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4篇
临床医学   1篇
神经病学   3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1.
目的 探讨侧裂区病变周围水肿对术中急性脑膨出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20年9月手术治疗的68例侧裂区病变的临床资料。结果 68例中,无-轻度周围水肿25例,中-重度周围水肿43例。中-重度周围水肿术中脑膨出发生率(60.5%,26/43)明显高于无-轻度周围水肿(24.0%,6/25;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中-重度水肿是侧裂区病变发生术中脑膨出的独立危险因素(OR=3.07; 95% CI 1.06~14.52;P=0.040)。结论 周围周水肿是引起侧裂区病变术中急性脑膨出的重要原因,临床应充分重视,采取有效措施缓解周围水肿,可以有效避免或减少术中脑膨出。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脑积水脑室穿刺术后继发导管相关性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至2020年7月收治的187例脑积水的临床资料。结果 187例中,120例经枕角穿刺行脑室-腹腔分流术,67例经额角穿刺行脑室外引流术。术后发生导管相关性出血13例,发生率为 6.9%;其中枕角穿刺出血7例,额角穿刺出血6例;保守治疗2例,手术治疗11例;出院时GOS评分4~5分7例,2~3分4例,1分2例;出院后随访6个月,GOS评分无明显变化。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颅内压急剧下降(OR=6.39;95% CI 1.67~24.5;P=0.007)、堵管后重新置管(OR=5.45;95% CI 1.45~20.4;P=0.010)、脑室穿刺>3次(OR=10.4;95% CI 2.33~46.6;P=0.002)是导管相关性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导管相关性出血是脑积水脑室穿刺术后较为少见的、严重并发症,围手术期应综合评估,以降低术后出血概率;术后应密切观察病情并及时复查头颅CT,出血量大的病人,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丙戊酸钠注射液、依达拉奉及两者联合应用对创伤性癫痫预防的不同效果。方法将930例创伤性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丙戊酸钠注射液组、依达拉奉组、联合组,分别在入院后给予丙戊酸钠注射液、依达拉奉、丙戊酸钠注射液和依达拉奉联合用药,进行24个月的随访,观察各组患者创伤性癫痫的发生情况,利用SPSS19.0软件分析数据。结果丙戊酸钠注射液组、依达拉奉组、联合组早期创伤性癫痫发生率分别为4.07%、9.71%、4.01%,丙戊酸钠注射液组、联合组早期癫痫发生率明显低于依达拉奉组(P<0.01),联合组早期癫痫发生率与丙戊酸钠注射液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00);丙戊酸钠注射液组、依达拉奉组、联合组晚期创伤性癫痫发生率分别为9.74%、8.64%、3.69%,联合组晚期癫痫发生率明显低于丙戊酸钠注射液组(P<0.01),依达拉奉组晚期癫痫发生率与丙戊酸钠注射液组、联合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00、P>0.025)。结论依达拉奉对于早期创伤性癫痫的预防作用较差,联合应用依达拉奉与丙戊酸钠注射液对于晚期创伤性癫痫的预防有良好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分流管储液囊脑室内给药联合静脉给药对脑室-腹腔分流术后颅内感染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科自2012年1月至2017年10月发生的10例脑室-腹腔分流术后颅内感染病例,均采用经脑室-腹腔分流管储液囊脑室内给药联合全身静脉给药治疗,回顾分析该组患者临床资料及治疗效果。结果该组10例患者中,脑脊液培养出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2例,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1例,肠杆菌1例,脑脊液培养阴性6例,所有颅内感染患者均治愈,且均保留了脑室-腹腔分流管。结论经分流管储液囊行脑室内给药,联合全身静脉应用敏感抗生素对脑室-腹腔分流术后合并的颅内感染治疗有效,可降低拔除分流管风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胶质瘤细胞miR-153上调对树突状细胞分化成熟及Nrf2表达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小鼠胶质瘤细胞系GL261,随机分为对照组、miR-153 mimics阴性对照组、miR-153 mimics组,以miR-153 mimics阴性对照、miR-153 mimics分别处理GL261,以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各组GL261细胞miR-153、VEGF-A及IL-10 mRNA水平;以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各组GL261细胞VEGF-A、IL-10、Nrf2蛋白表达;以流式细胞仪检测DC2.4细胞表面共刺激分子MHC-II、CD80、CD86、CD40表达水平;将小鼠T淋巴细胞系与上述各组DC2.4细胞共培养,以CCK-8检测T细胞增殖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miR-153 mimics组GL261细胞miR-153、VEGF-A及IL-10 mRNA水平,VEGF-A及IL-10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DC2.4表面共刺激分子MHC-II、CD80、CD86及CD40表达水平,DC2.4细胞Nrf2蛋白表达,T细胞活力明显升高(P<0.05);miR-153 mimics阴性对照组细胞各指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上调miR-153可抑制胶质瘤细胞分泌免疫抑制性因子VEGF-A、IL-10,促进树突状细胞分化成熟并上调其Nrf2蛋白表达。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标准去大骨瓣开颅减压术和经典骨瓣开颅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方法:选择重型颅脑损伤患者120例(标准术组)接受标准外伤去大骨瓣开颅减压治疗和重型颅脑损伤患者94例(对照组)接受经典骨瓣开颅术,随访半年,评估Glasgow预后评分(GOS),比较2组预后及术后并发症。结果:术后半年,对照组良好13例,中残15例,重残37例,植物生存17例,死亡12例,预后较好28例(29.79%);标准术组良好31例,中残24例,重残42例,植物生存15例,死亡8例,预后较好55例(45.83%),2组预后较好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72,P=0.02)。标准术组术后急性脑膨出、切口脑脊液漏、术后颅内血肿发生例数显著少于对照组(P<0.01)。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接受标准大骨瓣开颅手术临床疗效较经典骨瓣开颅减压术效果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胶质瘤次全切除后给予甲泼尼龙治疗瘤周水肿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收集2015年6月至2016年1月95例胶质瘤次全切除病例,随机分为甲泼尼龙组(n=32)、地塞米松组(n=33)及对照组(n=30),术后前两组分别给予等效剂量的甲泼尼龙40 mg/次和地塞米松10 mg/次,每天2次静脉治疗(上午8:00、下午4:00),对照组仅应用脱水治疗。根据《颅内肿瘤周围水肿药物治疗专家共识(第1版)》,采用头颅MRI测算3组术后72 h、5 d、14 d、28 d的水肿指数(EI)。观察治疗过程中各组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对于胶质瘤次全切除术后瘤周水肿,在术后3~7天水肿产生高峰期,甲泼尼龙组术后5天的EI较地塞米松组减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甲泼尼龙组和地塞米松组术后14天的EI分别为2.58±1.02和3.67±1.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两组术后28天的EI分别为1.76±0.72和2.14±1.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地塞米松对内环境的影响和甲泼尼龙引起的消化道应激性反应各有劣势。结论 对于控制胶质瘤次全切除术后瘤周水肿,甲泼尼龙较地塞米松更有优势,但应积极预防激素本身引起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