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系统评价未经化疗的新确诊或复发的EGFR突变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使用厄洛替尼或联合贝伐珠单抗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检索PubMed及其他数据库中截至2020年10月24日所有相关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结果:最终纳入3项符合条件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共计464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厄洛替尼联合贝伐珠单抗化疗显著延长了未经化疗的新确诊或复发EGFR突变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0.000 1,HR=0.62,95% CI:0.49~0.78)。然而,联合化疗并没有明显改善该患者人群的客观缓解率(P=0.19,RR=1.08,95% CI:0.96~1.22)。联合化疗组中3级及以上级别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0 01,RR=1.89,95% CI:1.62~2.19)。结论:厄洛替尼联合贝伐珠单抗治疗可能会显著延长未经化疗的新确诊或复发的EGFR突变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群体的无进展生存期,但是无法显著提高客观缓解率。同时,联合治疗方式可能会增加3级及以上不良反应的发生。这些发现可能需要更多相关临床研究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对艾普拉唑和奥美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疗效及安全性进行系统评价,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循证依据。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Embase、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维普、万方数据库,检索时间限定为建库至2021年6月20日。纳入以艾普拉唑对比奥美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提取数据,使用RevMan 5.3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0篇RCT,1 971名患者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艾普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的内镜下黏膜愈合率高于奥美拉唑(OR=1.40,95%CI:1.13~1.73,P=0.002)、Hp清除率高于奥美拉唑(RR=1.06,95%CI:1.01~1.11,P=0.01)、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奥美拉唑(RR=0.80,95%CI:0.66~0.98,P=0.03),对患者的恶心呕吐、反酸嗳气以及疼痛等症状的缓解强度与奥美拉唑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艾普拉唑在消化性溃疡治疗中的疗效与安全性均优于奥美拉唑。  相似文献   

3.
目的:系统评价司美格鲁肽周制剂治疗成人超重和肥胖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The ClinicalTrials.gov、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查找关于司美格鲁肽周制剂治疗成人超重和肥胖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s,RCTs)。由2名研究员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应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7项RCTs,共计4 711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安慰剂组相比,司美格鲁肽可有效降低受试者体质量[MD=-10.75,95% CI (-13.22,-8.28),P<0.001];提高减重>5%、10%和15%的患者分别占总体的比例[RR=2.29,95% CI (1.73,3.04),P<0.001]、[RR=4.54,95% CI (2.94,7.02),P<0.001]、[RR=6.91,95% CI (4.32,11.05),P<0.001];降低身体质量指数[MD=-3.85,95% CI (-5.51,-2.19),P<0.001];减小腰围[MD=-8.01,95% CI (-10.05,-5.97),P<0.001];降低收缩压[MD=-3.88,95% CI (-4.93,-2.82),P<0.001]和舒张压[MD=-1.79,95% CI (-2.95,-0.62),P=0.00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司美格鲁肽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安慰剂组接近[RR=1.05,95% CI (1.00,1.10),P=0.040];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安慰剂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49,95% CI (0.87,2.56),P=0.150];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安慰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1.58,95% CI (1.41,1.78),P<0.001]。结论:司美格鲁肽周制剂在成人超重和肥胖患者中的减重效果较好,但应警惕其胃肠道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神经系统用药处方精简在老年患者中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以"神经类药物"、"处方精简"和"老年患者"为检索词,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EbscoHost、MEDLINE、Scopus、Web of Science、EMBASE and ProQuest数据库,对符合纳入标准的随机对照试验(RCT)进行质量评价并按设计要求提取有效信息并进行Meta分析。结果:研究共纳入20项RCT,共纳入患者3 509例,质量为高、中、低者分别为6、5、9篇。Meta分析结果显示:针对神经类药物的处方精简可以降低跌倒发生率(OR 0.45,95% CI 0.28~0.74,P=0.002),对死亡率(OR 0.82,95% CI 0.44~1.53,P=0.53)、住院率(OR 0.42,95% CI 0.14~1.28,P=0.13)及不良反应(OR 1.18,95% CI 0.89~1.57,P=0.24)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亚组分析显示,神经类药物的处方精简明显降低了65岁至79岁患者跌倒风险(OR 0.44,95% CI 0.27~0.74,P=0.002),有效降低了认知功能正常患者的跌倒风险(OR 0.07,95% CI 0.02~0.21,P<0.000 01),采用直接精简神经类药物的干预方式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跌倒风险(OR 0.16,95% CI 0.07~0.37,P<0.000 1)。