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论《伤寒论》之“坏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论》之"坏病",现均理解为"变证",不属六经范畴,可按照《伤寒论》第16条,其原意应指病仍在太阳,并非变证。细考之,"坏病"的原意,是指太阳病经过误治、或病人具有某种特殊体质、病证不按常规演变、因而需要观察证候变化以作相应治疗的一类病证。"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思想,本义并非能够指导各种疾病的辨证论治,因为未经过误治的病证能预测疾病的传变,而坏病不能预测才需要随证治之。以此思想理解《伤寒论》太阳病篇17至30条,可发现原文顺序的有机联系,是坏病证治的具体示范。  相似文献   

2.
《伤寒论》中对病情的预后,多处用“可治”、“难治”、“不治”等词来描述,明确记载“难治”病证治条共有8条,其中太阳病篇3条;阳明病篇1条;少阴病篇1条;厥阴病篇3条,现不揣浅陋,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梳理《伤寒论》中有关呕吐的相关条文,据呕吐病证特点,辨析其病位、病性与病势的证治规律。提出六经之呕吐各具特点;呕吐可用以判定病性之寒热、虚实;呕吐之轻重、有无可作为传变及预后的重要依据。临床呕吐辨证应灵活多变,审机定治。  相似文献   

4.
从标本中气说探《伤寒论》六经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往今来,研究《伤寒论》的学者,无不重视对气化学说的探讨。在人与天地相应的整体观念指导下,他们运用《内经》标本中气理论分析《伤寒论》六经证治规律,创立了六经气化学说,对弘扬发展《伤寒论》作出了贡献。 《伤寒论》的六经辨证是以“三阴三阳病”来命名各篇。但每经病证,均以某经“之为病”为提纲,如“太阳之为病”、“阳明之为病”等,六经皆然。正如陆九芝所言:“六经提纲皆主气化。太阳之为病,寒水之气为病也。寒为病故宜温散,水为病故利水。篇中凡言太阳病,皆就寒水之病言也。”因六经辨证与气化及标本中气学说是密切相连不可分割的,所以对六经实质的研究结合标本中气说,更有重要意义。兹以标本中气学说为中心分述六经病如下:  相似文献   

5.
太阴病篇在<伤寒论>[1]六经病篇中篇幅最小,仅有8条原文,后世许多医家也因此将太阴病证治局限于8条条文中,现行的多版<伤寒论>教材仅将太阴下利证视为太阴病本证.  相似文献   

6.
《伤寒论》中蕴含的中医原创思维方法是其成为经典的重要因素,其在辨病审证方面的原创性思维主要有8个方面:辨病求本,本在阴阳,把阴阳作为辨识病证的第一要务;病证结合,辨证析机,首开病证结合论治之先河;四诊合参,动态分析,脉症从舍,"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意义深刻;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挖掘提取可以代表病证实质的脉症;同中见异,异中求同,同一病证病机不同采用不同方药,不同病证病机相同采用同一方药;以常衡变,知常达变,是中医辨证思维的基本特征之一;重视主症,甚则"但见一症便是,不必悉具",若主症与病机不符,应以病机为本;掌握规律,见微知著,预判病势。因此,《伤寒论》是中医学临床原创思维的重要载体,是中医学原创思维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7.
医圣张仲景所著《伤寒论》“辨太阳病证”篇中,治太阳中风所用桂枝 汤,用药少而疗效佳。桂枝汤除可治太阳中风外,凡因营卫不和所致病证,亦能用之。其药组成具有辛甘化阳以助卫,酸甘化阴以和营之功。作者在临床中运用其方,治太阳中风证、营卫不和所致偏泪证、桂枝汤加减治疗胃脘痛病之脾胃虚寒证、奔豚证,痹证之痛痹证等多种病证,均得以痊愈。在临床实践中,深感仲景《伤寒论》经方辨证准、用药精、疗效高。尤以祛雅不伤正,保卫气,存津液,从整体上调节人体阴阳之平衡,从而达到阴阳自和之目的。  相似文献   

8.
《伤寒论》太阴病篇评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伤寒论》太阴病篇有关问题进行了评述,指出太阴病篇所论之太阴病仅是脾的病变,不包括肺的病变;太阴病篇所论之太阴病的证治很不完整,太阴病的证治散见于其他各篇,学习时当结合其他病篇,方能全面;治疗太阴病的代表方剂当为理中汤(丸);桂枝加芍药汤证、桂枝加大黄汤证的病机是脾络瘀滞,并无表证;太阴病的转归除转愈者外,更有虚实之辨。  相似文献   

9.
多寐是指不分昼夜、时时欲睡、呼之能醒、醒后复睡、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 ,西医称之为发作性睡病。多寐之病名首见于清代沈金鏊所著之《杂病源流犀烛·不寐多寐源流》。《内经》、《伤寒论》等中医经典医籍中虽无多寐之病名 ,但有类似此病之记载。如《素问·诊要经终论》云 :“秋刺夏分 ,病不已 ,令人益嗜卧。”《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云 :“少阴之为病 ,脉微细 ,但欲寐也。”多年来 ,中医一直认为阳气虚而阴气盛 ,终致阴阳失调是本病发病之主因。但由于该病病程较长 ,故而往往多见虚实夹杂之表现 ,虚多系心脾肾气虚 ,实多为湿热痰浊瘀…  相似文献   

