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观察颈椎体次全切除并后纵韧带切除减压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中期治疗效果.方法:51例颈椎病患者,病变累及2节段者45例,3个节段者6例.经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及后纵韧带切除减压,取自体髂骨或钛网支撑植骨结合钛板内固定.根据JOA评分判定脊髓功能恢复程度及改善率,分别摄术前、术后3天、3个月、6个月、12个月和末次随访颈椎正侧位X线片,测量颈椎曲度并以Cobb角测量融合节段的前凸(或后凸).结果:随访60~92个月,平均72个月,植骨于术后3~6个月骨性愈合,术后颈椎生理曲度维持良好,无内固定并发症,手术有效率100%,优良率88.2%;JOA评分术前(9.5±1.6)分,术后(15.1±1.2)分(P<0.01);颈椎曲度术前15.1-±3.3,术后18.4±3.1(P<0.01);Cobb角术前(4.8±1.9).,术后(25.2±3.0)°(P<0.01).结论:颈椎体次全切除并后纵韧带切除是一种切实有效的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式,具有良好的恢复、维持颈椎生理曲度和植骨融合率高的优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颈椎MC融合器结合前路短节段钢板固定手术治疗4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颈椎MC融合器结合前路短节段钢板固定手术治疗4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28例,分析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前、术后1、6、12个月及末次随访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及颈椎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定临床疗效,并测量颈椎前凸角(Cobb角)、椎间隙高度;根据Bazaz吞咽功能评分量表评价患者吞咽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其中有27例获得随访,1例失访。术后6、12个月及末次随访颈肩部VAS评分均较术前有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6、12个月及末次随访颈肩部JOA评分、ODI、颈椎Cobb角及椎间隙高度均较术前有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有5例出现短暂性吞咽困难,4例声音嘶哑,3例脑脊液漏,4例有1个间隙未融合,1例伤口感染。结论颈椎MC融合器结合前路短节段钢板固定手术治疗4节段颈椎病能够减少术中创伤,改善神经功能,减少术后吞咽困难,恢复颈椎前凸,是一种效果良好的新方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减压植骨结合锁定钛板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取髂骨植骨或钛网植骨结合前路锁定钛板内固定术治疗118例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根据术前、术后即刻及术后随访颈椎标准X线片,测量融合节段Cobb角、融合节段椎体前缘高度(HAB)及后缘高度(HPB)并评估植骨融合情况;JOA标准评价神经功能情况。结果:随访6-32个月,平均19个月;3例出现钛网轻度沉陷,所有病例无内固定断裂、松动,末次随访骨融合率为100%;JOA评分,术前与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比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优良率为86.2%;术后Cobb角、HAB及HPB值与术前比较有明显改善,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随访与术后即刻上述指标值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颈椎前路减压植骨结合锁定板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减压彻底,有效的矫正了颈椎畸形并达到坚固骨融合、重建稳定的目的,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单侧侧块钉棒内固定治疗伴有颈椎后凸畸形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 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6年6月23例伴有颈椎后凸畸形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其中男性11例,女性12例,年龄55~72岁,平均65岁,均行颈椎单侧侧块内固定配合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分别于术后3 d,1年复查颈椎X 线片、MRI,观测颈椎曲度变化;术后1年行JOA 评分统计,计算功能改善率。 结果 23例患者均在全麻下行颈椎侧块内固定配合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平均随访时间15.4个月(13~22个月)。手术时间为50~80 min,平均为65 min。术中出血为50~200 mL,平均为120 mL。术前JOA 评分为5~10 分,平均为7.5±2.0分,术后1年复查,患者JOA评分为10~16分,平均为13.3±2.1分,均较术前评分明显提高。术前颈椎Cobb角为-21~-29°,平均为-26.1±2.3°,术后3 d X片显示Cobb角为-6.5±2.9°,较术前好转,患者束带感明显缓解,术后1年复查X片显示Cobb角为-7.2±2.6°,较术前明显好转。 结论 颈椎单侧侧块内固定配合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能改善颈椎生理曲度,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新一代零切迹内固定系统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06月至2015年06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采用新一代零切迹内固定系统行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患者共29例, 植入新一代零切迹内固定系统共33枚.通过手术时间及手术出血量、术后吞咽困难程度、颈椎Cobb角、视觉模拟评分、JOA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等指标评估手术效果.结果29例患者随访时间12~24个月, 平均 (14.48±3.51) 个月, 随访期间没有出现患者失访或数据丢失情况, 手术时间平均为 (84.59±12.14) min, 平均出血量 (19.76±6.53) m L, 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发生吞咽困难, 术后颈椎中立位Cobb角均比术前增大 (P<0.05) , 术后末次随访视觉模拟评分均比术前明显降低 (P<0.05) , JOA评分均比术前升高 (P<0.05) , 颈椎功能障碍指数均比术前降低 (P<0.05) .结论 新一代零切迹内固定系统应用于脊髓型颈椎病, 短期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后路半椎体切除加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儿童先天性脊柱侧凸的临床疗效。方法:以后路半椎体切除加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半椎体畸形所致先天性脊柱侧凸儿童15例,均为完全分节性半椎体畸形。