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是治疗不稳定胸腰段椎体骨折的常规方法,但传统的后正中入路需作椎旁肌的广泛剥离,术中肌肉渗血较多,且进一步损伤了后柱结构,易导致术后临近节段的退变和慢性腰痛[1]。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后路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伤椎置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段爆裂性骨折疗效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2013年12月收治的52例胸腰椎骨折患者的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传统剥离椎旁肌入路内固定组(传统组,25例)和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内固定组(经肌间隙组,27例)。分析比较两种手术方式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手术前、后和末次随访时的VAS疼痛评分,术后损伤节段的局部后凸角(LKA)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随访8~24个月,平均18.2个月,所有病例均获得完整随访,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48 h及末次随访VAS评分相比,经肌间隙组显著低于传统组(P0.05),两组在伤椎高度矫正及局部Cobb角丢失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正中小切口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结合伤椎置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段爆裂性骨折疗效确切,具有创伤小、出血少、骨折复位佳、术后并发症少的优点。  相似文献   

3.
随着现代建筑业及交通运输业的迅猛发展,高能量创伤日趋增多。胸腰椎损伤是最常见的脊柱损伤,根据损伤严重程度可选择前路、后路或前后联合入路手术。自2005年2月至2007年4月,笔者采用小切口经椎旁肌入路、保留多裂肌起止点、直视下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共26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开放入路置入椎弓根螺钉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将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60例胸腰椎骨折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分别行传统开放入路置入椎弓根螺钉、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置入椎弓根螺钉。比较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用时、出血量、0.9%氯化钠注射液量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Cobb角纠正率,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半年的腰背痛评分(0.77±0.23)分,明显优于对照组的(1.19±0.38)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椎旁肌间隙手术入路可减少切口残腔体积和骨性剥离,手术创伤较传统开放入路更低,促进胸腰椎骨折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5.
各种腰椎退行性疾病在临床较为常见,经规范非手术治疗后无效或症状加重的患者需选择手术治疗。以往的经典术式为经后正中入路椎间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但经过多年临床应用,该手术入路和固定方式均暴露出一些不足。椎间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的主要问题是术后相邻节段退变加速,而后正中入路需广泛剥离竖脊肌,术后常残留腰痛。为解决椎间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存在的问题,研究者研发出了多种腰椎非融合内固定系统,其中K-Rod脊柱动态稳定系统是近年来研发的一种腰椎非融合内固定系统,属于后路动态稳定系统。Wiltse入路是经多裂肌与最长肌间隙进入,直接暴露上下关节突及外侧横突,无需大范围剥离椎旁肌,可减少多裂肌损伤,保留棘突上肌肉及韧带的附着点,有助于维持脊柱稳定性。从近年来报道经Wiltse入路K-Rod脊柱动态稳定系统固定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文献来看,在严格把握适应证的前提下,该术式既可实现有效固定,又可避免邻近节段退变加速的问题,创伤较小,短期疗效满意。相信随着技术的进步,该手术的适应证将进一步扩大,中远期疗效也将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段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57例胸腰段脊柱爆裂骨折患者,分别行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和单纯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伤口愈合率及伤椎Cobb’s角、前缘高度、椎管占位术后矫正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伤口愈合率均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术后伤椎Cobb’s角、前缘高度、椎管占位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1),且伤椎固定组在伤椎Cobb’s角、前缘高度、椎管占位矫正情况均优于单纯后路固定组(P<0.05)。结论: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较单纯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能更好的矫正伤椎畸形,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差异性椎弓根螺钉置入方式用于治疗胸腰段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2月至2019年5月佛山市中医院三水医院收治的80例胸腰段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行传统后正中入路术式治疗,观察组行椎旁肌间隙入路术式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并统计两组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与生存质量评分(QOL),比较两组5–羟色胺(5–HT)、肺泡表面活性蛋白(SP)和磷酸肌酸激酶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术后VAS、QOL、血清5–HT、SP与磷酸肌酸激酶水平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椎旁肌间隙入路可明显缓解患者疼痛,提升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胸腰段骨折约占脊柱骨折的1/2,相当一部分患者需手术治疗。随着椎弓根螺钉技术的广泛应用,后路短节段固定逐渐成为一种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可靠方法。对单椎体骨折常用的术式为跨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但往往出现术中复位欠佳、后凸复发及内固定断裂等并发症。近年来,为改善手术效果,在伤椎置入椎弓根螺钉技术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  相似文献   

