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3例女性患者,年龄分别为29,24,47岁,均因胸闷、心悸入院,心电图检查均提示房性心动过速(简称房速)。临床表现为无休止性房速,心电图提示2例为左心房(耳)来源,1例为右房来源,三维电生理标测显示3例均为心耳起源的房速,2例为左心耳房速,1例为右心耳房速,1例通过心内射频消融成功治愈,另2例通过"内外科杂交"手术,经胸腔镜途径精确钳夹消融成功。  相似文献   

2.
<正>房性心动过速(房速)相对比较少见,而左心耳来源的房速更为少见~[1]。本文报道1例起源于左心耳的局灶性房速的临床特点及处置策略。病历资料患者,女,33岁,因"发作性心悸1年,加重3个月"入院。患者近1年来常感心悸,呈突发、突止,发作时心率明显加快,外院多次做心电图提示为室上性心动过速。近3个月来心悸呈持续性,剧烈活动时感喘气、胸闷,无胸痛、黑矇、晕厥等,先后服用  相似文献   

3.
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房速)通常发生于无结构性心脏病患者中。左心房起源的房速多起源于二尖瓣环、左心耳和肺静脉。本文报道1例罕见的起源于左下肺静脉和左心耳之间异位引流口的局灶性房速。  相似文献   

4.
1例男性患者,61岁。因房性心动过速(简称房速)入院行射频消融治疗,在房速发作时,高频电刺激左房右前壁房速终止,患者出现高迷走神经性反应,待患者症状缓解后,继续于该部位消融,消融过程中亦有迷走反应,血压、心率下降,考虑该部位系神经节分布之处消融成功。随访1~3个月,无房速再发。  相似文献   

5.
患者64岁,女性,因晕厥原因待查入院,心电图提示房性心动过速(简称房速),利用Pentary在CartoV6系统指导下行激动标测,标测后提示右房折返相关房速,高密度电压标测提示右房游离壁瘢痕,利用拖带标测并进行图像融合后精确定位折返环,放电一次即终止房速,术后未再诱发心动过速.  相似文献   

6.
射频消融治疗心房肌肌袖相关的房性心动过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房性心动过速(房速)的临床和电生理特点.方法病例为1998年1月~2001年4月在我院因房速[部分伴心房颤动(房颤)]而行心内电生理和射频消融的患者.比较不同部位起源房速的临床特点和心内激动差异.结果共19例,年龄(46.8±18)岁.尝试消融治疗16例,房速起源右房侧11例,分别为希氏束上方4例,上腔静脉、右心耳各2例,下腔静脉、冠状窦口、终末嵴各1例.起源于左房侧5例,分别为肺静脉4例,左心耳1例.消融成功13例(81%),不成功者分别为希氏束旁2例,肺静脉1例.左房起源和上腔静脉起源房速心电图aVL导联P波呈负相,不同之处是后者Ⅰ导联P波呈正相.左上肺静脉、左心耳和上腔静脉起源的房性早搏(房早)和房速冠状窦远端心房激动早于或等于冠状窦口.而右上肺静脉房早和房速的冠状窦口激动早于远端.左上肺静脉、冠状窦口和下腔静脉的房早和房速时的冠状窦口激动早于右房上部.其他起源房早和房速时的右房上激动早于冠状窦口.成功消融部位电位提前体表心电图的P波(37.6±16.6)ms.但肺静脉和上腔静脉心动过速病例中各有1例经消融隔离心动过速起源的远端而成功.虽然多数患者的心动过速起源于易形成肌袖的心房和血管交界部位,但是肺静脉起源房速[AA间期(230.8±58.O)ms]的频率显著快于其他部位者[AA间期(342.6±86.5)ms,P=0.015],且更易出现房颤(4例全部出现).成功病例随访1~30(10±10)个月,无复发.结论局灶房速好发于心房与其他结构交界的部位,可能与该部位心房肌肌袖的存在有关,常规心内电生理检查有助于初步定位房速起源部位,射频消融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7.
左心耳来源的房性心动过速非常少见,多呈持续性发作,药物疗效不佳,容易导致心动过速性心肌病。心电图表现为:Ⅰ和aVL导联P波倒置,Ⅱ、Ⅲ、aVF导联P波直立。左心耳来源的房性心动过速多为自律性增高或微折返机制,电生理检查可明确发生机制及房速的起源部位。导管消融风险较大,也可直接外科手术切除左心耳。  相似文献   

