.0%、100%和100%,有螺面积则在2.71亿m2与3.10亿m2间徘徊波动。 结论  全省血吸虫病疫情进一步下降,但局部地区仍然存在血吸虫病传播风险,为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乃至消除血吸虫病的目标,仍需要加大防治及监测工作的力度。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  分析铜陵县血吸虫病疫情,为科学制定“十三五”血吸虫病防治规划提供依据。 方法  收集2004~2013年全县防治工作开展情况和人畜病情、螺情等疫情资料,进行综合分析。 结果  2004年以来,全县血吸虫病疫情呈现下降趋势。2013年底全县钉螺面积为2 476.17hm2,较2004年下降了23.05%;有螺环境数182个,较2004年下降了24.48%;人群病原学检查阳性率从2004年的7.55%下降至2012年以后查不出阳性;耕牛感染率从2004年的8.5%降至2011年以后查不出感染牛。2007年全县达疫情控制标准,2010年以后全县无急性血吸虫病疫情发生,2011年以后全县未发现感染性钉螺,2012年全县达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 结论  2004年以来,通过采取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措施,铜陵县血吸虫病疫情降到历史最低水平,血吸虫病传播得到有效控制,但仍存在较大面积钉螺分布环境,疫情存在反弹风险,应继续加强血吸虫病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2019 年安徽省血吸虫病疫情状况及变化趋势,为制定下一阶段血吸虫病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整理2019 年全省血吸虫病疫情资料,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截至2019 年底,安徽省50 个流行县(市、区)中9 个达到传播控制标准,23 个达到传播阻断标准,18 个达到消除标准。全省询检190. 52 万人,阳性381 878 人;血清学检查86. 20 万人,阳性8 864 人;粪检6. 16 万人,未发现阳性患者;全省现有晚期血吸虫病患者5 329 人,无急性血吸虫病病例;全省流行村牛存栏24 824 头,共血清学检查365 头,粪检13 554 头,未发现病牛。全省共调查钉螺87 437. 50 hm2,查出有螺面积20 059. 25 hm2,其中新发现钉螺面积38. 90 hm2,复现钉螺面积39. 55 hm2,未发现感染性钉螺;全年累计药物灭螺面积9 768. 77 hm2,消灭钉螺面积235. 53 hm2。2019 年,全省50 个国家级血吸虫病监测点病情监测未发现病人、病畜,钉螺监测发现有螺框出现率8. 80%,活螺平均密度0. 31只/0. 11m2,未发现感染性钉螺。2004—2019 年,全省人群和牛的平均感染率均呈现下降的趋势,分别下降了91. 57%和100%。2006—2019 年,有螺面积在26 300~31 000 hm2 间徘徊波动并有小幅下降的态势,已连续7 年未发现急性血吸虫病病例和感染性钉螺。结论 全省血吸虫病疫情整体进一步下降,局部地区依然存在血吸虫病传播风险。为推进血吸虫病消除目标进程,应继续加强传染源防控,控制重点有螺环境,完善监测预警机制。  相似文献   

8.
无为县高沟镇汪场村是洲滩亚型血吸虫病流行村,2006年初达到疫情控制。当年查出钉螺面积41hm2,活螺平均密度0.38只/0.11m2,居民血检阳性率12.51%(135/1079人),人群感染率为0.09%,当年未查到感染性钉螺和病畜,也未发生急性感  相似文献   

9.
