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侵袭性NK细胞白血病的分型 侵袭性自然杀伤(NK)细胞白血病(ANKL)是一种少见白血病/淋巴瘤,其发病率很低,目前国内外仅报道20余例。WHO分型(1997)在成熟T细胞肿瘤中增加了T细胞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和侵袭性NK细胞白血病,认为FAB分型的T-clls为T-pll的小淋巴细胞变异型和T细胞的大颗粒淋巴细胞型。  相似文献   

2.
WHO造血系统肿瘤和淋巴组织肿瘤病理学分类将淋巴组织肿瘤分为B细胞肿瘤、T细胞和NK细胞肿瘤及霍奇金淋巴瘤3大类,又将NK细胞肿瘤分为NK母细胞瘤、结外NK/T细胞淋巴瘤(鼻型)以及侵袭性NK细胞白血病。NK细胞肿瘤有明显的异质性,无论是生物学行为、预后,还是对治疗的反应方面都具有特殊性。NK细胞肿瘤侵袭性高,极易产生耐药性,预后差,生存时间短,目前尚无最佳的治疗模式。为帮助人们加深对这一疾病的认识,本文介绍NK细胞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3.
侵袭性自然杀伤(NK)细胞白血病(ANKL)是一种少见白血病/淋巴瘤,WHO对NK细胞肿瘤分为:侵袭性NK细胞白血病(ANKL),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ENKL),慢性NK细胞淋巴细胞增多症,母细胞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ANKL具有高度侵袭性,易于发生髓外浸润,临床表现多样,病情进展迅速,初期诊断极易误诊.为提高对侵袭性NK细胞白血病的认识,现将我院确诊的1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报告免疫分型在一些特殊类型急性白血病(AL)诊断中应用的重要意义。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FCM)分析369例AL的免疫表型。结果369例AL中有2例诊断为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M0,1例诊断为AML-M7,1例诊断为急性杂合性白血病(HAL),5例诊断为急性未分化型白血病(AUL),2例诊断为侵袭性NK细胞白血病。结论AML-M0、AML-M7、HAL、AUL和侵袭性NK细胞白血病等特殊类型AL的诊断依赖于细胞免疫表型分析。  相似文献   

5.
侵袭性NK细胞白血病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对侵袭性NK细胞白血病(ANKL)的认识。方法报道1例侵袭性NK细胞白血病的诊断及其治疗经过,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侵袭性NK细胞白血病多见于亚洲人;发病年龄相对较轻;临床常表现为高热、盗汗、肝脾淋巴结骨髓受侵犯、肝功能不全、反应性噬血细胞综合征、血细胞减少等多系统受累,免疫表型表达CD2、CD7、CD16、CD56,预后差,生存时间多以周来计算。结论ANKL是一种少见的恶性白血病,临床有疑似病例时应尽快完善骨髓、免疫表型、病理活检、基因重排等相关检查,及早明确诊断,争取治疗时间。  相似文献   

6.
季栋栋  杨明珍 《安徽医学》2011,32(5):692-694
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CLL)是一种因细胞凋亡受阻而导致的B细胞恶性克隆增殖性疾病,表现为成熟的小淋巴细胞在外周血、骨髓以及其他淋巴组织中异常积聚。世界卫生组织(WHO)于2001年制定的恶性造血系统和淋巴组织疾病分类中,CLL被归类于成熟B细胞肿瘤范畴,与小淋巴细胞性淋巴瘤(small lymphocytic lymphoma,SLL)划为一类。  相似文献   