8.
患者男性,64岁,因反复心悸、胸闷2个月入院。入院心电图提示右窦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经桡动脉途径消融治疗成功,患者围手术期未发生任何血管并发症。在消融后的6个月随访中室性心律失常未再发。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本院射频消融治疗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简称房速)的消融点、方法及疗效。方法分析5年间40例行射频消融治疗的房速患者的临床资料,探究消融靶点的分布、消融术的成功率和特殊起源点的消融方法,随访复发情况。结果 1起源于右房的房速多于左房(60%vs 40%)。右房常见消融点依次为右房间隔、界嵴、三尖瓣环、冠状窦口、上腔静脉和右心耳。左房常见消融点依次为肺静脉、左房间隔和左心耳。2射频消融治疗的成功率为85%(34/40)。85%的患者在En Site 3000三维标测指引下消融。3起源于右房间隔His束旁的6例房速通过无冠窦消融成功治愈4例,另2例于His束周围低功率消融失败。结论三维标测系统指引下行射频消融治疗局灶性房速效果肯定。His束旁起源的房速可通过主动脉无冠窦内消融。  相似文献   

10.
患者男性,66岁,因“胸闷、心悸1周”入院。心电图表现为下壁导联及V1导联P波负正双向,PR间期短,提示为间隔部位起源房性心动过速,最终于左房前壁寻找到最早激动点并消融成功。  相似文献   

11.
一图解概念     
《临床心电学杂志》2008,17(4):317-317
左房房速的P波特点房性心动过速(房速)时,PR间期的长短,P波与QRS波的传导比.决定于异位房波的形成和房室结的传导功能。房速时,异位P波位于QRS波之前,通过P波的形态、电轴、时限分析.可以推测房速的起源。左房房速可以起源于左房肌或肺静脉。典型的左房房速的P波在Ⅰ导联为负向。Ⅱ、Ⅲ导联为正向,Ⅲ导联的P波振幅最高时,提示房速起源于左房上部,P波时限较宽时,说明从左房向右房的激动时间较长.激动起源靠近左房侧壁。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左房房性心动过速(房速)三维电磁导管标测系统(Carto)系统标测特点及射频消融价值.方法 9例左房房速患者,应用Carto系统标测左心房,实时重建左房三维电解剖图;根据电解剖图,判断房速类型局灶性或大折返性房速;于心房最早激动点处或折返环的关键峡部消融.结果 9例患者中共有10个房速.在冠状静脉窦(CS) 电极中、远端或近端均记录到相对提早A波;9个房速为局灶性房速,激动图显示最早激动点位于肺静脉口部(5个)、左房后壁(2个)、左心耳口部(1个)、左心耳体部(1个);1个为大折返性房速,折返经过右上肺静脉口部与卵圆窝之间关键峡部.8个局灶性房速在上述最早激动点处消融,均成功终止房速,1个左心耳体部房速消融失败;大折返性房速于关键峡部行线性消融,获成功;随访6~30个月,其中1例局灶性房速术后次日复发,再次消融成功;无并发症;成功病例手术时间为90~140 min,X线照射时间为8~16 min.结论本组结果提示,应用Carto系统标测左房房速,判断房速类型准确、快速;指导消融安全、有效,可减少X线照射时间,进一步提高消融成功率,特别是对于常规方法消融失败病例尤有帮助.  相似文献   

