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纵隔型肺癌CT及MRI的影像学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分析。研究对象为2017年11月-2019年2月在本院经活检穿刺或手术病理确诊的108例纵隔型肺癌患者的CT、MRI影像学资料,观察纵隔型肺癌CT及MRI的影像学表现,并分析其诊断价值。结果 CT平扫均可见肺门结节状,边缘分叶状或毛刺状,部分欠规则,周围型可见棘状突起,肿瘤与非组织界面毛糙,局部肺纹理侵入肿块,肿块内缘紧贴中纵隔;可见支气管狭窄或闭塞病灶远端肺野出现阻塞性肺炎或肺不张;部分肿块内部可见脂肪线,增强扫描后病灶可见不均匀强化;周围型肺癌可见肿块内部可见明显钙化,呈中心性坏死;MRI平扫肺门区肿块边缘毛刺状或分叶状;T_1WI正信号,T_2WI高信号,肿块中央坏死区域明显高信号,冠状位及矢状位扫描可见支气管狭窄或闭塞,有肺不张、阻塞性肺炎等周围肺野改变,部分可见肿块侵犯胸膜、胸椎,增强扫描病灶呈明显强化,伴中央坏死区域低信号改变;周围型肺癌可见胸膜凹陷征,增强扫描均可见肿块内部坏死、液化。与病理结果对照,CT、MRI诊断纵隔型肺癌的准确率为92.59%(100/108)、94.44%(102/108),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纵隔型肺癌的CT、MRI影像学表现具一定特征,两者用于诊断纵隔型肺癌均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值得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胸部孤立性纤维瘤(SFT)的CT表现及鉴别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经病理和(或)免疫组化证实的胸部SFT患者的CT表现和临床资料。结果20例患者中SFT发生在胸膜者18例,其中1例位于叶间裂内;发生在纵隔者1例;发生在肺内者1例。CT平扫14例密度均匀,6例密度欠均匀,内可见低密度区,3例瘤内见斑点状钙化。行增强扫描的15例患者中11例肿块呈轻中度强化,3例肿块呈明显强化,其中4例肿块内出现强化血管影,3例呈特征性的“地图样”强化。18例胸膜SFT中4例可见“尾征”,1例带蒂。结论胸部SFT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结合临床资料和鉴别诊断,可以提高本病的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1.5T磁共振(MRI)动态增强在卵巢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38例卵巢癌动态增强MRI资料,其中2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11例经超声引导穿刺活检证实。所有病例均行1.5T磁共振T1加权成像(T1WI)、T2加权成像(T2WI)、扩散加权成像(DWI)及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CE MRI)。结果浆液性囊腺癌3例病灶表现为囊性肿块,12例表现为囊实性肿块,3例表现为实性肿块。MRI平扫表现:T1WI呈低信号或稍低、等信号,T2WI呈高、略高信号,信号不均匀,DWI呈不均匀高信号。动态增强扫描表现为厚薄不均的囊壁及实性部分明显强化。粘液性囊腺癌8例病灶为囊实性肿块,6例表现为实性肿块。MRI平扫表现:T1WI、T2WI信号不均匀,呈混杂信号,DWI呈不均匀高信号,病灶内可有出血。动态增强扫描:囊壁、囊内片状阴影、间隔以及结节较明显强化,实性部分强化明显。未分类的囊腺癌3例病灶表现为囊实性肿块,3例表现为实性肿块;平扫及动态增强表现与粘液性囊腺癌相似。结论 1.5T磁共振动态增强对卵巢癌的诊断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24):121-123
