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1篇
内科学   5篇
特种医学   13篇
综合类   12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6篇
肿瘤学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CT腰椎低剂量(200mAs)扫描的限度。方法随机选取50例腰椎CT检查的患者,登记身高、体重后,全部采用低剂量(200mAs)螺旋扫描,扫描范围L3~L5,其它扫描参数不变。扫描的图像经两位有经验的高年资主治医师评判能否用于诊断,实行一票否决。结果按照亚洲地区体重指数标准,正常体重指数的图像86个,可用于诊断;过轻体重指数的图像8个,可用于诊断;过重体重指数的图像6个,不能用于诊断。结论 CT腰椎低剂量扫描图像的好坏与体重指数有直接的对应关系,体重指数为"正常、过轻"的图像可以用于诊断,体重指数"过重"的不能用于诊断,CT腰椎低剂量扫描不适合"过重"指数的患者。  相似文献   
2.
CT扫描往往存在过多的、不必要的辐射[1,2].自从Naidich等[3]1990年首先提出低剂量CT这一概念以来,CT低剂量扫描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小儿颅脑、女性盆腔、副鼻窦和肺癌筛查等诸多方面[4-7],然而应用于腰椎者则少见报道.本研究将低剂量扫描技术应用于腰椎检查中,并将患者所接受辐射剂量、图像质量和图像噪声与传统扫描方式进行对比,旨在探讨16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技术在腰椎检查中应用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继发性肺结核抗结核治疗后肺内矛盾反应的MSCT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73例继发性肺结核抗结核治疗后CT复查资料,筛检发生肺内矛盾反应的病例,并记录其影像学特征的变化及出现、吸收时间。结果:共发现13例矛盾反应,发生率为17.8%(13/73),可发生在抗结核治疗后3~9个月,以树芽征、腺泡实变融合以及实变进展为主要表现。老年病例易发生矛盾反应发生率44.4%(8/18),高于青壮年的发生率(X^2=10.229,P=0.001〈0.05),以新发腺泡实变融合以及实变进展为主,可发生在抗结核治疗后3~9个月,4~18个月吸收;青壮年矛盾反应发生率9.1%(5/55),以新发树芽征为主,多发生在抗结核治疗后3个月,4~9个月吸收。结论:继发性肺结核治疗过程中肺内矛盾反应并不少见,准确的诊断直接影响进一步的治疗方案,CT复查有助于其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多期增强cT扫描对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治疗前的MSCT多期扫描图像,观察病变的强化特征。结果(1)影像学分型中,肿块型最常见约51.9%,其次是管周浸润型(18.5%)和管内生长型5例(18.5%);(2)其他伴随征象中最常见的是所属肝叶或肝段萎缩(85.2%)、邻近肝包膜回缩征(66.7%)、周围胆管扩张(63.O%)。结论多层螺旋cT多期扫描能够充分显示肝内胆管细胞癌本身的征象和伴发的其他征象,能够提高肝内胆管细胞癌病变的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5.
成人多脾综合征的腹部CT表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成人多脾综合征腹部CT影像特点,提高对多脾综合征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多脾综合征的腹部CT表现。重点观察脾脏、胃、肝、胆囊、胰腺、肠管以及血管的位置和发育异常。同时回顾文献报道的15例成人多脾综合征的CT表现。结果本组4例患者均为CT检查偶然发现。男1例,女3例,脾脏数目2~12个,均沿胃大弯侧排列,其中1例位于右上腹;4例均存在短胰及肠旋转不良;3例肝段下腔静脉缺如,奇静脉异常连接并扩张;1例肝脏呈中间位;1例胆囊呈中间位并结石,1例胆囊左位。结论熟悉多脾综合征各种异常的CT表现,有助于准确诊断.减少漏误诊。  相似文献   
6.
