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非手术综合方法矫正特发性脊柱侧凸43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般多采用手术方法对特发性脊柱侧凸进行矫正治疗,以防止脊柱侧凸的发展。手术治疗不但影响脊柱的生长发育及正常的功能活动,而且创伤性大,矫正效果有时不满意。自1994年6月至1998年6月我们采用综合性非手术治疗方法矫正特发性脊柱侧凸43例,通过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2.
Rao YB  Xiao SP  Wang YL  Wang ST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13):906-908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法对特发性脊柱侧凸矫形的疗效。方法对94例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采用了Harrington术式、联合Harrington—Luque(H-L)术式、C—D及TSRH三维矫正,术前、术后临床资料的长期总结,分析所采用不同术式的治疗效果。结果本组94例术后随访时间1—3年,Harrington术式、联合Harrington—Luqve(H-L)术式、C—D及TSRH三维矫正平均矫正率分别为36.42%、45.18%、55.68%、63.28%,采用H—L、C—D和TSRH手术方法的矫正度均高于Harrington方法,其中以TSRH三维矫正系统效果最显著。结论手术矫正特发性脊柱侧凸效果是明显的,尤以近年运用的三维矫正系统效果更为优良。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和评价不同部位和程度的特发性脊柱侧凸的手术治疗策略。 方法 175 例特发性脊柱侧凸病人接受了矫正融合手术。按照其畸形的程度和部位分为 4 组,分别采取不同的手术方法。对各组病人的失血量、手术时间、矫正率、随访矫正丢失率及并发症进行分析比较。 结果 所有病人均安全完成手术,没有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发生。其侧凸矫正率分别为:第 1 组 81%;第 2 组86%;第3组68%;第4组72%。所有病人随访2年以上,平均为38 个月(24~52 个月)。 结论 根据脊柱侧凸畸形的程度和部位,正确选择适当的矫正方式,特发性脊柱侧凸可以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脊柱侧凸旋转与手术矫正率的关系.方法 2005年1月~2006年12月,44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接受手术矫正治疗.术前均行全脊柱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测量以顶椎为中心9个椎体上下终板层旋转角度,计算椎体和椎间盘机械旋转,以获得脊柱的旋转顺应性;拍摄凸侧Bending位及手术前后胸腰椎正侧位X线片,测量凸侧Bending相Cobb角及手术前后正侧位Cobb角,比较手术前后测量指标差异,计算侧凸柔韧性及矫正率.对侧凸旋转顺应性和柔韧性与手术矫正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手术前后冠状位和矢状位Cobb角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侧凸柔韧性与冠状位Cobb角呈负相关(r=-0.574,P=0.013),而与手术矫正率相关性差;旋转顺应性与冠状位Cobb角无显著相关性,与手术矫正率之间则呈显著正相关(r=0.887,P=0.000).结论 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的侧凸旋转顺应性与后路椎弓根螺钉去旋转矫形的手术矫正率高度相关,术前测量并计算旋转顺应性对于该类手术效果的预计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报道后路器械手术矫正脊柱侧凸20例。年龄10~20岁。其中特发性脊柱侧凸17例,先天性脊柱侧凸2例,神经纤维瘤病1例。手术前侧凸30°~100°(cobb 法)。术后侧凸4°~50°。畸形矫正率20°~87°%。文章讨论了手术方法和治疗体会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中华长城内固定系统(China Great Wall System,CGWS)矫治特发性脊柱侧凸的方法与手术效果。方法:采用CGWS椎弓根钉内固定系统治疗特发性脊柱侧凸20例,在三维矫正同时,行胸廓成形,肋骨植骨脊柱融合术。结果:术前侧弯Cobbs'角平均为56°(39°-82°),术后Cobbs'角最小矫正率为58,4%,最大矫正率为98%,平均矫正率为81%,本组病例未出现脊髓神经损伤,随访期内未发现内固定物脱落、断裂。结论:CGWS是一种新型,安全可靠的脊柱三维矫形器械,其矫正效果优良,固定牢固,但必须熟悉胸椎椎弓根钉植入技术。  相似文献   

7.