目的探讨纵隔型肺癌CT及MRI的影像学表现。方法选择2017年2月~2019年2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纵隔型肺癌患者32例,所有患者均接受CT和MRI检查。观察并分析其影像学表现。结果 CT检查显示纵隔旁肿块病灶内缘与中纵隔紧贴3例,贴于后纵隔旁,呈肿块状突出3例,位于前纵隔4例,大小15 mm×13 mm~42 mm×36 mm。肺门呈结节状,癌肿边缘不规则,呈毛刺样、分叶状征象,纵隔淋巴结肿大明显,且伴有肺不张和阻塞性肺炎。其中,13例可见内缘脂肪线影,19例无脂肪线影;边缘光滑5例,毛刺15例,分叶12例,5例可见淋巴结肿大,多位于中纵隔、肺门和右主支气管旁。病理诊断:肺腺癌5例,鳞癌12例,小细胞癌8例。MRI诊断除前述情况外还可见肿块侵袭胸椎、胸壁及胸膜等,其中T1WI为中等信号、T2WI为较高信号(中央高信号),且冠状面与矢状面可见支气管狭窄、闭塞,增强扫描后肿块出现明显强化表现。6例呈均匀软组织密度影、增强后较均匀强化,9例密度不均、增强后不均匀强化,7例有邻近胸膜凹陷征。结论纵隔型肺癌的CT、MRI的影像学表现各具有一定的特点,用于纵隔型肺癌的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诊断准确率高,能有效避免及减少纵隔型肺癌的临床误诊及漏诊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成人原发前纵隔恶性肿瘤的多模态成像[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及电子发射体层摄影/计算机体层摄影(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PET/CT)]影像表现,以提高该部位疾病诊断水平。 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成人原发前纵隔恶性肿瘤患者20例的影像、临床及病理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20例患者均行胸部CT平扫及增强扫描,5例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4例行双时相全身18氟脱氧葡萄糖(18F-fluorodeoxyglucose,18F-FDG) PET/CT检查。 结果20例中胸腺癌10例,CT示病灶内均可见多发或大片状囊变坏死区,1例见斑点状钙化,其中2例MRI示病灶呈不均匀长T1加权像(T1 weighted image,T1WI)、长T2加权像(T2 weighted image,T2WI)信号,3例全身18F-FDG PET/CT示病灶呈明显异常高代谢伴颈部、纵隔多发淋巴结转移,1例伴颅内转移,1例伴肝脏转移,增强后呈明显不均匀强化。淋巴瘤5例,CT示病灶呈较大不规则软组织影并包绕邻近大血管,2例见小片状囊变坏死区,其中1例全身18F-FDG PET/CT示病灶呈明显异常高代谢伴全身多发淋巴结及骨骼浸润,增强后呈轻中度强化。神经内分泌癌2例,CT示病灶内可见囊变坏死及分隔,增强后呈明显环形强化,分隔亦见强化。恶性生殖细胞瘤1例,CT示病灶内见囊变坏死区,MRI示病灶呈不均匀长T1WI长T2WI信号,并见短T1WI长T2WI脂肪信号,增强后呈不均匀明显强化。恶性黑色素瘤1例,CT示病灶内见大片状囊变坏死区,MRI显示病灶呈不均匀短T1WI短T2WI信号,增强后呈轻度不均匀强化。滑膜肉瘤1例,CT示肿块包绕周围血管并内见囊变坏死,MRI上呈不均匀长T1WI长T2WI信号,增强后呈明显不均匀强化。 结论多模态成像对成人原发前纵隔恶性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并有助于指导临床分期、治疗及疗效评估。  相似文献   

6.
张建英  胡凌云  张福洲  吴杰 《西部医学》2022,34(5):766-769+774
目的 探讨CT、MRI对盆腔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FT)的诊断价值。方法 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7例盆腔SFT的CT与MRI表现,并与组织病理学结果进行对照。结果 7例盆腔SFT均为单发,其中5例呈类圆形,1例呈椭圆形,1例呈不规则形,体积均较大,肿瘤大多为实性,均位于盆腔内腹膜外间隙、骶前区域;CT平扫表现7例瘤体密度均匀 /混杂,2例合并囊变、坏死,增强扫描均呈明显均匀或不均匀强化,呈地图样、持续性强化,并见肿瘤血管;MRI平扫表现为5例T1WI呈略低信号,T2WI呈以高信号为主的混杂信号,增强扫描明显不均匀强化,所有瘤体内均见肿瘤血管流空效应;7例盆腔SFT中5例良性,2例恶性,肿瘤表面及瘤内血管丰富,免疫组化CD34、CD99、CD117、Vimtin、Bcl 2及Ki 67阳性。结论 盆腔SFT的CT及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可对多数病例作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7.
