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 调查驻疆野战部队新兵适应不良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为提高新兵的适应能力提供依据.方法 随机抽取2012年度驻疆某野战部队新兵288名进行军人适应不良量表和社会支持量表测评.结果 该部新兵适应不良各因子分显著高于军人常模(P<0.01);适应不良总分与社会支持总分呈显著负相关(P<0.01),即获得社会支持越少,越易发生适应不良.文化程度、有无工作经历、是否独生子女和社会支持是影响驻疆野战部队新兵适应不良的主要因素.结论 驻疆野战部队新兵存在适应不良情况,应采取针对性心理干预措施,提高其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社会支持、自我效能感与职业倦怠的关系,为有针对性开展驻疆官兵职业倦怠干预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抽取1939名驻疆官兵进行军人职业倦怠量表、军人社会支持量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测评研究。结果 (1)城镇籍官兵职业倦怠除成就感因子外,其余因子分显著高于农村籍官兵(P0.05,P0.01)。(2)职业倦怠总分及各维度得分与自我效能感总分呈显著负相关,与社会支持总分呈显著正相关(P0.01)。(3)社会支持、自我效能感具有显著预测作用(P0.01)。(4)社会支持在职业倦怠与自我效能感间具有部分中介作用。结论不同户籍官兵职业倦怠存在显著差异,社会支持、自我效能感对职业倦怠具有显著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驻疆某部新兵应付方式,为制定提高新兵应付技巧和维护新兵心理健康水平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应付方式问卷,对驻疆某野战部队252名新兵进行心理测查.结果 (1)驻疆某部新兵应付方式各因子分与中国士兵常模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2)城市、独生子女新兵的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应付方式得分显著高于农村、非独生子女新兵(P<0.01).(3)有工作经历新兵的解决问题、求助应付方式得分显著高于无工作经历新兵(P<0.01).(4)年龄≥21岁新兵的解决问题应付方式得分显著高于20岁以下新兵(P<0.01).(5)大专以上文化程度新兵的退避应付方式得分显著低于高中、中专以下新兵(P<0.05).结论 驻疆某部新兵采用的应付方式总体是积极的;农村、非独生子女、有工作经历、文化程度较高、年长是新兵具备良好应付方式的有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新兵适应障碍者的人格特点、心理防御方式和父母教养方式,以及它们之间的相关关系,为新兵心理初筛及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干预作指导。方法对54例新兵适应障碍者和59例正常新兵分别进行艾森克人格问卷(EPQ)、防御方式问卷(DSQ)和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调查。对结果进行组间比较;对适应障碍者3个量表的各主要因子进行相关分析。结果EPQ结果提示,适应障碍组的内外向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神经质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DSQ结果提示,不成熟防御机制与中间型防御机制总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成熟防御机制总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EMBU结果提示,父亲的情感温暖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惩罚、过分干涉、拒绝因子得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母亲的过分干涉保护、拒绝、惩罚因子得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0.01)。适应障碍组的人格特点、防御方式及父母教养方式中的某些因子存在相关关系。结论适应障碍者具有高神经质、高内向性的人格特点,多采用不成熟型和中间型心理防御方式;新兵适应不良的人格特点及适应不良的心理防御方式与不良的家庭教养方式有一定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了解戈壁滩驻训士兵职业倦怠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维护其心理健康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随机抽取戈壁地域驻训士兵327名进行军人职业倦怠量表和社会支持量表测评研究。