2014年全国血吸虫病疫情通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报了2014年全国血吸虫病疫情,并对全国血吸虫病预防控制工作数据和81个国家级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监测数据进行了汇总和分析。截至2014年底,全国12个血吸虫病流行省(直辖市、自治区)中,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省(直辖市、自治区)已达到传播阻断标准,四川、云南、江苏及湖北4省已达到传播控制标准,安徽、江西和湖南3省尚处于疫情控制阶段。全国共有453个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流行县总人口2.51亿人;流行村30 048个,流行村总人口 6 850.73万人。全国453个流行县(市、区)中,313个(占69.09%)达到传播阻断标准;135个(占29.80%)达到传播控制标准;疫情控制县(市、区)数由2013年的34个减少至5个(占1.10%)。2014年,全国推算血吸虫病人115 614人,较2013年的184 943人减少了37.49%;报告急性血吸虫病2例,较2013年减少7例;现存晚期血吸虫病30 880例;2014年全国共完成人群血吸虫病查病9 461 348人,共发现粪检阳性者8 270人,比2013年的16 865人减少了50.96%。2014年全国共有20 123个流行村开展了钉螺分布调查,5 653个村查出钉螺,占调查总数的28.09%;共新查出13个有螺村;共查螺576 506.37 hm2,发现钉螺面积364 324.42 hm2,其中新发现钉螺面积531.13 hm2,未发现感染性钉螺;血吸虫病流行区现有存栏耕牛919 579头,共检查耕牛494 620头,发现粪检阳性耕牛666头。2014年,全国81个国家级血吸虫病监测点居民和耕牛平均血吸虫感染率分别为0.11%和0.05%,未发现感染性钉螺。2014年,全国共治疗血吸虫病人280 855例,扩大化疗2 565 555人次;治疗病牛798头,扩大化疗耕牛408 690头次;开展药物灭螺总面积138 923.90 hm2,实际药物灭螺74 538.17 hm2,环境改造灭螺5 331.42 hm2。疫情数据分析显示,全国血吸虫病疫情进一步下降,但血吸虫病传播风险在局部地区仍然较大,仍需要加大防治及监测工作力度。  相似文献   

10.
2015年全国血吸虫病疫情通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通报了2015年全国血吸虫病疫情,并对全国血吸虫病预防控制工作数据和457个国家级血吸虫病监测点 疫情监测数据进行了汇总和分析。截至2015年底,全国12个血吸虫病流行省(直辖市、自治区)中,上海、浙江、福建、广 东、广西等省(直辖市、自治区)已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四川、云南、江苏、湖北、安徽、江西及湖南等7个省已达到 传播控制标准。全国共有453个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总人口2.52亿人;共有29 980个流行村,总人口6 861.30万 人。全国453个流行县(市、区)中,343个(占75.72%)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110个(占24.28%)达到传播控制标 准。2015年全国推算血吸虫病人77 194例,较2014年的115 614例减少了33.23%;全年未发现急性血吸虫病病例;现存 晚期血吸虫病人30 843例。2015年全国共完成人群血吸虫病查病8 736 036 例,共发现粪检阳性3 606 例,较2014 年的8 270例减少了56.40%。2015年全国共有19 965个流行村开展了钉螺分布调查,5 609个村查出钉螺,占调查总数 的28.09%;共新查出31个有螺村;共查螺593 572.66 hm2,查出有螺面积173 462.50 hm2,其中新发现钉螺面积666.04 hm2,未发现感染性钉螺;血吸虫病流行区现有存栏耕牛879 373头,共检查耕牛526 062头,发现粪检阳性耕牛315头。 2015年,全国共治疗血吸虫病人170 438例,扩大化疗2 449 696人次;治疗病牛318头,扩大化疗耕牛483 213头次;开展 药物灭螺总面积144 305.52 hm2,实际药物灭螺69 221.57 hm2,环境改造灭螺4 572.06 hm2。