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06名HBsAg阳性母亲的婴儿,用10μg×3剂和以0、1、6月程序接种乙肝疫苗.于接种后1年检测时,对其中抗-HBsS/N值>2.1的87人,及免疫接种失败者HBsAg阳性19人和未接种乙肝疫苗而HBsAg阳性婴儿28人作了为期9年随访研究.在抗-HBS阳转者抗-HBS水平的动态变化观察中未发现HBsAg阳转者.至9年时仍有29人(44.6%)抗-HBS水平>2.1,说明疫苗的免疫源性和9年的免疫效果是好的.HBsAg阳性19人与未接种疫苗而HBsAg阳性28名婴儿同时追踪结果,仍持续HBsAg阳性,提示这些婴儿系宫内或围产期感染所致。  相似文献   

2.
1986年9月对大学生某人群进行HBC感染状态调查,并于当年12月对多数易感者接种乙肝疫苗。1989年6月对该人群492名大学生进行免疫前后配对观察比较其HBC感染率和新感染率。用固相放射免疫法进行HBV感染指标的检测。结果表明免疫前后感染率分别为69.9%和57.1%,后者明显下降。在免疫前HBsAg、抗-HBs和抗HBc3指标全阴性者148名中,接种疫苗121人和未接种者27人的新感染率分别为4.1%和18.5%。其HBsAg阳性率各为4.1%和25.9%,抗-HBc阳性率各有3.3%和22.2%前者均明显低于后者。表明乙肝疫苗预防措施有效地保护了易感人群,降低了该人群的感染率和新感染率,从而产生了人群整体预防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中小学生大规模乙型肝炎疫苗接种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未实行乙型肝炎疫 苗计划免疫管理的6~18岁中小学生1829名,采用血清流行病学方法观测大规模酵母重组乙型 肝炎疫苗接种效果。结果对HBsAg、抗-HBs和抗-HBc全阴性者,接种疫苗一年后,抗-HBs阳性 率为70. 55%,HBsAg和抗-HBc阳性率分别为0. 56%和1. 96%;该人群接种前HBVM阳性率为 63. 31%,接种后为85. 51%,抗-HBs阳性率显著增高,且以6~12岁低年龄组人群更明显,而HB- sAg和抗-HBc阳性率在接种后一年无明显变化。结论酵母重组乙型肝炎疫苗大规模接种后,在 中小学生中形成了乙型肝炎高保护性、低感染状态,未实行乙型肝炎疫苗计划免疫的低年龄组人 群,是大规模接种的优选对象。酵母重组乙型肝炎疫苗大规模接种的影响因素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HBs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乙型肝炎疫苗免疫后追踪观察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不同方案乙型肝炎疫苗免疫,对母亲HBsAg阳性新生儿的免疫持久性。方法在203名HBs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出生时,按不同方案和剂量注射乙型肝炎疫苗,免疫后6年内连续进行抗-HBs和HBsAg携带情况的追踪观察。结果6年内抗-HBs阳性率一直高于90%;新生儿免疫后抗-HBs在7月龄到1岁形成高峰,在1~2岁期间下降了48.82%,2~6岁期间保持相对稳定;8例抗-HBs阴转后3~5年仍未被感染;14例抗-HBs阴转1~2年后又产生抗-HBs;无一例成为HBsAg携带者。结论乙型肝炎疫苗免疫后6~10年可不进行加强免疫。  相似文献   

5.
我们于1994年8月,采用0,1,2月免疫程序,对480名HBsAg抗-HBs,抗-HBc均阴性的6-12岁小学生进行了为期3年的3批国产重组酵母乙肝疫苗和1批美国同类疫苗免疫效果观察。首剂疫苗免疫后3个月时,两种疫苗的抗体阳转率达92%;6个月时,阳转率均在98%以上;3年时,仍维持在90%以上;  相似文献   

6.
经放射免疫法(RIA)检测乙型肝炎(乙肝)标记全部阴性的3~4岁幼儿,随机分为接种,对照两组。接种组按0、1、6月程序接种乙肝血源疫苗30、10、10μg3针。免后1、6、12、24、36个月抗-HBs阳性率分别为95.68%、95.00%、92.31%、87.50%、和85.40%。接咱乙肝疫苗后随着时间的延长,血清抗-HBs滴度呈下降趋势。免后3年乙肝疫苗保护率79.50%  相似文献   

7.
少年接种乙肝疫苗7年定人随访免疫效果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HBV标志阴性79名少年,以乙肝疫苗10μg×3的免疫剂量和0、1、2月的免疫程序进行接种,对其抗-HBs免疫应答和临床保护效果作了为期7年的定人随访。结果表明,抗-HBs阳转率在T3时为100%,均值为3084mIU/ml。至T84时疫苗接受者中仍有55.7%的抗-HBs水平≥10mIU/ml。6例检出抗-HBc,其中5例的抗-HBs持续处于高水平、全部观察对象无1例检出HBsAg或发生临床肝炎。少年接种乙肝血源疫苗至少7年内可具有保护性免疫,故在此时期内不需加强免疫。  相似文献   