结果戈壁地域驻训士兵职业倦怠各因子(除自我评价外)得分显著高于平时驻疆军人测评结果(P0.01);自我评价得分显著低于平时驻疆军人测评结果(P0.01);驻训士兵职业倦怠及其因子(除躯体化外)与社会支持及其因子、工作满意度呈显著负相关(P0.05或0.01)。影响职业倦怠因素是工作满意度、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共解释总变异的28.3%。结论戈壁地域驻训士兵职业倦怠明显,社会支持和工作满意度是影响戈壁地域驻训士兵职业倦怠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了解驻疆维稳士兵睡眠质量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随机整群抽取驻疆某部维稳士兵210例,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简易应对方式问卷、焦虑自评量表和自制一般情况问卷,对其睡眠质量进行调查,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维稳士兵睡眠不良发生率为74.63%,显著高于体力劳动者睡眠不良发生率41.38%(χ~2=72.178,P0.01),显著高于抗震救灾官兵睡眠不良发生率19.70%(χ~2=262.864,P0.01)。维稳士兵睡眠总分及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日间功能障碍得分显著高于高原军人(P0.01)。一线维稳士兵PSQI总分及因子得分(除催眠药物外)显著高于后勤保障士兵(P0.05,P0.01)。军龄1~2 a士兵PSQI总分及因子得分(除催眠药物外)显著高于≥6 a士兵(P0.01);军龄3~5 a士兵PSQI总分及因子(除催眠药物外)得分显著高于≥6 a士兵(P0.05,P0.01)。维稳士兵PSQI总分与焦虑、消极应对方式呈显著正相关(r=0.286、0.315,P0.01)。消极应对、焦虑进入PSQI总分为因变量的回归方程。结论驻疆维稳士兵睡眠质量较低,消极应对、焦虑是影响驻疆维稳士兵睡眠质量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新疆部队官兵(以下简称"驻疆官兵")心身健康水平与职业倦怠的相关性,为维护其心理健康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驻疆官兵1939名,进行简易军人心身健康量表和军人职业倦怠量表进行测评。结果 (1)军官心身健康总分及骨骼肌症状、心血管症状、消化症状、焦虑症状得分显著高于义务兵(P0.05或0.01);2年军龄官兵心身健康总分及消化症状、言语症状得分显著低于3~5年、≥6年军龄官兵(P0.05)。(2)驻疆官兵心身健康与职业倦怠量呈显著正相关(P0.01)。(3)自我评价、成就感、躯体化、消极怠工、人际关系进入心身健康总分回归方程,可解释"心身健康"67.0%的变异量。结论驻疆军官心身健康水平显著低于士兵,职业倦怠是影响驻疆官兵心身健康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常驻高海拔地区军人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整群抽取常驻高海拔地区部队4080名现役军人,采用创伤后应激障碍自评量表(PCL-C)进行研究,进行均值比较、方差分析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1)常驻高海拔地区军人PTSD阳性检出率为7.8%,低于急进高原军人和高原汽车兵;(2)女性军人PCL-C总分和再体验因子分显著高于男性(P0.05);(3)不同级别间PCL-C总分和各因子分均差异显著,除回避/麻木因子外,士兵总分和各因子分显著低于士官和军官(P0.05,P0.01);(4)年龄"26~30岁"组军人总分和各因子分显著高于其他较小年龄组(P0.05),年龄差异显著;(5)除再体验因子外,军龄"8年"组各因子分和总分显著高于其他军龄组(P0.05),军龄差异显著;(6)不同受教育程度军人心理应激得分有显著差异,受教育程度高的军人得分高,尤其表现在回避/麻木因子(P0.01,P0.05);(7)单亲家庭军人得分显著高于非单亲家庭军人(P0.01,P0.05);(8)独生子女军人得分显著低于非独生子女军人(P0.01,P0.05);(9)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军龄、级别、性别、是否单亲家庭进入回归方程。结论常驻高海拔地区军人PTSD发生率相对较低,年龄、军龄、级别、性别、受教育程度、是否单亲家庭以及独生子女是创伤后应激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驻疆某部新兵应付方式,为制定提高新兵应付技巧和维护新兵心理健康水平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应付方式问卷,对驻疆某野战部队252名新兵进行心理测查。结果 (1)驻疆某部新兵应付方式各因子分与中国士兵常模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2)城市、独生子女新兵的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应付方式得分显著高于农村、非独生子女新兵(P<0.01)。