7.
周航  邓飞  刘华庆 《广东医学》2006,27(11):1705-1706
目的 探讨外周T细胞淋巴瘤临床和病理组织特征以及免疫组织化学特征在其诊断和鉴别诊断以及分类中的价值。方法 应用组织形态学观察及免疫组织化学分析对既往诊断的64例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s),进行HE染色和CD45RO,CD20,CD3,CD56,CD4,CD8,CD30,ALK的免疫表型测定,结合临床,根据新的WHO 2001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和分析。结果 确诊了64例外周T细胞淋巴瘤,包括29例外周T细胞淋巴瘤(非特殊性),占45.3%;13例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占20.3%;11例(17.2%)结外NK/T细胞淋巴瘤(鼻型)(NK/TCL);肠病型T细胞淋巴瘤(ITCL)和皮下脂膜炎性T细胞淋巴瘤(SCPTCL)各5例,各占7.8%;1例侵袭性NK细胞白血病(ANKCL),占1.6%。临床上,男性多于女性,大于40岁多见(78%)。发生在淋巴结的有44例,其次鼻咽部10例,咽喉部5例,睾丸、腹部包决、左大腿、腰椎、甲状腺各1例,累及的部位较广。组织病理形态:瘤细胞大、中、小均可见,染色质细,胞浆浅染。免疫组织化学:64例外周T细胞淋巴瘤中70.3%,10.9%,98.4%分别表达CD45RO,CD20,CD3;13例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中11例表达CD30,11例结外NK/T细胞淋巴瘤(鼻型)100%表达CD56,阳性率和阴性率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外周T细胞淋巴瘤是一类异质性很强的肿瘤,必须结合临床、病理组织特征和免疫组织化学特征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以及分类。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儿童白血病发病趋势、危险因素及预后,为白血病的预防和诊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14年1月至 2018 年12月收治的810例川渝地区儿童白血病病例年龄、性别、发病季节、首诊症状、形态学分类、免疫学分型、细胞遗传学分型及分子生物学分型等流行病学资料,并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儿童白血病转归的影响因素。结果:810例白血病患儿中男孩发病人数多于女孩,其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的各年龄阶段男孩发病人数均较女孩多。ALL在1~4岁年龄段人数最多(50.93%),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患儿的发病年龄分布差异不明显。10%的患儿有家族肿瘤史,34.44%的患儿存在有毒化学物质暴露史。MICM分析显示,形态学分类以ALL为主(79.26%);免疫学分型以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B-lymphocytic leukemia,B-ALL)为主;染色体核型异常检出率为41.56%;ALL患儿ETV6/RUNX1检出率最高(14.86%),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T-lymphocytic leukemia,T-ALL)患儿的阳性融合基因均为SIL/TAL1,AML患儿中PML/PARα检出率最高(35.2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家族肿瘤史、细胞遗传学分型、ETV6/RUNX1融合基因为白血病转归的影响因素,OR值分别为5.234(1.166~23.485)、3.442(1.666~7.115)、0.131(0.031~0.556)。结论:家族肿瘤史、细胞遗传学分型、ETV6/RUNX1融合基因可能是白血病转归的预测因素,存在家族肿瘤史和非低危型细胞遗传学可能为白血病预后的危险因素,ETV6/RUNX1融合基因阳性可能为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成熟T和NK细胞淋巴瘤与EB病毒感染的关系。方法用原位杂交法检测121例成熟T和NK细胞淋巴瘤EBV,rt(EB病毒编码的小RNA)表达情况,统计不同类型成熟T和NK细胞淋巴瘤与EB病毒感染相关性。结果121例成熟T和NK细胞淋巴瘤EBER阳性率为63.6%(77/121),其中结外者EBER阳性表达率为75.9%(60/79),阳性细胞多为肿瘤细胞,阳性细胞数〉30%;而结内者EBER阳性表达率为40.5%(17/42),阳性细胞多为母化的肿瘤细胞或反应性B淋巴细胞,阳性细胞数〈10%。结外成熟T和NK细胞淋巴瘤EBER表达率显著高于结内(P〈0.01)。EBER表达与组织学类型有关(P〈0.01)。不同类型淋巴瘤EBER阳性表达率不同: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ENKCL)为98.0%(48/49),EBER阳性细胞数〉30%;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AITL)为77.8%(7/9),阳性细胞数〈10%,阳性细胞多为反应性B细胞;外周T细胞淋巴瘤非特殊型(PT,NOS)为41.5%(17/41);肠病相关性T细胞淋巴瘤(EATL)为33.3%(2/6);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并ALK阳性(ALCL,ALK+)者为18.2%(2/11)。结论结外成熟T和NK细胞淋巴瘤发生与EB病毒感染密切相关,而结内成熟T和NK细胞淋巴瘤EB病毒感染可能为继发感染。检测肿瘤组织EBER表达有助于成熟T和NK细胞淋巴瘤的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0.
杨晓鲲  郑峻松  张新  蒲晓允 《重庆医学》2006,35(18):1649-1651
目的探讨糖皮质激素诱导的TNF受体家族相关受体(glucocorticoid-induced tumor necrosis factor receptor family related receptor.GITR)抗体通过调节Treg细胞和NK细胞的功能对L615白血病细胞增殖的影响.了解NK细胞对白血病细胞的杀伤活性。方法通过不同的给药方式将L615白血病小鼠设立为4个实验组.提取实验分组后的小鼠脾脏中NK细胞作为效应细胞.以L615白血病细胞作为靶细胞.在体外观察了NK细胞的杀伤活性变化情况.并运用RT-PCR进一步观察了体现NK细胞杀伤活性的几个相关指标的变化。结果GITR抗体可以明显增强小鼠脾脏中NK细胞的杀伤活性.表现为同NK细胞活性密切相关的3个指标穿孔素(Perforin)、γ干扰素(IFN-γ)、Fas的表达量明显增加。结论GITR抗体能够通过Treg细胞的调节增强NK细胞的杀伤活性,进而有效的抑制L615自血病细胞。  相似文献   

