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7 毫秒
1.
目的:观察大鼠不同月龄椎间盘纤维环的形态学变化并检测其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椎间盘纤维环退行性变的关系。方法:实验于2004-12/2005-01在中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组织工程第三实验室完成。取Wistar大鼠50只,以大鼠1,3,6,12,18个月龄不同分为5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椎间盘纤维环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情况,并测定部分视野的平均吸光度值,以平均吸光度值的高与低显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强与弱;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软骨细胞、成纤维细胞及胶原纤维的形态学变化。结果:进入结果分析实验大鼠50只。①随着大鼠月龄的增长,其椎间盘纤维环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发生变化,低月龄组(1,3个月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强烈(平均吸光度值41.70±11.19,36.42±11.98),成龄组(12个月龄)表达较弱(平均吸光度值6.67±4.44),两组差异意义显著(P<0.01)。②大鼠椎间盘纤维环的组织结构也随大鼠月龄增长发生变化,软骨细胞数量减少,胶原纤维增生、粗大,走行紊乱。结论:大鼠椎间盘纤维环结构随月龄增长发生退行性变,纤维环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强烈,则纤维环退行性变进程快,对椎间盘退行性变有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观察鹿瓜多肽注射液经肌肉注射后对兔骨折愈合过程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实验于2005-09/2006-03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骨科、病理学教研室完成。①80只新西兰大白兔制成桡骨中段骨折模型,术后随机分为鹿瓜多肽低剂量组、鹿瓜多肽高剂量组、骨肽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每组各20只,分别予以0.1mL/kg鹿瓜多肽注射液(哈尔滨誉衡药业有限公司,主要成分为梅花鹿的骨骼和葫芦科植物甜瓜的干燥成熟种子提取的天然多肽类物质)、0.3mL/kg鹿瓜多肽注射液、骨肽注射液(蚌埠市宏叶生化制药厂,含有多肽类骨代谢因子、有机钙、无机钙、无机盐、微量元素、氨基酸等)0.2mL/kg和不注射任何药液。②术后1,2,3,4周分批处死动物取材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图象分析测定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强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片显微镜下放大200倍,每个标本取6张切片,随机取5个视野,计算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平均吸光度值和积分吸光度值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80只兔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术后1周,鹿瓜多肽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纤维性骨痂中细胞外间质、成骨细胞、骨折端骨细胞、成软骨细胞和各种炎性细胞均呈阳性染色,骨肽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有少量阳性细胞,阳性程度弱。术后2周,鹿瓜多肽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软骨骨痂及新生骨小梁中成骨细胞、成软骨细胞、成纤维细胞和新生的血管内皮细胞均呈强阳性染色,骨肽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阳性程度较弱。术后3,4周,各组呈强阳性表达,各组间着色差别不明显。②图像分析结果:在骨折愈合过程中,鹿瓜多肽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量一直强于骨肽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第2周平均积分吸光度依次为5.33±0.22,4.71±0.21,3.80±0.25,3.66±0.17,P<0.05或0.01);鹿瓜多肽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高峰提前出现,约出现在第2周左右。结论:鹿瓜多肽注射液能有效促进骨折愈合过程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合成分泌,是其促进骨折愈合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3.
