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肝移植前后凝血功能指标的变化规律及其意义。方法观察32例终末期肝病患者在行肝移植术肝移植术前、无肝前期、无肝期、新肝期、术后24h、48h及72h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及D-二聚体的变化。结果32例肝移植患者PT、APTT值在术前已升高,术后先上升,新肝期达到高峰,然后逐渐下降,术后48h基本恢复正常;FIB值在无肝前期开始下降,新肝期FIB值最低,术后24h基本恢复至术前水平,以后逐渐上升,术后72h明显高于术前;D-二聚体在无肝前期开始升高,至新肝期达到峰值,以后逐渐下降。结论对于肝移植,术中应对凝血功能进行适时监测与调控,且新肝期凝血机制易出现异常,应加强凝血指标监测。  相似文献   

2.
罗辉遇  谢长江  古英明  陈飞鹏 《中国全科医学》2010,13(15):1635-1636,1641
目的 研究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患者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滤(CVVH)过程中凝血功能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6月-2008年6月我院ICU科收治的27例MODS患者CVVH过程中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的变化.结果 MODS患者PT、APTT明显长于正常对照组(P<0.05),FIB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及治疗后12、48 h患者总体PT、APTT、FIB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稀释组患者治疗前PT和治疗后12 h APTT较后稀释组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指标在对应时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死亡组APTT在治疗后48 h较生存组明显延长(P<0.05).结论 出血倾向和易栓状态通常存在于MODS患者中;CVVH不加重患者凝血功能的紊乱;治疗后48 h的APTT水平可作为判断MODS患者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凝血四项联合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抗凝血酶3(AT-3)、D-二聚体(D-D)水平监测在重症创伤伴凝血功能异常患者预后评估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7年11月郏县人民医院收治的35例重症创伤伴凝血功能异常患者为观察组,纳入重症创伤不伴凝血功能异常患者29例为对照组。对比两组伤后1周存活率、伤后6个月生活质量优良率、FDP、AT-3、D-D及治疗前30 min和治疗后24 h凝血四项水平变化,包括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凝结时间(TT)和血浆纤维蛋白原(FIB)。结果治疗前30 min观察组患者PT、TT、APTT、FDP、AT-3、D-D水平高于对照组,FIB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24 h观察组患者PT、TT、APTT、FDP高于对照组,FIB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伤后1周存活率和6个月生活质量优良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凝血四项联合FDP、AT-3、D-D水平监测可全面反映重症创伤伴创伤性凝血功能异常患者病情,对治疗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清热凉血解毒法对五步蛇咬伤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五步蛇咬伤患者69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6例、治疗组3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案,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犀角地黄汤和五味消毒饮.观察2组患者入院后12、24、36、48 h的血小板(PLT)、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纤维蛋白原(FIB)变化情况.结果 入院后12h时比较PLT、TT、PT、APTT以及FIB皆未见有显著性差异.但至24 h时,治疗组的PLT、TT、APTT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36 h时2组的TT和APTT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48 h时2组患者的凝血功能都基本恢复了正常水平.治疗组PLT从12h到24 h时点上升趋势较对照组明显,但2组患者FIB的变化趋势相近.治疗组24 h以及36 h时点TT和APTT较对照组下降趋势更为明显.2组患者PT的变化趋势并未表现出显著的差异.结论 清热凉血解毒法有助于促进五步蛇咬伤患者凝血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5.