徐雷  陈廷港  林旭波  陈博 《浙江医学》2018,40(15):1705-1709
目的探讨胸膜外孤立性纤维瘤(ESFT)的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ESFT的CT及MR表现,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行CT平扫和增强检查8例,行MR平扫和增强检查4例,同时行CT和MR检查2例。结果12例ESFT发生于腹腔3例,后腹膜、盆腔及大腿各2例,侧脑室、脊柱旁和肾脏各1例。病灶呈圆形或椭圆形7例;形态不规则5例,其中呈塑形生长1例,边缘见分叶2例。肿瘤最大径3.6~22cm(平均9.8cm)。CT平扫主要表现为孤立性软组织肿块影,密度均匀3例,密度不均匀,内见片状低密度影4例,病灶内见出血1例,增强后病灶均匀强化3例,不均匀强化6例,呈地图样改变及延迟强化,呈“快进慢出”改变。MR表现为T1WI呈等低信号影,T2WI等、低或稍高混杂信号,增强后肿瘤实质部分明显持续强化。T2WI可见阴-阳征2例。动脉期肿瘤内部及边缘可见粗大、扭曲血管影5例,CTA、MRA可清晰显示肿瘤供血动脉。结论ESFT的CT和MR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动态增强可提高诊断准确性,但最后确诊仍需依靠病理学及免疫组化。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胸部孤立性纤维瘤(SFT)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特征,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提高术前影像诊断准确率,从而为临床诊疗提供帮助。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胸部SFT的MSCT特征。结果本组胸部SFT均来源于胸膜,6例女性,5例男性;8例来源于脏层胸膜,3例来源于纵隔胸膜,均表现为与相邻胸膜广基底相连的边缘较光整的肿块。2例表现平扫及增强后密度均匀,其余均表现平扫密度不均匀,增强后呈典型"地图样"强化,最高强化程度等同于同层心房密度,并均呈持续性强化。平扫7例见环形稍高密度假包膜显示。11例病例均无钙化,无瘤内血管显示。本组病例均为良性,无转移。结论胸部SFT具有一定的CT表现特征,正确认识CT的影像学特点,可以提高SFT的术前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中枢神经系统(CNS)孤立性纤维瘤(SFT)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CNS中SFT的CT和MRI表现及临床特征。结果:病灶均呈实性边界清晰的占位性病变,直径12~70 mm,平均38 mm;病灶形态呈类圆形16例(72.7%),不规则形6例(27.3%);10例经平扫CT显示,9例呈高密度,1例呈低密度,2例伴有骨质侵犯,肿块均无明显钙化;18例MRI扫描显示:T1WI呈低信号5例,等信号7例,不均匀等低混杂信号6例,而T2WI呈等信号13例,低信号4例,高信号伴实质内散在低信号1例;增强扫描后呈明显均匀强化10例,明显不均匀强化12例;14例邻近脑膜增厚。结论:虽然SFT是CNS少见肿瘤,但仍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表现,如常发生于桥小脑角区、CT呈高密度、MRI呈等低信号并明显强化,通过分析总结其临床及影像学特征,可提高对该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孤立性纤维瘤(SFT)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以提高对其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9月~2013年4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1例(男14例,女7例)SFT的CT表现,所有病例均接受CT平扫及增强检查。结果 MSCT上表现为孤立、边界清楚的单发肿块。瘤体较小时,CT平扫常表现为均匀的低密度肿块,增强多均匀显著性强化;瘤体较大时,常因内部囊变、坏死呈不均匀低密度,强化多为显著不均匀强化,呈地图样或分层样强化。结论 MSCT可清晰显示SFT病灶的形态、大小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对SFT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1.
李旭丹  梁峰  邹建勋 《现代实用医学》2009,21(8):893-893,899,F0004
目的提高对颈部巨淋巴结增生症CT、MRI表现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例颈部巨淋巴结增生症的CT、MRI表现。其中行CT检查6例,MRI检查2例。结果8例均为血管透明型。6例CT平扫表现为侧形或卵圆形软组织肿块,边缘清晰,密度均匀:2例MRI平扫为卵圆形软组织肿块,T1WI呈稍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信号较均匀,增强扫描后8例病灶均呈明显强化改变,其强化程度接近颈动脉,有一定的特征性。结论颈部巨淋巴结增生症的CT和MRI表现有一定的影像学特征,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胸腹部透明血管型Castleman病的CT表现的特点。方法收集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8例透明血管型Castleman病CT资料,分析其CT表现的特征。结果本组8例透明血管型Castleman病,位于胸部6例(肺门2例,中纵隔3例,后纵隔1例),腹部2例(后腹膜及肠系膜各1例)。CT表现平扫为类圆形软组织肿块,密度均匀,包膜完整,边缘清晰光整,可伴斑点状和分支状钙化,CT增强呈持续显著均匀强化。结论根据CT平扫为密度均匀软组织肿块影,增强为显著持续均匀强化的特点以及伴斑点状和分支状钙化,有助于透明血管型Castleman病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3.
