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根据原发性高血压病的西医病因病理,结合中医理论,认为其中医病机是气血失和、阴阳失调。Ⅰ期以肝气郁滞、脾胃不和、心肾不交为主证,Ⅱ期以气滞血瘀、痰瘀互结、肝郁化火、阴虚阳亢为主证,Ⅲ期以气虚血瘀、气虚痰阻、痰瘀水结、阴虚火旺、气血两虚、阴阳两虚、肝风内动为主证。治疗以调和阴阳气血,疏通血脉为原则。  相似文献   

2.
心力衰竭临床表现复杂,中医古籍中对心力衰竭无统一的认识。慢性心衰为本虚标实之证,病机为"虚"、"瘀"、"水",其中水指津液代谢障碍,是一个涉及多脏腑、气血阴阳失衡的病理改变,尤以阳气虚为主要病机关键,病理性质为阳虚阴盛,以温化为治疗原则。临床上根据心力衰竭津液代谢障碍导致的不同临床症候进行辨证施治,讲究方证对应,常用经方药简而效彰。  相似文献   

3.
以五脏病机理论分析心力衰竭发生发展,探讨其辨治特点,指出心力衰竭发病与五脏均相关,尤以心为主,病机以心之气血阴阳俱虚为本,展现由原发病传变至心,再向他脏传变的过程;治以养心为主,阴阳并治,气血同调,顺应传变,五脏兼顾,分期侧重。心力衰竭诊治亦需中西医结合,做到整体调节,以期缓解症状,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4.
卢苏教授认为肾阴亏虚、心肾失济是绝经过渡期崩漏的主要病因病机,其标在于瘀热交阻。肾水亏虚不能上济于心,心肾失济,阴阳失衡,心肾子宫轴失调,又有瘀热交阻于内,故见崩漏。治疗上,出血期以清热凉血,化瘀止血为主;血止后主张心肾同治,恢复阴阳平衡,并重视调畅情志、顾护脾胃。  相似文献   

5.
充血性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心功能减退,心输出量下降,不能将血液排出,静脉回流受阻,使脏器动脉系统血供不足,而静脉系统血脉淤阻为主要病理特征,以心脏扩大、心律失常、水肿为主要临床特征的慢性心脏疾病,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危重病症。我们在临床中根据其病理变化规律辨治,疗效明显,现简介如下:1病机是本虚标实,本虚以心气衰弱为主,标实以瘀水互结为主中医有"心衰"病名,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心脏门》说:"心衰则伏。"《金匮要略》云:"热止相搏,名曰伏;沉伏相搏名  相似文献   

6.
认为《金匮要略》痹证的病因病机是正虚与外邪并存,外邪为风寒湿邪合入,以湿邪为主;内伤为肝肾、气血、阴阳亏虚。正虚邪侵、内外合邪是痹证的发病特点;正虚邪恋、痰瘀互结是顽痹的病理机制。  相似文献   

7.
充血性心力衰竭是指在有适量静脉回流的情况下,由于心脏收缩及/或舒张功能障碍,心排血量不足以维持组织代谢需要的一种病理状态。中医辨证心衰为本虚标实之证,心肺、气阴亏虚为其病本,气虚血瘀为基础病机。故治以益气温阳、活血化瘀、化气利水为基本治法。早期治疗宜以益气活血为主,中晚期治疗宜以温阳利水为主,阴虚明显者可合滋阴之法。  相似文献   

8.
高血压早期肾损害中医辨证及病机演变具有一定的规律:虚证为病机之本,以肾虚为主,兼及肝脾亏虚,阴阳失调;实证为病机之标,以痰瘀为主,兼及风火;虚实夹杂为病理之常,多见肾虚痰瘀阻络;热毒损络为病理之甚,多见于各种危急表象。  相似文献   

9.
胸痹为急诊常见病、多发病,中医治疗胸痹具有较好疗效。笔者认为胸痹心痛辨证应提纲鸽领。以中医舌脉为金指标定类,根据临证实际分为两虚一实三类,然后据证立法,依法遣药。胸痹心悸治标抓痰瘀,治本重阴阳;胸痹心哀治以温阳利水为主;胸痹心厥急者以痰瘀阻络为主,  相似文献   

