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1 毫秒
1.
目的比较直接前路与后外侧入路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移位性股骨颈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我科诊治的老年单侧移位性股骨颈骨折患者73例,其中采用直接前路36例(直接前路组),后外侧入路37例(后外侧入路组),分析其手术用时、切口长短及愈合时间、手术出血及伤口引流量、下床时间及住院天数,术后3天、7天疼痛视觉评分(VAS),术前、术后1、3、6、9、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髋关节Harris评分,术后脱位发生率及其他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欧洲生活质量评分(EQ-5D评分)评价末次随访时患者健康生活质量。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17个月,平均13.6个月。直接前路组的手术用时、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小于后外侧入路组(P0.05),两组下地行走时间、伤口愈合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直接前路组术后3天、7天疼痛视觉评分优于后外侧入路组;术后1月、3月、6月直接前路组Harris评分高于对照组,术后9、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两组Harris评分基本接近。两组患者术后末次随访时健康生活质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直接前路组1例患者出现伤口局部红肿,后外侧入路组1例患者出现假体脱位,1例出现切口周缘麻木,两组患者无肺栓塞、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并发症。结论直接前路和后外侧入路均能有利于髋关节运动功能的恢复,早期临床疗效较好。直接前路手术创伤小,出血少,假体脱位发生率低,术后早期疗效好等优势,但直接前路手术对术者的手术技术要求较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前外侧肌间隙入路微创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HR)的临床疗效及优缺点。方法自2009年1月~2011年10月52例病人采用前外侧微创入路行THR,对本组患者在手术时间、出血量、切口长度、围手术期并发症、髋臼杯外展角、前倾角、术后Harris评分及影像学评价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手术时间平均85分钟,术中平均出血量220ml。影像学评价51病例假体位置可,1例髋臼前倾角偏大,术后2天脱位后行翻修术。术后1、3、6月Harris评分平均85.1、87.2、90.8分。结论前外侧微创入路具有单一切口能完成髋臼和股骨假体安装,创伤少,真正肌间隙入路,术后早期功能恢复快等优点,但有一定的适应症,需要熟练的手术操作技术和较长的学习曲线。  相似文献   

3.
目的 本研究旨在比较直接前入路(direct anterior approach,DAA)和微创后外侧入路(posterolateral piriformis-sparing approach,Mis-PLA)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的疗效。 方法 44例高龄单侧股骨颈骨折患者按照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入路随机分为DAA组(n =22)和Mis-PLA组(n =22)。2组均完成术后2年随访调查,比较2组患者手术情况、术后早期疼痛及并发症情况、术后早期坐位的能力、弃拐独立行走的时间、术后6周及2年患者功能活动Harris评分及术后2年死亡率。 结果 (1)与Mis-PLA组相比,DAA组患者手术时间较长,术后72 h患肺炎的人数较少,术后24 h VAS评分减低,术后患者可坐位1 h的时间及弃拐独立行走的时间较早(P<0.05)。(2)术后6周,DAA组在穿袜系鞋带及坐椅子方面Harris评分优于Mis-PLA组(P<0.05),两组上楼梯方面Harri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2年,两组患者在功能活动Harris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3)术后随访2年,2组患者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DAA入路股骨头置换术在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中,可以较Mis-PLA入路更有效地降低术后长期卧床的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减轻患者术后疼痛,更早更快地改善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平卧位下改良前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技术要点以及疗效。 方法 2013 年8月- 2016 年8 月采用平卧位下改良前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321例,男170例,女151例,年龄在46~84岁,平均76岁,记录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下地时间、术后3月跛行率及Trendelenburg 征阳性率、并发症,随访髋关节Harris 评分。 结果 切口长度平均为8.4cm(7.0~10.0)cm,术中出血量平均165ml(110~300)ml,手术时间平均40 min(30~50)min,术后平均下地行走时间为2.5d(2~5 d),术后3个月跛行率及Trendelenburg 征阳性率3%,未出现脱位、假体位置不良情况,随访时间最短3月,最长达3年,平均Harris 评分达94.5 分。 结论 平卧位下改良前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疗效确切,创伤小、恢复快、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不同入路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合并阿尔茨海默病(AD)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78例老年股骨颈骨折合并AD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入路的不同将患者分为2组,直接前方入路(DAA)组42例,后外侧入路(PA)组36例。