背景:在促进骨折修复研究中,应用外源性生长因子极不稳定,且造价高不适宜广泛推广,如何有效地促进内源性生长因子的表达将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目的:观察生骨注射液对骨折愈合过程中内源性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完全随机分组设计,对照实验,于2007-07/2008-08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骨科实验室完成.材料:清洁级3月龄雄性SD大鼠60只.生骨注射液由当归、土鳖虫、淫羊藿等药物组成,由湖北省中医院提供,质量浓度为1 g/L.方法:建立SD大鼠胫骨干骨折愈合模型,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只,分别在骨折断端等量注射生骨注射液和生理盐水,每两日1次,0.2mL/次.两组分别于术后第1,2,3,4,5,6周时各处死5只大鼠,取材.主要观察指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两组大鼠骨折愈合过程中不同阶段骨痂组织中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蛋白的表达及差异情况.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各时间点实验组骨痂组织中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量及阳性定位均明显强于对照组.结论:生骨注射液能够增加骨折愈合过程中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骨痂组织中的表达,这可能是生骨注射液促进骨折愈合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
陈勇  贾长青  王臣  梁蜂 《中国临床康复》2005,9(18):100-102,i005
目的:观察大鼠不同月龄椎间盘纤维环的形态学变化并检测其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椎间盘纤维环退行性变的关系。方法:实验于2004—12/2005-01在中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组织工程第三实验室完成。取Wistar大鼠50只,以大鼠1,3,6,12,18个月龄不同分为5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椎间盘纤维环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情况,并测定部分视野的平均吸光度值,以平均吸光度值的高与低显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强与弱;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软骨细胞、成纤维细胞及胶原纤维的形态学变化。结果:进入结果分析实验大鼠50只。①随着大鼠月龄的增长,其椎间盘纤维环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发生变化,低月龄组(1,3个月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强烈(平均吸光度值41.70&;#177;11.19,36.42&;#177;11.98),成龄组(12个月龄)表达较弱(平均吸光度值6.67&;#177;4.44),两组差异意义显著(P&;lt;0.01)。②大鼠椎间盘纤维环的组织结构也随大鼠月龄增长发生变化,软骨细胞数量减少,胶原纤维增生、粗大,走行紊乱。结论:大鼠椎间盘纤维环结构随月龄增长发生退行性变,纤维环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强烈,则纤维环退行性变进程快,对椎间盘退行性变有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5.
背景:降钙素可活化腺苷酸环化酶蛋白激酶A通路及磷脂酶C通路,抑制破骨细胞的活性,可能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目的:观察降钙素对去卵巢大鼠股骨骨折愈合的作用.方法:构建双侧卵巢切除骨质疏松右股骨骨折SD大鼠模型,然后分别皮下注射生理盐水和降钙素(16 IU/kg),隔日1次,于骨折后3周和6周测量右股骨行骨密度,苏木精-伊红及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染色,骨形态发生蛋白2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免疫组化染色.结果与结论:骨折后给予降钙素治疗的大鼠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染色阳性细胞积分吸光度值较生理盐水治疗的大鼠显著减少(P < 0.05).骨折后3周,两组骨折线均较清晰,骨痂体积无明显差别,骨折愈合以软骨内化骨过程为主,骨密度无显著性差异(P > 0.05).骨折后6周,两组骨折线较模糊,骨痂体积无差别,骨小梁排列较有序,用药组股骨骨密度较对照组升高(P < 0.05).两组在骨折后3周和6周的骨形态发生蛋白2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证实降钙素可以抑制去卵巢大鼠骨折部位破骨细胞活性,但无明显促进大鼠股骨骨折愈合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观察鹿瓜多肽注射液经肌肉注射后对兔骨折愈合过程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 方法:实验于2005—09/2006—03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骨科、病理学教研室完成。①80只新西兰大白兔制成桡骨中段骨折模型,术后随机分为鹿瓜多肽低剂量组、鹿瓜多肽高剂量组、骨肽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每组各20只,分别予以0.1mL/kg鹿瓜多肽注射液(哈尔滨誉衡药业有限公司.主要成分为梅花鹿的骨骼和葫芦科植物甜瓜的干燥成熟种子提取的天然多肽类物质)、0.3mL/kg鹿瓜多肽注射液、骨肽注射液(蚌埠市宏叶生化制药厂,含有多肽类骨代谢因子、有机钙、无机钙、无机盐、微量元素、氨基酸等)0.2mL/kg和不注射任何药液。②术后1,2,3,4周分批处死动物取材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图象分析测定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强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片显微镜下放大200倍,每个标本取6张切片,随机取5个视野,计算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平均吸光度值和积分吸光度值进行半定量分析。 结果:80只兔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术后1周,鹿瓜多肽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纤维性骨痂中细胞外间质、成骨细胞、骨折端骨细胞、成软骨细胞和各种炎性细胞均呈阳性染色,骨肽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有少量阳性细胞,阳性程度弱。术后2周,鹿瓜多肽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软骨骨痂及新生骨小梁中成骨细胞、成软骨细胞、成纤维细胞和新生的血管内皮细胞均呈强阳性染色,骨肽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阳性程度较弱。术后3,4周,各组呈强阳性表达,各组间着色差别不明显。②图像分析结果:在骨折愈合过程中,鹿瓜多肽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量一直强于骨肽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第2周平均积分吸光度依次为5.33&;#177;0.22,4.71&;#177;0.21,3.80&;#177;0.25.3.66&;#177;0.17.P〈0.05或0.01);鹿瓜多肽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高峰提前出现,约出现在第2周左右。 结论:鹿瓜多肽注射液能有效促进骨折愈合过程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合成分泌,是其促进骨折愈合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7.
