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影响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出现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91例抑郁症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收集贫血因子三项、血脂八项、糖化血红蛋白,超敏C反应蛋白、尿酸水平等生化指标,根据是否出现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分为有自伤行为组(163例)和无自伤行为组(128例)。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对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与无自伤行为组比较,有自伤行为组患者伴有更多的创伤史及诱发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无自伤行为组相比,有自伤行为组患者铁蛋白水平明显升高(P<0.05);有自伤行为组患者HDL-C水平低于无自伤行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铁蛋白是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出现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危险因素(OR=1.014,95%CI:1.004~1.025,P=0.006);HDL-C是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出现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保护因素(OR=0.204,95%CI:0.995~1.027,P=0.011)。结论 社会心理因素是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出现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铁蛋白、HDL-...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儿童期虐待对青少年首发抑郁症患者的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的影响。  方法  纳入2022年1~8月在云南省精神病医院住院治疗的136例12~18岁的抑郁症患者,使用一般人口学问卷、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问卷、儿童期创伤问卷进行调查。根据近1 a NSSI存在与否,分成NSSI组和无NSSI组,比较组间差异。儿童期虐待对NSSI的影响使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  结果  与无NSSI组比较,NSSI组的情感虐待、情感忽视发生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示,在校正性别、受教育程度、父母是否离异、精神病家族史后,情感虐待与青少年抑郁症患者NSSI显著正相关(OR = 3.015,95%CI:1.200~7.578);情感忽视与NSSI显著正相关(OR = 2.446,95%CI:1.089~5.496)。  结论  情感虐待、情感忽视与NSSI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自杀是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患者高死亡率的关键因素之一,本研究探讨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患者自杀行为的危险因素,以期减少该类患者自杀行为的发生。  方法  采用横截面研究的方法,纳入2018年1月—2021年12月在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182例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患者,根据有无自杀行为分为伴自杀行为组(80例)和不伴自杀行为组(102例),分别比较2组患者人口学特征、临床特征及甲状腺功能指标,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患者自杀行为的危险因素。  结果  与不伴自杀行为组比较,伴自杀行为组年龄、首次发病年龄更低,既往自杀未遂次数、既往非自杀性自伤次数更高,既往有自杀未遂行为、既往有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比例更高,外周血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T3)水平更低(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既往存在自杀未遂行为(OR=3.399)、既往存在非自杀性自伤行为(OR=4.190)是双相情感障碍重度抑郁发作患者自杀行为的危险因素;较大的首发年龄(OR=0.874)、较高的FT3(OR=0.153)是该类患者自杀行为的保护因素(均P < 0.05)。  结论  既往自杀未遂行为、既往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是双相抑郁患者自杀行为的风险因子,较大的首发年龄、较高的FT3为保护因子,在临床需加以关注。   相似文献   

4.
背景近年来,青少年抑郁障碍患病率持续上升,偏远县城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家庭对疾病认知度普遍较低,常难以完成全病程治疗。目的探讨基于知识转化模式(KTA)的健康管理模式在偏远县城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20年6—12月收治的90例偏远县城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n=45)和KTA组(n=45)。常规组患者入组后接受常规健康管理模式干预,KTA组患者入组后接受基于KTA的健康管理模式干预,所有患者入组后持续观察12周。于干预前及入组后12周,以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问卷评估患者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以青少年手机使用依赖自评问卷(SQAPMPU)评估患者手机依赖情况;以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量表(SCARED)评估患者焦虑情绪;以儿童抑郁障碍自评(DSRS)评估患者抑郁情绪。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问卷得分、SQAPMPU各维度得分及总分、SCARED得分、DSRS得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入组后12周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问卷得分、SQAPMPU各维度得分及总分、SCARED得分、DSRS得分均低于干预前(P<0.05)。KTA组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问卷得分、SQAPMPU各维度得分及总分、SCARED得分、DSRS得分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基于KTA的健康管理模式有效减少了偏远县城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的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和手机依赖情况,减轻了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能较好地应用于偏远县城青少年抑郁障碍的门诊管理中。  相似文献   

5.