10.
充血性心力衰竭中医证候的临床回顾性调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总结分析充血性心力衰竭中医证候与心功能、病程、心脏形态学变化的关系,比较不同中医证型的生存率和预后,探讨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证候演变规律。方法 通过查阅病历总结临床资料,根据病历资料,结合回访对408例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证候的演变与预后研究。结果 ①充血性心力衰竭中医证候的演变规律一般是先出现心气虚或心气阴两虚,随着病情发展,逐渐由阴及阳,由心及肾,因虚致实而出现阴阳两虚、心阳气虚、心肾阳虚和阳虚水泛等证候,证候因心功能、病程不同而异,其本质是病情的表现形式;②充血性心力衰竭不同中医证型的LV、IVS值具有显著差异,且心阴虚和心阳虚分别与心脏的舒张和收缩功能损害相关;③充血性心力衰竭不同中医证型生存率不同,证候演变的本质是病情与证候的恶化与加重。结论 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中医证候是病程与心脏舒缩功能受损等因素综合作用的表现,证候的演变是病情进展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冠心病所致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中医证型与心率变异性(HRV)、血脑钠素(BNP)及心脏超声指标(EF、FS、E/A)的关系,提供冠心病心力衰竭临床辨证参考指标。方法选择冠心病住院患者150例,按中医辨证分为心气阴虚证、心气阳虚证、气虚血瘀证、阳虚水泛证、心阳虚脱证五型,采用12导联同步HOLTER检测系统检查,测定HRV时域指标(24h MeanR-R、SDNN、SDANN、SDANNI、rMSDD、PNN50)、同时检测血脑钠素及超声心动图指标(EF、FS、E/A)。结果各中医证型组中,HRV从心气阴虚、心气阳虚、气虚血瘀、阳虚水泛、心阳虚脱呈依次降低趋势,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阳虚水泛组、心阳虚脱组与心气阴虚、心气阳虚、气虚血瘀组比较,BNP有升高趋势、EF、FS、E/A有降低趋势,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率变异性、脑钠素、心功能指标均可间接反应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的患病程度及预后,可为中医辨证分型提供客观量化指标。  相似文献   

12.
冠心病属中医胸痹、心痛、真心痛等范畴,多是阳虚寒凝、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年迈体虚等病因,导致瘀血、痰浊、气滞的产生,从而痹阻心脉,心脉不通,不通则痛。但无论何种原因导致的心脉不通,其临床表现均为"阳气不通"。故"阳气不通"是本病发生发展的关键环节。治疗上应以"通阳"为第一要务,同时也应注意兼顾痰浊、气滞、寒凝、气虚、阴虚等不同。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不同中医证候慢性心力衰竭( CHF)患者的远期预后差别。方法收集自2006年1月至2011年8月于广安门医院住院符合纳入标准的慢性心衰患者191例,采集其住院时的中医证候特征及相关数据,出院后进行长期门诊或电话随访,获取终点事件(全因死亡率)的发生及时间。结果5种证候要素慢性心衰患者的远期预后比较,从优排序依次为痰阻证、气虚证、阴虚证、血瘀证、阳虚证(P<0.01),差异具有显著性。其中痰阻证者预后优于非痰阻证者(P=0.017);气虚证预后优于非气虚证(P=0.011);阴虚证预后与非阴虚证差异不显著(P=0.633);血瘀证总体预后与非血瘀证差异不明显(P=0.182),但在500 d后预后差于非血瘀证;阳虚证预后差于非阳虚证( P=0.002)。结论慢性心衰患者远期预后较差,不同中医证候预后差异显著,其中气虚、痰阻可能为其早期常见证型。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阴虚可能贯穿于CHF的发展过程,血瘀在病程早期可能作用不明显,但随着病情的进展,血瘀证者预后较差,且晚期常表现为阳虚。  相似文献   