2015年全国457个国家级血 吸虫病监测点居民和耕牛平均血吸虫感染率分别为0.05%和0.04%,未发现感染性钉螺。疫情数据分析显示,全国已达 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血吸虫病疫情进一步下降;但部分新达标地区疫情尚不稳定,仍需加大血吸虫病防治与监测 工作力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目的 掌握湖南省血吸虫病流行区在达到传播控制 (传控)、 传播阻断 (传阻) 前后螺情和病情的动态变化规律, 为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方法 选择湖南省武陵区、 西湖管理区和临澧县为调查县 (区)。采取回顾性调查 方法, 搜集、 记录3个县达到传控前10年至2008年的血吸虫病疫情资料, 建立调查资料数据库, 分析各县螺情、 病情变化 趁势及规律。结果 结果 武陵区疫情逐年下降, 于1974年降至查不到钉螺、 病人、 病畜, 并保持至2008年; 西湖区首次达传控 后疫情出现大幅度回升, 于1997年再次达传控, 此后疫情保持稳定, 感染性钉螺面积与人群血吸虫感染率呈正相关 (r= 0.584, P<0.05); 临澧县在2次达到查不到钉螺、 病人、 病畜的疫情水平下, 2次疫情回升过程中, 均有螺情回升。武陵区 和临澧县1960年至首次查不到钉螺期间, 钉螺密度与人群、 家畜血吸虫感染率呈正相关 (r武陵区人群=0.965, P<0.05, r武陵区家畜 =0.970, P<0.05; r临澧县人群=0.923, P<0.05, r临澧县家畜=0.908, P<0.05)。 结论 结论 螺情为血吸虫病疫情回升预警的重要指标之 一; 钉螺控制是血吸虫病防控的重要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目的 分析江西省山丘型血吸虫病流行区达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 (传控) 或传播阻断 (传阻) 标准前后疫情消长 规律, 为修订 《血吸虫病控制与消灭标准》 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方法 选择江西省山丘型血吸虫病流行区传阻县2个和传控县1 个, 采取回顾性调查方法, 收集、 整理各县达到传控前10年和以后各年 (截止2008年或2009年) 疫情资料并建立数据库; 分 析达标前后血吸虫病疫情变化规律。结果 结果 广丰、 上饶和德安等3县达到传控后, 有螺面积分别压缩了96.79%、 98.99%和 99.77%, 钉螺密度维持在较低水平, 治愈了95%的病人和病牛。达传控标准后, 广丰和德安2县分别历经了17年和26年达 到传阻标准; 上饶县则由于残存钉螺复现与扩散而导致螺情反复, 但人、 畜病情稳定, 尚未达到传阻标准。结论 结论 螺情反 复是山丘型血吸虫流行区传控或传阻达标进程中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在一个较孤立单元的流行区域内, 如有螺面积或 钉螺密度持续控制在较低水平, 即使存在少量传染源, 血吸虫病也不易传播与蔓延。  相似文献   

13.
"引江济淮"工程途经地区血吸虫病流行现状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调查“引江济淮”工程途经地区血吸虫病流行情况,为论证该工程能否引起钉螺扩散和血吸虫病望延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引江济淮”工程长江—巢湖段所属地区血吸虫病流行情况的基本资料,常规方法调查钉螺分布情况;用IHA法检测居民血吸虫病抗体;用孵化法检查耕牛血吸虫感染情况;调查船只钉螺携带情况。结果 工程预期设置的两个引水口地区是血吸虫病重流行区,钉螺分布广,人、畜感染重;工程途经的无为县与和县血吸虫病流行情况严重,居民感染率高,且有病牛存在;“引江济巢”工程实施后,已有钉螺向内河扩散;船只未发现携带钉螺。结论 “引江济淮”工程途经地区血吸虫病流行严重。工程实施后有可能引起钉螺扩散和血吸虫病的蔓延。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目的 探索湖北省血吸虫病传播控制 (传控)、 传播阻断 (传阻) 以及阻断后疫情回升地区螺情与病情变化规 律。方法 方法 选择湖北省大冶市、 武穴市和京山县为调查点,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 收集、 整理3个县达到传控前10年至 2008年的疫情资料并建立数据库, 分析各县螺情病情变化趋势和规律。