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目的了解新疆北部边防部队人粒细胞无形体病、莱姆病、森林脑炎3种蜱传疾病的流行概况。方法采取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血清中人粒细胞无形体病、森林脑炎IgG抗体;采取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中莱姆病IgG抗体。结果共采集新疆北部地区边防官兵血清标本135份,其中人粒细胞无形体病阳性率57.04%(77/135),森林脑炎阳性率17.04%(23/135),莱姆病阳性率5.19%(7/135),3种疾病同时复合感染率0.74%(1/135),莱姆病与人粒细胞无形体病复合感染率2.22%(3/135),人粒细胞无形体病与森林脑炎复合感染率8.15%(11/135),莱姆病与森林脑炎复合感染率1.48%(2/135)。结论新疆北部某边防部队官兵中存在人粒细胞无形体病、森林脑炎、莱姆病的感染和流行,并有3种疾病的复合感染,其中森林脑炎与人粒细胞无形体病或莱姆病复合感染较严重,应引起高度重视,加强蜱传疾病的防治。  相似文献   

2.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森林脑炎、莱姆病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森林脑炎、莱姆病的发生、流行及防制情况进行系统的调查分析。方法按照地理流行病学、描述流行病学和分析流行病学等流行病学方法,对森林脑炎、莱姆病的发生、流行及防制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1991年以来,林区森脑病例不断增多,疫区逐年扩大,已扩大到21个局(镇)。发病较重的地区以南线和干线为主,每年6~7月份为发病高峰,发病年龄集中在20~50岁之间。同时林区广泛存在莱姆病疫源地和病区,近三年来感染率有所上升。结论导致疫情持续多发和病例逐年上升的根本原因主要有:①蜱的密度增大;②人蜱接触机会增加;③人群普遍缺乏免疫力;④接种覆盖面不足;⑤莱姆病尚无疫苗应用。不仅给林区造成巨大的经济和生命财产损失,更给广大林区人民造成了恐慌,影响了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二连浩特羊寄生蜱种类及蜱携带病原情况。方法对蜱进行形态学种类鉴定,然后提取单只蜱DNA基因组及总RNA,使用PCR技术对莱姆病螺旋体、Q热立克次体、巴贝西原虫、斑点热立克次体、无形体、森林脑炎病毒、布尼亚病毒、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等病原体进行检测。结果共采集羊寄生蜱439只,包括亚东璃眼蜱、森林革蜱、草原血蜱。从森林革蜱中检测到斑点热立克次体1例,检出率为0.227 8%,其他病原未检出。结论在二连浩特口岸地区蜱种中存在斑点热立克次体感染。  相似文献   

4.
1990~1995年间,作者对福建已发现莱姆病地区的蜱类媒介及其宿主进行调查,查出蜱类20种,宿主包括家野鼠类、野猪、野兔、獾、山羊等野生动物和狗、牛等家畜。从蜱类、鼠类分离出多株莱姆病病原体,从台湾角血蜱查见病原体,粒形硬蜱可能是闽北莱姆病的主要蜱媒。  相似文献   

5.
我国东北三省蜱类的分布及医学重要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调查东北三省蜱类的分布及医学重要性。方法采用人工布旗法采蜱,从动物体采集蜱。结果东北三省的蜱类现知2科7属21种,其中辽宁省18种,吉林省13种,黑龙江省11种。东北区分布16种,其中松辽平原亚区分布13种,长白山亚区分布9种,大兴安岭亚区分布3种;蒙新区东部草原亚区分布12种。在东北地区,全沟硬蜱、森林革蜱、嗜群血蜱和日本血蜱是森林脑炎的媒介;全沟硬蜱是莱姆病的媒介;嗜群血蜱是北亚蜱传斑点热的媒介。结论对东北三省蜱类的分布及医学重要性的调查为东北三省蜱类的区系分布和蜱媒病防治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6.
湘南微小牛蜱携带莱姆病螺旋体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莱姆病螺旋体通过某些硬蜱的吸血活动传播给人和动物 ,1987年张哲夫等〔1〕首次从全沟硬蜱分离到莱姆病螺旋体。为了解湘南地区自然人群莱姆病感染情况及媒介生物 ,本课题组对湖南省郴州市选点进行人畜莱姆病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的同时 ,对当地进行了莱姆病螺旋体媒介生物的研究。1 材料与方法1.1 调查点选择 选择与广东接壤的莽山林管局所在地宜章县莽山瑶族自治乡的永安、罗家、沙坪 3个自然村落 (海拔在40 0~ 190 2m之间 ) ,位于北纬 2 4°5 3′ ,东经 112°48′ ,属丘陵山区。全年平均气温 17.2℃ ,年平均降水量 160 0~ 2 3 0 0mm ,属…  相似文献   

