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目的探讨256层螺旋CT在原发性肝癌并门静脉癌栓中的诊断价值及其在介入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256层螺旋CT对我院68例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患者行肝脏多期增强扫描,三维后处理方法包括最大密度投影、多平面重建及容积再现等技术。其中29例患者于检查后96h内接受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并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将螺旋CT影像表现与DSA做对照观察。结果门静脉癌栓主要影像表现为门静脉主干或分支扩张、门静脉腔内充盈缺损,增强扫描可见其不同程度强化,其中门静脉海绵样变(CTPV)17例、肝实质异常灌注21例及肝动脉门静脉瘘(APS)25例。在29例行DSA检查及介入治疗的肝癌患者中,多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在肿瘤供血动脉、血管变异及门静脉癌栓等病变的显示上与DSA一致。结论256层螺旋CT可以准确诊断、评价肝癌并门静脉癌栓及其血流动力学变化,并对介入治疗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肝门区胆管癌的螺旋CT增强扫描表现与病理学的关系以及螺旋CT对本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 3 3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肝门区胆管癌的螺旋CT平扫及多期增强扫描资料 ,将本病分为结节型和浸润型进行观察 ,重点观察肿块相对于肝脏的密度变化。结果 :结节型 2 8例 ( 84.8% ) ,浸润型5例 ( 15 .2 % )。 75 % ( 2 1/2 8)的结节型病变于门脉期 ( 10例 )和延迟期 ( 11例 )显示最清楚 ,19例有延迟强化 ,延迟强化率为 67.9% ( 19/2 8) ;80 % ( 4例 )的浸润型病变于动脉期显示最清楚 ,仅有 1例有延迟强化表现。此外螺旋CT还清楚地显示了胆管扩张 ,肝叶萎缩 ,病变周围的异常强化区等间接征象。结论 :不同病理类型的胆管癌其CT表现不同 ,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是诊断和鉴别诊断肝门区胆管癌的理想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HCC)诊断中应用多层螺旋CT多期扫描的价值。方法方便选取该院2013年2月一2016年4月接诊的确诊为原发性肝癌的患者80例进行研究,纳入研究的对象均有完整临床资料,签署知情同意书愿意配合该次研究,纳入研究的80例患者均实施多层螺旋CT平扫(对照组,n=80)与多层螺旋CT多期扫描(研究组,n=80)。比较两组不同时期病灶显示率、肝癌诊断阳性率,以及不同病型诊断符合率。结果研究组动脉期、门静脉期、平衡期病灶显示率分别为96.25%、90.00%、96.25%,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00%,而肝癌诊断阳性率研究组(95.00%)也显著高于对照组(60.0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诊断巨块型肝癌符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0.00%vs 100.00%,P>0.05),但研究组诊断结节型与弥漫型肝癌符合率分别为95.00%、85.7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0.00%、14.28%(P<0.05)。结论原发性肝癌应用多层螺旋CT多期扫描诊断能为临床诊断提供更为准确的信息,尤其是结节型与弥漫性肝癌诊断符合率更高,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巨块型肝癌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的表现,评价其诊断价值。方法:应用螺旋CT对48例经临床手术或病理结果证实的巨块型肝细胞癌病人分别行肝区平扫、增强后全肝双期或三期螺旋扫描,观察和分析瘤灶及肝内转移性子灶的多期动态增强扫描的CT征象。结果:(1)肝动脉期肿瘤实质出现密度高于肝实质的肿瘤血管和瘤区强化,门静脉期其密度迅速降低,至平衡期为低密度。(2)肿瘤边缘于肝动脉期和门静脉期均可见环行强化。(3)转移性子灶仅在肝动脉期明显强化,门脉期全瘤密度迅速降至等密度;(4)门静脉受累表现为肝内分支的边缘侵蚀、破坏、中断,或为不规则的充盈缺损。结论:多期螺旋CT增强扫描能显示肝癌“快进快出”的增强特点,明确肿瘤的供血特征和门脉受累情况,检出伴发的肝内转移性子灶,为明确诊断和指导治疗提供了可靠的影像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小肝癌在动态MR和螺旋CT多期扫描中的强化特征。