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术后恢复指标,通过X射线片计算2组患者的髋关节脱位率、下肢长度差值,比较2组患者手术前后髋关节功能的Harris评分、Charnley评分、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 DAA组的切口长度短于PA组,术中出血量少于PA组,住院时间短于P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DAA组的首次下地时间、首次直腿抬高时间和弃拐独立行走时间均短于PA组(P 0. 05)。PA组的髋关节脱位率、下肢长度差值均高/大于DAA组(P 0. 05)。2组患者术后1个月及3个月的Harris评分、Charnley评分、VAS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 DAA组术后1个月的Harris评分和Charnley评分均高于PA组(P 0. 05); 2组术后3个月的Harris评分、Charnley评分、VAS评分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2组并发症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对于老年股骨颈骨折合并AD患者,采用DAA和PA进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均能够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安全性均较高,但DAA可减少术中损伤,患者术后早期恢复快,术后髋关节脱位率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关节囊及外旋肌群修补在后外侧入路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中的临床意义和手术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1月~2011年8月后外侧入路初次THA术患者186例,根据术中是否修补关节囊及外旋肌群将患者分为两组:A组90例,"T"形切开关节囊,术毕将关节囊及外旋肌群原位缝合于大转子后方;B组96例,切除后关节囊,术毕未行外旋肌群修补。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引流量、术后首次下地时间、感染、早期脱位率、Harris评分进行比较。结果随访12~42个月(平均27.5±7.8个月),其中A组随访(27.2±7.9)个月,B组随访(27.9±7.8)个月。手术时间、感染率、术后Harris评分无明显差异,余各项指标A组均优于B组。结论后外侧入路THA术中关节囊及外旋肌群修补,创伤小,出血少,有利于增加髋关节的稳定性,有效的降低早期脱位率。  相似文献   

7.
文题释义:SuperPATH:即为supercapsular percutaneously assisted total hip arthroplasty的简称,上方关节囊经皮辅助全髋关节置换技术。该入路具有不切断外旋肌群并保留髋关节囊的特点,有利于患者术后早期下地活动,相对于其他手术入路,出现髋关节脱位的风险明显降低。 全髋关节置换:是采用人工髋关节替代自身髋关节,适用于终末期髋关节骨性关节炎和老年股骨颈骨折等,手术方法是切除自身的股骨头和股骨颈,将金属关节假体置入股骨近端和髋臼侧,使之替代人体髋关节进行活动。 背景:近年来全髋关节置换出现多种微创入路,其中CHOW等于2010年提出Superpath入路。该入路具有不切断外旋肌群并保留髋关节囊的特点,有利于患者术后早期下地活动,相对于其他手术入路,出现髋关节脱位的风险明显降低。 目的:对比分析SuperPATH入路与传统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近期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8月至2019年3月成都大学附属医院骨科治疗的72例65岁以上股骨颈骨折行全髋关节置换的患者,依据患者意愿分组,其中30例采用SuperPATH入路,42例采用传统后外侧入路。记录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第4天血红蛋白下降值及开始负重活动时间,于术后第1,2周及第3个月分别采用Harris评分评价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与结论:①所有患者均获得满意随访,随访时间3-6个月;②术后第2周所有患者均顺利出院,期间均无深静脉血栓形成、坐骨神经损伤、假体周围骨折、假体松动及假体周围感染等并发症发生,其中传统后外侧入路组有2例患者出现髋关节后脱位,均急诊在全麻下行手法牵引复位;③与对照组相比,SuperPATH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更长,术后第4天血红蛋白下降值减小,开始负重活动时间较早,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 0.01);但2组术中失血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④SuperPATH组术后第1,2周 Harri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 0.01);术后第3个月2组Harris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⑤提示与后外侧入路相比,SuperPATH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治疗股骨颈骨折为微创手术,可有效减少手术创伤并加快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减轻术后髋关节疼痛不适,降低髋关节脱位发生率;但由于手术难度大,学习曲线长,手术时间明显延长,导致术中出血量并无明显减少,由经验丰富的关节外科医生施行手术可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ORCID: 0000-0002-9280-8802(胡正霞)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改良小切口肌间隙入路双侧固定单侧减压TILF手术解剖学特点,及分析与传统术式对比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2月至2016年12月,应用改良小切口肌间隙入路双侧固定单侧减压TILF手术治疗单节段下腰椎病变患者30例(改良组)。传统术式组30例(传统组)。研究改良组TILF手术解剖学特点,比较两组病例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2周VAS疼痛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 结果 改良组采用双侧小切口,一侧通过Wiltse间隙入路单纯置钉固定,一侧通过改良肌间隙入路(多裂肌偏中心处间隙)置钉,减压,椎间融合固定。改良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均小于传统组(P<0.05);两组术前VAS 评分与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改良组术后VAS 评分小于传统组(P<0.05);两组术后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 与传统术式相比,改良组TLIF术通过肌间隙入路更适应人体解剖学特性,手术视野佳,手术操作更容易。