特发性脊柱侧凸是青少年较常见的疾病,其发病机制及发展过程尚不明确,且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对于轻度的畸形可以应用非手术方法进行治疗,目的是防止脊柱畸形进展,降低手术几率;而对于畸形较重、发展较快或非手术疗法治疗无效的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则要应用手术方法进行矫正,其目的在于矫正脊柱畸形,重建脊柱平衡。但如何在最大限度保留脊柱生长发育能力的前提下,进行有效的矫形;以及如何减少术中及术后并发症,避免失代偿及矫形效果丢失,一直是脊柱外科医生努力的目标和研究的热点。现回顾文献,对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较常用的手术方法进行总结概括,并对历代的手术器械进行说明介绍。  相似文献   

8.
采用Harrington-Luque氏棒矫正16例特发性脊柱侧凸,随访2~22个月,获得满意结果。平均矫正角度为28.8°,平均矫正率为46.1%。认为本法有矫正力量大、脊柱固定坚固、术后不用石膏固定、并发症少等特点,是一种较理想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脊柱侧凸旋转与手术矫正率的关系。方法2005年1月~2006年12月,44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接受手术矫正治疗。术前均行全脊柱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测量以顶椎为中心9个椎体上下终板层旋转角度,计算椎体和椎间盘机械旋转,以获得脊柱的旋转顺应性;拍摄凸侧Bending位及手术前后胸腰椎正侧位X线片,测量凸侧Bending相Cobb角及手术前后正侧位Cobb角,比较手术前后测量指标差异,计算侧凸柔韧性及矫正率。对侧凸旋转顺应性和柔韧性与手术矫正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手术前后冠状位和矢状位Cobb角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侧凸柔韧性与冠状位Cobb角呈负相关(r=-0.574,P=0.013),而与手术矫正率相关性差;旋转顺应性与冠状位Cobb角无显著相关性,与手术矫正率之间则呈显著正相关(r=0.887,P=0.000)。结论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的侧凸旋转顺应性与后路椎弓根螺钉去旋转矫形的手术矫正率高度相关,术前测量并计算旋转顺应性对于该类手术效果的预计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脊柱侧弯是脊柱的一个或多个节段在冠状面上偏离中线的侧弯、矢状面上的前凸或脊椎体在纵轴上的旋转,是最常见的脊柱三维畸形。特发性脊柱侧凸(idiopathic scoliosis,IS)患者无任何先天性脊柱异常、神经肌肉及骨骼疾病,但出现脊柱侧弯及旋转畸形,该病多发于青少年,初诊年龄低于18岁的患者占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的80%,故对该年龄段发病特称为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大多数IS患者脊柱侧凸相对较轻且病情稳定,  相似文献   

11.
应用哈灵顿手术加肋骨节段切除,矫治脊柱侧凸畸形22例(特发性脊柱侧凸13例,先天性脊柱侧凸6例小儿麻痹症后遗症3例)。术前Cobb’s角52°~60°组5例,矫正率40.42%;61°~80°组7例,矫正率40.63%;81°~114°组11例,矫正率38.39%。肋骨节段切除后,剃刀背平均矫正率64.69%,外观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2.
TSRH内固定系统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手术配合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脊柱侧凸是一种由于椎体序列复杂移位而导致的三维脊柱畸形,特发性脊柱侧凸的发病率在中国人群中可达0.61%~2.4%,它严重危害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1987年美国德洲斯克瑞特医院(TSRH)研制成功TSRH脊柱矫正器械,它具有三维矫形功能。TSRH系统不仅可用于脊柱侧凸的矫形,还可用于脊柱创伤、脊柱肿瘤及脊柱退行性病变的治疗。我们于2001~2002年期间应用TSRH系统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4例,效果满意。现将手术配合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总结重度僵硬性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行凹侧双棒全椎弓根螺钉治疗的围手术期护理要点.方法 对37例需行凹侧双棒全椎弓根螺钉技术的重度僵硬性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进行术前心理护理、肺功能锻炼、主动锻炼及术前饮食指导,术后病情观察、防止并发症的综合护理干预措施.结果 本组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疗效显著,未出现严重护理并发症.结论 对行凹侧双棒全椎弓根螺钉技术的重度僵硬性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的每一个环节进行对症护理,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4.
