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腰椎关节突关节面角度变化与退变性及峡部裂性脊柱滑脱的关系。方法对37例脊柱滑脱患者(L4-5,退变滑脱22例;L5-S1,峡部裂滑脱15例)与25例正常人进行对照检查。结果退变性滑脱患者关节突关节角度与对照相比明显偏向于矢状位(P〈0.01);而峡部裂滑脱患者关节突关节角度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10);退变性滑脱患者关节突关节不对称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峡部裂滑脱患者关节突关节不对称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退变性腰椎滑脱关节突关节面方向更接近矢状位,峡部裂腰椎滑脱患者关节突关节面无一定方向性,关节突关节角度的不对称可能对峡部裂的形成有一定影响。关节突关节角偏向矢状方向有早期出现滑脱的危险;关节突关节不对称提示峡部裂发生的可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利用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T,MSCT)对峡部裂性与退变性腰椎滑脱解剖学因素进行对比分析。方法选取108例腰椎滑脱患者,滑脱椎体均为L4,其中峡部裂性腰椎滑脱(峡部裂组)54例,退变性腰椎滑脱(退变组)54例,均经MSCT检查确诊。分别测量2组病例的骶骨倾斜角、腰椎前凸角、椎间关节角度、椎弓峡部宽度、滑脱距离、滑脱指数。结果峡部裂组年龄、腰椎前凸角、椎弓峡部宽度小于退变组,关节突关节面与矢状面夹角、滑脱指数大于退变组(P<0.05或P<0.01);2组骶骨倾斜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峡部裂性腰椎滑脱患者发病年龄早于、滑脱指数大于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椎弓峡部发育不良或形态改变(纤细)为峡部裂性腰椎滑脱发病的重要因素;椎间关节面与矢状面夹角变小以及腰椎前凸角增大在退变性腰椎滑脱形成中起一定作用。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关节突关节形态改变与退行性腰椎滑脱(DS)的关系。方法:选取L4-5退行性腰椎滑脱患者52例和同期无腰腿疼无脊椎滑脱的同年龄段患者56例作为对照。将DS组与对照组的关节突关节面冠状位角做比较;将DS组病例按其关节突关节退变程度分组比较不同退变程度下的关节突关节面冠状位角和滑脱程度的差异:同时做关节突关节面冠状位角与滑脱程度的相关性分析。结果:DS组与对照组的L4—5关节突关节面冠状位角差异有显著性(P〈0.01);不同退变程度下的关节突关节面冠状位角差异无显著性(P〉0.05),滑脱程度差异有显著性(P〈0.01);滑脱程度与关节突关节面冠状位角无相关性(r=-0.13,P〉0.05)。结论:退行性腰椎滑脱患者的关节突关节的形态变化是腰椎退行性变的结果而菲其病因。  相似文献   

4.