<正>非自杀性自伤(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是一种不以自杀为目的的反复伤害自己身体的行为,包括割伤、烧伤、咬伤、抓伤等多种形式[1]。非自杀性自伤是青少年时期常见的一种精神障碍类疾病,在全球青少年中的患病率高达17%[2-3]。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中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者高达44.8%,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情绪失调对青少年心境障碍患者非自杀性自伤(NSSI)行为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9月—2021年12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临床心理科就诊的青少年(12~18岁)心境障碍患者,使用情绪调节困难量表、渥太华自伤评定量表等收集相关数据,通过SPSS软件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共纳入青少年心境障碍患者224例,符合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NSSI诊断标准103例(46.0%);伴NSSI组情绪调节困难量表的总分和6个因子分均高于非NSSI组(P<0.05);回归分析发现,当控制性别、情绪等影响因素时,情绪失调的冲动控制困难和情绪知觉困难因子仍然是NSS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情绪失调对青少年NSSI行为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家庭、人际关系、童年创伤对首发青少年抑郁症非自杀性自伤(NSSI)行为的影响。方法:纳入110例首发青少年抑郁症患者,根据DSM-5将患者分为伴NSSI组(n=57)和不伴NSSI组(n=53)。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儿童期创伤问卷评估患者情绪、人际及其他心理症状。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人际关系、儿童期创伤、焦虑、抑郁之间的关系。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NSSI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Bootstrap方法评估中介效应。结果:两组性别、父母感情、与父母关系、与同学关系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伴NSSI组交谈、交际、待人接物3个因子评分及总分,情绪虐待、性虐待、情绪忽视、躯体忽视评分及SAS和SDS评分均高于不伴NSSI组(均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伴NSSI组交谈维度与情绪虐待、情绪忽视、躯体忽视均呈正相关关系(r分别为0.345、0.273、0.297,均P<0.05),不伴NSSI组情绪虐待与SDS评分、SAS评分呈正相关关系(r分别为0.30...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伴自伤自杀行为的青少年抑郁症患者负性生活事件发生情况与抑郁水平的关系。方法 纳入63例伴自伤自杀行为的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贝克抑郁自评问卷(BDI)评估患者抑郁症的严重程度,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ASLEC)量表评估患者负性生活事件的发生频率和影响程度。分析伴自伤自杀行为的青少年抑郁症患者ASLEC总分与BDI总分的相关性。采用多重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伴自伤自杀行为的青少年抑郁症患者抑郁水平的影响因素。结果 伴自伤自杀行为的青少年抑郁症患者BDI总分为(21.14±7.51)分;ASLEC量表总分及受惩罚、人际压力、学习压力和适应维度得分均高于常模(均P<0.05);ASLEC量表总分及受惩罚、人际压力、学习压力及适应维度得分与BDI总分均呈正相关(均P<0.01)。人际压力维度得分是伴自伤自杀行为的青少年抑郁症患者抑郁水平的影响因素。结论 与同龄人相比,伴自伤自杀行为的青少年抑郁症患者负性生活事件的发生频率更高,影响程度更大。负性生活事件可加重此类患者的抑郁水平,须关注负性生活事件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必要时应采取积极的心理干预措施以减少其自伤自杀行为的发...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药物联合认知行为治疗青少年伴非自杀性自伤抑郁症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3月徐州市东方人民医院收治的36例青少年伴非自杀性自伤抑郁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18例。对照组给予药物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认知行为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抑郁程度、应对方式评分、生活质量评分。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5)。治疗前,两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蒙哥马利抑郁评定量表(MAD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HAMD、MADR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积极应对评分高于对照组,消极应对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药物联合认知行为治疗青少年伴非自杀性自伤抑郁症的效果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抑郁程度、应对方式以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伴自伤行为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发生自杀未遂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大学城医院心理卫生中心收治的308例伴自伤行为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是否发生自杀未遂将其分为自杀未遂组113例和非自杀未遂组195例。