8.
小学生接种乙型肝炎血源疫苗后七年效果观察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为了解乙型肝炎血源疫苗的免疫持久性,对344例小学生追踪随访,并采集血标本,以AbbotRIA法检测HBsAg、抗-HBc和抗-HBs。第七年时,抗-HBs≥10IU/L者为55.4%~75.0%,GMT为20.9~65.3IU/L;抗-HBs滴度越高,下降至10IU/L以下的时间越长;免疫后7年时,对66例抗-HBs不同滴度者给予第4针(10μg)疫苗后1月,抗-HBs升高6.3~57.7倍。说明儿童接种乙型肝炎血源疫苗后7年内可不必加强接种。  相似文献   

9.
用卫生部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的血源加热灭活乙型肝炎(乙肝)疫苗6μgμg和10μg全程免疫3~6岁幼儿,免疫后1个月采血检测,其血清抗-HBs阳转率为9818%,9814%,S/N平均值为10166,11369。而每剂含12μg的三步化学灭活血源乙肝疫苗,全程免疫后1个月抗-HBs阳转率为9881%,S/N平均值为7909,明显低于加热灭活疫苗6μg组(P<005)和10μg组(P<001)。说明加热灭活乙肝疫苗免疫原性更好,且免疫剂量、价格均可降低,这将更有利于在广大农村地区推广使用。本次共观察410名3~6岁儿童,接种两种不同灭活方式的血源乙肝疫苗后,仅个别儿童接种部位稍有疼痛感,未见发热及局部红晕反应,全程免疫后1个月检测HBsAg、抗-HBc均阴性,证明两种血源疫苗均安全全可靠。  相似文献   

10.
单项乙型肝炎核心抗体(抗—HBc)阳性意义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15名单项抗-HBc阳性者按0、1、6方案接种3针10μg血源性乙肝疫苗,15.4%出现回忆反应,提示这部分人为过去感染已获得免疫;26.7%产生原发性反应,这部分人可能是血清学假阳性结果;60.0%对疫苗无、弱应答,可能代表“低水平”HBsAg携带者。对经ELISA和RIA两种方法确定的70例单项抗-HBc阳性者用PCR方法检测HBVDNA,阳性率为12.9%,说明单项抗-HBc阳性是与HBV携带有关的指标,单项抗-HBc阳性者中有一部分人为HBV携带者  相似文献   

11.
两种阻断围产期乙肝母婴传播方法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曾有报道[1],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母亲的婴儿出生6个月内有24.3%~45%HBsAg阳性。因而加强对新生儿乙肝疫苗的接种,阻断围产期HBV的传播是预防乙肝的一种有效手段。1996年1月至1997年1月,我们筛选HBsAg阳性产妇的新...  相似文献   

12.
新生儿乙型肝炎疫苗诱导抗体阴转者对HBsAg的免疫记忆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观察乙型肝炎(乙肝)血源疫苗新生儿期接种9~10年后,疫苗诱导抗体转阴者是否仍对乙肝表面抗原(HBsAg)保持免疫记忆。采用RIA方法测定并比较乙肝疫苗加强免疫(加名)前后受试对象的抗-HBs水平。结果48名受试儿童加免后1个月,抗-HBs阳性率与滴度均明显高于免前(p〈0.01),70.9A%(34/48)的加免儿童保持免疫记忆,持续时间至少已3年,提示3针10ug乙肝血源疫苗新生儿期接种9~1  相似文献   

13.
综合性医院职工接种乙型肝炎疫苗三年后效果调查郝新生1992年6月对全院所有HBsAg阴性和抗-HBs阴性转氨酶正常者进行血源性乙肝疫苗接种,1996年4月再次进行全院性乙肝疫苗接种工作,并对所有人员都进行两对半和肝功能检查,结果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14.
基因乙肝疫苗免疫效果随访2年报告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杨明良 《现代预防医学》1999,26(1):95-95,97
1995年9月对本校新生中的“乙肝易感者”(本文指经检测HBsAg、抗-HBs及抗-HBc均为阴性者)450例采用基因乙肝疫苗接种,于接种第1剂后的第6个月(T6)采血检测抗-HBs,有370例抗-HBs为阳性,其阳转率为82.80%(79.69%~85.75%),2年(T24)后再次采血检测HBsAg,抗-HBs及抗-HBc,未发现HBsAg阳性者。而抗-HBs的阳性保持率为73%(69.01%~77.21%),说明本文采用基因乙肝疫苗对青年“乙肝易感者”接种有良好的免疫效果,作者建议,对大学生群体中的“乙肝易感者”应将基因乙肝疫苗接种列有常规预防接种对象。  相似文献   