退变性腰椎滑脱(Degenerative lumbar spondylolisthesis,DLS)是临床常见的脊柱退行性改变疾病的一种。发病机制目前不清楚,可能跟患者的工作性质、劳作强度、日常作息习惯有关,未发现与遗传有关。退变性腰椎滑脱的患者可以没有临床症状,大部分就诊患者存在腰骶部疼痛的临床表现。临床诊断退变性腰椎滑脱主要依靠腰椎正侧位X光片以及腰椎螺旋CT扫描助诊。腰椎发生退变性滑脱时,附件骨及所组成的关节突关节角(Articular facet joint angle,FJO)的形态及角度会发生改变,这个角度可以评价关节突关节角的矢向化程度。利用螺旋CT后处理工作站ADW对腰椎患者的数据处理后,测量L2-3、L3-4、L4-5、L5-S1双侧关节突关节矢向化的角度(α1与α2)的大小,后期通过横向与未发生腰椎滑脱患者的比较、纵向与不同年龄组DLS患者的比较,研究FJO矢向化与DLS二者的因果关系。本综述将着重介绍腰椎退变性滑脱时,相应水平关节突关节角度的大小及矢向化的程度的测量方法与相关概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利用多层螺旋CT扫描探讨退变性腰椎滑脱(degenerative lumber spondylylisthesis,DLS)与相关影响因素的关系,为临床诊治提供指导.方法 选取笔者科室2010年4月~ 2013年12月共55例DLS患者(排除外伤、手术及移行椎等脊柱变异),其中男性9例,女性46例,滑脱部位均为L4.对照组选取同时间段无腰椎滑脱、年龄构成相似的病例55例,其中男性9例、女性46例.对两组病例关节突关节角度、退变程度、腰骶角等因素与腰椎滑脱关系进行分析研究.结果 两组患者关节突关节与矢状面夹角、腰骶角均值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前者t=-3.68,两者有统计学差异,后者t=0.74,两者无统计学差异,椎间关节退变程度x2 =47.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DLS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腰骶角无明显差异,而关节突关节面与矢状面夹角、椎间关节退变程度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因此认为后面两因素是退变性腰椎滑脱发生的重要因素,其可能是互为因果、协同促进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刘锁利  陈仲强  李选 《北京医学》2000,22(6):350-353
目的 经CT观测退变性腰椎滑脱病人及正常人的腰椎小关节面角,推测矢状方向小关节与退变性腰椎滑脱之间的关系。方法 包括24例L4~5节段的退变性滑脱病人和37例正常人作为研究对象,均为女性。应用CT对L3~S1腰椎小关节进行扫描和小关节面角测量。结果 除观察到明显的退行性变化外,滑脱病人的L4~5节段小并节面角明显小正常人群。结论 过度朝向矢状面的退变小关节是导致腰椎退变性滑脱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
峡部裂性腰椎滑脱CT下小关节形态学测量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腰椎小关节的形态在峡部裂性腰椎滑脱发生中的关系。方法:对30例峡部裂性腰椎滑脱患者及30名正常人,通过CT扫描结果进行对照检查。结果:对照组与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组的L3/4和L4/5小关节角分别为52.3°、45.1°和44.2°、34.0°,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峡部裂性滑脱组的L4/5小关节横径减少,L3/4和L4/5的小关节的不对称程度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峡部裂性腰椎滑脱患者的下腰椎小关节角偏向冠状位面,小关节横径减少,接触面积增大是其发病的原因之一,小关节的不对称性则加速了疾病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腰椎关节突关节不对称的病因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赖必华  徐宏光 《医学综述》2007,13(8):614-616
腰椎关节突关节不对称在临床上是比较多见的一种腰椎解剖学的异常。腰椎关节突关节具有非常重要的生物力学意义,不对称的关节突关节势必引起其生物力学的改变,因而腰椎关节突关节不对称者更容易发生关节突关节骨性关节炎、腰椎间盘退变及腰椎退变性滑脱而引发下腰痛。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峡部裂性和退变性腰椎滑脱的MRI鉴别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对77例腰椎滑脱(峡部裂性滑脱31例、退变性滑脱46例)患者的MRI资料进行分析、对比和总结。结果 46例退变性滑脱MRI于正中矢状面观,均见滑脱椎棘突前端与上位脊椎棘突前端呈生理弧线连续,称之"上弧线征"。31例峡部裂性滑脱MRI于正中矢状面观,均见滑脱椎棘突前端与下位腰椎棘突前端及骨性骶管后缘呈生理弧线连续,称之"下弧线征";31例同时均见滑脱椎骨性椎管前后径目测即可判断明显大于上位脊椎骨性椎管前后径,称之"椎管增宽征"。结论 "上弧线征"、"下弧线征"和"椎管增宽征"是MRI鉴别峡部裂性与退变性腰椎滑脱的可靠间接征像。  相似文献   

10.