结论:神经类药物的处方精简在老年患者中应用可以减少跌倒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RAs)在2型糖尿病(T2DM)合并肾损伤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为该类药物的临床应用提供循证参考。方法:检索Medline、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CNKI)和万方数据库,查找有关GLP-1RAs治疗T2DM合并肾损伤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文献,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之后提取相关资料,应用RevMan 5.3统计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7项RCT,共计1 755例T2DM合并肾损伤患者。疗效方面,GLP-1RAs与胰岛素类似物或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降低糖化血红蛋白的效应相当,但优于安慰剂,且该疗效在中重度肾损伤患者中比终末期肾病患者更佳;与对照组相比降低体质量[MD=-1.75,95% CI=(-2.18,-1.32),P<0.01]和降压作用[收缩压:MD=-7.79,95% CI=(-10.83,-4.74),P<0.01;舒张压:MD=-2.92,95% CI=(-4.79,-1.05),P=0.002]均有显著性差异;但降低空腹血糖和调节脂质代谢方面未见统计学差异。安全性方面,GLP-1RAs组与对照组致低血糖和肾损伤事件的发生率[RR=1.28,95% CI=(0.56,2.96),P=0.560;RR=0.85,95% CI=(0.44,1.62),P=0.620]无统计学差异,然而GLP-1RAs组胃肠道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对于T2DM合并肾损伤患者,GLP-1RAs具有确切的降糖、减重和降压作用,而在终末期肾病患者中疗效降低;用药期间不增加低血糖和肾损伤风险,但应注意预防胃肠道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药学干预对冠心病患者依从性及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检索PubMed(Medline)、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临床试验注册网站(Clinicaltrials.gov)、Web of Science、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检索时间从建库到2020年12月16日,收集药剂师参与冠心病患者治疗方案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提取文献有效数据,并根据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应用Stata 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24个RCT,4 134例冠心病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药学干预可增加患者依从性(RR=1.269,95% CI:1.159~1.390,P=0.000)并提高治疗有效性(RR=1.264,95% CI:1.169~1.367,P=0.000)、减少患者总不良反应发生率(RR=0.299,95% CI:0.191~0.466,P=0.000)和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RR=0.333,95% CI:0.123~0.904,P=0.031),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并能增加患者舒张压、收缩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等生化指标下降幅度,增加患者6 min步行距离(6 minute walking distance,6MWD)、代谢当量(metabolic equivalents,MET)指标水平,减少患者再住院发生率、全因死亡率、肝肾损伤发生率、头痛发生率以及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但P均>0.05,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中药师干预可增加患者LDL-C<70 mmol·L-1达标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但减少患者LDL-C<100 mmol·L-1达标率,P>0.05,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药师干预治疗冠心病的依从性、有效性明显优于对照组,且能减轻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这表明药师干预冠心病治疗方案中药师服务的积极价值,值得临床进行推广,但仍需多中心、大样本、双盲的高质量RCT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中药注射剂治疗心律失常的Meta分析或系统评价进行再评价。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知网、万方、维普、CBMdisc等中英文数据库,检索中药注射剂治疗心律失常的系统评价,时间为建库至2019年6月。2位评价者独立进行文献筛选以及资料提取工作,应用AMSTAR2量表以及GRADE评估工具进行评价。结果:最终纳入7篇Meta分析或系统评价,包含25个结局指标,涉及4种中药注射剂。AMSTAR2量表评价结果中"是否提供前期设计方案"、"是否提供排除文献清单"、"纳入标准中是否考虑发表文献,如灰色文献"、"是否说明相关利益冲突"4项为导致方法学质量降低的主要因素。GRADE评估工具的评价结局中,纳入系统评价的局限性以及发表偏倚为引起结局指标证据质量降低的原因。对纳入文献再进行Meta分析显示,中药注射剂治疗心律失常,可提高治疗总有效率[Z=10.99,RR=1.45,95% CI (1.36,1.55),P<0.01]、血管再通率[Z=2.29,OR=1.34,95% CI (1.04,1.72),P=0.02],改善心率[Z=21.52,MD=4.80,95% CI (10.12,12.15),P<0.01],降低心律失常发生率[Z=4.38,RR=0.53,95% CI (0.40,0.70),P<0.01]、病死率[Z=5.94,RR=0.49,95% CI (0.39,0.62),P<0.01]。结论:中药注射剂在治疗心律失常中发挥重要作用,但现今关于中药注射剂治疗心律失常的Meta分析或系统评价的评价方法尚不规范,证据质量偏低,对此次评价结论可靠性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 系统评价新型口服抗凝药双联治疗和华法林三联治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合并房颤患者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CNKI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等数据库,检索时限均为从建库至2020年11月。