15.
农村新生儿乙型肝炎疫苗免疫后10年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为了解新生儿乙肝疫苗免疫后抗-HBs持久性及远期保护效果,从1986年开始,结合农村计划免疫给新生儿接种3针10μg/ml血源乙肝疫苗,对免疫后首次检测HBsAg阴性的762名免疫儿童进行了最长10年的追踪观察。结果(1)母亲HBsAg阴性儿和阳性儿的抗-HBs阳性率以S/N值≥2.1标准计算,分别从免疫后第1年94.44%和84.21%降至第10年50.24%和34.78%,均呈逐年下降趋势;抗-HBsS/N值的GMT由第2年的31.62和23.99降至第10年的3.09和2.51,下降更为明显,且GMT以免疫后3~5年下降最快,而抗-HBs阳性率则以9~10年下降最快。(2)母亲HBsAg阴性儿688名,共观察了3559.0人年,出现5例HBsAg阳转者,HBsAg年阳转率0.14%;母亲HBsAg阳性儿74名,共观察了456.5人年,出现1例HBsAg阳转者,HBsAg年阳转率0.22%,出现的6例HBsAg阳转者均未形成慢性携带状态。与乙肝疫苗免疫前同龄HBV易感儿童HBsAg年阳转率4.27%相比,乙肝疫苗对母亲HBsAg阴性儿和阳性儿的HBsAg阳转保护率分别为96.72%和94.85%。  相似文献   

16.
婚前接种乙型肝炎疫苗阻断HBV母婴传播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6年追踪随访婚前接种乙肝疫苗和对照组母亲的新生儿42人,结果免疫成功母亲的婴儿6个月血清抗-HBs阳性率为90.00%(9/10),且无1人感染HBV,而两组婚前和婚后HBsAg、HBsAg/HBeAg阳性母亲的婴儿依次为20.00%(2/10)及18.18%(4/22),显著低于前者(P<0.01),但HBsAg阳性率各为70.00%(7/10)、68.18%(15/22)。表明婚前乙肝疫苗免疫的“双阻断”作用可部分打破HBV“夫妇-母婴-人群”的传播链。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705例乙型肝炎疫苗接种者进行了血清乙肝病毒标志物及抗-HCV的检测。结果发现,接种乙肝疫苗后检出抗-HBs的285例被检者中,未检出抗-HCV阳性者;而在未检出抗-HBs的420例被检者中,发现6例抗-HCV阳性,这一人群抗-HCV阳性检出率为1.43%,与抗-HBs阳性人群相比,有统计学的显著性差异(P<0.05),此结果似乎表明,接种乙肝疫苗产生的抗-HBs,干扰了HCV对人体的感染。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内蒙古自治区城镇新生儿乙型肝炎(乙肝)疫苗的接种率及免疫效果,1995年4月,采用批质量保证抽样法(LQAS)进行了抽样调查。抽检的22个城镇中,乙肝疫苗接种率≥85%的14个,80%的4个,70%的1个,65%的3个;及时接种率偏低,仅赤峰市的2个区达到85%。633名儿童乙肝疫苗全程3针免疫1个月后采血,放射免疫法测定,HBsAg阳性率为190%,抗-HBs阳性率8926%,抗-HBc阳性率806%。说明抗-HBs显著上升,HBsAg和抗-HBc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9.
新生儿乙肝疫苗第2针接种时间与免疫效果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新生儿乙肝疫苗免疫接种首针“0”和第3针“6”保持不变,将第2针分为30、40、50、60天组,于第2针免后和全程免后1个月各采血检测,各组抗-HBs阳转率和滴度均无组间差异。不论HBsAg阴性和HBsAg阳性母亲组的新生儿抗-HBs消长变化均与0、1、6程序结果相似。提示对山区、海岛等受客观条件影响大的地区,新生儿乙肝疫苗第2针接种时间可在30~60天完成。  相似文献   

20.
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免疫原性免疫持久性及保护效果   总被引:29,自引:7,他引:22  
对重组酵母乙型肝炎(乙肝)疫苗(YDV,5μg/剂)的免疫效果、免疫持久性及保护效果进行了观察。应用0、1、2免疫程序免疫了613名6~9岁的小学生,分别接种了刀批YDV,全程免疫后1个月,其血清抗-HBs阳转率为96%~100%,总阳转率为99%.YDV的免疫持久性观察结果表明,每剂5μgYDV和10μg血源乙肝疫苗(PDV)免疫后2年,其抗-HBs≥10mIU/ml者均在91%以上,两者无显著差异。乙肝母婴传播阻断的保护效果,用5μgYDV免疫65名HBsAg及HBeAg双阳性母亲所生婴儿,应用0、1、6免疫程序,全程免疫后7个月(12月龄)在石家庄和横县两地区的保护率分别为%%及92%。由此表明:YDV免疫原性良好,可完全取代血源乙肝疫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