钟海  岑浩锋  袁小冬 《现代实用医学》2013,25(5):551-552,F0003,F0004
目的分析肺肉瘤样癌的CT及MRI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及免疫组化证实的8例肺肉瘤样癌患者的影像学资料。结果 8例病灶均为单发肿块,其中左肺3例,右肺5例;中央型2例,周围型6例;肿瘤出现分叶3例。纵隔及肺门淋巴结转移4例,肺内转移1例;4例有同侧的胸腔积液,7例可见胸膜受累,2例有骨转移。CT增强后表现为肿瘤呈周边不均匀强化,中央区无强化。MRI表现为肿瘤T1呈低信号,T2呈不均匀等信号,增强后,病灶边缘呈不均匀轻度环状强化。结论影像学表现为肺上叶单发巨大肿块,胸膜受侵,增强后呈周边不均匀强化,应考虑肺肉瘤样癌的可能性;肉瘤样癌的最终确诊需依靠免疫组化检查。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纵隔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螺旋CT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能力。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7例纵隔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螺旋CT表现。结果 病变位于前纵隔1例,中纵隔3例,后纵隔3例。螺旋CT像上均表现为实性肿块,前纵隔病变中病灶边界清晰;而中纵隔病例中3例则边界不清,其中2例侵犯气管壁,1例侵犯食管壁。后纵隔1例边界不清,侵犯相邻肋骨,余后纵隔2例边界清晰,其中1例可见钙化。增强扫描呈轻度均匀强化1例,中度均匀强化4例,重度均匀强化2例。随访显示1例复发。结论 纵隔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螺旋CT表现为均匀密度软组织肿块,增强后呈轻度、中度均匀强化,部分病灶边缘清楚,部分不清楚。螺旋CT检查可显示肿瘤的范围及与相邻组织解剖关系,对确定手术的可切除性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胃肠道间质瘤的CT和MRI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CT和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3例GIST的CT和MRI表现,其中18例行CT检查,5例行MRI检查。结果23例肿瘤中单发21例(发生于胃8例,小肠10例,结肠3例),胃肠道及其系膜多发2例。表现为类圆形或分叶状肿块,长径3cm至22cm,CT表现为平扫肿块密度欠均匀,多数有坏死、囊变,增强扫描实性部分强化,静脉期强化较动脉期更明显。MRI表现为平扫病灶T1WI低或稍低信号,信号不甚均匀,T2WI混杂信号,以高或稍高信号为主,并见长T1、短T2信号的包膜。增强扫描病灶实性部分不均匀强化,静脉期较动脉期显著,坏死、囊变区未见强化。2例包膜强化,3例包膜不强化。所有病例均未见肠梗阻。结论GIST的CT和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6.
幕上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幕上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的影像表现及鉴别诊断。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经病理证实的幕上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CT及MRI表现。结果 15例患者中,12例行MRI平扫加增强,5例行CT平扫加增强,2例均行CT和MRI检查;12例为单发病灶,3例多发病灶。12例单发病灶中,6例为实性肿块型,6例为囊实性肿块型,实性成分CT平扫为等或稍高密度,T1WI等或稍低信号、T2WI等或稍高信号、T2FLAIR等或稍高信号,囊性部分T1WI及T2FLAIR低信号、T2WI高信号,边界清晰,与脑实质分界清楚,瘤周水肿轻或无,瘤内可伴有不同程度囊变坏死、出血或钙化;增强扫描呈轻中度或明显均匀或不均匀两种强化,瘤内或瘤周可见强化血管影;3例多发病灶均表现为实性肿块型,密度及信号类似于单发病灶实性肿块型,增强扫描多发病灶强化不一致,颅内病灶明显均匀强化,颅外椎体或椎管内病灶轻中度均匀强化。结论幕上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影像学表现多样,但有一定特异性,确诊有赖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证实。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40例纵隔生殖细胞肿瘤的CT征象,提高其CT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病理证实的纵隔原发生殖细胞肿瘤的CT资料,24例为畸胎瘤,16例为非畸胎类生殖细胞肿瘤,40例均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观察征象包括:发病部位,肿瘤大小,轮廓,边缘,平扫和增强扫描CT值,对于临近结构的侵犯,有无远处转移。