结果 结果 大冶市1987年达传阻后无螺无病, 人群 感染率与耕牛感染率、 有螺面积呈正相关 (r=0.865, 0.843, P均<0.01)。武穴市有螺面积占历史累计面积比例, 传控至 传阻期间保持稳定, 达传阻后3年回升, 达到历史最高水平的8.93%。京山县达传控后人群和耕牛感染率均在1%~2%; 有螺面积占历史累计面积比例从1985年的1.63%上升至2008年的21.50%, 活螺密度至2005年开始回升。 结论 结论 感染 性钉螺可能是预测螺情和病情回升的敏感指标; 疫情的消除有赖于钉螺面积的控制, 包括加强感染性钉螺和其他有螺地 区的防控力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报告并分析 2018 年全省血吸虫病疫情状况与近年的变化趋势。 方法 对 2004 年以来,特别是 2018 年的全省血吸虫病疫情资料进行统计与分析。 结果 截至 2018 年底,全省共有 9 个市的 50 个县(市、区)流行 血吸虫病,其中 27 个达到传播控制标准、13 个达到传播阻断标准、10 个达到消除标准。 2018 年,全省共询检 214. 7 万人,发现阳性 470 689 人;血检 98. 9 万人,发现阳性 11 759 人;粪检 12. 7 万人,未发现阳性病人;全省现有病人数 为 5 890 人,其中推算慢性病人 538 例、晚期血吸虫病 5 352 例,无急性血吸虫病病例,人群平均感染率为 0. 08%;全 省流行村牛存栏 26 470 头,共血检 528 头,粪检 12 992 头,未发现病牛。 全省共调查钉螺 84 365. 2 hm2 ,查出钉螺面 积 20 269. 3 hm2 ,其中新发现钉螺 15. 0 hm2 、复现钉螺 45. 9 hm2 ,未发现感染性钉螺;累计药物灭螺面积 10 763. 8 hm2 ,消灭钉螺面积 137. 4 hm2 ,年底尚有钉螺面积 26 434. 0 hm2 。 2018 年,全省 50 个国家级血吸虫病监测点病情监 测未发现病人、病畜,钉螺监测显示有螺框出现率 11. 2%,活螺平均密度 0. 38 只/ 0. 11m2 ,未发现感染性钉螺。 2004 ~ 2018 年,全省人群和牛的平均感染率均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分别下降了 90.4%和 100%,有螺面积在 2. 64 亿 m2 ~ 3. 10 亿 m2 间徘徊波动并有小幅下降,已连续 6 年未发现急性血吸虫病例和感染性钉螺。 结论 全省血吸虫病疫 情进一步下降,局部地区仍然存在血吸虫病传播风险。 为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乃至消除血吸虫病的目标,仍需要 加大防治及监测工作的力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金湖县血吸虫病流行趋势和防治效果,探讨防治策略和防治措施。 方法  收集金湖县1970~2013年血吸虫病防治资料,对不同年代和不同时期血吸虫病情、螺情以及所采取的防治策略、防治措施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金湖县1970 年起开展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属血吸虫病轻度流行区。历经传播控制、传播阻断、巩固监测等不同防治阶段,采取相应的防治策略,有效控制了血吸虫病的流行,1997 年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现已连续23年未发现本地感染的粪阳病人、病畜。至2013年底,累计查螺面积278 407.07hm2,发现有螺面积3 420.98hm2。环境改造灭螺面积60.96hm2,药物灭螺和巩固性灭螺面积8 820.94hm2 ,有螺面积下降了99.64%。累计查病503 265 人次,发现血吸虫病人1 785例,查畜41 114头次,发现病畜397 头。治疗血吸虫病人2 795人次,病畜468头次。 结论  金湖县已有效控制了血吸虫病的传播,但钉螺复现和新发现螺区时有发生,而且存在输入性传染源,极易引起血吸虫病重新传播流行,应加强本地监测和巩固工作。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我国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地区在达到传播阻断标准(传阻)前后的疫情变化规律,为今后修订传阻标准以及更科学、规范地考核和评价防治工作效果提供依据。