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伤寒论》学的基本学术特点1 以辨证论治为核心的理论研究《伤寒论》学的历史起点,大大晚于伤寒学。对《伤寒论》的大规模研究,始于宋代,至明清进入鼎盛时期,形成了一门专学。宋代早期,《伤寒论》主要还是作为急性外感热病的证治范例,用于指导临床实践。至宋金时期,以成无己《注解伤寒  相似文献   

2.
《伤寒论改正并注》是民国时期中医学家陈逊斋的著作,该书为陈逊斋参考诸家之言,并结合其研究《伤寒论》多年的心得后编撰而成.全书分为前言与正文两部分,反映了陈逊斋的学术观点:1)《伤寒论》所言伤寒是广义上的伤寒;2)六经乃病证表里虚实之代名词,总持百病;3)仲景脉法与八纲相应;4)用药剂量从陈修园、徐灵胎所定最为适宜.《伤寒论改正并注》的正文部分共包括10篇内容,按照条文顺序或改正后作注,或只作注解.重视理论与临床实践之间的联系是《伤寒论改正并注》的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明代《伤寒论》文献,指出明代《伤寒论》研究对后世温病学说具有多方面影响。认为明代《伤寒论》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广义伤寒病,包举温病之内容。明初的《伤寒论》研究,及时拨正了以伤寒方统治温病,和刘河间等家例用寒凉,“以伤寒一断为热而无寒”之偏,奠定了深化温病研究之基础。明代伤寒学者对多种温热病之病因病机、证候特点、辨证规律以及诊断、治疗方法等,均有不同程度的论述,丰富了温病辨治方法。明代的《伤寒论》研究促进了温病学说的形成。  相似文献   

4.
《伤寒论》是中国第一部理法方药比较完备的医学著作,一直被中国医家奉为经典。同样基于对《伤寒论》的研究,因侧重不同,后世学者发展出各具特色的学术体系,并开展了不同的临床实践。郑寿全是清代伤寒学大师,被后世中医学者尊为“火神派”鼻祖。其融合《周易》、《黄帝内经》等两部经典著作的思想,对《伤寒论》进行阐释,提出“六经即六气,六经本一经”的“万病一气说”;并以阴阳为纲,总括伤寒六经,又在阴阳之中,重视阳气。使《伤寒论》辨证简白,主次分明,颇有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5.
张仲景氏的《伤寒论》是祖国医学第一部理法方药贯通的巨著,它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被后世医家奉为圭臬。但目前各种讲义中关于《伤寒论》一书研究范围的提法尚须商榷,现提出来与同道们研讨。《伤寒论》一书的研究范围,《伤寒论讲义》根据《素问·热论》“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认为“广义的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统称”(1),于是断言“《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多种外感热病辨证论治的专书”(1、2)。  相似文献   

6.
祖国医学是个伟大的宝库,蕴藏着无数奇珍异宝。浩瀚的医学典著如颗颗明珠辉眼夺目。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更以它璀灿的光辉指导着我国医学的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从唐宋以来仲景学说还传到日本、朝鲜等国,被视为珍宝造福我国和亚洲人民,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伤寒杂病论》亦称《伤寒卒病论》,共十六卷,包括《伤寒论》二十二篇,《金匮要略》二十五篇。《伤寒论》以外感热病为主;《金匮要略》以述内伤杂病为要。《伤寒杂病  相似文献   

7.
《伤寒杂病论》是伟大医学家张仲景(150~219年)“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参考《内》、《难》、和《药录》,集汉以前医学之大成,结合自己和民间经验撰就的传世之著和宏篇巨制。经林亿等校正后,始分作治外感为主的《伤寒论》和治杂病为主的《金匮要略》。自金聊摄人成无己穷五十年精力,博采《内经》诸说,阐释论中辨证施治道理,著《注解伤寒论》十卷,卓然成为注解《伤寒论》大家。至斯始,《伤寒论》道乃大行,注家蜂起,迄今不下五百家。古今中外,对本论的研究,大量临床实践使医界为之倾倒。可以说,本论名传遐迩,为祖国赢得了崇高声誉。  相似文献   