同时改良组还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和术后引流少、术后疼痛轻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改良前外侧入路与传统后外侧入路对髋臼假体放置角度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69例,根据手术时入路方式将患者分为改良前外侧入路组32例(前外组)、传统后外侧入路组37例(后外组),两组患者术前资料具有可比性。术中用Murray法,以X线透视测量髋臼假体的前倾角、外展角及髋关节中立位的最大屈曲角和后伸角,观察脱位情况,分析Harris评分。结果前外组髋臼假体放置前倾角8~20°,外展角30~40°;后外组髋臼假体放置前倾角15~30°,外展角35~45°。前外组髋关节最大屈曲角为(110±10)°,后外组(100±9)°;髋关节最大后伸角前外组(15±3)°,后外组(24±4)°,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术后前外组与后外组患者髋关节脱位率分别为3.1%、18.9%,两组患者比较有显著差异(0.05);术后两组患者Harris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0.05)。结论前外组和后外组在术中对髋臼假体放置角度有影响,前外侧组前倾角和后伸角较小,且前外组可显著降低髋关节脱位率,但这种角度差异对疗效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直接前方入路与后外侧入路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合并帕金森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32例老年股骨颈骨折合并帕金森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入路不同将患者后外侧入路组(64例)和直接前方入路组(68例)。术后随访12个月,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开始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Harris评分、髋部骨折功能恢复量表(FRS)评分、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及并发症。术后1 d,比较2组患者髋臼外展角、髋臼前倾角和股骨假体位置。结果直接前方入路组手术时间长于后外侧入路组(P 0. 05),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开始负重时间短/少于后外侧入路组(P 0. 05)。2组术后Harris评分、FRS评分均逐渐增高(P 0. 05),VAS评分降低(P 0. 05);直接前方入路组术后1个月、6个月、12个月Harris评分、FRS评分均高于后外侧入路组(P 0. 05),VAS评分低于后外侧入路组(P 0. 05)。2组术后髋臼外展角、髋臼前倾角、股骨假体居中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直接前方入路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后外侧入路组(P 0. 05)。结论 相比于后外侧入路,直接前方入路创伤小,患者疼痛少,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发生率低,是老年股骨颈骨折合并帕金森病患者髋关节置换术较为理想的入路方式。  相似文献   

11.
后侧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比后侧小切口和传统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早期疗效。方法60岁以上新鲜移位的股骨颈骨折老年患者50例,随机分成2组:小切口组25例,经后侧小切口行全髋关节置换术;传统组25例,经传统后外侧入路。对两组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下地行走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术后一周疼痛、术后6个月Harris评分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小切口组出血量(215.12±41.51ml)较传统组(320.23±51.42ml)明显减少(P〈0.05);术后疼痛评分为28.31±4.31分,较传统组(术后疼痛评分为45.38±6.45分)疼痛程度减轻,持续时间缩短;术后下地练习行走时间(9.42±2.03d)明显早于传统组(18.31±1.08d)(P〈0.05);无围手术期死亡及静脉血栓形成。结论后侧小切口微创全髋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创伤小,围手术期出血少,切口小且不影响假体位置,术后可早期进行功能锻炼,比传统髋关节置换术式具有更优越的早期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改良微创SuperCap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早期临床疗效和手术技巧。方法 回顾性研究。纳入2016 年 9月- 2019年9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单侧股骨颈骨折患者19例(19髋),其中男3例、女16例,年龄65~90(76.32±7.50)岁。患者均采用改良微创SuperCap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术中使用生物型股骨柄与双极股骨头。观察患者围术期一般情况、关节功能稳定性、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60.72±6.03)min,切口长度(8.80±0.87)cm,术中出血量(177.22±37.83)mL。术后第1、5天血红蛋白分别为(105.40±14.64)g/L、(99.87±12.93)g/L,VAS分别为(4.03±1.43)、(2.06±1.93)分;术后第1、5天的血红蛋白水平、VAS均低于手术前,手术后第5天的血红蛋白水平、VAS均低于术后第1天,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19例患者术后均随访3个月。随访期间患者术侧髋关节活动度正常并稳定,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切口感染,无假体周围骨折、脱位等并发症;术后3个月复查骨盆前后位X线片,见股骨柄假体位于中立位,未见股骨柄下沉及髋关节假体脱位。