目的选择和建立多层螺旋CT检测冠状动脉钙化斑块的最佳重建技术。方法采用16层CT螺旋扫描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对55例患者行冠状动脉钙化积分检查,每一病例原始数据进行两种不同模式的薄层重建:2mm层厚组(层厚2mm,层间隔1mm)和3mm层厚组(层厚3mm,层间隔1.5mm);计算每组图像钙化斑块的Agatston积分(agatston score,AS),容积积分(volume score,VS),质量积分(mass score,MS),比较两种重建方式在冠状动脉钙化斑块检出及计算钙化积分的差别。结果2mm层厚组检出的钙化斑块较3mm层厚组多38个,其中多为小钙化斑块;全部钙化斑块的钙化积分VS、MS、AS 2mm层厚组较3mm层厚组高(P〈0.05)。结论在探测冠状动脉钙化灶时2mm层厚的图像较普遍应用的3mm重建方式能发现更多、更小的钙化斑块,对于临床冠状动脉钙化斑块早期发现,冠心病的早期预防及早期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肺癌低剂量CT筛查人群中冠状动脉钙化检出率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3至2016年首次在我院行肺癌低剂量CT筛查的40岁以上无症状男性2722例,年龄40~81岁,其中吸烟者1052例,非吸烟者1670例。收集相关病史及血液生化检查资料,包括年龄、体质指数、吸烟史、糖尿病史及血糖、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尿酸、血肌酐。采用视觉评分方法进行冠状动脉钙化评分。对不同人群钙化检出率差异进行χ2检验;冠状动脉钙化与危险因素的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 2722例中,发生冠状动脉钙化者642例(23.6%),其中轻、中、重度钙化分别占88.8%、8.9%、2.3%,平均年龄为56.7±9.8岁;无冠状动脉钙化者2080例,平均年龄为49.5±7.1岁。吸烟组冠状动脉钙化检出率高于非吸烟组(25.9%比22.2%,P=0.027)。冠状动脉钙化与年龄、吸烟、高血脂、糖尿病、血肌酐升高呈显著相关,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尿酸升高无显著关联。随着年龄增长,钙化检出率逐渐增加;50岁以下者,吸烟组的钙化检出率是非吸烟组的2倍多。结论无症状肺癌低剂量CT筛查人群中,轻度冠状动脉钙化检出率较高;年龄、吸烟、高血脂、糖尿病、血肌酐升高是冠状动脉钙化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CT引导下肺穿刺活检的辐射剂量研究。方法 随机选取来我科做肺CT穿刺活检的患者50例,其中男性30例,女性20例,年龄37~82岁,中位年龄58.3岁;采用德国西门子公司生产Sensation 16层螺旋CT机;受检者卧于检查床上,根据肺部病灶的大小、部位,由介入科医生确定扫描体位,如仰卧、俯卧或侧卧,然后放置定位标记。先扫描一张定位相,再根据病灶的部位行病灶局部扫描,病灶扫描第一个序列为常规剂量,第二个序列起均为低剂量扫描。具体扫描参数为:常规剂量扫描管电压120 kV,管电流100 mAs;低剂量扫描管电压100 kV,管电流50mAs。球管旋转时间0.75 s/圈,准直器16×1.5 mm,螺距1.35,重建层厚2.0 mm,重建间隔1.0 mm,图像重建函数核肺窗B70S,very sharp,纵膈窗B30,medium smooth,Fov330 mm。扫描重建后的薄层图像传入3D重组,穿刺医生即时阅读、浏览,确定穿刺针进针的部位、方向、深度以及与病灶的三维关系。结果 所有低剂量图像都能用于穿刺定位,噪声略高于常规扫描图像;低剂量扫描辐射剂量低,是常规法扫描的40.25%(平均值);本研究组共节省辐射剂量1 775.5 mGy。结论 CT引导下肺穿刺活检图像不需要很高的分辨率,低剂量扫描图像能够满足穿刺定位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腰椎低剂量CT检查的临床应用和防护价值。方法 随机抽取来我科做腰椎C T检查的病人100例,均分为两组,A组和B组,每组50例。A组按常规剂量(200mAs)做腰椎螺旋容积扫描,B组用低剂量(150mAs)扫描,扫描后统计两种剂量下加权CT剂量指数(CTDIW)和腰3/4椎间盘的CT值标准差(SD),比较两种剂量下的CTDIW和噪声水平。两组图像质量均由2位高年资主治医师进行盲式阅片、评价,评判标准依据空间分辨率、噪声及伪影将图像分为好、一般、差3级。结果 低剂量扫描的mAs、CTDIW分别是常规剂量的75%、76.37%;低剂量扫描的噪声比常规剂量噪声高1.18倍,但两种剂量下的图像100%符合诊断要求,无差级图像。结论 腰椎低剂量CT扫描的图像不差,符合诊断要求,并能减少受检者的超额射线暴露,降低公众人群因辐射带来的终身癌症风险率,保护人类健康。  相似文献   
10.
减影去骨技术在头颈CT血管双期成像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比较减影去骨法与手动去骨法对头颈血管CT成像的差异,探讨减影去骨法的应用价值。方法:51例患者30例行脑动脉CTA(12例行脑静脉CTV),另外21例行头颈动脉CT成像。先测试颅底动脉达峰时间,平扫后根据达峰时间行动脉期扫描,必要时立即行静脉期扫描;动脉增强、平扫薄层图像同层相减生成动脉期三维图像,少量残余骨质辅以手动去骨,同样方法处理静脉系统。以手动去骨处理血管增强的原始图像得到动脉(和静脉)三维结构图。观察颈根动脉、颈5椎体-颅内动脉以及脑静脉的完整度,观察颅内血管分支、颅底-颈5椎体动脉的清晰度,计算动脉系统成像后处理消耗的时间,与手动去骨成像对比。结果:减影去骨法显示颈5椎体颅内动脉的完整性优于手动去骨(χ^2=27,P=0.008),前者显示脑静脉的完整度明显好于后者,但两种方法显示颈根部动脉的效果都一般;手动去骨显示颅内动脉分支的清晰度优于减影去骨法(χ^2=9,P=0.01),显示颅底-颈5椎体动脉的清晰度差异无显著意义(χ^2=5.6,P=0.06);减影去骨处理动脉系统消耗的时间明显少于手动去骨(t=-11.16,P〈0.001);总共发现有病变的患者32例,其中减影去骨法对颅底血管狭窄和动脉瘤显示立体效果更好。结论:减影去骨法可显示血管全貌,对病变立体定位更好,但是脑部小血管亮度欠佳,对患者固定要求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