大承气汤对脓毒症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承气汤对脓毒症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4例无凝血功能障碍的脓毒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综合治疗,治疗组加用大承气汤鼻饲。分别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3和7天的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g)和血小板(PLT)计数。[结果]两组治疗后PT、TT、APTT均延长,Fg和PLT下降;但治疗组治疗后第7天PT、TT、APTT较对照组短,Fg和PLT较对照组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大承气汤对脓毒症患者的凝血功能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赵卫兵  李军 《海南医学》2013,24(12):1737-1739
目的观察去氨加压素(DDAVP)对心脏病患者心脏手术体外循环中凝血功能以及出血的影响。方法选取217例行各类心脏手术需行体外循环患者进行临床分组观察,观察组109例手术过程中使用DDAVP,对照组108例未使用DDAVP。观察两组患者用药前后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以及纤维蛋白原(FIB)水平的变化,并对术后24h内出血量进行统计。结果观察组在用药后1hAPTT明显较对照组缩短(P<0.01),PT、FIB水平在手术后1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h出血量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DDAVP能够有效改善体外循环患者的凝血功能,减少术后出血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凝血功能指标变化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疾病转归的关联性.方法 选取郯城县第一人民医院2018年6月—2020年3月重型颅脑损伤患者81例为观察组,同期健康体检者80例为对照组,比较观察组伤后4 h、24 h、72 h与对照组凝血功能[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凝血酶原时间(PT)、D...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注射用血凝酶对髋关节置换术低分子肝素抗凝患者术中出血量及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161例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分为观察组(83例)及对照组(78例),对照组术前予低分子肝素处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注射用血凝酶处理。术后对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24 h引流量,术后24 h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纤维蛋白原(Fib),术后24 h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及术后24h引流量值均低于对照组(均<0.05)。两组术后24h RBC、Hb、Fib、APTT及P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0.05)。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中使用注射用血凝酶不受低分子肝素的抑制,且安全有效,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胃癌根治手术(D2,D3)对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以及术前应用立止血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40例胃癌根治手术患者随机分为立止血及对照二组.术前5 min分组静注立止血2 kU或生理盐水5 ml.分别于给药前、给药后30 min和1 h及术毕抽取静脉血,检测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结果:对照组给药后30 min、1 h及术毕,PT、APTT均延长,与术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立止血组术中PT、APTT延长,但与术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毕PT、APTT延长,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胃癌根治术前静注立止血2 ku可使术中凝血时间趋于正常,从而减少术中渗血,而对术后凝血时间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0.
王浩渊  赵擎宇 《热带医学杂志》2008,8(2):101-103,124
目的 在局部晚期肝癌肝移植患者中,观察癌栓患者和无癌栓患者围手术期凝血功能的变化.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2003年9月至2007年1月行肝移植的局部晚期肝癌患者31例.根据有无癌栓分为两组,比较两组患者移植前、术中无肝期、术后3 d内的血小板(platelet,PET)计数、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和血浆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等凝血指标的测定结果,分析凝血功能的变化.结果 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PT、APTT和TT升高以及Fib和PLT降低以无肝期最为显著(P<0.01),术后患者延长的PT、APTY、TT和升高INR逐渐回落,降低的Fib和PLT恢复较慢.组间比较,术前癌栓组患者Fib和PLT低于无癌栓组(P<0.05).术中无肝期及术后第1天,癌栓组患者PT、APTT和TT升高以及Fib和PLT降低程度都高于无癌栓组患者,围手术期癌栓组凝血物质的使用量多于无癌栓组.结论 癌栓患者和无癌栓患者肝移植围手术期凝血功能变化趋势大致相同;癌栓患者围手术期低凝的因素较多,低凝状态在术中及术后1~2 d表现更为突出,此类患者对凝血物质的需求较大,要注意补给.  相似文献   

11.
