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分析颅内感染的致病菌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对2016年1月至2018年4月收集的13 712例脑脊液样本培养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共有877例颅内感染,感染率为6.40%。革兰阳性菌占81.64%,其中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占46.86%,甲氧西林敏感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占18.70%,对替加环素、万古霉素及利奈唑胺敏感;革兰阴性菌占18.36%,其中鲍曼不动杆菌表现出广泛耐药性,肺炎克雷伯菌对碳青霉烯类及酶抑制剂类药物敏感。结论 颅内感染以革兰阳性菌为主,对替加环素、万古霉素及利奈唑胺敏感;革兰阴性菌中鲍曼不动杆菌多数耐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颅脑术后颅内感染的病因和治疗策略。方法对2007-09-2011-07我科收治的42例颅脑术后颅内感染患者脑脊液和(或)脑脓肿液中分离出的致病菌及其药物敏感性和治疗进行分析。结果引起颅内感染的致病菌中革兰阳性菌占64.36%(65株),革兰阴性菌占33.66%(34株),真菌占1.98%(2株)。对革兰阳性菌敏感的抗生素有头孢噻肟钠、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等;对革兰阴性菌敏感的抗生素有美罗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钠等;对白色念珠菌敏感的抗生素有氟康唑等。结论颅脑术后颅内感染仍以革兰阳性菌为主,治疗应以静脉和鞘内联合应用抗生素为主。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分流管储液囊脑室内给药联合静脉给药对脑室-腹腔分流术后颅内感染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科自2012年1月至2017年10月发生的10例脑室-腹腔分流术后颅内感染病例,均采用经脑室-腹腔分流管储液囊脑室内给药联合全身静脉给药治疗,回顾分析该组患者临床资料及治疗效果。结果该组10例患者中,脑脊液培养出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2例,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1例,肠杆菌1例,脑脊液培养阴性6例,所有颅内感染患者均治愈,且均保留了脑室-腹腔分流管。结论经分流管储液囊行脑室内给药,联合全身静脉应用敏感抗生素对脑室-腹腔分流术后合并的颅内感染治疗有效,可降低拔除分流管风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重症颅内感染治疗的方法和效果。方法选择重症颅内感染60例,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为抗生素静脉给药+脑室内、鞘内应用抗生素联合脑脊液外引流组。根据病情选择放置腰椎蛛网膜下腔置管或脑室外引流管,鞘内注射或脑室内注射抗生素,每天持续引流排出脑脊液100~300ml,引流持续时间一般3~15d,最长20d。对照组为传统抗生素静脉给药组。结果治疗组意识恢复快,感染控制时间短,平均治疗天数(9.96±1.37)d,减少了并发症扣后遗症,病死率降低,疗效显著。治疗组有效率达到100%,好转率提高到90%,病死率10%,无严重并发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室内、鞘内应用抗生素联合脑脊液外引流,可使脑脊液达到较高的药物浓度,并能不断置换蛛网膜下腔及脑室内的炎性脑脊液、减轻细菌毒素和有害物质对神经组织的损害,是治疗重症颅内感染的一种简便、微创、安全、疗效显著的新技术、新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脑室内和静脉联合使用万古霉素治疗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时脑脊液内药代动力学及理化性质变化规律,为建立颅内局部给药方法的标准提供依据。方法选择开颅术后留置术腔/脑室引流管的颅内感染患者10例,万古霉素q12 h静脉给予1 g,持续泵入2 h,同时,经引流管术腔/脑室局部给予10 mg。分别于给药前、后相应时间点采集静脉血及脑脊液标本测定药物浓度及理化性质。结果万古霉素给药开始后1 h血药浓度达到(41.08±15.83)mg/L,48 h谷浓度为(8.10±7.11)mg/L;脑脊液浓度给药后0.25 h为(412.71±464.81)mg/L,48 h谷浓度为(33.62±31.95)mg/L。理化性质无明显变化。结论通过静脉加小剂量脑室给药,可以提高脑脊液万古霉素浓度,可能成为治疗开颅术后严重颅内感染的一种选择,但其安全性、有效性尚需更大规模的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血药浓度监测在万古霉素治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颅内感染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75例MRSA颅内感染的临床资料。