7.
中国莱姆病螺旋体主要生物媒介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31,自引:3,他引:28  
为研究中国莱姆病螺旋体的生物媒介———蜱的种类、带菌状况及在传播莱姆病中的作用 ,采用布旗法和动物诱捕法在山林地区采集蜱 ,进行分类鉴定 ,应用直接荧光抗体染色法查蜱中肠带菌率 ,BSK培养基分离病原体 ,单克隆抗体鉴定菌株。调查蜱叮咬率与人群莱姆病感染率、患病率以及蜱的季节消长与莱姆病慢性游走性红斑 (ECM )病例发生的季节性关系。在全国 2 0个省 (市、区 )共采集到170 0 0多只蜱 ,分属为 2科 8属 2 3种 ,蜱类分布的地区差异较大 ,北方林区以全沟硬蜱为优势种 ,南方则以二棘血蜱和粒形硬蜱为优势种。 9种蜱的中肠携带莱姆病螺旋体 ,其带菌率以全沟硬蜱、二棘血蜱和粒形硬蜱为高 ,分别为 2 0 .0 0 %~ 4 5.0 0 %、16.0 0 %~ 4 0 .0 0 %和 2 4 .0 0 %。从 8种蜱分离出 10 8株莱姆病螺旋体 ,其单克隆抗体反应与美国B31菌株有明显的差异 ,绝大多数中国菌株对H6831呈阴性反应。蜱叮咬率高的人群 ,莱姆病的感染率和患病率也高。全沟硬蜱的季节消长与ECM发生的季节性相一致。证实多种蜱的中肠内携带莱姆病螺旋体 ;我国北方林区莱姆病螺旋体的主要生物媒介是全沟硬蜱 ,南方林区二棘血蜱和粒形硬蜱是重要的生物媒介。  相似文献   

8.
目的 调查二连浩特口岸鼠体寄生蜱种群组成及自然感染病原体情况.方法 从捕获的鼠体上收集寄生蜱,提取单只蜱DNA基因组及总RNA,采用PCR或RT-PCR方法检测莱姆病螺旋体、Q热立克次体、巴贝西原虫、斑点热立克次体、无形体、森林脑炎病毒、布尼亚病毒、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结果 共采集鼠体寄生蜱152只,分别为草原血蜱、银盾革蜱和亚东璃眼蜱,其中草原血蜱为优势种,占捕获总数的98.03%.从草原血蜱、银盾革蜱和亚东璃眼蜱中检测到斑点热立克次体19份,检出率为12.50%,其他病原体检测均为阴性.结论 二连浩特口岸地区存在斑点热立克次体自然疫源地.  相似文献   