其中2例行凸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其余均行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后随访,摄脊柱正侧位X线片,比较手术前后冠状面Cobb角及后凸角度矫正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12~25个月,平均17个月。脊柱冠状面平均Cobb角由术前47.5°矫正至16.1°,矢状面平均后凸角由术前31°矫正至12.7°。末次随访矫正效果无丢失。所有患者均未出现神经损伤、感染等并发症,内固定无松动。结论:后路半椎体切除加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半椎体畸形所致先天性脊柱侧凸安全、有效,矫正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跳跃性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四节段颈椎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1年11月至2015年11月采用颈椎前路跳跃性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的四节段颈椎病患者病例17例,以JOA评分评估患者的脊髓神经功能改善情况,根据患者术前、术后及随访所拍摄的颈椎X线片测量手术融合节段的Cobb角,并观察手术并发症情况.结果:患者术后随访12~36个月,平均18.6个月.神经功能JOA评分由术前的8.2±0.4(6~11)改善为术后12个月随访时的13.6±0.5(9~1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颈椎融合节段Cobb角由术前的12.4±1.5度(-3~22度)恢复至术后12个月随访时的17.5±1.6度(7~25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的植骨均获得良好融合,无内固定失败及假关节形成,无严重手术并发症发生.结论:前路跳跃性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四节段颈椎病手术安全效果良好,并可较好的改善颈椎矢状面生理前凸曲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后路半椎体切除并360°松解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半椎体所致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4年1月1日~2011年12月31日施行后路半椎体切除并360°松解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的24例先天性脊柱侧后凸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侧凸Cobb角48.50°±10.32°(40°~82°),伴后凸畸形12例,后凸Cobb角27.20°±4.76°(13° ~38°).均行后路一期半椎体切除并360°松解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术后1周及随访时复查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每3月随访1次.结果 术后侧凸Cobb角为12.90°±5.64°(5°~18°),矫正率为73.4%;12例伴后凸畸形者后凸Cobb角为8.70°±3.12°(6°~15°),矫正率为68.1%;术后随访6~36月,平均14.6个月,末次随访侧凸Cobb角为16.30°±6.23(6° ~22°),最终矫正率为66.4%,后凸Cobb角为11.30°土7.21(8°~21°),最终矫正率为58.5%;术后植骨融合部位骨痂形成良好,无感染、内固定器械断裂等并发症.结论 后路一期半椎体切除并360°松解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后凸可直接去除致畸因素并起到良好的矫形效果.  相似文献   

9.
Sun W  Zhang JG  Qiu GX  Li SG 《中华医学杂志》2010,90(43):3068-3071
目的 探讨软骨发育不全所致脊柱畸形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软骨发育不全所致脊柱畸形6例,男3例,女3例;年龄12~36岁,平均年龄18.5岁.均表现为胸腰段后凸畸形伴腰椎管狭窄,其中,4例患者合并神经系统症状.均行后路截骨矫形、椎管减压术.所有病例术前、术后和随访时拍摄站立位全脊柱X线,测量矢状面局部后凸Cobb角;通过复习病例,记录围手术期并发症;通过JOA评分评价术前术后神经系统症状的改善情况.结果 全部病例随访5~24个月,平均10.2个月.手术时间160~460 min,平均320 min.术中出血量400~3000 ml,平均1300 ml.固定融合节段5~10节,平均8节.矢状面局部后凸Cobb角由术前平均53.3°矫正至13.3°,矫正率75.0%;4例合并神经系统损伤的患者术前JOA平均4.5分,随访时平均8.5分.结论 对于软骨发育不全所致胸腰段脊柱后凸和腰椎管狭窄,后路截骨矫形、椎管减压术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椎弓根螺钉个体化置钉内固定术治疗柔韧型颈椎后凸畸形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3月至2011年7月对21例柔韧型颈椎后凸畸形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术前均采用日本骨科协会( JOA)评分系统判定神经功能,颈椎功能残障指数量表(NDI)评价颈肩轴性疼痛,Borden法测量颈椎曲度,CT经椎弓根水平及轴线矢状位二维成像,个体化设计螺钉的进钉点和方向,行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椎弓根螺钉个体化置钉内固定手术治疗。结果共置入椎弓根螺钉168枚,准确率93.5%(157/168),Borden法颈椎曲度术后(术后1周为6.7±2.47和末次随访6.6±2.8)与术前(-14.7±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JOA及NDI评分术后1周为(12.4±2.5)和(14.2±5.6)分、末次随访为(14.3±4.7)和(11.3±4.7)分,均高于术前的(9.4±3.5)和(18.7±9.2)分(F值分别为5.26和5.61,均P<0.01)。结论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可恢复颈椎生理前凸和重建颈椎的稳定性,有效改善神经症状,降低颈肩部轴性疼痛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颈前路减压Zephir钢板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颈前路减压Zephir钢板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疗效及价值. 方法 采用颈前路减压,自体或钛笼植骨联合Zephir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56例.按照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OA)评分标准评定患者术前术后神经功能状态. 结果 随访时间12-48个月,平均20.2个月.术前JOA评分平均(7.13±1.21)分,术后12个月时JOA评分平均(12.82±1.11)分,术前术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植骨全部融合,无钢板断裂和螺钉松动及其他并发症. 结论 颈前路减压Zephir钢板内固定术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变安全、有效的方法 .  相似文献   

12.