11.
 混合表型急性白血病(mixed phenotype acute leukemia,MPAL)临床罕见,约占急性白血病的2%~5%。TEL-ABL1融合基因阳性主要见于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cytic leukemia,ALL)、骨髓增殖性肿瘤(myeloproliferative neoplasm,MPN)等恶性血液系统肿瘤,目前以病例报道为主,均提示预后不良。本例患者B淋系/髓系MPAL伴TEL-ABL1融合基因阳性为首次报道,我们给予针对淋系、髓系白血病化学治疗及酪氨酸激酶抑制剂靶向治疗后,达到完全缓解,经巩固化疗后进行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cocyte antigen,HLA)相合同胞间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后因肠道排异反应死亡。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广州地区鼻咽及鼻腔鼻窦淋巴瘤的免疫表型。方法 复习及统计淋巴瘤临床病理资料,收集121例鼻咽及鼻腔鼻窦淋巴瘤标本,作一系列免疫组化及EB病毒(EBV)原位杂交检测进行研究。结果 鼻咽、鼻腔鼻窦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分别占结外NHL的9.93%(67/675)和7.70%(52/675)。67例鼻咽NHL中B细胞性淋巴瘤占68.66%,而80.77%(42/52)的鼻腔鼻窦NHL属于T细胞和NK细胞肿瘤。B细胞性NHL以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多见。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均有EBV感染,分别占鼻咽、鼻腔鼻窦T细胞和NK细胞肿瘤的61.90%(13/21)和95.24%(40/42)。82.50%(33/40)鼻腔鼻窦NK/T细胞淋巴瘤属于NK细胞肿瘤(EBV+CD56+),而61.54% (8/13) 鼻咽部的则为细胞毒性T细胞表型(EBV+CD56-)。结论 广州地区鼻咽及鼻腔鼻窦NHL较西方多见。鼻咽以B细胞淋巴瘤多见, 而鼻腔鼻窦则以T细胞和NK细胞肿瘤占绝大多数。NK/T细胞淋巴瘤100%EBV阳性。鼻腔鼻窦NK/T细胞淋巴瘤以NK细胞肿瘤占绝大多数,而鼻咽者则以细胞毒性T细胞表型稍多见。目的 比较广州地区鼻咽及鼻腔鼻窦淋巴瘤的免疫表型。方法 复习及统计淋巴瘤临床病理资料,收集121例鼻咽及鼻腔鼻窦淋巴瘤标本,作一系列免疫组化及EB病毒(EBV)原位杂交检测进行研究。结果 鼻咽、鼻腔鼻窦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分别占结外NHL的9.93%(67/675)和7.70%(52/675)。67例鼻咽NHL中B细胞性淋巴瘤占68.66%,而80.77%(42/52)的鼻腔鼻窦NHL属于T细胞和NK细胞肿瘤。B细胞性NHL以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多见。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均有EBV感染,分别占鼻咽、鼻腔鼻窦T细胞和NK细胞肿瘤的61.90%(13/21)和95.24%(40/42)。82.50%(33/40)鼻腔鼻窦NK/T细胞淋巴瘤属于NK细胞肿瘤(EBV+CD56+),而61.54% (8/13) 鼻咽部的则为细胞毒性T细胞表型(EBV+CD56-)。结论 广州地区鼻咽及鼻腔鼻窦NHL较西方多见。鼻咽以B细胞淋巴瘤多见, 而鼻腔鼻窦则以T细胞和NK细胞肿瘤占绝大多数。NK/T细胞淋巴瘤100%EBV阳性。鼻腔鼻窦NK/T细胞淋巴瘤以NK细胞肿瘤占绝大多数,而鼻咽者则以细胞毒性T细胞表型稍多见。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报告免疫分型在一些特殊类型急性白血病(AL)诊断中应用的重要意义.方法 应用流式细胞术(FCM)分析369例AL的免疫表型.结果 369例AL中有2例诊断为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M0,1例诊断为AML-M7,0例诊断为急性杂合性白血病(HAL),5例诊断为急性未分化型白血病(AUL),2例诊断为侵袭性NK细胞白血病.结论 AML-MO、AML-M7、HAL、AUL和侵袭性NK细胞白血病等特殊类型AL的诊断依赖于细胞免疫表型分析.  相似文献   