我院脊柱外科自 1 996年以来 ,先后收治脊柱侧凸患者 9例 (含特发性和先天性半椎体畸形 ) ,早期采用单侧哈氏棒矫正 ,效果不理想 ,改用单侧哈氏棒直接加用节段椎板下钢丝矫正固定后 ,内固定物的稳定性和矫正度均明显提高。通过复习有关论文资料 ,分析病例 ,对此种术式进行分析 ,并探讨可能的改进措施。1 临床资料本组病例 9例 ,其中男 7例 ,女 2例 ,年龄 1 2~2 5岁 ,平均 1 5 .3岁 ,其中先天性半椎体畸形所致脊柱侧凸 2例 ,特发性脊柱侧凸 7例。术前均进行 1~2周牵引。手术方法及矫正情况 :早期 3例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 ,行单侧哈氏棒矫形…  相似文献   

15.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所伴发的"剃刀背"畸形是导致患者及其家属就诊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诊断脊柱侧凸的重要体征,影响着脊柱矫形手术的术后满意度,有时显得比脊柱侧凸畸形矫形更为重要。凸侧胸廓成形术是传统的矫正"剃刀背"畸形疗效确切的手术方式,其可获得更好的术后满意度,且不会对患者的肺功能造成损害。该文就凸侧胸廓成形术在AIS伴发"剃刀背"矫正手术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4例儿童特发性脊柱侧凸矫正手术后的护理措施.方法:脊柱侧突发后路半椎体阻滞+植骨融合+脊柱矫形器内固定术后,进行周到、细致的术前、术后护理.结果:4例患儿矫形成功,无并发症,痊愈出院.结论:行脊柱侧凸矫形手术,护士应熟练掌握术前、术后的护理要点并发症的预防,可防止侧突加重,减少并发症,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7.
特发性脊柱侧凸是脊柱外科的常见病,对于角度较大、进展较快的脊柱侧凸,手术治疗是惟一有效方法,其目的是通过对畸形的三维矫正与稳定,重建脊柱的平衡。评价脊柱侧凸矫形术后的平衡是判断手术效果的一个重要方面。虽然对各平面平衡评价的参数较多,但各个参数的针对性、敏感性不同,目前尚缺乏统一的平衡评价系统。本文对脊柱侧凸术后冠状面、矢状面以及横断面平衡评价的影像学参数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Qiu Y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9):577-579
后路矫形一直是青少年特发性胸椎侧凸矫形的标准术式,但逐步为大家熟悉的前路矫形技术拥有其独特的优势,首先前路手术通过矫形力直接作用于侧方移位和旋转的椎体,可更好地矫正冠状面畸形、重建平衡以及减少椎体水平面旋转,另外通过压缩椎体螺钉矫正侧凸畸形,可以有效恢复胸椎正常后凸,并通过缩短而不是延长脊柱而矫正侧凸,因此,减少了因牵拉脊髓而致神经损伤的可能性,这些特点使得前路矫形也成为胸椎侧凸的标准入路之一。近年来,胸腔镜矫形技术的应用又使得脊柱矫形步入微创时代,使青少年特发性胸椎侧凸矫形又有了开放与微创的选择。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总结重度僵硬性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行胸廓成型术的围手术期护理要点.方法 对28例需要行胸廓成型术的重度僵硬性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进行术前心理护理、肺功能锻炼、主动锻炼及术前饮食指导,术后病情观察、防止并发症的综合护理干预措施.结果 本组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疗效显著,未出现严重护理并发症.结论 对重度僵硬性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行胸廓成型术的每一个环节进行综合护理,是安全手术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特发性脊柱侧凸合并漏斗胸畸形的手术治疗和临床矫形策略。方法我科从2002年2月~2015年11月共收治特发性脊柱侧凸合并漏斗胸畸形的患者6例,采用一期头盆环牵引+二期后路脊柱侧凸矫形+二期或三期前路漏斗胸畸形矫正术治疗;观察术前术后患者脊柱侧凸Cobb角、后凸角、双肩平衡、身高、漏斗胸畸形程度的改善,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其中5例分三期手术治疗,1例分二期手术治疗。患者年龄介于11~15岁之间,平均13.2岁;住院时间31~52天,平均40.4天;1例患者在脊柱侧凸矫形术后出现左下肢麻木、肌力减退,经保守治疗4周后缓解;1例患者在三期漏斗胸矫形术后出现胸部切口渗液并感染,经换药及抗生素治疗后痊愈。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130月,平均60.5月;术后末次随访时,脊柱侧凸矫平均正率78.1%,身高平均增高4.6cm,漏斗胸平均矫正率65.5%。结论对于特发性脊柱侧凸合并漏斗胸畸形的患者,针对性的制定个体化的手术方案,先行脊柱侧凸矫形术后再行漏斗胸畸形矫正,能获得满意的矫形效果及胸廓容积,临床疗效优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