背景:研究发现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在软骨发育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并具有强烈的促血管增殖作用,但其对骨折愈合的影响尚不清楚。目的:观察局部注射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对骨折愈合过程中骨保护素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2组,建立胫骨干骨折模型后实验组动物即刻在骨折断端注射结缔组织生长因子0.1μg/kg,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隔日1次。结果与结论:实验组骨痂组织的早期即可见大量软骨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实验组骨保护素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强(P〈0.05),并且两者表达的高峰期与对照组相比有所延长,有效缩短了两者表达高峰期之间的时间间隔。提示局部注射外源性生长因子结缔组织生长因子能增加骨折愈合过程中骨保护素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骨痂组织中的表达,并能改变两者的表达高峰期进而促进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8.
背景:有研究表明,在卵黄囊造血、胎肝造血和在胚胎干细胞向造血干细胞分化过程中,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可强烈表达.目的:在拟胚体培养阶段施加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验证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集落形成细胞产生的调控作用.方法:购买小鼠胚胎干细胞D3细胞系,取第3~5代小鼠原代胚胎成纤维细胞,加入新配制含丝裂霉素C的DMEM生长培养基孵育2.5 h,使饲养层细胞失去增殖能力;加入胰酶消化适度,离心后制成单细胞悬液,以10×104/cm2的密度种至用明胶包被的培养瓶中,放入孵箱内培养24 h之后使用.复苏胚胎干细胞D3细胞并将其接种于饲养层细胞之上.在拟胚体培养阶段按培养基成分不同分为2组:对照组(标准培养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干细胞因子组)、实验组(标准培养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干细胞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各组于培养3,6d时分别计数克隆形成数,通过免疫荧光法检测Flk-1+细胞表达情况,并用IMAGE-PRO PLUS图像分析系统统计阳件细胞数及平均吸光度值.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比较,在拟胚体培养阶段加入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可显著增加集落形成细胞的数量(P<0.01),Flk-1阳性细胞数及平均吸光度值也显著增加(P<0.01).证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能够有效地促进胚胎体的扩增以及成血管血液干细胞的产生与增殖.  相似文献   

9.