9.
山东省沂蒙山区莱姆病自然疫源地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调查山东省沂蒙山区莱姆病自然疫源地。方法 :1992~ 1999年设点 ,用间接免疫荧光抗体试验进行人群莱姆病感染调查 ;用直接免疫荧光抗体法进行蜱中肠带螺旋体率调查 ;取鼠的肾脏、膀胱分离病原。结果 :沂蒙山区人群莱姆病平均感染率为 7.50 % ,林区人群感染率明显高于非林区人群 ;该地区蜱类以长角血蜱为优势种 ,该蜱中肠携带莱姆病螺旋体率为 12 .0 % ,从86组长角血蜱培养物中获得 2株莱姆病螺旋体。结论 :从病原学上证实沂蒙山区为莱姆病自然疫源地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宁夏部分地区蜱中莱姆病螺旋体感染及基因型别情况。方法选择宁夏六盘山地区为调查点,采集当地蜱类,用巢式PCR法进行检测,阳性产物进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确定莱姆病螺旋体的基因型。结果共检测4个蜱种206只蜱,阳性37只,阳性率17.96%;其中以青海血蜱阳性率最高,达59.37%;RFLP分析表明,蜱中莱姆病螺旋体均为B.garinii基因型,但型内存在一定差别,其中有29份标本属B.garinii基因型Ⅰ群,有8份标本属B.garinii基因型Ⅱ群。结论证实在宁夏六盘山地区蜱中存在莱姆病螺旋体,并发现其属于B.garinii基因型。  相似文献   

11.
为查明我省是否存在莱姆病的蜱媒及其危害情况,我们于1992年5~9月份对我省承德、保定、邯郸及石家庄地区,采用布旗法在林区草地上和牛、羊等牲畜身上捕捉蜱并进行螺旋体分离培养.按常规法进行,菌株鉴定用直接免疫荧光法和间接免疫荧光法。结果:共采集208只蜱,其中全沟硬蜱147只,占71.01%;森林革蜱35只,占16.91%;长角血蜱25只,占12.08%;日本血蜱仅1只。从101只全沟硬蜱中分离出3株莱姆病螺旋体,命名为HIP6、HIP8及HIP11。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对2012年牡丹江林业中心医院全部92例蜱媒传染病患者进行分析,了解该地区就诊患者的蜱媒传染病人口学分布特征、医院救治能力等,为该地区蜱媒传染病风险评估提供数据支撑.方法 对牡丹江林业中心医院2012年1-9月全部92例蜱媒传染病资料进行分析,比较人口学差异影响、入院时间分布、复合感染情况以及治愈情况等.结果 92例患者中,感染率由高到低依次为莱姆病、森林脑炎和斑点热,其中复合感染率为7.61%(7/92).患者就诊时间与蜱季节消长不完全一致,该医院对蜱媒传染病治疗的总有效率在91.67%以上.结论 牡丹江地区存在蜱媒传染病风险.该地区专业医院具有很好的蜱媒传染病救治能力,是降低蜱媒传染病风险的有利因素.  相似文献   

13.
中国莱姆病的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张知德  万康林 《中国公共卫生》2000,16(11):1048-1050
莱姆病 (Lymedisease)是一种新发现的蜱传螺旋体感染性人兽共患病〔1,2〕。主要经蜱叮咬人、兽而传染。其病原体莱姆病螺旋体 (Borreliaburgdorferi)可引起人体多系统、器官的损害 ,严重者终生致残甚至死亡。该病分布甚广 ,现已有 30多个国家报告发现有莱姆病存在 ,且发病区域和发病率呈迅速扩大和上升的趋势 ,已成为世界性的卫生问题 ,对人民的健康 ,乃至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较大的影响〔3〕。在我国 ,过去蜱叮咬后出现的红斑、发热等症状被人们误认为是过敏或蜱传脑炎 (过去称为森林脑炎 )等 ,关节炎、神经…  相似文献   

14.
福建莱姆病蜱媒及其宿主调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90~1995年,对福建莱姆病疫区的蜱媒及其宿主进行调查,查出蜱类19种,宿主包括家野鼠类、野猪、野兔、獾、山羊等野生动物和狗、牛等家畜。从粒形硬蜱、台湾角血蜱和社鼠、褐家鼠分离出莱姆病病原体,粒形硬蜱可能是福建莱姆病的主要蜱媒。  相似文献   