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分析,选取我院自2011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的45例小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动态MR和螺旋CT多期扫描,分析两种扫描方式的强化特征。结果:本组45例小肝癌患者共发现57个病灶,其中37例1个病灶,4例2个病灶,4例3个病灶以上,病灶平均大小为(1.9±1.1)cm。所有患者的两种扫描中信号、密度集中表现在动脉期,发现的病灶分别有46个、32个。所有患者动态MR和螺旋CT的强化特征典型表现为高-低-低(85.96%、66.67%)、高-等-低(87.72%、15.79%),其余为不典型表现。结论:小肝癌行动态MR和螺旋CT多期扫描均能够显示强化特征,但动态MR更加能够充分反映小肝癌富血供的特点,在诊断上优于螺旋CT扫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肝门部胆管癌的螺旋CT表现,评价多层螺旋CT多期扫描的诊断价值及对手术可切除性的指导意义。方法 对26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肝门部胆管癌的多层螺旋CT平扫及多期增强扫描资料,观察肿块的部位、大小、强化的特征和累及的范围,并与手术结果对照。结果 26例肝门部胆管癌均可见肝门肿块、肝内胆管扩张、肝门部胆管中断,动态增强扫描有12例表现为动脉期强化,15例门脉期强化,26例延时期强化。CI分型与手术分型对比,诊断准确度为76.9%(Kappa〉0.4);可切除性评估的敏感度66.7%,特异度78、2%,诊断准确度76.9%。结论 多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可清晰显示病灶的部位、强化特征和范围,对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有助于术前治疗方案的选择和可切除性的评估.  相似文献   

7.
多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对小肝癌和微小肝癌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多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对小肝癌和微小肝癌的诊断。方法:8例小肝癌和1例微小肝癌患者行多层螺旋CT动脉期、门脉期以及延迟期增强扫描,扫描延迟时间分别为25-35秒、65-75秒和3-5分钟,对比剂用量80-100ml,注射速率3ml/s。结果:小肝癌和微小肝癌多期增强表现并不相同,可分为5类。结论:多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能够充分反映出小肝癌和微小肝癌的血供特点和表现,使期早期诊断变为现实。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 多期扫描对肝癌诊断价值.方法:将40 例肝癌患者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分析,不论肿瘤 大小分别进行CT 平扫、动脉期、静脉期及平衡期扫描.结果:巨块型15 例,结节型13 例,弥漫型12 例.通过CT 平扫、动脉期、静 脉期及平衡期病灶的显示率分别为87%、97.5%、87.5%、95%.结论:螺旋多期扫描可为肝癌诊断提供更多的影像诊断信息, 尤其在肝癌早期,可得到非常重要的诊断依据,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回顾性分析150例行多层螺旋CT肝脏多期扫描的病人资料,探讨多层螺旋CT肝脏多期扫描的方法及应用价值。方法使用16层螺旋CT对150例怀疑有肝脏病变的病人进行了肝动脉期、门静脉期和肝静脉期扫描,并对图像作回顾性分析,比较增强前、后腹主动脉、门静脉、肝静脉的CT值变化和后处理图像(VR、MIP、MPR图像)显示肝动脉、门静脉、肝静脉的能力。结果 16层螺旋CT肝脏多期扫描,肝脏血管增强后与增强前的密度差在91.9Hu以上,VR、MIP、MPR图像上100%显示肝动脉(150/150),门静脉显示为96.7%(145/150),肝静脉显示95.3%(143/150),5例门静脉显示不清的病例中,3例为肝癌合并肝门区淋巴结转移,1例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形成,1例为严重肝硬化合并腹水、脾肿大;7例肝静脉显示不清中有5例与门静脉显示不清的5例为相同病例,其余2例为严重肝硬化合并腹水。结论 16层螺旋CT肝脏多期扫描对评估肝脏血管的正常、变异以及病变对血管的影响有很大帮助,但是对于严重肝硬化门静脉高压、门静脉狭窄、门静脉血栓(包括癌栓)形成的病例,显示门静脉和肝静脉欠理想。  相似文献   

10.