结论 改良微创SuperCap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尤其是伴有神经系统基础疾病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具有切口小、损伤轻、可以使用常规髋关节生物型假体、完整保留髋关节囊、髋关节稳定性好、术后快速康复等优点,适合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保留肌-关节囊组织瓣的改良后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Garden Ⅳ型股骨颈骨折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 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选取2017年10月—2018年10月山东省文登整骨医院老年Garden Ⅳ型股骨颈骨折患者60例,其中男33例、女27例,年龄60~75岁。随机分为常规组和改良组,每组30例。常规组行传统后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改良组行保留肌-关节囊组织瓣的改良后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记录并对比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第2天行患髋正侧位 X线摄片,测量髋关节假体髋臼外展角、前倾角。术后1、3、12个月采用 Harris 髋关节功能评分评价髋关节功能,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髋关节疼痛。术后12个月采用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估患者生活质量。结果 两组患者性别构成、年龄、手术侧别、致伤原因以及受伤至手术时间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改良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分别为(42.37±4.94)min、(94.83±9.78)mL,常规组分别为(45.53±3.43)min、(107.4±14.60)mL,与常规组比较,改良组术中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882、3.792, P值均<0.05)。术后第2天复查骨盆正侧位X 线片,改良组髋臼前倾角、外展角分别为16.47°±1.74°、45.53°±1.57°,常规组分别为16.10°±1.18°、46.13°±1.11°,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常规组术中发生股骨大转子骨折1例,术后发生髋关节脱位1例、深静脉血栓形成 1例;改良组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1例、坐骨神经麻痹(踝背伸无力)1例:两组患者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 12~15个月。改良组患者术后1、3、12个月的髋关节功能 Harris 评分分别为(81.80±2.87)、(90.00±2.00)、(96.23±0.82)分,高于常规组的(79.40±1.96)、(87.67±1.67)、(93.67±1.18)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784、4.908、9.771,P值均<0.01)。术后1、3、12个月,两组V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改良组术后12个月SF-36量表中生理机能、生理职能评分分别为(93.43±0.89)、(77.83±0.91)分,高于常规组的(91.43±1.40)、(74.90±1.47)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261、8.837,P值均<0.05),其余项目评分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与常规后侧入路相比,采用保留肌-关节囊组织瓣的改良后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Garden Ⅳ型股骨颈骨折,在准确置入假体的情况下,手术创伤更小,术后恢复更快,生活质量更高。  相似文献   

14.
文题释义:直接前入路:改良于Smith-Peterson入路及Heuter前入路,其实是一种改良的单切口Smith-Peterson入路,利用阔筋膜张肌、股直肌及缝匠肌之间的肌间隙直达髋关节,是一种真正从肌间隙进入的微创入路, 有着较好的肌肉保护、不易损伤运动神经、术后脱位率低、 康复快等先天优势。但采用直接前入路行全髋关节置换有较长的学习曲线,与传统入路相比存在术后髋关节脱位、假体松动、神经损伤等发生风险。 加速康复外科:是指采用有询证医学证据的围术期处理一系列优化措施,减少手术患者的生理及心理创伤应激,达到快速康复目的。其核心内容包括:①围术期多模式镇痛;②术后早期下床活动;③术后早期进食水;④避免或减少使用引流管等;⑤控制性输液,避免过多或过少的液体输注。其成效主要体现在:显著提高治疗效果;减少术后并发症;加速患者安全康复;显著缩短住院时间;降低整体医疗费用;减轻社会及家庭负担。 背景:后外侧入路是全髋关节置换的最常用手术入路。近年来直接前入路全髋关节置换的临床应用越来越多,并获得了良好的手术效果。 目的:比较仰卧位直接前入路与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的临床疗效。 方法:纳入2015年4月至2019年4月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拟行单侧初次全髋关节置换的患者90例,其中男35例,女55例,年龄35-70岁,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直接前入路组(n=45)和后外侧入路组(n=45)。术后随访评估髋关节Harris评分、目测类比评分、假体初始固定质量、髋臼杯安全范围。试验干预及治疗方案获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结果与结论:①90例患者均获得术后随访,随访时间3-51个月,平均14个月;直接前入路组发生2例术中股骨大转子骨折、1例股外侧皮神经损伤、4例股神经损伤、20例阔筋膜张肌损伤,后外侧入路组未发生上述并发症;②直接前入路组术后1个月的髋关节Harris评分、目测类比评分均优于后外侧入路组(P < 0.05),末次随访时两组间髋关节Harris评分、目测类比评分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③直接前入路组44髋股骨假体位于中立位,1髋处于内翻位,全部假体初始固定质量优;后外侧入路组43髋股骨假体位于中立位,2髋处于内翻位,全部假体初始固定质量优,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④直接前入路组髋臼杯位于Lewinnek安全范围的比率高于后外侧入路组(100%,82%,P < 0.05);⑤结果表明与后外侧入路相比,仰卧位直接前入路全髋关节置换能显著减轻术后疼痛、促进术后早期快速康复,获得更精准的髋臼假体角度,更有利于获得双下肢等长,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手术入路;但该技术操作有一定的技术难度,需要经历学习曲线,同时存在一些不同于其他入路的并发症。 ORCID: 0000-0002-6796-6438(李永旺)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5.
