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朴春丽教授指出:“毒损肾络”是在传统的中医消渴病理论基础上,结合现代中西医学最新理论,针对,临床治疗中的难点和重点而提出的。糖尿病肾病中医病机为肾元亏虚,毒损肾络,病性本虚标实、气阴亏虚为本;痰湿、浊毒、瘀血等为标实之证。早期表现为气阴两虚,逐渐肾体虚损劳伤,肾用失司,气血俱伤,脉络瘀阻,湿浊瘀血内蕴化毒;毒邪是主要矛盾,贯穿消渴肾病始终。临床常以解毒通络保肾及解毒通络调肝法为主,辨证施治并佐以辛味药治疗。  相似文献   

2.
尿酸性肾病的基本病机为脾肾亏虚为本,湿浊痰瘀为标。曹恩泽认为尿酸性肾病急性发作期病机特点为湿热痹阻、寒湿痹阻、痰瘀阻络,治疗当以清热利湿化瘀通络、温阳散寒祛湿通络、化痰祛瘀通络等为主,兼以健脾补肾;稳定期病机特点为本虚为主,兼有标实,分为脾肾气虚证、脾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治以健脾益肾、温补脾肾、滋阴补肾为主,兼顾化湿、祛浊、化瘀、通络之法。其根据病情缓急,分期论治,并融汇“清补化瘀通络”的学术思想,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3.
魏中海教授首次提出"虚邪伏络"的病机理论,并用于指导痹病的辨证论治。他认为,人体脏气衰弱,外邪侵袭,深伏于体内,痹阻经络,积聚成邪,遇外因而诱发,形成迁延难愈、反复发作之痹病,故"虚邪伏络"是慢性痹病的基本病机。在"虚邪伏络"的理论中,正气亏虚为本,伏邪痹络为标;正虚有肝、脾、肾之分,络痹有气滞、痰凝、血瘀之别;脏虚和伏络相互影响,互为因果。魏中海教授主张"扶正祛邪,蠲痹通络"是痹病的基本治则,扶正重视肝、脾、肾,通络顾及气、痰、瘀。  相似文献   

4.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肺虚络瘀”病机理论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中医络病理论,结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病理生理特点,首次提出"肺虚络瘀"是COPD基本病机。认为病位在肺,其与脾肾关系密切;病机为"肺虚络瘀"并重,肺虚贯穿始终,为病机关键,虚源于肺、脾、肾三脏,肺虚外延为肺肾气虚、阴虚或气阴两虚为本虚一方,脾虚为中流砥柱,是致病之本;络瘀外延气滞、痰、湿、虚、毒皆致血瘀肺络而致病,是致病之标。立足病机,提出"补肺化痰通络"之法。为中医临床防治本病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陈姝  黄云  喻娟 《中医学报》2024,(3):505-508
消渴主要病机为阴虚燥热,与“肺、脾、肾”三脏密切相关,消渴日久,易发生变证。消渴久病,易致眼部精微血管运行不畅,血瘀阻络,津液输布失常,渗于目脉之外,累及黄斑,发为水肿。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时,应以活血利水为治疗大法,并根据瘀血水停的不同脏腑辨证论治。若肺气受损,终致气阴两虚,久虚成瘀,应以生脉散益气养阴,活血通络;若脾胃气虚,目病及脾,应以健脾利水汤健脾益气,活血利水;若肾阳虚衰,血液凝滞,运行不利,目络阻滞,应以六味地黄丸温补肾阳,活血利水。  相似文献   

6.
孙郁芝教授认为浊瘀痹阻肾络是痛风性肾病的主要病机,贯穿疾病始终.强调痛风性肾病发作期为痰浊痹阻、化火化毒,治以祛浊解毒、缓急止痛为主;缓解期因肾络血瘀、肾微癥瘕,治以活血消癥、化瘀通络为主;疾病后期因浊瘀痹阻同时兼见脾肾亏虚证,可兼补肾健脾.根据本病病机发展过程,确立祛浊活血的特色治疗法,并创立特色验方"痛风方",临证...  相似文献   