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发生自杀未遂的影响因素。结果:两组性别、年龄、文化水平、民族、家族史及自伤行为方式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自杀未遂组吸烟史、童年创伤史、自杀意念、抑郁程度、焦虑程度与非自杀未遂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童年创伤史、自杀意念、焦虑程度均为伴自伤行为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发生自杀未遂的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童年创伤史、自杀意念、焦虑程度均为伴自伤行为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发生自杀未遂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青少年抑郁障碍病人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SSI)与其童年期心理创伤之间关系。方法:选取70例符合DSM-5诊断标准的青少年抑郁障碍病人,依据有无NSSI,分为NSSI组和非NSSI组各35例,并选择性别、年龄和受教育程度与之匹配的正常青少年35人作为健康对照组。通过渥太华自伤量表、童年创伤问卷(CTQ)、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4)进行临床症状评估。结果:NSSI组情感虐待、情感忽视及CTQ量表总分评分均高于非NSSI组,且2组上述3个评分及躯体虐待评分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两抑郁障碍亚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NSSI组性虐待、躯体忽视评分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NSSI组非自杀性自伤频率与CTQ中情感忽视评分、HAMD量表认知障碍评分均呈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青少年抑郁障碍病人NSSI与童年期心理创伤存在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新冠疫情)期间成都市初中生非自杀性自伤(non-suicidal self-injury, NSSI)的发生现状,探讨抑郁在家庭环境与NSSI间的作用机制。  方法  数据来源于成都儿童正向成长队列(Chengdu Positive Child Development, CDPD),于2020年6–7月成都市中小学因新冠疫情关闭解封后,采用蓄意自伤量表(Deliberate Self-Harm Inventory, DSHI)、中国家庭评估测量工具(Chinese Family Assessment Instrument, C-FAI)、流调中心儿童抑郁量表(Center for Epidemiologic Studies Depression Scale for Children, CES-DC)进行现场问卷获得3595名初中生调查资料。采用两样本t检验和χ2检验,比较不同年级和性别初中生的NSSI发生率,利用SPSS PRECESS组件Model 58检验分析性别调节下抑郁的中介作用。  结果  ①新冠疫情期间成都市初中生的NSSI发生率为49.67%,九年级学生的NSSI发生率(80.70%),高于八年级(33.82%)和七年级(32.32%),初中女生的NSSI发生率(54.75%)高于男生(44.52%);②家庭环境(r=0.34, P<0.001)、抑郁(r=0.50, P<0.001)与NSSI呈正相关;③抑郁在家庭环境对NSSI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64.64%;与男生相比,初中女生在家庭环境与抑郁、抑郁与NSSI的正向预测作用更加显著。  结论  新冠疫情期间,成都市初中生NSSI发生率较高,提示应改善家庭环境,关注性别差异,加强抑郁的早期筛查和干预,以减少NSSI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非自杀性自伤及自杀未遂中学生的人格特征。方法 通过分层抽样方法抽取都江堰市2 131名中学生,其中男生1 085人,女生1 046人,平均年龄为(13.92±1.63)岁,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儿童版)和自编的自我伤害行为问卷对其进行调查。根据自我伤害行为问卷调查结果将受访中学生分为4组,即非自杀性自伤组(NSSI组),自杀未遂组(SA组),自伤自杀组(NSSI+SA组)和对照组(NoSH组)。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多元协方差分析(以性别和年龄为协变量)和事后检验等,比较EPQ各因子在各组间的差异。结果 受访中学生中非自杀性自伤的检出率为23.18%,自杀未遂的检出率为3.19%,其中非自杀性自伤组有446人(20.93%),自杀未遂组有20人(0.94%),自伤自杀组有48人(2.25%),对照组有1 617人(75.88%)。与对照组人格特征相比较,典型的精神质、外倾明显以及神经质者均易采取自我伤害行为;自伤自杀组的精神质分数显著高于非自杀性自伤组(Pd=0.59),内-外倾分数在自伤自杀组较非自杀性自伤组有增高趋势(P>0.008 3,d=0.38)。结论 人格特征与青少年自伤自杀行为关系密切,应根据中学生的人格特征给予适当引导和干预。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调查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出院准备度现状及影响因素,为完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出院准备服务、制定针对性的干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使用一般资料问卷、出院准备度量表、出院指导质量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医学应对问卷对245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进行调查。  结果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出院准备度总得分为(93.31±14.11),均分(7.78±1.18),处于中等水平。多重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指导技巧及效果、实际获得内容、屈服应对方式、出院后就医取药是否方便、合并症种类、现住地、客观支持、有无疼痛是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出院准备度的主要影响因素(P < 0.05)。  