14.
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large granular lympho-cytic leukemia,LGLL)是一类罕见的起源于T淋巴细胞和NK细胞的淋巴增殖性肿瘤(lymphoprolifer-ative neoplasm,LPN),以肿瘤细胞胞浆中含有嗜苯胺蓝颗粒为特征.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rimary my-elof...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骨髓自然杀伤(naturalkiller,NK)细胞水平对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acutemyeloidleukemia,AML)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研究分成AML初治组40例,缓解组20例,正常对照组20例。均抽取骨髓液2ml,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标记法对骨髓有核细胞进行单克隆抗体(CD16+/CD56+)标记,应用流式细胞仪进行NK细胞数量的检测。结果:初治组患者骨髓NK细胞表达水平较缓解组显著降低(P〈0.01)。缓解组患者骨髓NK细胞表达水平仍低于对照组(P〈0.05)。不同骨髓NK细胞表达水平间原始细胞数量和AML患者疗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和P〈0.05)。结论:骨髓NK细胞表达水平可以作为AML的预后指标,亦有助于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初步研究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在垂体腺瘤侵袭性行为中的作用。方法 依据术前磁共振(MRI)检查和术中观察,收集典型侵袭性(IPA组,n=7)和非侵袭性(nIPA组,n=8)垂体腺瘤新鲜组织,进行原代培养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并用肌动蛋白α(α-SMA)染色鉴定;利用Transwell迁移和侵袭性试验比较两组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并用免疫细胞化学、Western blot比较两组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α-SMA、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的表达差异。结果 新鲜垂体腺瘤组织中培养出α-SMA阳性的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两组细胞的迁移能力无明显差异,侵袭能力IPA组强于nIPA组( P=0.010);IPA组细胞MMP-9表达高于nIPA组( P=0.025),α-SMA的表达在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可能通过分泌更多的MMP-9增强自身侵袭能力,为肿瘤细胞侵袭周围组织提供条件。  相似文献   

17.
白血病是造血系统的恶性疾病,由于造血干细胞分化异常,血液或骨髓内白细胞及其幼稚细胞(即白血病细胞)不正常地过度增生,减少或阻碍血液内其他正常成分的生成,导致各种病变及死亡。本病可根据病情分为急性白血病(acute leucemia,AL)和慢性白血病(chronic leukemia,CL)两大类,又可依细胞类型分为淋巴细胞性、骨髓细胞性、  相似文献   

18.
鼻NK/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鼻NK/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要点和相关预后因素。方法:分析总结13例鼻NK/T细胞淋巴瘤临床分期、病理特点及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标记情况,并随访10年。结果:鼻NK/T细胞淋巴瘤病理特征为溃疡坏死组织背景中及其深部存在密集的异型淋巴细胞,肿瘤细胞具血管侵袭性,免疫组化显示表达CD3E、CD45RO、CD56、Pf和GrB。5年无瘤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分别为46.1%和53.8%。结论:诊断鼻NK/T细胞淋巴瘤时要密切结合临床,免疫组化标记有助于鉴别诊断。肿瘤临床分期及生长状态与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NK/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免疫表型特点及其与EB病毒的关系。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选用ED3ε、CD56等抗体)确定瘤细胞来源。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EB病毒编码的RNA(EBER1/2)。结果 117例TCL中26例表达NK/T细胞标记(22.2%),其中鼻部NK/T细胞淋巴瘤15例(57.7%);肿瘤细胞的多形性(18/26、69.2%)和凝固性坏死(12/26例、46.2%)是主要的病理学特点;EB病毒感染率46.2%(12/26),其中鼻部感染率73.3%(11/15),非鼻部为9.1%,两组比较P<0.005。结论 NK/T细胞淋巴瘤常发生在鼻部,呈侵袭性生长,肿瘤细胞的多形性和坏死是自组织学特点,EBV感染与鼻部NK/T细胞淋巴瘤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张克俭 《医学新知杂志》2011,21(6):439-441,F0004
低增生性急性白血病(hypocellular acute leukemia,HAL)是急性白血病中的一种少见类型,占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cutemyeloidleukemia,AML)的5%~7%。HAL可见于AML中的各亚型,但以M0、M4和M5为多。它通常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syndrome,MDS)转化而来,或曾接受化疗或放疗。低增生ALL极少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