7.
浊瘀痹阻肾络是痛风性肾病的特有病机,贯穿疾病全程,是痛风性肾病有别于其他慢性肾脏病的病机特点,决定了证候、症状的发生与发展方向,亦为不同证候所共有的病机。证候病机是痛风性肾病辨证论治的主体,早期多实,晚期多虚,以湿热瘀阻,脾肾亏虚为常见。症状病机是症状产生的直接病机,痛风性肾病针对症状采用对症治疗可增强辨病、辨证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慢性肾脏病3期患者中医临床证候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GN-CKD3期患者中医证候的临床分布及辨证分型规律。[方法]对96例CGN-CKD3期患者进行临床调查,依据统一标准辨证,统计各项基本证候出现频率;将患者按不同证型进行分组,并对各组间年龄、病程、血压及实验室指标(GFR、24h Upro、UAlb/cr)进行统计分析。[结果]CGN-CKD3期患者以肾气阴(血)虚、肾络瘀痹、风湿内扰为三大基本中医证候,肾气阴(血)虚涵盖几乎所有患者;辨证分型以气阴虚+肾络瘀痹+风湿内扰最多,其次为气阴(血)虚+肾络瘀痹、气阴(血)虚+风湿内扰证;兼挟风湿证/和血瘀证的患者尿蛋白量明显增加,舒张压水平相对高。[结论]风湿内扰证、肾络瘀痹证及气阴(血)虚在CGN-CKD3期患者整个病程进展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糖尿病肾病早期表现为尿中微量蛋白,继而出现持续蛋白尿、水肿、高血压、肾小球滤过率降低,进而肾功能不全、终末期尿毒症,在从肾脾立论的基础上,多为气阴两虚所致,兼有瘀血、水湿、痰浊诸邪阻伤肾络,正虚邪实,脏腑皆虚,"痰、瘀、毒"为其致病之要因。脏腑内虚为糖尿病肾病的基本病机,尤以脾肾亏虚为根本,血瘀痰浊是糖尿病肾病的主要病机特点,且血瘀贯穿于糖尿病肾病的始终。  相似文献   

10.
心肌梗死相当于中医的“真心痛”.其病因病机主要是年老体衰、阳气不足、七情内伤、气滞血瘀、过食肥甘或劳倦伤脾、痰浊化生、寒邪侵袭、血脉凝滞,心脉不通,心之脉络拘急或瘀阻所致.其急性期证型可分为:瘀毒阻络、气阴两虚证、阳虚欲脱.缓解期证型可分为:痰浊痹阻、气虚血瘀、阴寒凝滞、阴血虚、阳气虚证.中医辨证施治治疗心肌梗死,疗效较好,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1.
LgA肾病血尿属于祖国医学“尿血”范畴。临床上可分为发作期和慢性缓解期。发作期以邪实为主 ,多与风热、湿热邪毒侵袭人体有关 ;慢性缓解期以正虚为主 ,多与脾、肾、肝等脏器的气虚、阳虚、阴虚而导致的血脉瘀阻、血失常运有关。治疗上可按本病的主要分型 ,如脾肾气虚型、肝肾阴虚型、气阴两虚型、脾肾阳虚型、外感风热型、下焦湿热型、心火炽盛型、热结咽喉型、气滞血瘀型进行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12.
根据原发性高血压病的西医病因病理,结合中医理论,认为其中医病机是气血失和、阴阳失调。Ⅰ期以肝气郁滞、脾胃不和、心肾不交为主证,Ⅱ期以气滞血瘀、痰瘀互结、肝郁化火、阴虚阳亢为主证,Ⅲ期以气虚血瘀、气虚痰阻、痰瘀水结、阴虚火旺、气血两虚、阴阳两虚、肝风内动为主证。治疗以调和阴阳气血,疏通血脉为原则。  相似文献   

13.
张珍玉提出治疗心悸应"勿执养心安神,唯务燮理阴阳"的学术观点,认为饮食劳倦、体质虚弱、七情六淫以及痰饮瘀血等均可导致气血阴阳亏损,心失所养、心脉不畅而发为心悸,其病位在心,与肝、脾、肺、肾四脏密切相关。实证治以祛痰化饮、清火行瘀,使邪去正安,心神得宁;虚证治以补气养血、滋阴温阳,以补气血之不足,调阴阳之盛衰,常应用炙甘草汤加减燮理心之阴阳。  相似文献   

14.
黄祥武主任医师认为,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主要证候有阳虚血瘀、气虚血瘀、痰浊阻络、阴虚血瘀,并以阳虚血瘀及气虚血瘀为主.黄老认为,消渴的基本病机为阴津亏损,燥热偏盛,但由于阴阳互根,消渴日久,必定出现阴损及阳,导致阴阳两虚,且以脾肾阳虚较为多见,故脾肾阳虚为消渴病痹症的基本病理基础.治疗上以温补脾肾、培元固本为主;病久入络,血脉瘀滞,或阳气虚弱,无力推动血液运行,出现瘀滞,或阴虚内热,耗伤津液,出现瘀滞,故气滞血瘀是其最关键的病理产物,以行气活血、通络止痛为要;消渴病痹症病程较长,必定是有虚有实,虚实夹杂,在治疗上以扶正祛邪,标本同治为本.用药以当归四逆汤加四君子汤加减.  相似文献   

