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内经》汗证证治研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内经》汗证证治研讨湖南中医学院(410007)熊继柏关键词内经;汗证;病因病机;治法《内经》中所载汗证颇多,如魄汗、多汗、灵汗、大汗、漉汗、灌汗、寝汗、夺汗、绝汗、漏泄等。历代医家研究《内经》汗证,有按五脏分类者,有从病因分类者,有依汗出的表现特点...  相似文献   

2.
"汗"是人体五液之一,汗证是临床常见病证。《黄帝内经》有关汗的论述颇多,梳理《黄帝内经》有关汗的相关经文,包括汗的概念、汗出机制、汗与五脏的生理病理关系、汗证、汗的诊断价值以及发汗法的临床应用,并结合致病因素将汗出异常予以五脏分证。总结《黄帝内经》有关汗的相关论述,尤其是"审因辨汗,五脏分证"的特点,有助于中医基础理论的完善,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汗证从肝论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澜  元媛  马维骐 《四川中医》2006,24(2):36-37
历代医家对汗证生理病理诊治论述颇详,大多从心肾肺脾及其相关系统论治。然汗证辨证还可从肝论治,通过疏肝解郁、调畅气机、清泄肝热以及滋补肝肾之阴、化生肝血等方法来治疗汗证。本文从肝的生理病理以及现代科学研究的角度,论证了从肝治汗的可行性,为临床辨证论治及证候基础研究提供了理论来源。  相似文献   

4.
早在《内经》便有了对汗的来源、化生及其治疗的阐述。历代医家对汗证论治颇详,其辨证思路不尽相同。名老中医孟景春教授宗《内经》、《伤寒论》之旨,从脏腑和病位辨治汗证,采用中药内服或外治法,同时重视养生调护,拓宽了临床思路,提高了疗效。  相似文献   

5.
《内经》对汗的生理及病理已有一定的认识,明确指出汗液为人体津液的一种。程益春教授在治疗汗证时以辨证论治为主要理论指导,并与经验用药相结合,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6.
汗证是老年人群常见病或疾病伴发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老年人由于高龄机体老化、免疫力下降、全身组织器官功能衰退,常见病程缠绵难愈。谭毅教授基于《素问·宣明五气篇》"五脏化液,心为汗"理论,强调汗为心之所主,临床出现的汗证多与心有关,生理上心与汗液密切相关,也决定了其在病理上必然相互影响。谭毅教授临证中发现老年汗证患者多伴有心悸、胸闷、气短、失眠多梦等心系症状,治疗时从心论治,常获良效。  相似文献   

7.
曾献生 《新中医》2002,34(9):79-79
明代医家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把汗证分为阳汗、阴汗。有火者为阳汗,无火者为阴汗。指出阳汗与阴汗的特征,“汗证有阴阳,阳汗者热汗也;阴汗者冷汗也”。并认为“自汗盗汗亦各有阴阳之证,不得谓自汗必属阳虚,盗汗必属阴虚”。阴证之汗证(阴汗)包括:气虚或阳虚腠理不固之汗证;亡阳之汗;气血不足之汗证。阳证之汗证(阳汗)包括:火热内蒸、迫津外泄之汗证;阴虚内热、蒸津外泄之汗证;湿热乘脾之汗证。为后世治疗汗证提供了理论依据及治疗经验。  相似文献   

8.
<正>汗法,冠八法之首。《内经》有论,后世医家均有发展,至东汉张仲景所著《伤寒论》论述渐臻完善,不仅发扬了《内经》汗法理论,而且把理论和实践融为一体,理、法、方、药俱全,开创了后世辩证论治的先河,《伤寒论》汗法沿用至今,仍为医家所重视。今不揣陋漏,少议一二,望釜正。  相似文献   

9.
古今燥证论治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燥证 ,是一类以津液减少 ,甚则枯涸为主要病理机制 ,以干燥性症状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中医证候。自《内经》将燥邪为病的特点概括为“燥胜则干” ,提出“燥者濡之”的治疗原则后 ,后世医家对燥证理论多有阐发 ,或述其象 ,或论其性 ,或究其方 ,在很大程度上发展完善了燥证理论。由于燥证在临床上极为常见 ,故对燥证进行系统研究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有鉴于此 ,笔者广泛查阅古今燥证论治的研究资料 ,进行整理。由于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医学著作中论及燥证者有多有少 ,故摘述时主要选取论燥之珠玉 ,治燥之精华。对于论述内容较多者 ,只摘取最精彩的段…  相似文献   

10.
浅析《内经》从脏腑论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分析《内经》相关条文,认为《内经》对汗证与脏腑病位的关系认识较为全面,提示汗与心的关系最为密切,亦与肺、脾胃、肝胆、肾等脏腑有关。这些论述对于指导后世医家临床辨证有重要意义,结合临床证候,提出相应治法与方药。  相似文献   

11.
燥证琐谈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燥证 ,是一类以津液减少、甚至枯涸为主要病理机制 ,以干燥性症状为主要表现的病证。《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将燥邪为病的特点概括为“燥胜则干” ;《素问·至真要大论》则提出“燥者濡之”的治疗原则。另外 ,对津液的生成敷布、五脏与五液的关系、肾在津液代谢中的作用等 ,《内经·素问》都有重要的阐述。但总体来看 ,《内经》对燥邪为病的论述似较简略 ,不尽详明处亦或有之。如病机十九条惟燥阙如 ,以至后人不免有“六气之中 ,惟燥气难明”的感慨。清代温病学派对燥邪为病多有阐发 ,很大程度上发展了《内经》的燥证理论 ,对燥邪的性质和致…  相似文献   