(3)有工作经历新兵的解决问题、求助应付方式得分显著高于无工作经历新兵(P<0.01)。(4)年龄≥21岁新兵的解决问题应付方式得分显著高于20岁以下新兵(P<0.01)。(5)大专以上文化程度新兵的退避应付方式得分显著低于高中、中专以下新兵(P<0.05)。结论驻疆某部新兵采用的应付方式总体是积极的;农村、非独生子女、有工作经历、文化程度较高、年长是新兵具备良好应付方式的有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了解驻疆某部新兵情绪调节方式对训练倦怠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驻疆某部新兵420名,对新兵训练倦怠自评问卷和军人情绪调节方式量表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新兵训练倦怠总分值为(27.48±6.16)分,4种情绪调节方式使用频率均分由高到低依次为:自我安慰(3.16±0.79)分、行为抑制(2.79±0.78)分、情感求助(2.82±0.72)分、认知重视(2.24±0.73)分。训练倦怠高分组认知重视得分显著高于训练倦怠低分组(t=-9.491,P0.01),情感求助、自我安慰得分显著低于低训练倦怠组(t值分别为3.376、3.107,P0.01)。回归分析显示,认知重视、情感求助、自我安慰是新兵训练倦怠的重要影响因素,解释了其总变异的33.2%,且认知重视对训练倦怠具有促进作用,情感求助、自我安慰对训练倦怠具有抑制作用。结论认知重视、情感求助、自我安慰对新兵训练倦怠具有显著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1.
张红云  张红梅  孙素珍 《职业与健康》2009,25(15):1577-1580
目的研究三级甲等精神病医院护士工作倦怠状况,为制定医务人员健康保护措施,提高其生命质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Maslach工作倦怠量表通用版(MBI—GS)测试191名河南省某三级甲等精神病医院护士(护士组)和72名非卫生部门脑力劳动者(对照组)工作倦怠情况;应用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文版(EPQ—RSC)评定护士组人格特征,分析不同人格类型对工作倦怠的影响。结果精神科护士情绪耗竭和消极怠慢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30~40岁年龄段护士情绪耗竭高于其他年龄组(P〈0.01);工作倦怠源男护士主要为情绪耗竭,女护士主要为消极怠慢;情绪耗竭和消极怠慢均随着学历的增高而增高(P〈0.01);大学专科学历护士的专业低效能感最低(P〈0.01);中级职称护士的情绪耗竭和消极怠慢高于其他职称(P〈0.01)。精神科护士的情绪稳定性与工作倦怠各维度呈显著负相关(P〈0.01);内外倾向性、精神质与工作倦怠各维度呈显著正相关(P〈0.01);内向、情绪不稳定医务人员工作倦怠感明显高于外向、情绪稳定者(P〈0.01)。结论三级甲等精神病专科医院护士存在明显工作倦怠,男女倦怠源不同;工作倦怠具有明显人口学特征,人格特征与工作倦怠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1104名新兵心理健康水平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量化评估2009年某部入伍新兵心理健康水平及相关影响因素,为有效实施新兵心理干预和心理素质训练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应付方式问卷、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和社会支持量表组成调查问卷,对1104名新兵进行团体心理测试。结果 (1)1104名新兵的SCL-90总分及各因子分均低于2000年新兵常模(P〈0.01)。与2004年国内军人常模比较,躯体化因子分显著高于国内军人常模,抑郁、偏执、敌对性因子分及SCL-90总分显著低于国内军人常模(P〈0.01或P〈0.05);应对方式中解决问题、求助因子分显著高于国内军人常模(P〈0.01),而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因子分均显著低于国内军人常模(P〈0.01);状态、特质焦虑因子分均显著低于国内常模(P〈0.01)。与国内军人常模比较,EPQ-P、EPQ-N因子分显著低于常模,EPQ-E、EPQ-L因子分显著高于常模(P均〈0.01)。(2)EPQ-E、EPQ-L、成熟应对方式与SCL-90总分及各因子分均呈显著负相关P〈0.01);不成熟性和混合性应对方式、状态-特质焦虑总分、EPQ-P、EPQ-N与SCL-90总分及各因子分呈显著正相关(P〈0.01)。(3)对新兵SCL-90总分有显著影响因素由大到小依次为:EPQ-N、状态焦虑、退避、掩饰性、自责和社会支持利用度(P均〈0.01)。结论 2009年新兵整体心理健康状况良好。新兵心理健康受个性、状态-特质焦虑、应对方式、社会支持等多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13.