背景:降钙素可活化腺苷酸环化酶蛋白激酶A通路及磷脂酶C通路,抑制破骨细胞的活性,可能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目的:观察降钙素对去卵巢大鼠股骨骨折愈合的作用。方法:构建双侧卵巢切除骨质疏松右股骨骨折SD大鼠模型,然后分别皮下注射生理盐水和降钙素(16IU/kg),隔日1次,于骨折后3周和6周测量右股骨行骨密度,苏木精-伊红及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染色,骨形态发生蛋白2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免疫组化染色。结果与结论:骨折后给予降钙素治疗的大鼠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染色阳性细胞积分吸光度值较生理盐水治疗的大鼠显著减少(P〈0.05)。骨折后3周,两组骨折线均较清晰,骨痂体积无明显差别,骨折愈合以软骨内化骨过程为主,骨密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骨折后6周,两组骨折线较模糊,骨痂体积无差别,骨小梁排列较有序,用药组股骨骨密度较对照组升高(P〈0.05)。两组在骨折后3周和6周的骨形态发生蛋白2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证实降钙素可以抑制去卵巢大鼠骨折部位破骨细胞活性,但无明显促进大鼠股骨骨折愈合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背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骨折愈合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研究发现去卵巢大鼠影响骨折愈合,但其作用机制尚未明确.目的:观察去卵巢大鼠股骨骨折愈合中骨痂组织学变化以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与分布,探讨骨质疏松对大鼠骨折修复的影响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对其的作用.方法:取12周龄雌性Sprague-Dawley大鼠20只,随机分成假手术组和去卵巢组.制造股骨骨折模型,于术后4周处死,各组截取大鼠右侧股骨标本后行计算机X射线摄像仪摄片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并应用双能X射线骨密度仪测量右股骨骨密度,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骨痂生长情况及其组织形态,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测定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结果与结论:骨折后4周,去卵巢组形成的骨痂中含有的软骨骨痂比例高与假手术组.去卵巢组中表达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成骨细胞数目少于假手术组.提示骨质疏松大鼠骨折愈合形成的骨痂质量较差,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成骨细胞中的表达减少是骨质疏松骨折愈合质量下降的可能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构建肠内营养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为提高临床护士执行力提供理论依据,以提高肠内营养护理质量。方法 基于循证方法学结合本院临床数据分析,应用德尔菲法对20名专家进行2轮函询,确定各指标内容及及重要性,结合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结果 经过2轮专家函询后,得到聚焦于过程质量指标下的一级指标1项即肠内营养规范符合率;4项二级指标即营养风险护理评估落实率、肠内营养护理评估落实率、肠内营养溶液配制落实率和肠内营养输注护理落实率;每项二级指标下级包括依次为3项、2项、3项、13项,共21项三级指标。结论 肠内营养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具有科学性、有效性和可行性,可有效指导护士行为,评价肠内营养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基于人因可靠性分析,设计并应用护理不良事件数据库,进行护理质量持续改进,逐步完善护理不良事件的管理体系。方法 对2012年1月—2016年12月上报的714例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回顾性人因可靠性分析,运用Delphi法构建护理不良事件操作过程的行为影响因子分类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将每项行为影响因子的人因可靠性的期望效应作为基准人因失误概率,构建具有人因分析及预测功能的护理不良事件人因可靠性数据库。2017年将护理不良事件人因可靠性数据库应用于临床科室,计算人因失误概率对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预测概率,让管理者及时发现护理工作中较易出现的或易被忽略的护理不良事件,尽早采取预防措施。结果 护理不良事件人因可靠性数据库实施后与实施前比较,人为差错引起的护理不良事件的重复发生率及严重程度降低(P<0.05)。结论 应用护理不良事件人因可靠性数据库可降低护理不良事件人因失误可能性,降低不安全事件的发生,并为发展新的人因可靠性分析方法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3.