15.
森林脑炎并发莱姆病54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森林脑炎并发莱姆病54例报告李华1阎大成2曹长江1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90年代初被确定为森林脑炎与莱姆病的自然疫源地,林区人群对两病普遍易感。为证实森林脑炎能否同时并发莱姆病,1990~1995年,我们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FAT)对196例森林脑炎疑似...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厦门地区莱姆病感染及其蜱类生物媒介的感染情况。方法以间接免疫荧光抗体试验(IFA)检测人群血清莱姆病IgG抗体,以PCR法检测蜱类可能携带的病原体DNA片段。结果检测239份人血清,IgG抗体阳性5份,阳性率为2.09%,检测蜱媒499只均为阴性。结论厦门地区人群血清中检测出莱姆病螺旋体抗体,证实厦门地区存在莱姆病感染者。  相似文献   

17.
随着蜱传疾病的深入研究 ,对蜱类的调查越加广泛和深入 ,查获的种类不断增加。贵州省有关蜱类的记载甚少 ,我们自 1990年开展对莱姆病的调查研究以来 ,对人群血清莱姆病抗体检测阳性的一些地区进行了蜱类初步调查。二棘血蜱是贵州省常见蜱种之一 ,其伯氏疏螺旋体的携带率也较高( 10 .42 % )。为加深对该蜱种的了解和认识 ,我们于 1993年进行了日密度变化和季节消长情况监测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材料和方法1.1 蜱种来源 用布旗 ( 10 0cm2 和 40cm2 )法捉蜱 ;家畜如牛、羊等查找畜体表各部位及畜厩 ;用夹 (笼 )夜法捕获野鼠 ,猎枪法捕获…  相似文献   

18.
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使物流、人流通过国境口岸在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流动更加频繁,蜱传疾病跨境传播风险加大。本文就媒介昆虫蜱病原体的检测方法及目前世界范围内的蜱传疾病及病原体种类进行综述。目前,蜱传病原体检测方法主要有培养法、特异引物PCR、16S r RNA基因文库法、变性梯度凝胶电泳、高通量测序。我国流行的蜱传疾病种类繁多,有蜱传脑炎、蜱传回归热、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兔热病、人粒细胞无形体病、人单核细胞埃里克体病、莱姆病、Q热、北亚蜱传斑点热、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等。落基山斑点热、南非蜱咬热、科萨努尔森林病、鄂木斯克出血热、波瓦森脑炎和科罗拉多蜱热在我国尚未发现。提高口岸查验技术,建立综合防控体系,对于保卫国门生物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1990年3月~1993年9月,我们对福建省莱姆病疫区的蜱、虻类进行调查。共捕获蜱类17种、虻类3种,对部份蜱、虻类肠道进行莱姆病病原体的分离与检测,结果从其中的粒形硬蜱(I.granulatus)中肠及其吸血宿主鼠类(社鼠和褐家鼠R.Confucianus&R.norvegicus)肾脏共分离出4株莱姆病病原体-伯氏疏螺旋体,从台湾角血蜱(H.cornigerataiwana)中肠观察到同样病原体,表明粒形硬蜱和某些血蜱可能是福建莱姆病疫区传播该病的生物媒介。此外,我们还发现因虻类、蜂类叮咬而发生感染的病例,提示莱姆病的传播媒介可能还不仅局限于蜱类.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调查广西凭祥地区莱姆病感染情况和基因型别.方法 2011年7月从广西凭祥地区采集蜱、啮齿动物和野鸟标本,分别采取煮沸法和Qiagen试剂盒提取蜱、啮齿动物脾脏以及鸟脾脏中莱姆病螺旋体基因组DNA;采用巢式PCR扩增莱姆病螺旋体5S~23S rRNA基因间隔区;对PCR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并将序列结果与GenBank中莱姆病螺旋体5S~23SrRNA基因问隔区序列比对分析.结果 从3份啮齿动物标本中检测到莱姆病螺旋体5S~23SrRNA基因间隔区片段,啮齿动物的感染率为5.66%(3/53).其中一个序列与GenBank中Borrelia valaisiana基因型莱姆病螺旋体(序列号:HM100125.1,AB091455.1,AB091454.1,AB091453.1)同源性为100%;蜱和鸟标本中未检测到莱姆病螺旋体.结论 广西凭祥地区啮齿动物中存在莱姆病螺旋体B.valaisiana基因型感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