14.
目的采用聚类分析的方法,研究卒中后抑郁症常见中医证候分布规律,进一步分析虚实证候关联及动态变化。方法设立54个常见卒中后抑郁症中医证候量表,分析常见症状,归纳为9个证候变量因子,进行聚类分析。结果9个证候变量因子中实证:肝气郁、痰浊证、瘀血证排在前三位,虚证:肝阴虚、肾阴虚、脾气虚、肾阳虚、脾阳虚、心气虚证候因子分别排在4—8位。证候虚实关联中肝郁气滞证、痰瘀交结证两个因子排在前两位,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心脾两虚证3个证候因子分别排3—5位。结论各证候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演变,最终导致卒中后抑郁症缠绵难愈,严重影响卒中的康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基于近15年文献报道探讨胃癌术后中医证素分布与组合规律。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CNKI、万方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对近15年胃癌术后文献进行筛选整理,对其证素的分布和组合规律进行分析。结果:13个证素中,气虚频率最高(36.01%),其次为血虚(9.44%)、阳虚(8.74%)、气滞(7.69%)、阴虚(7.69%)等;作用靶点主要位于胃(37.18%),其次为脾(35.38%)、肝(9.03%)等。单一病性证素构成的证候有血虚证、阳虚证、阴虚证、气滞证、血瘀证等,累积频率8.24%。两病性证素的组合主要有气虚+血虚、阴虚+血虚、血虚+血瘀、气滞+血瘀、湿+热等,累积频率4.39%。单一病性证素与单一靶点组合,靶点以胃、肾为主,病性证素有气虚、气滞、阳虚、阴虚,表现为肾气虚、胃气滞、胃阳虚、胃阴虚,累积频率为83.52%。三证素构成的证候主要为两病性证素+单一作用靶点构成,组合有脾阳气虚证、胃气阴两虚证,累积频率为3.85%。结论:胃癌术后患者以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等为本,气滞、血瘀、湿热等为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心力衰竭的中医证治规律。方法全面收集心力衰竭的中医古籍医案文献,分别建立症状、用药数据库,运用统计软件分别进行症状及用药频数分析、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结果收集到符合标准的医案文献334篇。心衰患者临床常见中医症状:喘息不得卧、胸闷、气短、心悸等;舌象:舌淡红、苔薄白、舌胖大、苔白腻等;脉象:脉沉细无力、脉迟缓、脉结代、脉涩等;症状因子分析得出心气亏虚、心阴不足、心阳不振等病机变化;心衰的症状聚类为心气亏虚、心阴不足、心阳不振等;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的结果相符合。临床常用中药频次为人参、附子、茯苓、桂枝、生白术等;药物种类频次为补气药、温阳药、利水药等;通过对高频次用药的因子和聚类分析,可以得出与归类频数统计相同结论,心衰患者临床常用药物为补气药、温阳药、利水药、化痰药、养阴药、活血化瘀药。结论心阳不振、气阴两虚、痰浊水饮内停、瘀血内阻为心力衰竭的基本证型,温振心阳、益气养阴、化痰利水、活血化瘀为心力衰竭的基本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疲劳性亚健康人群的中医证候及证候要素特点。方法:根据疲劳性亚健康状态中医证候研究调查表收集的资料,对四诊信息进行因子分析,提取符合要求的公因子,并对其进行中医证候诠释。结果:对64个四诊信息变量进行因子分析,共获得64个公因子,提取其中特征根值〉1的18个公因子,根据中医理论对各公因子的症状组合进行初步诠释。提示的证候要素有15个,其中病位类为肝、心、脾、肺、肾、胃、胆;病性类为气滞、热(火)、痰、湿、阴虚、阳虚、气虚、血虚。提示的常见证候有16个,虚证类为肝阴虚、心血虚、心胆气虚、肾阴虚、脾气虚、肺气虚、肾气不固;实证类为肝气郁结、肝郁化火、脾胃气滞、胃火炽盛、湿热内阻、气郁痰阻、痰湿中阻;虚实夹杂类为脾虚湿阻、肝郁脾虚。结论:基于因子分析初步提取的疲劳性亚健康人群的常见证候与证候要素,为今后进一步研究其辨证规范提供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索运用信息熵关联度系数法对四诊症状的分析,提取中医的证候/证候要素。[方法]对于临床采集的1787例抑郁症、慢性乙型肝炎、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37个四诊症状,采用信息熵关联度系数法对未经事先辨证的症状数据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得到39组四诊症状的组合,经初步诠释,发现存在有肾阳虚、肝气郁结、肝脾不和、肝胃不和、气阴两虚、心气虚等证候。涉及的病位类证候要素主要有心、肝、脾、胃、肾,病性类证候要素主要有气虚、阴虚、阳虚、气滞、血瘀、痰、湿、热。[结论]通过运用信息熵关联度系数分析方法对基于临床调查的数据进行分析,获取的一些症状组合可为中医常见证候及证候要素的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基于《黄帝内经》中“阳化气,阴成形”的理论,提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机关键在于“阳虚阴结”。“阳化气,阴成形”失衡,阳气亏虚,邪气侵犯人体,并与精微物质相搏结,凝聚不化而生痰瘀,痰瘀为标,壅滞胞宫,阻碍气机而发为子宫内膜异位症。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时单用温阳扶正之法不可,仅用化瘀散结之法亦不当,应抓住阳虚阴结之病机,采用温阳、散结相结合的治疗原则,随症选用活血化瘀、化痰软坚之品除瘀消痰以治其标,用药可采用附子理中汤合桂枝茯苓丸合消瘰丸加减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