方法选择全国9个省17个血吸虫病传阻县,采取回顾性调查方法,收集、记录各县达到传播控制标准(传控)前10年和以后各年(截止2008年或2009年)疫情资料并建立数据库;分析、比较达标前后不同流行类型和地区的各疫情指标的变化规律。结果达传阻后,各类型疫区人群感染率均降至最低水平,少部分湖沼型和山丘型疫区分别在传阻后4年和9年有小幅上升,但均〈1%。湖沼型和水网型疫区活螺密度较高、变化较大,山丘型则较低并在传阻前后4年间降至最低;湖沼型疫区感染性钉螺时有发现,水网型和山丘型疫区则分别在达传阻后6年和10年发现有感染性钉螺复现。17个调查县从传控至传阻所历时间平均为17年。疫情非回升县达传阻前无感染性钉螺的平均持续时间为(2.71±1.10)年,其中湖沼型疫区为(3.80±1.43)年。结论达传阻后人群感染水平能维持在较低水平,而疫情回升主要表现在螺情回升。感染性钉螺可作为反映一个地区包括传染源控制等防治工作成效以及流行与传播危险程度的综合指标,持续而有效地控制感染性钉螺,是血吸虫病疫情达到传阻的基础。在我国目前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能力条件下,可将连续5年以上查不到感染性钉螺作为传阻标准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目的 分析云南省高原山区血吸虫病疫区达到传播阻断 (传阻) 前后螺情与病情变化规律。方法 方法 采用回顾性 调查方法, 收集、 记录剑川县达到传播控制 (传控) 前10年至2008年的疫情资料, 建立调查资料数据库, 分析各流行村螺 情、 病情变化趋势和规律。结果 结果 剑川县从1954年开始开展防治血吸虫病, 1976年达血吸虫病疫情控制标准, 人群感染 率为0.65%, 钉螺感染率为0.40%; 1981年达传控标准, 人群感染率为0.34%, 钉螺感染率为1.41%; 1993年达传阻标准, 人 群感染率、 钉螺感染率均为0; 3个重要防治阶段, 在整个防治过程中螺情、 病情指标时有波动、 上升, 但仍延着逐渐下降 的趋势, 并在一个较低的感染率水平上持续较长的时间, 才达到传阻阶段。结论 结论 云南省高原山区血吸虫病从疫情控制 到传控相对耗时较短, 从传控到传阻需时较长。原血吸虫病流行区通过防治有可能存在 “有螺无病” 区域  相似文献   

19.
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重点村综合治理效果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评价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重点村(血防重点村)实施综合治理的效果。方法收集107个血防重点村的基础资料和综合治理措施实施情况,采用现场调查方法,每年对血防重点村历史有螺环境采用系统抽样法进行螺情调查,并进行人畜病情调查,分析17个实施血防重点村综合治理县(市、区)螺情指标和人畜病情指标变化趋势,比较对策实施前后疫情控制效果。结果在全省17个县(市、区)的107个血防重点村共实施“以机代牛”931头,圈养家畜8554头,建造三格式无害化厕所75129座,硬化护坡河道217.4km,建造阻螺涵闸144座,切滩清淤土方324万m^3,种植灭螺1521.07hm^2,兴林抑螺1746.01hm^2,蓄水养殖灭螺906.47hm^2,药物灭螺13671.52hm^2,居民查病20.87万人,血防健康教育54.85万人次。实施综合治理后,17个县(市、区)全部达到疫情控制标准,其中1个县恢复达到传播阻断标准,6个县(市、区)达到传播控制标准。2003~2008年17个县(市、区)钉螺面积、感染性钉螺面积、钉螺感染率、居民感染率和家畜感染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其中钉螺面积分别为7243.06、7625.23、7701.07、5887.96、4487.75hm^2和3775.26hm^2,感染性钉螺面积分别为2173.93、2130.53、1767.70、1444.34、802.73hm2和124.19hm^2,钉螺感染率分别为0.31%、0.16%、0.13%、0.21%、0.09%和0.02%,居民感染率分别为0.57%、0.20%、0.13%、0.03%、0.01%和0.02%,家畜感染率分别为0.40%、0.37%、0.10%、0.04%、0.01%和0,分别比实施综合治理前下降了47.88%、94.29%、92.55%、96.94%和100%。结论整合部门资源,实施整村推进,是加快防治工作进程,实现“治理一片、成功一片、巩固一片”的有效举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