尹广庆  李萍  杨筱筠 《职业与健康》2009,25(12):1233-1236
目的调查掌握驻济南部队军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研究影响驻济军人心理健康的因素,为部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卫生干预提供科学决策依据。方法采用简单随机抽样和分层抽样相结合的方法抽取驻济5个兵种不同的部队,计480名军人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SCL-90症状自评量表》及《艾森克人格问卷》(EPQ)调查和体格检查。用SPSS 10.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资料整理和分析。结果新兵与1年以上军龄军人的心理问题现患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年龄、兵种和文化程度是主要影响因素。驻济军人SCL-90各项因子分均显著低于中国军人男组常模(P〈0.01)。驻济军人人际关系、抑郁、敌对、恐怖因子分显著低于中国常人18~29岁组常模(P〈0.01),躯体化、精神病性因子分显著高于该常模(P〈0.05)。驻济部队新兵SCL-90各因子分与其EPQ的N、P、L因子分有显著相关关系。结论新兵与1年以上军龄的军人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因素不同,应分析其原因,采取针对性干预对策。  相似文献   

14.
太原地区3 173名老年人睡眠障碍现况调查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了解太原地区老年人各种睡眠障碍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失眠的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多级抽样方法,对太原地区3173名60~100岁的老年人进行人户调查,筛选出有睡眠障碍症状者,由专科医生复查并作出诊断.结果 (1)3173名老年人中,有各种睡眠障碍症状者2132例,患病率为67.2%;其中失眠症、多梦、习惯性打鼾、日间嗜睡的患病率均较高,分别为39.65%、38.58%、26.66%、34.32%.(2)随着年龄的增长,男性老年人早醒、起夜次数多、日间嗜睡、睡眠呼吸障碍及睡眠节律紊乱的患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P<0.01);随着年龄的增长,女性老年人早醒、日间嗜睡及睡眠节律紊乱的患病率也有明显上升趋势(P<0.01).(3)经logistic回归分析,独居、情绪障碍、躯体疼痛、夜尿次数多(P<0.01)与男性老年人失眠的发病有关;独居及麻/瘙痒等感觉异常(P<0.01)、情绪障碍(P<0.05)与女性老年人失眠的发病有关.结论 太原地区老年人中各种睡眠障碍的患病率有上升趋势;应注重老年人情绪、躯体疾病对睡眠的影响.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prevalence rates of sleep disorders and the correlatives in the elderly from Taiyuan city.Methods All of the 3173 elderly (aged 60 years to 100 years) in Taiyuan city were investigated at home through questionnaires,regarding their sleep condition.Subjects with sleep disorders were then screened through questionnaires and reexamined/diagnosed by special doctors.Results (1) Among the 3173 elderly,2132 subjects complained of having sleep disorders.The total prevalence of sleep disorders was 67.2%.The prevalence rates of chronic insomnia,multi-dreams,habitual snoring and daytime drowsiness were 39.65%,38.58%,26.66% and 34.32% respectively.(2)In the male elderly,the prevalence rates of being awaken early,having more urination at night,daytime drowsiness,sleep-respiratory disturbance and indiscriminate sleep rhythm increased with age(P<0.01).However,in the female elderly,the prevalence rates of being awaken early,having daytime drowsiness and indiscriminate sleep rhythm also had a tendency of increase (P<0.01).(3) Living alone,emotional disorder,pain and nocturia (P<0.01) were the risk factors of chronic insomnia in the male elderly while living alone,numbness/pruritus(P<0.01),emotional disorder (P<0.05),were the risk factors of chronic insomnia in the female elderly.Conclusion The prevalence rates of some sleep disturbances in the elderly in Taiyuan city were generally correspondent with prevalence rates reported elsewhere that called for more attention be paid to the effect of mood disturbance and diseases related to sleep condition among the eldexly.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在临床护士中实施心灵成长课程培训,对护士的职业倦怠、工作压力和满意度的影响效果.方法在某三级甲等专科医院将工作≥5年的护士238名按便利抽样法随机分为对照组122名和观察组116名,培训内容:对照组参加院内常规的4项业务课学习,观察组参加心灵成长课程的培训,为专家授课加互动式讨论.培训方式均为院内短期集中授课,一周一次,一次时间为120分钟,连续2周.在培训前后通过职业倦怠、工作压力源和工作满意度问卷调查,评价培训效果.结果 观察组护士的职业倦怠中情感耗竭、去人格化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个人成就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工作压力得分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工作满意度得分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心灵成长课程的培训,可以有效缓解护士的职业倦怠感,减轻工作压力,提升工作满意度水平.  相似文献   

16.