12.
脏腑辨证思想起源于《黄帝内经》对脏腑生理病理的论述,后世有诸多医家对它进行研究。在系统性、完整性方面,钱乙和张元素的著作中最能体现,且他们的学术理论在脏腑辨证上具有一定的相通性,都秉承了《内经》五脏与五行相关的思想。对五脏证治,张元素亦大量的采纳了钱乙所创的方刺,将之融入自己的理论体系当中。  相似文献   

13.
黄飞龙  钱林超 《光明中医》2009,24(11):2055-2056
汗证是以汗出异常为表现的一种病证,在临床杂病中较为常见。历代医家立足阴阳肺卫论汗者众,如“阳加于阴谓之汗”,“汗由肺气宣发津液于体表而生”,汗出异常则为肺气亏虚,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致。临证治汗也多从肺论治,以补肺固表敛汗为主。笔者认为,汗虽由肺气宣发津气于体表而生,然其化生之源则在心,调汗之枢也不离乎心,正如《素问.宣明五气论》所言:“五脏化液,心为汗”,是以汗证当以心论治。1心乃化汗之源1.1汗出于血《素问.评热病论》曰:“人之所以汗出者皆出于谷,谷生于精。”  相似文献   

14.
王相阳 《江苏中医药》2016,48(10):100-101
正王滨主任医师是镇江市首届名中医专家、镇江市首届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中医内科工作近40年,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王师基于《素问·宣明五气》:"五脏化液,心为汗"的理论,强调汗为心之所主,临床上许多汗证与心有关。在生理上心与汗液密切联系,也决定了其在病理上必然相互影响。王师临证中发现汗证患者多伴有心悸、胸闷、气短、失眠多梦等心系症状,治疗时从心论治常获良效。笔者有幸跟师学习,受益匪浅。现列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治疗学的角度出发,就发汗以祛邪、止汗以扶正、禁汗以防变3个方面论述了《内经》的理汗思想。并认为发汗、止汗、禁汗是后世汗法研究和汗证治疗的理论渊薮。  相似文献   

16.
冲任与女科     
《内经》有关冲任及女子疾病的记载,初步奠定了中医女科发展的理论基础。后世医家论女子生理、病理、诊断、治疗,有侧重于冲任之说,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内经》冲任的理论。但有的医家却将“冲任”喻为女科诊治的“纲领”,这就失之片面。冲任隶属于五脏,它对于女子生理、病理的影响也当以脏腑气血的盛衰为基础。本文根据《内  相似文献   

17.
论《伤寒论》之汗法与禁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仲景之《伤寒论》,开创辨证论治之先河,将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融汇贯通于全书,为后世习医之典籍。笔者研习伤寒,偶有所得,现就《伤寒论》中对八法之一的汗法及汗法之禁忌论述于次,供同道参考。 1论汗法机理与适应证   《伤寒论》的理论源于《内经》,就汗法而言,仲景就是把《内经》理论具体运用于临床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言:“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因此,汗法是治疗表证的主要治法。所谓表证,是指六淫外邪侵犯人体皮毛、经络、肌肉,使表卫失和而引起的恶寒发热、头痛、脉浮为主…  相似文献   

18.
<正> 吴瑭在《温病条辨》(下称《条辨》)中专列《汗论》一篇,言简意深,精辟地阐明了汗的生理及病理机制。《条辨》中四十余处有关辨汗论述均可从中找到依据。今以《条辨》辨汗为例,对《汗论》篇作初步探讨。一、汗乃阳气阴精蒸化而成。《汗论》曰:“汗也者,合阳气阴精蒸化而出者也”,“盖汗之为物,以阳气为运用,以阴精为材料”。此即《内经》“阳加于阴谓之汗”之意。吴氏犹恐后学者领悟不彻,又借《内经》“人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说明。雨乃水湿蒸发上而为云,又聚而下降者。汗由阳热蒸化阴精至腠理皮下,聚  相似文献   

19.
浅谈《内经》之“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荣  徐天景 《陕西中医》1997,18(9):430-430
<正> 《内经》对汗有许多论述,《素问·阴阳别论》云:“阳加于阴,谓之汗”。可知汗出是津液被阳气蒸发而成。活动过度,精神紧张或饮食过饱等原因而使阳气蒸腾均可出汗。且汗出的情况与五脏有密切的联系。《素问·经脉别论》云:“惊而夺精,汗出于心;持重远行,汗出于肾;疾走恐惧,汗出于肝;摇体劳苦,汗出于脾;饮食饱甚,汗出于胃”。无论是生理,或是病理,出汗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内经》对汗的生理、病理以及发汗的治疗作用等都有精辟的论述。  相似文献   

20.
论汗证三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汗证三因素即汗出的动力、汗源、汗路。本文论述了汗证三因素及其生理、病理:①阳加于阴则汗,阳盛蒸迫津液则汗多,阳虚失于蒸化则无汗。②津血是汗出的物质基础,津血汗同源,津血不足则汗出不全,少汗或无汗,并可因此而阻遏表证的自我向愈。③汗路即津液从内达外的道路,与肌表、半表半里、膜原、三焦密切相关。并论述了汗路洞开与痹阻的症状与机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