8.
《伤寒论》就是"论伤寒"。在仲景前后那个时代"论伤寒"的诸家中,张仲景是影响最大的一家,但不可能是唯一的一家。历史的偶然和必然,使今人只见到一部比较完整论述"伤寒"的《伤寒论》。医学从来没有间断过对"伤寒"的再认识和新探索,从而在中国医学史上,形成了内容庞大的"伤寒病学"或"伤寒学"。伤寒学的定义可以借鉴现今温病学定义的表述形式。《伤寒论》是庞大的"伤寒学"体系中一支根深叶茂的主干。《伤寒论》是"伤寒学"非常重要或最主要的内容,但不是"伤寒学"的全部,"伤寒学"绝不等同于《伤寒论》。以伤寒病为对象研究伤寒病和以《伤寒论》为对象研究《伤寒论》,是两个不能混为一谈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伟大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是我国现存理法方药比较完备的一部医学经典,对中医临床实践具有指导意义,长期以来为历代医家所珍视,成为学习中医必读之书。《伤寒论》的六经辨证是中医辨证论治的精髓,只有掌握《伤寒论》的六经辨证方法,才能见病知源,达到辨证论治的目的。如何学好《伤寒论》呢?古今医家大多认  相似文献   

10.
孙思邈《千金翼方》卷九、卷十载录的《伤寒论》称《唐本伤寒论》,又称《孙思邈本伤寒论》。犹如《宋本伤寒论》又称《赵开美本伤寒论》一样。《孙思邈本伤寒论》与《赵开美本伤寒论》都来源于一个共同的祖本,即均来自南朝梁阮孝绪《七录》著录的《辨伤寒十卷》。阮孝绪《辨伤寒十卷》与陈延之《小品方》著录的《辨伤寒》相关。《宋本伤寒论》受到世人高度崇信赞佩,关于它的研究已成滔滔江河之势,《唐本伤寒论》直至现在,对它的研究考证仅是涓涓细流,未被医家与学者周知。文章考证《千金翼方》成书时代及其流传,考证《伤寒辨》之特点与结构,比较《辨伤寒》与宋本《伤寒论》之异同。  相似文献   

11.
《伤寒论》263条,“伤寒淤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主之。”对于这一条文,诸家议论纷纭,初学者莫衷一是。笔者就学习中对这一条文的理解,结合临床实践的点滴体会,略陈管见,以供同道参考。《伤寒论》263条,多数注家认为是为湿热发黄兼表而设。对于“在里”一义,柯韵伯主心肺,唐容川主肌肉,有的主肝胆,有的认为是指肝脾,肌肉这两个病理反  相似文献   

12.
试析“厥阴病上热下寒证”韩春生,张洪春指导:晁恩祥(中日友好医院北京100029)关键词:伤寒论;厥阴病;上热下寒证历代伤寒注家对厥阴病篇见智见仁,看法不一,曾有“伤寒厥阴篇竟是千古疑案”之慨叹。我们现在学习《伤寒论》一般是以《伤寒论讲义》(高等医药...  相似文献   

13.
《宋以前伤寒论考》是由冈田研吉、牧角和宏、小高修司三位临床医师编著的。本书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载三氏对谈,第二部为三氏各论。此书记载了他们学术成长经历及成果,也表达了他们对汉方医学研究前景及目标的追求。此书编撰,有别于江户时期各流派《伤寒论》研究专书的体例,其书从《伤寒论》之外,网罗历代伤寒文献资料,条理各家传承,结合临床实践,探索《伤寒论》形成、变迁及发展。书中收载了《伤寒论》“可不可篇”、“六经提纲证”、“少阳病半表半里说”、“阳明病胃中寒及胃家实说”、“并病、合病”、 “主之、宜之、属之”之意义及方剂、用药等内容。  相似文献   