【结果】40例肿瘤均位于前纵隔,肿瘤的最大径为5 cm~16 cm;24例畸胎瘤边界清楚,呈类圆形,CT平扫20例可见脂肪密度影和钙化,增强轻度强化,4例呈均匀水样密度,肿瘤壁薄均匀,见弧线状钙化,增强未见强化。16例非畸胎类生殖细胞肿瘤分别呈分叶状,边界不清楚(11/16例)或类圆形,边界清楚(5/16例),13例肿瘤平扫密度不均匀,内见稍高于水密度的低密度灶或斑点状钙化,增强不均匀强化,3例精原细胞瘤呈均匀密度,增强均匀强化;分别有6例、6例、10例和3例非畸胎类生殖细胞肿瘤侵犯心包、胸膜、临近大血管和出现肺转移。【结论】纵隔生殖细胞肿瘤的常见CT征象为好发于前纵隔,肿瘤体积较大,畸胎瘤多数含有脂肪成分和钙化,CT容易诊断。非畸胎类生殖细胞肿瘤多呈分叶状,边界不清楚,CT平扫密度不均匀,增强扫描不均匀强化;精原细胞瘤可表现为均匀密度和均匀强化。非畸胎类生殖细胞肿瘤可侵犯心包、胸膜和临近大血管,并出现其他器官转移;诊断应当与胸腺瘤和淋巴瘤相鉴别。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外周型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eripheral primitive neuroectodermal tumor,pPNET)的影像表现,以期提高对其认识。方法收集我院2011年1月-2015年12月经穿刺及手术病理证实的pPNET10例,分析其影像学表现。4例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2例行PETCT检查,4例行MRI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1例发生于鼻腔,2例发生于骨骼,8例发生于软组织,肿块密度及信号欠均匀,其内可见囊变坏死区,但未见钙化。CT表现为不均质软组织密度,MRI信号混杂,T2WI、DWI、T2脂肪抑制以高信号为主,T1WI以高信号为主,所有病灶周围均未见肿大淋巴结。其中发生于鼻腔及腹盆腔者表现为分叶样软组织肿块,呈浸润性生长,压迫被侵犯临近组织。发生于胸壁及骨骼者,破坏临近骨质,破坏区未见硬化边、骨膜反应及瘤骨形成。2例行PET-CT检查者,见异常放射性浓,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分别为5.4、11.7。增强扫描后除1例发生于胸壁者轻度强化,其余病灶表现为明显不均匀强化,部分病灶内可见不成熟血管影。结论 pPNET的影像表现缺乏特异性,但能较好显示肿瘤的内部结构,明确肿瘤的范围和发现远处转移。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CT、MRI表现特征。方法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上腺嗜铬细胞瘤26例28个病灶的CT、MRI表现。结果肿块直径〈3cm 4个,3~5cm8个,〉5cm16个,平均直径为6.5cm。CT表现(17例19个病灶):平扫密度均匀4个,不均匀15个,伴有坏死囊变11个,有出血4个,弧形或斑点状钙化5个。增强后双期强化4个,不均匀强化15个,11个囊变和坏死区未见强化。MRI表现(9例):T1WI均匀等信号1例,片状低信号6例,稍高出血信号2例;T2WI均匀等信号1例,不均匀高信号8例。增强后6例早期不均匀明显强化;3例肿块延迟3min后逐渐强化。结论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CT、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结合临床资料多可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肾脏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FT)的影像表现特征及其病理学基础,提高影像诊断正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2例肾脏孤立性纤维性肿瘤的影像及病理资料。结果 21例单发病灶,1例多发;病灶呈类圆形20例,不规则形2例,长径2.0~15.6 cm;位于肾盂7例、肾实质14例、肾包膜1例。恶性SFT6例,4例显示边界不清,2例边界尚光整,其CT平扫4例为不均匀等低密度影,混杂密度伴坏死出血、钙化各1例。CT增强模式:渐进性强化型共15例,其中6例皮质期不均匀轻中度强化,实质期及排泄期逐渐强化;9例皮质期不均匀明显强化,呈"地图样"改变,实质期强化略趋向均匀。快进慢退型共7例,皮质期不均匀明显强化,实质期或排泄期强化缓慢减退。5例行MR检查,3例T1WI呈等信号、T2WI呈低信号,2例伴有坏死者T1WI呈等低混杂信号,T2WI呈高低混杂信号,5例DWI信号均不高。结论肾脏SFT影像表现多样,与临床病理密切相关,CT增强扫描的强化模式、核磁T2WI低信号具特征性,有利于肾脏SFT的术前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