结论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出院准备度处于中等水平并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临床工作人员应重视各类影响因素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影响,根据具体情况开展针对性的干预,以改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出院后临床结局。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索整合姑息治疗后减轻肝癌患者疼痛及焦虑的影响。  方法  选取60名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肝炎相关性肝癌患者并记录基本情况,患者分为标准治疗组30例(对照组)和姑息介入治疗组(研究组)30例,进行介入治疗后对2组患者分别进行疼痛量表和焦虑量表测评,研究组加入姑息治疗,12周后对2组患者进行2个量表测评,对比2组患者12周前后疼痛及焦虑评分,分析影响肝炎相关性肝癌患者疼痛及抑郁的因素,分析有关因素在2组患者疼痛及焦虑评分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  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吸烟史、酗酒史、医保类型、肝功能分级、肝炎类型在2个治疗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家庭背景、既往有无疼痛史、肿瘤分期、ECOG评分、治疗前NRS评分、治疗后NRS评分、治疗前焦虑评分及治疗后焦虑评分在2个治疗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通过配对样本t检验对显著因素分析后得出12周后对照组的患者疼痛、焦虑评分明显高于研究组(P < 0.05)。  结论  姑息治疗联合标准治疗对于缓解疼痛及焦虑有明显效果,并且越早进入姑息治疗程序对患者疼痛、焦虑的改善更有优势,因此姑息治疗不仅限于晚期肝癌患者。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家庭赋权干预方案对肺癌放疗患者及家庭照顾者的影响。  方法  选取昆明市某三级甲等肿瘤专科医院放射治疗科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入院接受放疗的60名肺癌患者及家庭照顾者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抓阄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放射治疗科常规护理,试验组接受家庭赋权干预+放射治疗科常规护理,采用医学应对方式问卷和心理韧性量表评价患者,照顾者准备度量表和癌症患者家属生活质量量表,评价患者家庭照顾。  结果  干预后试验组患者医学应对方式回避、面对、屈服评分,心理韧性总分及坚韧、乐观、自强各维度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家庭照顾者照顾者准备度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家庭赋权干预方案可改善肺癌放疗患者心理韧性水平,帮助患者建立更加积极的医学应对方式,也可显著提升患者家庭照顾者照顾能力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首发重度抑郁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MDD)青少年患者药物治疗后的血清炎症因子变化以及舍曲林疗效的预测因素。方法 本研究纳入61例首发未用药的MDD青少年患者(MDD组)和55例健康青少年(HC组)。MDD组患者在入组后予盐酸舍曲林片治疗8周,健康对照组不予任何治疗。MDD组分别在基线和治疗后8周进行采集血样检测血清中炎症因子水平和临床资料评定[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items 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17)和心理弹性量表(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 CD-RISC)],HC组仅在基线期采血检测和临床资料采集。分析MDD组炎症因子水平与抑郁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并进行MDD组HAMD-17的逐步线性回归,寻找能预测舍曲林疗效的血清学指标。结果 基线时MDD组的IL-1β和IL-6水平高于HC组(P均<0.000 1),TNF-α水平低于HC组(P=0.006)。经过8周用药后,MDD组IL-1β、IL-6均下降,TNF-α水平较治疗前升高,HAMD-17、...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规范化运动处方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疼痛、活动受限、抑郁情绪等相关症状的临床疗效。  方法  纳入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常规治疗加规范运动处方康复训练)和对照组(常规治疗加常规运动训练),观察各组治疗前后视觉模拟疼痛评分、抑郁自评量表评分、直腿抬高角度。  结果  治疗后,实验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抑郁自评量表评分(SDS)、直腿抬高角度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经对比,实验组的患者VAS、SDS评分在治疗前后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对照组的患者VAS评分在治疗前后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而SDS评分治疗前后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178)。实验组VAS、SDS、直腿抬高角度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实验组疼痛、情绪抑郁、直腿抬高角度改善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01)。  结论  规范化运动处方康复训练具有减轻腰椎间盘突出症疼痛、提高直腿抬高角度、改善抑郁情绪的临床疗效,进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