14.
《伤寒论证治通论》评介徐国龙(伤寒教研室合肥230038)关键词《伤寒论证治通论》;书刊评介《伤寒论》,中医之圣典,其证治法则,临床家之准绳也。余从事是书教学凡甘载,深感文约义丰,哲医幽奥,百读不厌。方欲逮密精求,顾以琐务纷繁,未及着手。适值《伤寒论...  相似文献   

15.
伤寒论“六经”病理之管见曲玉华附属医院门诊部六经分证是《伤寒论》的理论核心,六经病理不明,不仅无法全面系统地解释《伤寒论》各项条文与正确解决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伤寒学派和温病学派在若干理论问题上的分歧,更重要的是影响正确运用六经分证的理论以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16.
《伤寒论》源于临床而又指导临床,学习《伤寒论》不能脱离临床实践。以临床实践为主线,将《伤寒论》教学回归临床,是《伤寒论》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教师教好《伤寒论》、学生学好《伤寒论》的主要途径。以课堂案例式教学与临床实践带教相结合的《伤寒论》实践教学方法,把《伤寒论》教学引向临床实践,让临床实践这一重要环节贯彻《伤寒论》教学的始终,不仅使学生亲身体会和验证《伤寒论》六经辨证理论的巨大魅力和经方的卓越疗效,强化《伤寒论》教学效果,而且对于提高学生六经辨治水平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7.
仲景虽然没有专论脾胃,但其脾胃学说内容贯穿于六经辨证论治体系过程中,仲景以脾胃为本的学术思想将《内经》确立的脾胃理论创造性地应用于临床实践,对中医脾胃学说形成和完善起到了承前启后作用,现就脾胃功能在六经传变的作用及意义进行初步的探索。1伤寒学六经及与六经相关术语的含义1.1六经的含义作为伤寒学的基本概念,六经并未见于《伤寒论》中,其被引用于伤寒学始于宋金时期。朱肱《南阳活人书》认为《伤寒论》之三阳三阴为人体经络,谓“治伤寒须先识经络,不识经络,触途冥行,不知邪气之所在”。以六经作为《伤寒论》三阳三阴之代称[1]1…  相似文献   

18.
古往今来,凡是任何一门专著或学科,都必然有其一定的研究对象,《伤寒论》自不例外。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一般来说,《伤寒论》虽然以“伤寒”作为书名,顾名思义,它是以“伤寒”作为研究对象,似无疑义。然而,“伤寒”一词,古今涵义各别,因此.还不能简单地从字面上去理解,故仍有进行讨论的必要。实践证明,学用《伤寒论》时,如果不明确仲景何以要用“伤寒”作为书名,那就很难全面理解论中的研究对象、论述内容的精神实质和进一步掌握其理法方药的具体运用。清代著名的伤寒家陆九芝曾深有感慨地说:“昔人谓读《伤寒论》当先求其所以立法之意,余  相似文献   

19.
广义伤寒是感受风寒暑湿燥火等六淫之气而致的外感病的总称。《伤寒论》中虽对燥邪为病没有专篇论述,但燥病证治的内容散见各篇,有40多个条文与之相关。笔者进行系统归纳分析,拟建立《伤寒论》燥病证治体系,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20.
<正>宋代名医许叔微,年轻时因父母双亡,再加屡试不举,遂弃儒习医。他是宋代研究《伤寒论》的大家之一,对辨证施治理论多有阐述和补充,尤其对《伤寒论》研究最为透彻,一生著述颇丰,辑有《本事方》《伤寒发微论》《伤寒九十论》《翼伤寒论》等。他说:"伤寒治法,先要明表里虚实。能明此四字,则仲景三百九十七法,可坐而定也。"他总结《伤寒论》的辨证方法,编撰了《伤寒百证歌》,以歌诀体裁将仲景方论编成100证,以便后学习记,成为后世学习《伤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