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8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9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观察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DDH)终末期骨性关节炎患者的髋臼解剖形态特征,探讨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HR)中各型髋臼缺损发生的特点和重建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3月—2012年9月60例72髋成人DDH终末期骨性关节炎患者行THR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髋臼解剖形态特征;并以髋臼中心为同心圆,Harris窝底为深度磨削髋臼塑形后,观察髋臼缺损的特点。根据缺损大小和对髋臼假体初始稳定性的影响分别行不植骨、骨泥植骨和结构性植骨治疗。结果72髋中,20髋呈浅杯状,其中CroweI型14例、CroweⅡ型4例、CroweⅣ型2例,髋臼缺损〈10%者15髋、10%~30%者5髋;22髋呈浅盘状,其中CmweI型2例、CmweⅡ型16例、CroweⅢ型4例,髋臼缺损〈10%者2髋、10%-30%者16髋、〉30%者4髋;20髋呈贝壳状,其中CroweⅡ型5例、CroweⅢ型17例,髋臼缺损〈10%者1髋、10%-30%者5髋、〉30%者14髋;10髋呈三角状,均为CroweⅣ型,髋臼缺损〈10%者8髋、10%~50%者2髋。髋臼缺损〈10%者,髋臼假体稳定,未植骨;10%-30%者,髋臼假体较稳定,骨泥植骨;〉30%者髋臼假体不稳定,行结构性植骨后假体稳定。结论成人DDH终末期骨性关节炎的髋臼具有浅杯状、浅盘状、贝壳状和三角状4种解剖形态,这些异常解剖形态的发生除与先天性发育缺陷和后天长期的异常力学环境有关,还与股骨头脱位程度有关;在人工THR中,应根据不同形态髋臼缺损发生的特点和对髋臼假体稳定性的影响确定髋臼重建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复原髋臼窝在CroweⅢ型髋关节发育不良(DDH)精准全髋置换中的作用,以及在标准骨盆X线平片上首次采用量化评分方法评价髋关节假体安装质量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研究。纳入2014年3月—2019年4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CroweⅢ型DDH终末期骨性关节炎患者86例(92髋),其中男13例(16髋)、女73例(76髋),年龄30~64(50.3±7.2)岁,术前20例患者依据髋关节CT扫描数据3D打印髋臼模型,观察髋臼和髋臼窝的病理形态特点,并模拟手术;术中通过复原髋臼窝确定髋臼原始中心、深度、前倾角和外展角的方法安装髋臼假体。手术后1或4或12或48周拍摄标准骨盆X线平片,从髋臼假体压配、旋转中心垂直高度、旋转中心水平距离、前倾角、外展角,股骨假体压配、偏心距、中置度、双下肢长度差9项指标设计分值,其中髋臼假体压配和前倾角分值分别为15分,其余7项指标每项分值均为10分,9项指标总分100分。按照以上评分方法对本组86例(92髋)手术后骨盆平片中的假体位置进行评分,双侧置换者以正常髋关节解剖数据为参照值,单侧置换者以健侧髋关节解剖数据为参照值(前倾角以正常髋关节解剖数据为参照值)。总分≥91分为优,81~90分为良,≤80分或单项评分≤5分为差。结果 本组92髋CroweⅢ型DDH髋臼以不同程度上宽下窄近似贝壳形态呈现,其中正贝壳形29髋,顺贝壳型56髋,逆贝壳型7髋。髋臼窝因骨赘增生覆盖的程度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其中三角形68髋,封闭形13髋,裂缝形6髋,不规则形5髋。髋臼窝处以其下方骨赘增生最明显,在髋臼切迹处测得骨赘厚度(14.4±3.83)mm。本组92髋的髋臼切迹处均被增生骨赘覆盖,少见有横韧带痕迹。本组92髋骨盆X线平片影像学评分75~98 (94.15±1.94)分,其中优79髋、良8髋、差5髋,优良率94.56%(87/92);后者中,1髋旋转中心水平距离为20 mm,1髋髋臼假体外展角为53°,1髋髋臼假体前倾角为0°,1髋髋臼杯与骨床之间的透亮带在2区和3区>1 mm,1例双下肢长度差为17 mm。结论 CroweⅢ型DDH终末期骨性关节炎精准全髋关节置换术中,根据复原的髋臼窝可以确定髋臼的原始中心、髋臼深度、前倾角和外展角,参照以上解剖标志可以实现髋臼假体的精准安装;对病理变化严重的全髋置换进行量化的影像学评分有助于手术者检讨置换中的不足,进而不断提高精准置换的技术水平。  相似文献   
3.
4.