螺旋CT多期扫描在肝癌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肝癌螺旋CT多期扫描影像特征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诊断为肝癌的600例患者先行全肝CT平扫,其中308例不论肿瘤大小(包括114例结节型)先作病灶动脉期扫描,再作全肝静脉期扫描,最后进行病灶平衡期扫描.292例仅行动脉期及静脉期扫描.结果600例中409例为巨块型(占68.2%),114例为结节型(占19%),77例为弥漫型(占12.8%).308例中CT平扫、动脉期、静脉期及平衡期病灶的显示率分别为89%、98%、92%、98%.结论螺旋多期扫描能获得肿瘤在各期增强征象,为肝癌的定性定量诊断提供更多的影像诊断信息;尤其在早期肝癌诊断,动脉期扫描可得到非常重要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螺旋CT多期扫描技术在肝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方法采用螺旋CT结合高压注射器技术对肝癌患者进行多期上腹部CT增强扫描检查。扫描参数:120 kV、200 mAs、层距5 mm、螺距1.0。结果本组病例中,97.2%的病例扫描获得满意效果。在肝动脉期中有380例出现明显强化;在门静脉期有72例不强化呈低密度灶,其中有37例发现有门静脉癌栓;延迟扫描均出现强化减低。5例因出现轻度碘过敏反应症状(发热、恶心、呕吐等),扫描不满意。结论螺旋CT多期扫描技术使原发性肝癌确诊率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MSCT)多期扫描在小肾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4例经病理证实的小肾癌在平扫、动脉期、平衡期及分泌期的MSCT表现。结果:CT平扫病灶呈等密度6例,低密度5例,稍高密度2例,囊实性肿块1例。增强扫描皮质期明显强化13例,中度强化1例。结论:小肾癌皮质期强化明显,实质期强化迅速减退,呈“快进快退”表现,有重要的定性意义。小肾癌螺旋CT增强多期扫描征象有一定特征性,对小肾癌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多期增强CT扫描对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治疗前的MSCT多期扫描图像,观察病变的强化特征。结果 (1)影像学分型中,肿块型最常见约51.9%,其次是管周浸润型(18.5%)和管内生长型5例(18.5%);(2)其他伴随征象中最常见的是所属肝叶或肝段萎缩(85.2%)、邻近肝包膜回缩征(66.7%)、周围胆管扩张(63.0%)。结论多层螺旋CT多期扫描能够充分显示肝内胆管细胞癌本身的征象和伴发的其他征象,能够提高肝内胆管细胞癌病变的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14.