9.
<正>胸腰椎骨折是最常见的脊柱损伤,目前多采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术进行治疗,但存在椎体高度恢复欠佳、矫正易丢失等问题。经典的后正中入路需广泛剥离并牵拉椎旁肌以求充分显露,容易造成肌肉缺血坏死和失神经支配,出现顽固性腰痛;术后常伴发腰椎手术失败综合征[1]。近年来伤椎置钉技术治疗胸腰椎骨折,国内外临床报道较多[2],但伤椎置钉多以万向钉为主。2009年3月-2010年6月,笔者采用复方中药配合改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椎旁间隙入路钉棒内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照我科自2006年1月-2012年1月共102例无神经损伤不稳定性的胸腰段骨折患者,随机分成A、B 2组,A组(60例)采用传统入路,B组(42例)采用椎旁间隙入路,对比手术时间,出血量,椎体高度恢复率及术后是否有腰背部疼痛不适等临床指标。结果:随访12-18个月,B组较A组手术时间明显缩短,出血量明显减少,术后腰背部疼痛的发生率明显降低,而椎体高度恢复无明显差异。结论:椎旁间隙入路钉棒内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是一种操作简单,创伤小,出血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易于在基层医院推广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价值。方法:56例胸腰椎骨折后行单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合椎体内植骨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8例,对照组采用后正中入路,观察组采用椎旁肌间隙入路,比较两组效果。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各时段组两组椎体前缘高度、节段后凸角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操作简单,能有效恢复椎体高度和纠正节段后凸角,且创伤小、出血少、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椎管侵占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采用椎板开窗减压椎弓根钉固定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临床纳入80例湛江市第二中医医院2014年12月至2016年12月期间收治的椎管侵占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采用椎板开窗减压椎弓根钉固定治疗。手术前后所有患者均进行X线扫描,行椎板开窗减压椎弓根钉固定治疗。结果:治疗后患者神经功能多恢复为E级正常,明显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患者Cobb角、椎体高度比以及椎管狭窄率均明显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板开窗减压椎弓根钉固定治疗椎管侵占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效果较好,可重建脊柱稳定性,减少椎管狭窄率,矫正脊柱后凸畸形。  相似文献   

13.
胸腰段爆裂性骨折临床上常见,常因椎体高度丢失、后突畸形及伴有不同程度的脊髓及马尾神经功能损害,导致脊柱严重失稳。脊髓受压大多数来自椎管前方的骨折块,常规的后路经椎弓根内固定手术往往减压不充分,术后椎体高度迟发性丢失,以及内固定物断裂等并发症。自2001年5月-2004年12月,作者应用胸膜外腹膜后入路施行受累椎体切除减压,椎体间钛网加自体骨植骨及前路Ventrofix系统内固定术治疗严重胸腰段爆裂性骨折36例,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后路减压植骨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对胸腰段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随机将52例胸腰段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26例。对照组采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采用后路减压植骨术治疗。观察2组治疗后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2组术后5周Cobb’s角、伤椎高度及运动觉和触觉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均0.05),且研究组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2组并发症发生率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减压植骨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可有效促进术后恢复,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5.
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是比较理想的方法,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后期内固定的失效和矫正角度的丢失,常影响手术效果。我们于2006年1月~2008年1月对32例胸腰段椎体骨折经后路联合伤椎椎弓根固定及小关节融合植骨获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经后路Ⅰ期椎间颗粒骨打压植骨融合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伴脱位临床疗效.方法:对采用后路减压国产通用型脊柱固定系统(GSS)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椎间植骨融合手术治疗的12例胸腰椎爆裂骨折脱位患者进行了随访,比较术前、术后相邻椎体上下终板成角(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与正常高度的比值、椎管骨性占位率等指标,了解术后骨折复位情况及随访期间内固定有无失败和复位丢失情况.结果:通过手术减压复位,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与正常高度的比值、椎管骨性占位率均明显改善.术后随访测量与术后相比无明显变化,无1例内固定失败.结论:后路椎弓根螺钉联合椎间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伴脱位可以有效防止内固定失败、复位丢失和后凸畸形,是治疗胸腰椎骨折伴脱位较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后路长节段与短节段椎弓根螺钉治疗胸腰段爆裂骨折的效果。方法胸腰段爆裂骨折患者100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2组,其中50例采用后路长节段椎弓根螺钉治疗作为对照组,50例采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治疗作为观察组。术后跟踪随访12个月,观察并比较2组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均少于观察组(P均<0.05);2组术后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3个月、术后1年时的伤椎前后缘高度比及Cobb角明显高于术前及对照组(P均<0.05);2组术后3个月神经功能均较术前改善(P均<0.05),但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长节段与短节段椎弓根螺钉治疗胸腰段爆裂骨折疗效均较好,但长节段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效果更佳,不仅矫正后凸畸形较为明显,且内固定成功率高,可作为胸腰段爆裂骨折的首选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后路减压椎弓根钉治疗的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行后路减压椎弓根钉治疗腰椎骨折患者的手术及术后恢复情况,比较手术前后脊柱后凸角度、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恢复率、椎管占有率的变化。结果 30例腰椎骨折经后路减压椎弓根钉固定手术治疗后骨折均达到骨性愈合,未发现断钉现象,1例椎弓根钉偏出椎体外,1例出现内固定松动,1例椎体稍后凸畸形愈合。术后患者的脊柱后凸角度、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恢复率、椎管占有率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均<0.01)。结论后路减压椎弓根钉固定治疗腰椎骨折创伤小,出血少,操作简便,固定牢靠,便于植骨融合,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9.
脊柱的胸腰段是胸椎生理后突和腰椎生理前突的两个曲度的衔接点,躯干活动应力及肩背负重的应力都集中于此,加上关节面的朝向在胸腰段移行,因此胸腰段成为脊柱骨折最常见的部位。经椎弓根后路短节段内固定已成为胸腰段骨折后路手术的主流,但术后顽固性腰痛、腰椎活动受限,及远期迟发脊柱后凸畸形及继发性脊髓、神经损伤等一系列并发症等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脊柱胸腰段骨折行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植骨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4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4例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观察组行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植骨手术治疗,对照组采用联合应用外侧植骨融合术治疗,评价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患者术后VAS评分、Cobb角和并发症发生率比较,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植骨手术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