6种凝血指标在肝移植术中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动态观察异体原位肝脏移植术前、中、后凝血机制6项指标,了解围手术期凝血状态.方法:在61例异体原位肝脏移植患者于手术前期、术中无肝前期、无肝期40分钟、新肝期30分钟、新肝期90分钟和术后,检测凝血酶原(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bg)、D-2聚体(D-D)、血小板数(Plt)的变化.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术前PT、APTT值高于正常,Fbg、Plt、TT、D-D值接近正常.术后2周内6项凝血指标均超高于正常.新肝期PT和APTT值高于无肝期,新肝90分钟时高于新肝30分钟.术后约5~15天PT、APTT、Fbg和血小板恢复正常.结论:围肝移植术期中,新肝期凝血机制异常显著,术后2周内应加强凝血指标监测.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成人经典原位肝移植术中应用不同剂量乌司他丁对凝血和纤溶系统的影响。方法 80例拟行原位肝移植的重度肝硬化患者随机分成四组:乌司他丁1、2、3组(U1、U2、U3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20例。在术始分别给予U1、U2、U3组乌司他丁1×104、2×104、4×104U/kg持续泵入;C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于术前(T0)、无肝前期60 min(T1)、无肝期20 min(T2)、新肝期20 min(T3)、关腹前30 min(T4)静脉采血,常规实验室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激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计数(PLT)、D-二聚体(D-Dimer),同时用Sonoclot凝血及血小板功能分析仪测定激活全血凝固时间(ACT)、凝血速率(CR)及血小板功能(PF)变化,并记录整个术程出血量、输注悬浮红细胞以及新鲜冰冻血浆量。结果与C组相比,U1组的凝血指标、失血输血量未见显著差别(P>0.05);而U2组的APTT、FIB、D-Dimer、ACT、PF等已经出现了变化的趋势,虽然除T4的FIB外其余指标与C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其综合作用的结果是显著地减少了术中失血量和输注血液制品量(P<0.05);U3组作用更为明显,APTT、FIB、D-Dimer、ACT、PF等指标在无肝期和新肝期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进一步减少了术中失血量和输注血液制品量(P<0.01)。结论乌司他丁呈剂量依赖性改善肝移植无肝期和新肝期的凝血状况,并减少术中失血输血量,其机制主要是抑制纤溶亢进和保护血小板功能,并可能参与维持促凝抑凝的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肝移植术中使用乌司他丁对改善凝血功能和抑制新肝再灌注后纤溶亢进的作用。方法将40例拟行肝移植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乌司他丁组(试验组,n=20)和安慰剂组(对照组,n=20)。于麻醉诱导、无肝期(门静脉阻断10 min)、门静脉开放5 min和60 min以及手术结束时分别测定血小板、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TT)和纤维蛋白原(Fg);血栓弹力图(TEG)监测,记录凝血指数(CI)值;记录术中失血量和红细胞、新鲜冰冻血浆和冷沉淀输注量。结果门静脉开放5 min后,试验组中CI<0.8的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4vs14)(P<0.05);试验组患者的失血量、红细胞输注量和新鲜冰冻血浆输注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乌司他丁能抑制新肝再灌注后的纤溶系统亢进活性,并能减少术中出血和输血。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术中应用乌司他丁是否能减少重型肝炎患者肝移植术后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生.方法 31例术前血肌酐、尿素氮正常的重型肝炎患者行改良背驮式原位肝移植术,均未采用体外静脉-静脉转流.数字随机法分为2组:乌司他丁组(U组,n=15例)和对照组(C组,n=16例),分别于术前、术后24 h分别抽取桡动脉血测定β_2-微球蛋白(β_2-MG)值、肌酐、尿素氮及留取新鲜尿液测定尿β_2-MG值,记录两组患者术后肝移植相关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生率以及术后转归等情况.结果术后24 h乌司他丁组有4例而对照组有10例发生肝移植相关性肾衰(P<0.05).术后24 h发生的急性肾功能衰竭(ARF)的患者乌司他丁组4例均不需要血透治疗,治愈出院;而对照组ARF有4例需要进行血透,2例死亡,3例病情未愈但自动出院,5例治愈出院;两组术后24 h血、尿β_2MG、肌酐、尿素氮均较术前明显增高(分别为P<0.05和P<0.01),两组间比较,对照组术后24 h血、尿β_2MG、尿素氮值均明显高于乌司他丁组(分别为P<0.05和P<0.01).结论 术中应用乌司他丁对重型肝炎患者肝移植围术期的肾功能具有保护作用,能减少肝移植相关性肾衰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肝癌患者肝移植围手术期血气分析、凝血指标动态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分析26例肝癌患者肝移植围手术期动脉血中酸碱度(pH)、二氧化碳分压(PaCO2)、血氧分压(PaO2)、实际剩余碱(BE)、实际碳酸氢根(HCO3-)、血氧饱和度(O2sa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活动度(AT)及纤维蛋白原(FG)等血气分析指标和凝血指标。结果术中PT、APTT逐渐延长,pH、AT逐渐降低,新肝期达高峰,术后72h后恢复正常,与术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肝移植围手术期血气分析、凝血抗凝血动态检测对于维持血液内环境平稳,正确分析患者术中及术后抗凝血指标及时调整酸碱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背驮式肝移植术中凝血功能变化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陶国才  易斌  温荟琳  鲁开智  毕敏 《重庆医学》2002,31(10):919-920
目的 研究55例背驮式肝移植术中凝血功能变化与监测手段。方法 55例背驮式式肝移植病例,在术前、切皮后0.5h、无肝期0.5h、吻合血管开放前15min、开放后10min,术毕抽血检测血栓弹性描记图(thrombelastography,TEG)和凝血三项(PT、APTT、Fg)。结果 术前处在轻度的低凝状态(总凝血指数-3.318),吻合血管开放前一直保持相对的稳定;开放后呈现明显的低凝状态(总凝血指数-7.707),一直持续到手术结束。在开放后有9例患者出现纤溶状态。结论 背驮式肝移植手术在开放前凝血功能较稳定,开放后呈现明显的低凝状态,有时出现纤溶状态,需要及时纠正。  相似文献   

17.