新兵心理因素与过劳性损伤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基础训练期间新后兵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与训练伤的关系。方法:应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驻陕某部参加1998年度基础训练的新兵进行测试。结果:新兵的躯体化、焦虑、精神病性因子分显著高于青年组常模(P<0.05)。城乡两组新兵比较,躯体化因子分城市兵高于农村兵,其余因子分比较接近。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新兵躯体化,偏执及部分明显高于初中以下文化程度者(P<0.05)。过劳性损伤组的躯体化、抑郁、恐怖因子分和部分显著高于未受伤组(P<0.05)。有不同程度心理问题者过劳性损伤发生率(30.8%)高于无心理问题者过劳性损伤发生率(20.9%)。两组差异显著(P<0.05)。RR=1.69(95%CI=1.02-2.81)。结论:新兵入伍后,应加强心理卫生教育,普及 心理知识,注意战士心理素质的培养,使其在军事训练的同时心理素质也得到培养和提高,能够很快适应部队生活, 减少训练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入伍新兵集训期心理健康状况及与人口学因素和人格因素的关系,为科学制定心理训练和选拔方案提供依据。方法整群抽取2012年入伍新兵1436名,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16PF)以团体形式施测,结果与国人、军人常模进行比较,并分析焦虑、抑郁水平与16种人格因素的相关性。结果 (1)抽样新兵SAS得分显著高于全国常模(P0.01),SDS得分显著低于全国常模(P0.01);10.4%的新兵有焦虑症状,15.4%有抑郁症状,6.9%的新兵焦虑合并抑郁。(2)不同学历新兵焦虑、抑郁得分差异有显著性(P0.01);独生子女焦虑得分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P0.01)。(3)与全国军人常模比较,抽样新兵16种个性因子得分差异均有显著性。(4)稳定性、有恒性、敢为性和自律性与焦虑、抑郁得分均呈中度负相关(r为-0.545~-0.403;-0.562~-0.385,P0.01)。忧虑性和紧张性与焦虑、抑郁得分均呈中度正相关(r为0.493~0.501;0.493~0.503,P0.01)。结论抽样新兵心理状况较好,集训期心理健康水平与学历、是否独生子女及人格特质中稳定性、有恒性、敢为性、忧虑性、自律性和紧张性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农村学龄儿童预防性侵犯知识状况,为开展农村学龄儿童预防性侵犯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随机整群抽取湖北省某农村地区1所小学的六年级、2所乡镇初中学校的初一和初二年级、1所城镇高中的高一和高二年级,共1 252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收集学龄儿童对性侵犯知识的了解,并对资料进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学龄儿童性侵犯有关认知正确率后三位是被性侵的儿童在事件中没错(54.6%)、同性会对儿童性侵犯(54.2%)、女性会对儿童进行性侵犯(51.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男、非独生、非住校、看护人文化程度为初中及以下、家庭适应性得分低、10~12岁年龄段和13~16岁年龄段为危险因素(均有P<0.05)。结论 农村学龄儿童缺少预防性侵犯知识。应重视学龄儿童性侵犯教育,尤其关注农村留守儿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