田甜  王剑  张归玲  李葭 《磁共振成像》2019,10(4):241-248
目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儿童不仅前额叶-纹状体连接模式失常,还存在大尺度脑结构连接紊乱现象。多巴胺系统与ADHD儿童临床症状息息相关,在临床药物治疗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结合儿茶酚胺氧位甲基转移酶(catechol-O-methyltransferase,COMT)基因多态性探讨多巴胺对ADHD儿童神经环路的影响。材料与方法对40例ADHD儿童和40名年龄匹配的正常对照扩散张量成像数据进行纤维束追踪,以自动解剖标记(automated anatomic labeling,AAL)模板90个脑区为节点、各脑区之间纤维束的数目为边构建白质网络。对被试进行COMT Val158Met基因多态性检测。进行图论分析计算网络拓扑属性指标,比较正常对照与ADHD儿童的脑网络属性的差异,并评估COMT基因多态性对网络属性改变的调控作用;采用基于网络的分析进一步比较大脑环路连接的改变;并进一步分析核心节点与非核心节点间连接的组间差异。结果只在携带Met等位基因的ADHD儿童组发现了白质网络重组现象,表现为该组被试明显增强的节点度、节点效率、额叶-纹状体连接环路、顶叶-扣带-运动皮层连接环路、非核心节点间连接强度。结论携带Met等位基因的ADHD儿童发生白质网络重组现象,不仅仅局限于介导执行功能的额叶-纹状体环路,更广泛涉及参与感知、运动、高级认知、注意力控制和处理的感觉运动网络、额叶、扣带回以及顶叶皮层。影像遗传学不仅突显了ADHD儿童大尺度网络重组现象,更对临床药物研究以及药物基因组学有着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建立武汉地区缺血修饰白蛋白(IMA)的参考区间。方法 1016名健康体检者来自武汉大学医学院附属湖北省人民医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梨园医院和武汉市第一医院。测定所有体检者的IMA、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血清白蛋白(Alb)、血清葡萄糖(Glu)、肌酐(Cr)、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和心电图(ECG),排除Alb、ALT、Glu、Cr、TG、TC和ECG异常者后,计算并删除IMA的离群值,统计剩余的911名健康体检者的IMA检测结果。按性别、年龄分组计算参考区间。结果男性、女性IMA水平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0岁人群的IMA参考区间为≥67.0 U/mL,≥30岁人群的IMA参考区间为≥64.4 U/mL,参考区间的差异是由Alb浓度的差异导致的。结论 IMA参考区间的规范建立对IMA检测结果解释及临床应用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精神障碍性疾病目前诊断主要依赖于临床表现,至今为止尚未发现明确的生物学指标。扩散峰度成像(diffusion kurtosis imaging,DKI)是扩散磁共振成像中的一种,反映组织内水分子非高斯扩散特性,能够更真实、更细微地反映微观结构变化的信息,可以不依赖组织的空间位置、同时导出标准的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参数及DKI参数。DKI技术在精神障碍性疾病(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的研究中发现了脑灰质、白质微结构的改变,有助于对其神经病理生理机制的研究。作者就DKI的成像原理及其在常见精神障碍性疾病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阿什里德培训模式在儿科新护士培训管理中的应用及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6年儿科新护士20名为对照组,采用传帮带教学法进行培训;选择2017年儿科新护士20名为试验组,采用阿什里德培训模式进行培训,培训结束后比较2组新护士的专科理论知识、专科实践能力考核成绩及培训满意度,观察组阿什里德培训模式的教学效果评价。结果 观察组新护士专科理论考核成绩得分(82.25±4.67)及专科实践能力考核成绩得分(81.35±4.76)均高于对照组(73.45±6.97,68.25±6.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观察组新护士对阿什里德培训模式的教学法认同率较高,观察组对培训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阿什里德培训模式能提高儿科新护士的专科理论和实践能力,对提高新护士对培训方式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7.