许勇  云才  郭昭庆 《中国医药导报》2013,10(19):81-82,85
目的通过腰椎小关节的骨关节炎分级、关节矢状角、终板下关节角在不同滑脱程度的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中的改变,探讨退变性腰椎滑脱程度与腰椎小关节形态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0月~2011年11月L4/5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43例,Ⅰ度退变性腰椎滑脱29例为A组,Ⅱ度退变性腰椎滑脱14例为B组;Weishaupt关节炎影像学法对L4/5小关节炎进行分级;CT测量L4/5小关节矢状角、L4终板下关节角。不同退变性腰椎滑脱组的骨关节炎分级,关节矢状角和L4终板下关节角及两侧对称性比较。结果 A组和B组骨关节炎均无0级,其中,A组1、2、3级分别为4、11、14例;B组分别为1、6、7例,两组骨关节炎分级无差异(P〉0.05)。A组L4/5关节矢状角、L4终板下关节角[(28.69±8.97)°、(115.91±6.51)°]与B组[(28.23±11.89)°、(117.90±7.2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侧关节矢状角对称性差异、终板下关节角对称性差异A组[(9.06±4.45)°、(5.21±3.90)°]与B组[(12.80±4.95)°、(8.25±3.6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小关节矢状角、终板下关节角的不对称性影响退变性腰椎滑脱的滑脱程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抗精子抗体(AsAb)与抗子宫内膜抗体(EMAb)在不孕、流产中的作用及二者关系,进一步 揭示不孕、流产的病因。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同时检测345例不孕、流产妇女血清中的AsAb与 EMAb,按AsAb检测结果分阳性组和阴性组,比较两组EMAb阳性率的差异。结果 原发不孕及自然流产妇女中, AsAb(-)组EMAb阳性率高达16.67%和19.51%,而AsAb(+)组EMAb阳性率高达43.64%和42.86%,显著高于 AsAb(-)组(P<0.01,P<0.05)。继发不孕妇女中AsAb(-)组EMAb阳性率为18.18%,AsAb(+)组EMAb阳性率 为32.2%,二者无显著性差异(0.01>P>0.05)。结论原发不孕及自然流产妇女中因个体免疫反应差异使某些 人易对体内、外物质发生免疫反应而产生抗体,从而导致不孕或流产。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16.
17.
18.
目的探讨新生儿游泳联合抚触对新生儿的生长发育、黄疸及睡眠的影响。方法将经阴道顺产分娩的正常新生儿100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水疗联合抚触组)50例,对照组(单纯沫浴组)50例。①测定两组10日、28日的体重、身长、上臂围;②观察记录胎便转黄时间,测定皿清胆红素;③记录24h睡眠时间。结果两组新生儿10日、28日体重、身长、上臂同增长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新生儿5日时,胎便转黄时间及黄疸指数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睡眠时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水疗联合抚触可促进新生儿的生长发育,能加速胎粪的早排出,减轻生理性黄疸程度,有效地降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病率,提高睡眠质量。  相似文献   

19.
本题选择N,N′-二甲基亚硝基脲(DMNU),N,N′-二乙基亚硝基脲(DENU),及其类似物N,N′-二甲基亚硝基硫脲(DMNTU)、N,N′-二乙基亚硝基硫脲(DENTU)为代表,测定了这些化合物的水解反应速度、脂溶性(HPLC的logk′值)、水解产物和致突变能力。证明了硫脲的脂溶性大于脲的脂溶性。DMNTU对TA100菌株的致突变能力最强,其它较弱。  相似文献   

20.
论述足月妊娠分娩的发动和维持依靠气的推动、温煦、气化、固摄功能和血的营养、濡润功能。顺利分娩既要气血充足,还要气顺血和。临床研究结果表明调补气血,是促进产程,预防难产的重要手段。实验研究结果阐明调补气血中药加强产力、促进产程主要是从改善产妇全身情况,提高机体抗应激、抗疲劳、耐缺氧能力,即所谓使产妇气血充足调和,充分发挥气血在分娩过程中的生理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