曹英浩  池萍 《北京医学》2010,32(3):204-206
目的观察肝移植术中常规凝血检测和血栓弹性图对凝血机能调控的相关性分析。方法26例终末期肝病患者在静吸复合全身麻醉下行肝移植术。分别于麻醉后60min,无肝期30min,新肝期后30min经中心静脉采血测定常规凝血检测指标:PT,APTT,INR,PLT计数,FIB,TEG指标测定:R,K,a,MA。结果无肝期30min与麻醉后60min相比,常规凝血检测及TEG指标差异无显著性,而新肝期常规凝血检测和TEG指标均变化明显。常规凝血检测PT、APTT、INR从无肝期至新肝期逐渐延长。麻醉后60minPT、APTT、INR分别为(18.98±3.27)min、(64.02±22.48)min、2.97±3.97;新肝期PT、APTT、INR分别为(30.00±7.34)min、(94.59±24.26)min、4.94±2.60,两者延长有显著性差异[P﹤0.05(R);P﹤0.01(PT、APTT)],而PLT及FIB变化无显著性差异。TEG中仅R值在新肝期(7.80±3.49)与麻醉后(6.15±2.61)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他指标变化不显著。PT和K呈正相关(r=0.476,P﹤0.05),MA和FIB、PLT呈正相关(r=0.465,0.396,P﹤0.05)。结论肝移植术中新肝期前后凝血变化明显,TEG指标与传统的凝血指标具有一致性而且TEG监测快速、简单且能动态地反应凝血全过程,对临床治疗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巴曲抗栓酶与肝素治疗急性心梗过程中对凝血及纤溶指标的影响。方法:48例急性心梗患随机分成2组,巴曲抗栓酶组25例(男20例,女5例)用巴曲抗栓酶10BU加入5%葡萄糖液250ML稀释后于2小时内点完。对照组23例(男19例,女4例)用肝素钙10000U加入5%葡萄糖液500ML中以12-16滴/分的速度静点。每天1次,疗程3天。每天用药前及用药后4小时抽血查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激活的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活化凝血时间(ACT)及纤维蛋白原(FIB)。结果:巴曲抗栓酶组显降低FIB,对PLT、PT、APTT及ACT影响不大。肝素组显延长PT、APTT及ACT,对FIB影响不明显。结论:巴曲抗栓酶能显降低FIB,使用方便、安全,有强大的抗凝作用,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手术对腹部肿瘤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检测63例腹部肿瘤患者手术前后血浆血小板(PLT)计数、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和D-二聚体(D-D),并比较手术前后各项指标的差异。结果与术前比较,术后血浆PLT降低(P<0.05),PT、TT、APTT缩短(P<0.05),FIB、D-D明显增高(P<0.01)。结论腹部肿瘤患者手术可增加血栓或出血风险,应在手术期间及时采取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20.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the Fuzheng Huayu Tablet (扶正化瘀片, FZHYT), which is used to reinforce qi and resolve stasis in patients with posthepatitic cirrhosis (PHC). Methods: A multicenter, randomiz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was conducted in 180 patients with PHC. The patients were randomly assigned using random numbers to a treatment group treated with FZHYT and a placebo group; the treatment course was 6 months for both groups. Overall response, adverse events (AEs), and the 2-year survival rate were assessed after treatment. Evaluations were made on changes in liver function, liver fibrosis, coagulation, hemodynamics, degrees of esophagogastric varices, ascites, quality of life (QOL), and scores of main symptoms. Results: The overall respons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treatment group than the placebo group (86.7% vs. 62.2%, P<0.01). Patients in both groups had signi?cant improvements in liver function [total bilirubin (TBIL), albumin (ALB)], liver fibrosis [hyaluronic acid (HA), type Ⅳ collagen (CⅣ)], coagulation [prothrombin time (PT), 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 (APTT), fibrinogen (FIB), and thrombin time (TT)], hemodynamics portal venous flow (PVF), and splenic vein flow (SVF) after treatment. Between-group comparisons showed that compared with the placebo group patients in the treatment group achieved significantly greater improvements in TBIL, ALB, HA, C Ⅳ, PT, APTT, PVF, SVF, time to ascites resolution, 2-year survival, QOL, and symptom scores (P<0.05 or P<0.01).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AEs during the treatment. Conclusions: FZHYT is effective and safe for the treatment of hepatic cirrhosis as it is associated with improved liver function, liver ?brosis, coagulation, portal hypertension state, QOL, 2-year survival rate, and fewer A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