根据血药浓度分为低浓度组(30例,谷浓度10~14 mg/L)和高浓度组(45例,谷浓度15~20 mg/L)。结果 高浓度组有效率(82.22%,37/45)明显高于低浓度组(60.00%,18/30;P<0.05)。低浓度组发生不良反应28例,肝功能异常1例,皮疹1例;高浓度组发生不良反应39例、肝功能异常2例、皮疹3例、中性粒细胞减少1例;调整给药方案后,均恢复正常。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均未出现耳毒性、肾毒性不良反应。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万古霉素谷浓度<15 mg/L、肾小球滤过率<60 ml/min、血肌酐≥133 μmol/L、用药时间≥2周是万古霉素治疗无效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万古霉素谷浓度预测疗效的曲线下面积为0.778(95%置信区间0.648~0.905)。万古霉素谷浓度≥15.91 mg/L预测治疗有效的敏感性为0.673,特异性为0.802。结论 万古霉素治疗MRSA颅内感染,谷浓度在15~20 mg/L的临床疗效更好,同时需关注治疗时间、血肌酐和肾小球滤过率等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鞘内注射万古霉素治疗重型颅脑外伤开颅术后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颅内感染的临床效果及并发症。 方法回顾性分析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自2016年7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27例重型颅脑外伤开颅术后MRSA颅内感染患者的病例资料,评价鞘内注射万古霉素的临床效果,并统计并发症。 结果大多数患者的临床表现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其中痊愈11例,显效8例,进步6例,无效2例(1例因多脏器功能衰竭,1例因重症肺炎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总有效率为92.59%,病死率为7.41%,细菌清除率为100%。所有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出现明显并发症。 结论腰大池通畅引流联合鞘内注射万古霉素能有效控制MRSA颅内感染,且无明显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脑脊液置换联合万古霉素与地塞米松鞘内注射治疗术后颅内感染的疗效。方法2002~2012年收治67例术后颅内感染患者,均给与脑脊液置换治疗;在此基础上,25例给予静脉滴注头孢曲松治疗(对照组),42例给予鞘内注射万古霉素和地塞米松治疗(治疗组)。结果治疗组14 d治愈率(64.3%,27/42)、20 d治愈率(83.3%,33/42)和总治愈率(100%)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20.0%,5/25;56.5%(13/25);84.0%(21/25);P〈0.05)。治疗组平均治愈时间[(13.21±4.52)d]较对照组[(22.51±5.74)d]显著缩短(P〈0.05)。两组脑萎缩、脑积水、神经根刺激症状等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脑脊液置换联合万古霉素和地塞米松联合鞘内注射治疗术后颅内感染疗效显著,实用安全。  相似文献   

9.
鞘内阶梯浓度用药治疗术后颅内葡萄球菌感染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单纯应用万古霉素鞘内阶梯浓度注射对术后颅内葡萄球菌感染的治疗作用。方法31例颅内葡萄球菌感染患者腰穿后鞘内注入生理盐水20ml+盐酸万古霉素,1次,d,剂量从20mg、40mg、60mg、80mg、100mg、120mg、140mg逐日递增,共7d。在治疗前、后监测患者体温、颅内压、脑脊液常规、生化指标及细菌培养。结果万古霉素鞘内注射治疗前各项指标明显异常,治疗2~3d后逐渐改善,5~7d即出现颅内压降低,体温、脑脊液生化及常规指标趋于正常;治疗前与治疗后3~7d各项指标差异明显(P<0.05),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单纯应用万古霉素鞘内阶梯浓度注射治疗术后颅内葡萄球菌感染疗效显著,操作简便,无毒副作用.是临床治疗颅内感染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在进行规范的全身抗感染治疗的基础上,运用万古霉素鞘内注射联合腰大池持续外引流治疗颅内感染患者的效果。方法对我科2010年5月~2012年5月收治的25例颅内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14例,女性11例,年龄25~76岁,平均年龄52岁,均为颅脑术后继发颅内感染。结果25例患者中1周内治愈8例(32%),2周内治愈16例(64%),死亡1例(4%)。结论万古霉素鞘内注射联合腰大池持续外引流可以有效控制颅内感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