持续压力对兔纤维环能量代谢相关基因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背景:近年的体外实验表明,能量代谢相关基因参与了椎间盘细胞对缺氧及营养物质缺乏等不良环境因素的适应机制,但这些基因在压力致椎间盘退变过程中的作用途径尚不十分明确。目的:观察持续压力损伤后,兔纤维环内能量代谢相关基因:低氧诱导因子1α、葡萄糖转运蛋白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情况。设计:随机对照实验。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中心实验室及骨科实验室。材料:实验于2005-05/10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中心实验室及骨科实验室完成。选用4月龄清洁级日本大白兔25只,体质量2.5~3.0kg。方法:采用可控压力致兔椎间盘退变模型,将术后存活且加压成功的动物随机分为4组:①对照组(n=5):安装加压装置但不予加压。②24h组(n=5):以15kg轴向压力加压24h。③72h组(n=5):以15kg轴向压力加压72h。④恢复组(n=5):以15kg轴向压力加压24h后恢复48h。造模成功麻醉动物处死,取其纤维环标本,应用RT-PCR检测低氧诱导因子1α和葡萄糖转运蛋白1基因的表达,应用WesternBlot及免疫组化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含量及分布。主要观测指标:各组低氧诱导因子1α、葡萄糖转运蛋白1基因表达的情况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含量及分布情况。结果:25只动物完成手术,20只进入结果分析,2只因椎体骨折导致加压失败,3只术后瘫痪并于1~3d内死亡而导致脱失。①低氧诱导因子1α表达情况:对照组仅见少量低氧诱导因子1α表达,24h组低氧诱导因子1α表达较对照组高20余倍(t=25.022,P<0.01),72h组及恢复组低氧诱导因子1α表达较24h组依次下降。②葡萄糖转运蛋白1表达情况:对照组葡萄糖转运蛋白1少量表达,24h组葡萄糖转运蛋白1表达较对照组显著增高(t=18.314,P<0.01),72h组葡萄糖转运蛋白1表达较24h组略增强(t=2.819,P<0.05),恢复组葡萄糖转运蛋白1表达与24h组接近。③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情况:对照组未检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其余各组均有明显表达。72h组免疫组化显示外层纤维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阳性细胞率高于内侧纤维环。结论:持续压力可以显著提高能量代谢相关基因低氧诱导因子1α、葡萄糖转运蛋白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这3种基因对纤维环在压力损伤下的适应和修复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案例与情景模拟整合教学法在新入职儿科护士技能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6年7月至12月,对湖北省2家三级甲等医院的104名新入职儿科护士分组进行技能培训。对照组按照传统演示教学方法,观察组在传统教学基础上增加案例教学和情景模拟整合教学法。通过技能考核和问卷调查,评价实施效果。结果: 观察组学员技能操作考核成绩、对技能培训模式的认同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案例与情景模拟整合的教学方法能显著提高新入职儿科护士技能操作水平、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技能培训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将PBL结合医学模拟教学法在培养ICU专科护士临床能力中应用研究。方法 将近年来我省护理质控中心的ICU专科护士分为2组,采用类实验研究方法,2014—2015年34名学员作为对照组,采用传统的临床带教法进行临床规范化培训;而2016—2017年32名学员作为观察组,采用PBL结合医学模拟教学法进行临床规范化培训;2组学员结业后,由临床基地组成考评委员会对学员的临床能力指标进行测评。结果 观察组不仅在理论与操作成绩方面,而且在临床处置能力、护理沟通能力、健康教育能力、临床科研能力、临床教学能力、临床管理能力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采用PBL结合医学模拟教学法可以显著提高ICU专科护士临床能力。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检索并获取符合住院患者身体约束管理的最佳证据,为医务人员、管理者、患者及家属临床实践提供参考。方法 用PIPOST确定科学问题,制定合适的检索策略和纳排标准,检索JBI、RNAO、CINAHL等数据库,由2名有资质的研究员对不同的文献类型采用对应的评价工具独立进行评价、证据提取与综合。结果 纳入11篇有关身体约束的文献,其中1篇临床决策、3篇证据总结、3篇指南、3篇系统评价、1篇专家共识。从11篇文献中共提取了50条证据,综合成5个维度22条最佳证据,分别是组织政策、培训教育、约束评估、替代方案和实施监测。结论 临床管理者应根据专科特色制定合适的约束制度,对员工定期培训,促进零约束的组织文化。对实施约束的患者进行人文关怀,充分尊重患者的人权与尊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