13.
评价射频消融 1 4例起源于肺静脉的房性早搏 (简称房早 )或房性心动过速 (简称房速 )的临床疗效。 1 4例患者因频发房早 (6例 )和房速 (8例 )而接受肺静脉消融治疗。经房间隔穿刺肺静脉造影确定肺静脉口部及近端 ,大头电极或环状电极标测左房和肺静脉 ,以心律失常的异常电活动最早起源为靶肺静脉和消融靶点 ,消融后房早消失或房速终止且不再诱发和自发为消融终点。结果 :1 4例心律失常起源于右上 (8例 )、左上 (5例 )和左下 (1例 )肺静脉近端 ,1 0例在异常电活动最早部位行局灶点消融达到手术终点 ,4例患者在靶肺静脉口部行多点电隔离消融达手术终点。随访 4~ 2 7个月 ,1例心律失常复发。结论 :射频消融治疗肺静脉口部及近端的房早和房速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射频消融已经成为房性心动过速(房速)的常规治疗手段.房速的起源点主要集中于界嵴部、三尖瓣及二尖瓣环周围、肺静脉内、冠状静脉窦口及希氏束旁区[1-5].而随着射频消融治疗的广泛开展和射频消融技术设备的不断进步,一些罕见的起源于特殊部位的房速也逐渐被人们所认识.但由于这类房速发生率低,临床资料有限,目前对其临床特征及电生理特点尚缺乏全面的认识.现将我中心自开展房速射频消融以来发现的3例起源于无冠窦旁的房速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消融过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上腔静脉起源快速心律失常的电生理特征和射频消融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上腔静脉内存在由右心房肌延伸产生的肌袖,由此产生的电活动可能导致阵发性快速房性心律失常,该研究探讨一种以往认为罕见的心律失常,即上腔静脉起源房性心律失常的电生理特点和射频消消融治疗。方法:1998年1月至今,因房性心动过速(房速)和心房颤动(房颤)而接受射频治疗共21例,其中3例源于上腔静脉,分别为1例房速,2例房颤伴房速,结果:3例患者房速时心电图的特点是PaVL呈负向,PI为正向,伴发房颤的患者,房速时频率快,临床多种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无效,3例患者的常规标测心内激动顺序为:高位右房→希氏束→冠状窦远端→冠状窦近端。1例房速采用最早激动点标测消融成功,2例房速伴房颤分别采用解剖隔离上腔静脉和电隔离上腔静脉消融成功,分别随访31,10,2.5个月无复发。结论:上腔静脉是房速和房颤的起源部位之一,药物治疗效果不满意时射频消融可望获得有效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起源于左、右心耳处的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房速)比较少见,本研究报告14例起源于左、右心耳的局灶性房速的电生理特性和射频导管消融结果。方法 14例患者年龄为12~55岁,均有反复发作心悸和心动过速的病史,11例心动过速呈无休止发作,抗心律失常药物难以控制,其中3例伴明显左心室增大。电生理检查明确局灶性房速机制,其它机制的室上性心动过速经详细的的电生理检查和心内标测排除。对14例患者均在房速时进行体表心电图分析和激动标测,在心动过速时双极和单极标测所示的最早心房激动部位处行射频导管消融。14例患者中,5例应用CARTO三维标测系统引导标测和消融;除3例患者外,其他11例患者均应用盐水灌注导管消融。结果 10例起源于右心耳的局灶性房速患者,房速时的P’波形态Ⅰ导联和Ⅱ、Ⅲ、aVF导联均为正向波,aVL导联P’波负向、正向、双向者分别是3例、3例和4例;V1导联负向波为主(7/10),V3~V6导联正向波为主(9/10),1例V1~V6导联P波全部为正向波。4例左心耳局灶性房速的P’波形态,Ⅰ和aVL导联均为负向波,Ⅱ、Ⅲ和aVF导联均为正向波,V1~V6导联均为正向波。10例右心耳起源房速均消融成功;4例左心耳起源房速2例消融成功,2例消融失败。14例均无围术期相关并发症发生。