10.
表里先后缓急,是《伤寒杂病论》在疾病表里同病时,因发病有先后、病候有轻重、病势有缓急等不同情况而厘定的治疗原则。其中又包含治表、治里、先治、后治、缓治、急治、并治、独治等多种治法。《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云:“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若先发汗,治不为逆。本先下之,而反汗之为逆。若先下之,治不为逆”(宋本90条,宋本条文下同)。是六经病证,多由初犯太阳之表,而后及其里,故其治疗大法,则先治其表,后治其里。此与《内经》“先治其本”(《素问·标本病传论》)的含义类似。但在特殊情况下,亦有先里后…  相似文献   

11.
为顺应时代的需要,新世纪版《伤寒论》讲义改名为“伤寒学”,其篇章名称及全书的体例、内容与以往教材有所不同,这些变动有值得商榷之处。伤寒学与《伤寒论》学是两个不同的学术范畴,《伤寒论》教材改名“伤寒学”名实不符。《伤寒论》开创了病证结合论治的先河,篇章名“某某病辨证论治”不如“辨某某病脉证并治”贴切。认为《伤寒论》的教学研究应充分尊重原著。   相似文献   

12.
《伤寒论》少阴病篇吴茱萸汤证历代伤寒注家认识不同,为历来研究者所困惑。笔者以《伤寒论》辨证论治思想为基础,探讨少阴病病机及少阴病用吴茱萸汤的机制,以示先贤审证用药之妙。  相似文献   

13.
在分析了《伤寒论》中有关少阳病之条文的基础上,结合足少阳胆腑的生理病理特性,认为《伤寒论》少阳病其病位在胆,病性属热,病势逆扰可袭肺冲心,横乘可犯及肝、脾胃、肠,病理机制概括为胆气郁滞,升降失调。治疗方法,输通气机,调和升降,并根据其病发展趋势而因势利导,随证治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伤寒论》太阳病篇证候规律及方剂、药物的厦用规律。 方法:用频次法计数太阳病篇主要症状、方剂和中药出现的百分率,用层次聚类法分析主要症状的分布规律和中药使用规律。 结果:从症状分析来看。太阳病本证以发热、恶寒为主症,常伴有头痛、无汗、项强、脉浮紧和身痛等表现,兼变证可以分为以汗出、气喘为主的肺系病证,以脘痞、腹泻为主的脾虚病证和以便秘、呕吐为主的胃家证候;从方剂和中药使用来看,桂枝汤是太阳病的主方,麻黄配杏仁,大黄配芒硝,白术配茯苓,附子配干姜以及柴胡、黄芩配半夏、人参为太阳病兼变证的常见配伍,分别用于治疗肺系、胃家、脾虚、肾虚和少阳病证。 结论:《伤寒论》太阳病篇以表证为主要见证,桂枝汤为其主治。症状、药物的使用揭示了外感病上、中、下三焦的大致传变规律,方剂的使用则反映了外感病由卫分深入气分的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5.
下利是中医临床的常见病证,《伤寒论》关于下利的条文84条,《金匮要略》关于下利条文42条(含复方条文)。条文分布于伤寒"六经病""霍乱病""呕吐哕下利病""腹满寒疝宿食病""痰饮咳嗽病"及"妇人产后病"等。《伤寒论》六经病均有下利,当辨证论治:太阳下利多为表邪内迫,阳明下利为热结旁流,少阳下利为胆热内迫,病情较轻,预后较好;三阴下利多正衰邪盛,病情较重,尤以少阴,厥阴严重,下利证在病入少阴厥阴之后由于人体阳气受到损伤,阴寒之邪滞留不去,正不胜邪,往往病情趋于危重之候,《金匮要略》之下利有明显的虚实寒热之别,通过条文解读仲景病位、病性、病势辨治思路,对指导临床辨证和选方用药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乌梅丸出自张仲景《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篇,由乌梅、细辛、干姜、人参、当归、附子、蜀椒、桂枝、黄连、黄柏10味药物组成,具有清热祛寒、益气补血、安蛔止痛之功。主治蛔厥,兼治久利,后世奉为治蛔之祖方。清·柯韵伯提出乌梅丸可用于寒热错杂病证,从而拓宽了此方的应用思路。  相似文献   

17.
心中懊憹为自觉症状,指心中烦闷殊甚,难以名状之意,其在临床上多见于心血管、情志类疾病。本症最早见于《伤寒杂病论》,张仲景对其有较为详尽的论述,其散见于《伤寒论》太阳、阳明病篇,《金匮要略》黄疸病篇。其共同的病因为邪热内郁,兼有水饮、燥屎、湿邪的不同;治疗以清热为主,兼以逐水、泻下、利湿等法。阐明与本症相关方证的因、机、证、治,有助于临床的辨证施治。  相似文献   

18.
试析“厥阴病上热下寒证”韩春生,张洪春指导:晁恩祥(中日友好医院北京100029)关键词:伤寒论;厥阴病;上热下寒证历代伤寒注家对厥阴病篇见智见仁,看法不一,曾有“伤寒厥阴篇竟是千古疑案”之慨叹。我们现在学习《伤寒论》一般是以《伤寒论讲义》(高等医药...  相似文献   

19.
痉病为《金匮要略》“痉湿喝病脉证治第二”提出的病证。其以项背强急、口噤不开、甚至角弓反张为主证。本文所及两例因症候与痉病相类,故宗《金匮要略》治痉之法治之,获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对柯琴“白虎所治,皆阳明燥证”之说,引证《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等有关内容加以驳正,认为白虎是阳明病主剂,但不是阳明病专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