目的:探讨髋臼骨折后异位骨化的临床特点、创伤机制和预防方法。方法:1990年-2006年手术治疗髋臼骨折83例(合并颅脑损伤或脊髓损伤者已被排除),23例发生异位骨化。异位骨化分级按Brooker标准评定。根据和可能发生异位骨化的相关高危因素进行分组,并加以分析。结果:23例异位骨化经过3个月-24个月,平均12个月的随访,BrookerⅠ级15例,Ⅱ级8例。异位骨化在手术入路组之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X^2=4.744,P〈0.01)。在伤后手术时间〈3周和≥周组之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X^2=1.198,P〉0.05);在男性与妇女性组之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X^2=0.003,P〉0.05)。结论:异位骨化与手术入路和骨折损伤类型之间密切相关。与伤后手术时间和性别无明显相关性,但仍有待于进一步的随访探讨。采用消炎痛治疗异位骨化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放射法对异位骨化的治疗仍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和翻修术后异位骨化(HO)形成的影响因素、临床特点、创伤机制和预防方法.方法:我院2004年1月~2010年12月行THA及翻修术287例,其中男98例,女189例;年龄56~72岁,平均63岁.其中≤65岁140例,>65岁147例;THA 257例,翻修术30例.所有患者术后均口服阿斯匹林50 mg/d×30 d.两位骨科医师根据患者术前和术后双髋关节正、侧位X线摄片,按Brooker分级标准评定HO产生情况.按Harris评分标准评定髋关节功能.结果:本组287例均随访1 a以上,共有45例发生HO(15.68%),其中Brooker I型29例(64.44%),BrookerⅡ型14例(31.11%),BrookerⅢ型2例(4.44%),未发现BrookerⅣ型.HO发生率在男性为23.47%、女性11.64%,≤65岁10.71%、>65岁20.41%,初次THA后10.89%、翻修术后56.67%,不同性别、年龄、术式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THA及翻修术后应常规预防HO;对HO形成的高危因素如翻修手术,围手术期应尽早采取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有症状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发生率、临床特点及药物预防DVT的可行性。方法:2006年1月~2009年12月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232例,术后连续腹壁脐周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4000U/d×10d,口服阿司匹林1片/d×30d。其中13例分别于术后第3~9天先后出现术侧下肢循环障碍临床表现,结合下肢深静脉彩超或下肢深静脉造影检查,均确诊为有症状下肢DVT,并立即行取栓术治疗。结果:13例患者行取栓术后,临床症状消失,Homans征和Neuhof征转为阴性。2例患者术后伤口渗出增加,细菌培养阴性,停用低分子肝素钙后伤口渗出减少,至术后2周伤口完全愈合。出院后随访1.5个月,再次行下肢深静脉彩超或下肢深静脉造影,未发现有血栓形成。结论:术前和术后患肢发生不明原因的肿痛时,应警惕下肢DVT的存在。早期诊断DVT,早期手术,并规范应用抗凝剂,联合早期功能锻炼,可以有效的防治下肢DVT。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改良微创SuperCap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早期临床疗效和手术技巧。方法 回顾性研究。纳入2016 年 9月- 2019年9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单侧股骨颈骨折患者19例(19髋),其中男3例、女16例,年龄65~90(76.32±7.50)岁。患者均采用改良微创SuperCap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术中使用生物型股骨柄与双极股骨头。观察患者围术期一般情况、关节功能稳定性、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60.72±6.03)min,切口长度(8.80±0.87)cm,术中出血量(177.22±37.83)mL。术后第1、5天血红蛋白分别为(105.40±14.64)g/L、(99.87±12.93)g/L,VAS分别为(4.03±1.43)、(2.06±1.93)分;术后第1、5天的血红蛋白水平、VAS均低于手术前,手术后第5天的血红蛋白水平、VAS均低于术后第1天,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19例患者术后均随访3个月。随访期间患者术侧髋关节活动度正常并稳定,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切口感染,无假体周围骨折、脱位等并发症;术后3个月复查骨盆前后位X线片,见股骨柄假体位于中立位,未见股骨柄下沉及髋关节假体脱位。结论 改良微创SuperCap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尤其是伴有神经系统基础疾病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具有切口小、损伤轻、可以使用常规髋关节生物型假体、完整保留髋关节囊、髋关节稳定性好、术后快速康复等优点,适合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带旋髂深血管蒂骨膜瓣植入治疗儿童Perthes病的远期疗效。方法:对采用带旋髂深血管蒂骨膜瓣植入术治疗的49例(53髋)4~12岁Perthes病患儿远期疗效进行分析;其中Herring B型17例(19髋),B/C型21例(23髋),C型11例(11髋);术后系统随访3~16年。结果:术后Harris评分较术前明显提高(P0.01)。StulbergⅠ、Ⅱ级39髋,其中HerringB型16髋,B/C型19髋,C型4髋;StulbergⅢ级10髋,其中Herring B型3髋,B/C型3髋,C型4髋;StulbergⅣ级4髋,其中Herring B/C型1髋,C型3髋。B、B/C型术后Stulberg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B/C型与C型术后Stulberg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男37例(41髋)预后达StulbergⅠ、Ⅱ级34髋,女12例(12髋)预后达StulbergⅠ、Ⅱ级5髋。4~7岁患儿33例(37髋)预后达StulbergⅠ、Ⅱ级32髋,8~12岁患儿16例(16髋)预后达StulbergⅠ、Ⅱ级7髋。结论:带旋髂深血管蒂骨膜瓣植入治疗儿童Perthes病可取得良好远期效果。Herring外侧柱分型、患儿发病年龄和性别对Perthes病的预后评估有明确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关节软骨的损伤在骨科临床上十分常见。关节软骨主要由软骨细胞和软骨细胞外基质组成,由于关节软骨无血液供应和神经支配,软骨细胞代谢活性低,而且自我修复能力较弱,导致了关节软骨损伤的修复成为临床骨科的一大难题[1]。近年  相似文献   
10.
付正韬  周新社  王志岩 《安徽医药》2017,21(8):1368-1372
膝关节内侧副韧带(MCL)损伤是膝部最常见的韧带损伤之一.以往以保守治疗为主,但往往远期容易并发膝关节内侧松弛或不稳定.近年来有学者主张积极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各异,包括:MCL近端止点移位、解剖重建、非解剖重建及肌腱转位重建等,均取得较良好的治疗效果.该文就膝关节MCL损伤的手术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