郑进华 《中国热带医学》2009,9(9):1818-1818,1906
目的探讨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结合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在胆囊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1例胆囊癌的多期增强的螺旋CT表现以及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情况。结果本组51例胆囊癌:胆囊壁增厚型21例(41.18%),腔内型9例(17.65%),肿块型18例(35.29%),“胆囊炎”型3例(5.88%)。局部肝脏浸润19例(37.25%),胆囊周围脂肪浸润21例(41.18%),十二指肠、结肠肝曲、胃窦部、胰头浸润4例(7.84%)。淋巴结转移15例(29.41%),3例有腹水征象(5.89%)。螺旋CT检查的准确性、肿瘤标志物系列检测的、CT与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查的准确性分别为72.55%、68.63%、76.47%,高于单一检查。结论胆囊癌的多期强化特征结合肿瘤标志物检测将有助于胆囊癌的诊断和鉴另q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小肝癌患者采用动态MR和螺旋CT多期扫描的临床强化特征。方法整群选取2013年4月—2014年4月收治的符合标准的小肝癌患者56例,均给予螺旋CT和MR动态增强扫描。结果该研究共发现病灶71个(1个病灶的患者有46例,2个病灶的患者5例,3个病灶以上的患者5例),病灶大小平均为(1.9±1.1)。两种扫描信号、密度一般聚集在动脉期,发现的病灶各为57个和40个;动态MR和螺旋CT多期扫描中的强化特征表现为高-低-低(85.9%和66.2%)、高-等-低(87.3%和15.5%),其余均为不典型表现。结论 MR动脉期扫描能充分反映出小肝癌富血供特点,尤其是在定性诊断方面,临床结合SE序列的一些信号特征,MR更优于螺旋CT。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MSCT)对肝癌(HCC)合并肝动静脉瘘(HAVF)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例HCC并HAVF患者的MSCT扫描及三维重建表现.结果 20例HCC并HAVF患者MSCT动态增强扫描时均显示了相关阳性征象.20例中,肝动脉肝静脉瘘1例,肝动脉门静脉瘘19例(中央型13例,周围型6例).中重度HAVF三维重建表现效果较佳,多平面重组对略细小血管如肝动脉、门静脉的分支显示效果较好.结论 MSCT对HCC合并HAVF的诊断及发生机制的研究与治疗的选择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螺旋CT及MRI在原发性肝癌中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辉 《中国民康医学》2009,21(10):1195-1196
目的:研究螺旋CT多期扫描和MRI对原发性肝癌的影像学特征。方法:经手术和病理证实原发性肝癌47例,术前均行螺旋CT多期扫描和MRI检查。结果:原发性肝癌螺旋CT多期扫描确诊率94%,MRI平扫加顺磁增强确诊率100%。结论:螺旋CT多期扫描和MRI均为原发性肝癌诊断的安全和有效的手段,后者比前者更优越。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小肝癌(SHCC) 在多层螺旋CT(MSCT)三期薄层增强扫描的表现对于小肝癌诊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0例经临床及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肝癌双期增强表现.结果 40例共发现58个病灶,平扫呈低密度或等密度;肝动脉期92%强化,8%无明显强化;门静脉期呈低密度或稍低密度,病灶密度呈速升速降的变化特点.结论 SHCC在MSCT多期增强扫描表现形式复杂,但大多数具有典型表现;认真分析多层螺旋CT多期图像可以提高病灶的检出率和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早期肝癌的各期增强图像的特点,提高早期肝癌的检出率。方法经手术病理或临床随访证实的直径3cm以下的肝占位74例,应用16排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进行各期图像重建。结果原发性肝细胞癌在动脉期表现为高密度强化,在静脉期表现为低密度无强化,在平衡期表现为低密度无强化。结论16排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是诊断早期肝癌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侯敬昌 《基层医学论坛》2010,14(14):431-432,F0003
目的探讨螺旋CT多期扫描在胆囊癌和慢性胆囊炎中的表现特征及其对两者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我院经手术与病理证实的胆囊癌15例和慢性胆囊炎30例为研究对象,分析两者在螺旋CT多期扫描的征象和强化特点。结果15例胆囊癌病例中表现为胆囊壁增厚型4例(26.6%),腔内结节型3例(20.0%)和肿块型8例(53.4%)。胆囊癌胆囊壁增厚最常见的强化方式是动脉期为高密度,门静脉期为高或等密度,常伴有临近肝脏浸润,局部淋巴结转移。慢性胆囊炎胆囊壁轻度均匀增厚,其内壁光滑,最常见的强化方式是动脉期和门静脉期均为等密度,胆囊窝内常出现边界清晰的低密度曲线影即"晕"征。结论螺旋CT多期扫描对于胆囊癌的诊断及其与慢性胆囊炎的鉴别诊断有很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