背景:高龄患者移位的股骨颈骨折可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修复,但该患者群体骨量往往不佳,采用骨水泥或生物型股骨假体一直存在争论。 目的:对比分析高龄移位型股骨颈骨折患者采用骨水泥及生物型股骨假体半髋置换的效果。 方法: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采用骨水泥型股骨假体半髋置换修复高龄移位型股骨颈骨折26髋,采用生物型股骨假体治疗同类型患者30髋。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置换后引流量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置换后采用Harris评分系统进行髋关节临床功能评价。 结果与结论:随访时间20-44个月,两组骨水泥或生物型假体置换后效果均满意,置换后12个月Harris髋关节评分优良率分别为89%和83%,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两组术中出血量及置换后引流量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但生物型假体组手术时间更短(P < 0.01)。两组患者在随访期内未出现关节松动、下沉、感染及脱位等并发症。表明对于骨量不佳的高龄移位型股骨颈骨折患者,生物型半髋置换能取得与骨水泥型半髋置换同样良好的修复效果。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55~65岁Garden Ⅲ、Ⅳ型股骨颈骨折患者手术方式选择及临床疗效差异。方法 回顾性对照研究。纳入2015年6月-2019年1月安徽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淮南市第一人民医院)手术治疗的49例55~65岁Garden Ⅲ、Ⅳ型股骨颈骨折患者,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内固定组(26例,26髋)和全髋关节置换术(THA)组(23例,23髋)。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比例、致伤因素、骨折分型等一般资料,以及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和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6个月、1年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结果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分布、骨折分型、致伤因素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手术治疗,术后均随访1年。内固定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均小于TH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两组患者术前Harris功能评分及V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组内比较结果显示,两组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6个月、1年时的髋关节Harris功能评分(F=213.582、204.577)及VAS评分(χ2=96.376、86.67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其中术后各时间点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两组间比较结果显示:THA组患者关节Harris评分在术后1周、1个月、6个月均高于内固定组,THA组患者VAS评分在术后1周、1个月、6个月均低于内固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术后1年髋关节Harris功能评分和VAS评分比较差异无均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对于55~65岁Garden Ⅲ、Ⅳ型股骨颈骨折患者,THA较之复位内固定手术并发症较低,并可获得早期快速康复,因而更加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侧卧位直接前入路(DAA)与后外侧入路(PLA)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纳入2017年4月—2018年6月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患者153例,其中男64例、女89例,年龄21~81岁,按手术入路不同分为DAA组(79例)和PLA组(74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术后住院时间、脱离助行器独立行走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率;术后第1天摄骨盆正位X线片,并应用影像归档与通信系统(PACS)进行假体角度测量,进而依据Nakata方法判断股骨假体位置(以股骨假体内翻3°~外翻3°为假体处于中心性固定),依据Pradhan方法测量髋臼外展角和前倾角(以髋臼外展角30°~50°、前倾角5°~25°为髋臼假体位置安全范围)。结果 与PLA组相比,DAA组手术时间较长[(68.61±7.15)min与(63.45±8.82)min],切口长度较短[(10.47±0.88)cm与(12.06±0.91)cm],术中出血量较少[(131.40±42.83)mL与(155.70±48.09)mL],术后住院时间较短[(3.94±0.92)d与(4.79±0.95)d],脱离助行器独立行走时间较短[(3.91±1.09)d与(6.34±1.35)d],术后1、3天疼痛VAS较低[(4.05±0.70)分与(4.38±0.75)分、(2.47±0.80)分与(2.82±0.88)分],术后1、3个月Harris评分较高[(82.46±3.82)分与(77.59±4.78)分、(89.11±3.61)分与(85.82±3.18)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DAA组术后髋臼外展角44.11°±4.61°、前倾角18.57°±3.81°,PLA组髋臼外展角43.04°±5.55°、前倾角18.27°±4.28°;髋臼杯位于安全区域比率DAA组为94.9%(75/79)、PLA组为93.2%(69/74),股骨假体位置居中率DAA组为93.6%(74/79)、PLA组为97.2%(72/74);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DAA组与PLA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7.6%(6/79)与8.1%(6/7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侧卧位DAA较PLA全髋关节置换术手术创伤更小、术后疼痛更轻、早期康复更快,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