在随访期间,右心耳起源房速复发1例,经再次消融成功;其他成功消融患者在未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下无房速复发,3例左心室增大患者随访中左心室基本恢复正常。结论起源于左、右心耳局灶性房速多呈无休止特点,可导致心动过速性心肌病。经射频导管消融心耳部(尤其是右心耳)起源局灶性房速有较高的成功率、较低的复发率和较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起源于左、右心耳处的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房速)比较少见,本研究报告14例起源于左、右心耳的局灶性房速的电生理特性和射频导管消融结果。方法 14例患者年龄为12~55岁,均有反复发作心悸和心动过速的病史,11例心动过速呈无休止发作,抗心律失常药物难以控制,其中3例伴明显左心室增大。电生理检查明确局灶性房速机制,其它机制的室上性心动过速经详细的的电生理检查和心内标测排除。对14例患者均在房速时进行体表心电图分析和激动标测,在心动过速时双极和单极标测所示的最早心房激动部位处行射频导管消融。14例患者中,5例应用CARTO三维标测系统引导标测和消融;除3例患者外,其他11例患者均应用盐水灌注导管消融。结果 10例起源于右心耳的局灶性房速患者,房速时的P’波形态Ⅰ导联和Ⅱ、Ⅲ、aVF导联均为正向波,aVL导联P’波负向、正向、双向者分别是3例、3例和4例;V1导联负向波为主(7/10),V3~V6导联正向波为主(9/10),1例V1~V6导联P波全部为正向波。4例左心耳局灶性房速的P’波形态,Ⅰ和aVL导联均为负向波,Ⅱ、Ⅲ和aVF导联均为正向波,V1~V6导联均为正向波。10例右心耳起源房速均消融成功;4例左心耳起源房速2例消融成功,2例消融失败。14例均无围术期相关并发症发生。在随访期间,右心耳起源房速复发1例,经再次消融成功;其他成功消融患者在未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下无房速复发,3例左心室增大患者随访中左心室基本恢复正常。结论起源于左、右心耳局灶性房速多呈无休止特点,可导致心动过速性心肌病。经射频导管消融心耳部(尤其是右心耳)起源局灶性房速有较高的成功率、较低的复发率和较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拖带标测在房颤术后复发房速中的应用,以期在临床上提高标测及消融的成功率。方法 Carto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采用多部位拖带,测定起搏后间期(PPI)及房速周长(TCL),寻找PPI-TCL30ms的部位,明确复发房速的机制,并进行相应消融。结果 14例患者中,9例拖带标测认为大折返房速者,4例拖带标测确定局灶性房速的起源部位者,均经消融验证。1例肺静脉呈隐匿性拖带,再次隔离肺静脉时房速终止。结论 Carto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激动标测与拖带标测结合可快速准确地明确房速机制与确定消融靶点。  相似文献   

19.
心耳起源房性心动过速(简称房速)并不常见,多见于年轻人,常表现为持续性心动过速,患者可出现心悸、胸闷、呼吸困难等非特异性症状,部分患者可发展为心动过速性心肌病。心耳房速具有特征性心电图P波表现,目前导管射频消融手术为治疗心耳房速的重要手段,尽管电生理医生对心耳房速电生理特点的认识日渐深入,心耳结构的特殊性却限制了该部位房速消融的成功率。近年来,外科微创心耳切除证实为治疗心耳房速安全、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20.
患儿女,11岁。因发作性心悸、胸闷6年,加重20余天入院。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示无休止房性心动过速(简称房速)。彩色超声心动图示心脏大,左室射血分数0.31。三维电生理标测及右心耳造影显示房速最早起源点位于右心耳尖部,经射频消融及冷冻球囊消融无效,后经全麻下行外科右心耳切除,恢复窦性心率。射血分数升高至0.40~0.4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