15.
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中医病机探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充血性心力衰竭,一般属中医喘息,水肿,心悸,怔忡,心痹,心水等病证范畴,阴阳两虚,心脉瘀带为其基本病机,虽阴阳俱损,但总以阳虚为主,兼有阴虚,为五脏精气虚衰,功能失调的疑难重症,在脏腑病理上虽为多系统虚损性改变,但病变重点以心肾为主,因虚致瘀是充血性心力衰竭血瘀证的病理特点,气虚血滞,是导致体内水液潴留的始动因素,气血阴阳之虚与瘀血,水饮水实的标本虚实之间,表现为因果错杂的转化关系。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徐志华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的经验。方法回顾性总结徐志华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的60例病案,分析其辨证论治思路及组方用药特色。结果 60例输卵管阻塞性不孕患者中,湿热瘀阻证、气滞血瘀证、肾虚血瘀证分别为31、18、11例,分别以墓头回方清热利湿活血化瘀通络、通经散(二丹四物汤)理气活血化瘀、二丹桃红四物汤补肾养血化瘀通络进行治疗,并根据经前期、经间期和经后期灵活选择治法。经1~12个月的治疗,60例患者中,妊娠44例;16例未妊娠者中,11例输卵管通畅。结论徐志华的经验方墓头回方、通经散、二丹桃红四物汤分别对湿热瘀阻、气滞血瘀、肾虚血瘀型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具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与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的文献证素比较研究,探析PBC的证素分布特征及病机特点。方法:基于万方及中国知网文献数据库,结合人工筛选,获取2000年1月至2014年6月公开发表的非重复PBC中医研究文献,参照CHB证素研究方法建立PBC证素数据库。通过与CHB的对比显示PBC证素分布规律与特点。结果:①文献特征:纳入56篇文献,病例1368例,研究快速增加,高质量研究主要集中于三级甲等中医院。②证型分布特征:析出证型56个,依次为肝肾阴虚等10个高频证型,按照证素聚合后形成6大核心证素群依次为:血瘀、脾虚、阴虚、肾虚、湿热及肝郁,与CHB中湿热、肝郁、血瘀、毒、阴虚有所不同。③证素分布特征:PBC病位证素依次为肝、脾、胆、肾;CHB为肝、脾、肾、胆、络。PBC中胆为高频病位,胆络、肝络为特有病位。PBC中病性证素依次为气虚、血瘀、气郁、湿、热;CHB为气郁、湿、热、阴虚、血瘀、阳虚;与CHB相比,PBC中气虚、血瘀为高频证素,气郁、热、阴虚、阳虚为低频证素。结论:PBC中瘀、气虚(脾虚)等6大核心证素群值得重点关注;胆、肝络及胆络是特有病位,应在实践中丰富关于胆系的中医治法;气虚、血瘀是PBC绝对优势证素,早期使用补气活血治法可能有助于改善预后。结合前期研究,提出PBC三阶段演变假说,气虚血瘀为核心证型,毒损胆络是关键推动机制。  相似文献   

18.
A Survey of Treatment of Diabetic Complications with Chinese Drug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ccording to the TCM theory, diabetes is characterized in the initial stage by deficiency and consumption of qi and yin fluid and excessiv edryness-heat; in the middle stage by deficiency of both qi and yin, and obstruction of channels and collaterals; while in the late stage, by various complications due to consumption and loss of qi and yin, imbalance of yin and yang and stagnation of both phlegm and blood stasis,  相似文献   

19.
唐铭  谭丽  冯兴中 《中医学报》2021,36(3):486-489
糖尿病属中医学"消渴"范畴。"消渴"首载于《素问·奇病论》,辨证论治则始于《金匮要略》。糖尿病早期患者常有热盛津伤的表现,治疗当以清热生津、益气养阴为法,常用白虎汤类方;糖尿病肾功能失代偿期及尿毒症期患者常因肾气虚弱、气化不畅而致开阖失司、湿浊停聚,治疗当以温阳化气、利水渗湿为法,常用五苓散类方;糖尿病引发各种并发症多由气机失调、痰热瘀滞引起,治疗当从肝入手,缓肝调中、滋阴泻热,常用乌梅丸类方;糖尿病肾病合并血管病变或神经病变多因久病伤津耗气而致气阴两虚,气虚则无力推血运行,治疗当活血化瘀,生津止渴,常用桃核承气汤类方。  相似文献   

20.
基于《黄帝内经》中“阳化气,阴成形”的理论,提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机关键在于“阳虚阴结”。“阳化气,阴成形”失衡,阳气亏虚,邪气侵犯人体,并与精微物质相搏结,凝聚不化而生痰瘀,痰瘀为标,壅滞胞宫,阻碍气机而发为子宫内膜异位症。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时单用温阳扶正之法不可,仅用化瘀散结之法亦不当,应抓住阳虚阴结之病机,采用温阳、散结相结合的治疗原则,随症选用活血化瘀、化痰软坚之品除瘀消痰以治其标,用药可采用附子理中汤合桂枝茯苓丸合消瘰丸加减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