由2名评价者按照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以及Cochrane协作网推荐的方法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文献质量,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4篇研究,11 024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常规剂量NOACs和低剂量NOACs双联治疗与华法林三联治疗PCI术后合并房颤患者在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心肌梗死、卒中、支架内血栓形成、死亡发生率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华法林三联治疗相比,常规剂量NOACs双联治疗可以降低国际血栓与止血学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Thrombosis and Haemostasis,ISTH)重大或临床相关的非重大出血(OR=0.72,95% CI:0.64~0.82,I2=0%,P<0.01)、主要出血(OR=0.71,95% CI:0.58~0.87,I2=0%,P=0.000 9)、颅内出血(OR=0.28,95% CI:0.11~0.70,I2=0%,P=0.006)的发生。低剂量NOACs可以降低ISTH重大或临床相关的非重大出血(OR=0.49,95% CI:0.40~0.62,P<0.01)、主要出血(OR=0.52,95% CI:0.36~0.75,P=0.000 4)的发生。亚组分析显示:常规剂量NOACs可以降低CrCl ≥ 80 mL·min-1患者死亡或血栓栓塞事件或非计划性血运重建(OR=0.57,95% CI:0.35~0.92,P=0.02)和ISTH重大或临床相关的非重大出血(OR=0.61,95% CI:0.42~0.89,P=0.01)的发生。低剂量NOACs会增加≥ 75岁患者死亡或血栓栓塞事件或非计划性血运重建的发生(OR=1.57,95% CI:1.06~2.33,P=0.02)。低剂量NOACs可以降低30 ≤ CrCl<50 mL·min-1患者ISTH重大或临床相关的非重大出血的发生(OR=0.53,95% CI:0.30~0.92,P=0.02)。结论: 常规剂量NOACs和低剂量NOACs双联治疗PCI术后合并房颤患者与华法林三联治疗在有效性方面相当,安全性方面优于华法林三联治疗。对于年龄≥ 75岁和CrCl ≥ 80 mL·min-1患者推荐常规剂量NOACs,30 mL·min-1 ≤ CrCl<50 mL·min-1患者推荐低剂量NOACs。  相似文献   

9.
目的: 系统评价基因指导华法林治疗肺栓塞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数据库和CNKI数据库,搜集肺栓塞患者基因指导华法林治疗与传统疗法安全性和有效性比较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RCT),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19年7月。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RevMan5.3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2个RCT,包括2 307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传统疗法治疗肺栓塞相比较,基因指导华法林治疗可以使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在治疗目标范围内的时间百分比(time within therapeutic range,TTR)增加[MD=6.22,95% CI(1.27,11.16),P=0.01],INR首次达标时间缩短[MD=-2.75,95% CI(-3.26,2.24),P<0.000 01],稳定剂量达标率增加[RR=1.33,95% CI(1.18,1.51),P<0.000 01],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减少[RR=0.62,95% CI(0.50-0.77),P<0.000 1]。结论: 当前证据显示,与传统疗法相比,基因指导华法林治疗肺栓塞患者可以提高华法林给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系统评价沙库巴曲缬沙坦(sacubitril/valsartan,SV)对比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剂(renin angiotensin system inhibitors,RASI)治疗急性失代偿心力衰竭(acute decompensated heart failure,ADHF)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临床治疗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检索常见中外数据库中相关的研究。2名研究者独立获取文献并提取数据后,应用RevMan 5.3和Stata16.0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8篇文献,合计2 156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随访结束后,SV组的总有效率提升了24%(RR=1.24;95%CI:1.13~1.35;P<0.01);全因死亡率降低了53%(RR=0.47;95%CI:0.31~0.72;P<0.01);心力衰竭再住院率降低了34%(RR=0.66;95%CI:0.56~0.77;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组患者总不良反应(高钾血症、低血压、肾功能损伤)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10;95%CI:0.94~1.30;P>0.05)。结论:SV对ADHF患者的临床疗效较RASI有明显优势,能显著降低再住院率和死亡风险,且不增加药物不良反应,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系统评价沙库巴曲缬沙坦与肾素-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CEI/ARB)类药物用于射血分数中间值心力衰竭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系统检索各大中英文文献数据库中与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射血分数中间值心力衰竭有关的随机对照试验RCT。2名研究者独立进行文献筛选,确定纳入的原始研究。进行文献质量评价和数据提取后,采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2篇临床研究,涉及1 310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主要结局指标方面,沙库巴曲缬沙坦组心力衰竭再住院率[RR=0.50,95% CI (0.37,0.67),P<0.000 01]低于ACEI/ARB组,纽约心脏病协会心功能分级改善显效率[RR=1.67,95% CI (1.34,2.07),P<0.01]和总有效率[RR=1.16,95% CI (1.07,1.25),P<0.000 01]高于ACEI/ARB组,有效率[RR=0.79,95% CI (0.64,0.98),P=0.04]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组心血管相关死亡率[OR=0.51,95% CI (0.21,1.23),P=0.13]相比,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安全性方面,症状性低血压、高血钾和肾功能恶化的发生率,2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沙库巴曲缬沙坦对射血分数中间值心力衰竭患者有效,与ACEI/ARB类药物相比,该药可进一步降低该类患者的心力衰竭再住院率、改善心功能且安全性相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基于不同抗凝方案的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方法:抽取2018年7月至2021年5月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诊断为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的65岁及以上住院患者资料,根据治疗方案分为未抗凝组、华法林组、达比加群酯组,比较3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和主要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1年内累积再住院率、全因死亡率,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共收集437例患者,其中未抗凝组88例(20.14%)、华法林组157例(35.93%)、达比加群酯组192例(43.93%),抗凝率79.86%。与未抗凝组相比,华法林组和达比加群酯组能显著降低1年内再住院率(80.70%vs.42.00%vs.22.90%,P<0.05)、心血管事件发生率(52.27%vs.22.29%vs.9.90%,P<0.05)、全因死亡率(12.50%vs.3.82%vs.0.52%,P<0.05)以及脑血管事件发生率(23.86%vs.7.01%vs.4.17%,P<0.05);与未抗凝组和达比加群酯组相比,华法林组显著增加小出血事件发生率(12.50%vs.21.02%vs.10.42%,P<0.05),达比加群酯较华法林能进一步降低1年内再住院率和累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P<0.05)。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未抗凝治疗(0.371,95% CI:0.210~0.655,P=0.001)以及出血史(0.101,95% CI:0.032~0.319,P<0.01)是1年内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服用达比加群酯(2.908,95% CI:1.565~5.404,P=0.001)是保护因素。结论: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存在抗凝不足,抗凝治疗可降低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及全因死亡率,临床医师和临床药师应促进抗凝治疗规范化及个体化。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系统评价PCSK9抑制剂治疗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amilial hypercholesterolemia,FH)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维普、万方数据库以及临床试验注册平台Clinical Trials.gov,筛选并纳入PCSK9抑制剂治疗FH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RCTs),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0年10月,由2名研究者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评价研究质量和提取资料。采用RevMan 5.3软件对符合标准的RCT进行荟萃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10篇文献,11项RCT,共计2 453例患者,随访时间为12~78周。有效性分析结果显示:与安慰剂相比,PCSK9抑制剂可降低FH患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47.03%(95% CI:41.29~52.77,P<0.05),并显著改善其他7项血脂指标;且12周时杂合子型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heterozygous familial hypercholesterolemia,HeFH)患者LDL-C降幅大于纯合子型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homozygous familial hypercholesterolemia,HoFH)患者[(46.66%,95% CI:40.67~52.65)vs.(32.80%,95% CI:23.03~42.56),P<0.05]。安全性分析结果显示,在严重治疗相关不良反应(SAEs)方面,PCSK9抑制剂组与安慰剂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鼻咽炎、注射部位反应、流感、神经系统反应和疲劳;其中PCSK9抑制剂相关神经系统反应(RR=1.65,95% CI:1.05~2.57)、疲劳(RR=2.81,95% CI:1.17~6.74)发生率更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与安慰剂相比,PCSK9抑制剂可显著改善各项血脂指标,而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系统评价沙库巴曲缬沙坦(sacubitril valsartan,SV)对比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s,ACEI)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ngiotensin receptor blockers,ARB)治疗心梗后心衰(post myocardial infarction heart failure,P-MI-HF)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检索中国知网和PubMed等数据库自建库起至2021年12月有关SV(试验组)对比ACEI/ARB(对照组)治疗P-MI-HF的随机对照研究(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RCT)。采用Cochrane评价手册对纳入文献质量进行评价,采用Stata 14.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5项RCT,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在左室射血分数[WMD=5.53,95%CI(3.93,7.13),P<0.01]、左室舒张末内径[WMD=-2.91,95%CI(-4.05,-1.77),P<0.01]、N末端B型利钠肽原[WMD=-358.40,95%CI(-446.62,-270.19),P<0.01]、6分钟步行试验[WMD=66.57,95%CI(21.29,111.84),P<0.01]和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RR=0.58,95%CI(0.45,0.74),P<0.01]方面均优于对照组,且安全性良好。亚组分析结果显示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组的效果更好。结论:SV治疗P-MI-HF在提高患者心功能、改善心室重构和远期预后等方面较ACEI/ARB效果更优,且安全性良好。但由于纳入研究总体质量一般,该结果有待更严谨的RCT进一步证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