宋杰  赵勇  许圣犬 《农垦医学》2010,32(5):439-441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颈前路的手术治疗方法及疗效分析。方法:对15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自体髂骨植入结合颈前路带锁钢板固定术。术后随访观察颈椎X线片、自我感觉、临床功能评价、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15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2个月(平均10个月)。手术后恢复满意,患者生活基本自理。神经功能改善依据JOA评定标准,优12例,良3例;JOA评分由术前(9.52±1.22)分上升至术后的(14.83±1.25)分。结论:应用自体髂骨植入颈前路带锁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具有支撑稳定手术椎体节段和诱导成骨的优点,术后颈椎即时稳定性好,椎间融合率高。  相似文献   

13.
蔡文涛  沈宁江  林明侠 《海南医学》2014,(11):1594-1596
目的评估颈椎后路单开门微型钛板固定椎板成形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2年9月在我科行颈椎后路单开门微型钛板固定椎板成形术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43例,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JOA评分改善率、术后轴性症状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同时在随访的影像资料上测量术后脊髓后移距离、颈椎曲度指数改变及丢失程度、术后椎管扩大率及椎板开门角度。结果平均手术时间(107.1±16.3)min,术中平均出血量(200.0±28.7)ml,椎板开门角度为(48.0±3.1)°。术后椎管扩大率为(69.7±13.5)%;颈椎曲度指数较术前明显减少(P〈0.01),丢失程度为(3.4±2.7)%;平均脊髓后移距离为(3.1±0.7)mm;术后JOA评分较术前明显增加(P〈0.01)。JOA评分改善率与脊髓后移距离无明显相关性(r=0.161,P=0.301)。结论颈椎后路单开门微型钛板固定椎板成形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操作简单,安全可靠,可避免开门后再关门;并可获得手术后即刻的稳定性,减少术后颈椎曲度的丢失和后凸畸形的发生率,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明显,是一种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讨论颈椎后路单开门微型钛板固定术在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应用及其近期随访结果。方法:自2010年3月~2012年3月在我院行颈椎后单开门微型钛板固定术并获得完整随访病例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42例,手术开门减压节段均为C3-C7,术中将预弯成"Z"形的6孔微型钛板两端分别固定于开门后的椎板和门轴侧侧块上,用以取代传统的丝线悬吊固定法。通过影像学及临床表现观察所有病例的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者据均未出现术中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患者术后随访6~12个月,平均9个月,影像学检查显示内固定牢固,未见钛板及钛钉脱落、移位、椎板折弯塌陷及再关门现象。术后JOA评分较术前明显提高;术前平均为8.9(7~11)分,术后平均为13.2(8~16)分;患者在接受手术后JOA平均改善率为53.72%(14.9%-81.6%);手术后6个月的JOA平均改善率为54.25%(17.94%~84.75%)。术后颈椎轴性症状(AS)的评价;术后6个月AS平均改善率65.4%(24.8%~86.0%)。结论:颈椎后路单开门微型钛板固定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疗效确切,操作简便,神经功能及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恢复及改善,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应用DISCOVER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行DISCOVER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的12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并分析患者术前和术后神经功能状态JOA评分和颈椎总活动度(ROM),进行早期疗效评估。结果所有患者随访6个月,术后临床症状和体征明显改善或消失,JOA评分由术前的(6.79±3.62)分提高到末次随访的(15.84±0.89)分(P〈0.05);ROM术前为(51.3±14.2)°,术后末次随访为(49.9±13.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照Odom评定标准,末次随访时,优9例,良2例,可1例,优良率91.7%。结论应用DISCOVER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早期疗效良好,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6.
脊髓型颈椎病前路手术治疗的初步临床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潘显明  邓少林  黄欣  权毅  屈波 《四川医学》2009,30(5):691-693
目的观察在甲基强的松龙保护下颈椎前路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28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实施颈椎前路间隙减压自体髂骨植骨、开槽减压钛网植入与cage植入钢板内固定术,28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2个月。结果采用JOA评分评定临床效果,JOA评分13~16分,平均13.2分,其中优24例,良4例。椎间植膏、在3~5个月内融合,无骨不连及假关节形成。结论甲基强的松龙在术中与术后能够很好地保护脊髓功能;颈椎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临床疗效满意,是较好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采用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重度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方法 采用颈椎前路脊髓减压取髂骨植骨钢板螺钉内固定合并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脊髓减压钢板螺钉内固定的术式治疗重度脊髓型颈椎病80例.手术疗效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学会标准评分.结果 术后随访12~24个月,术后平均提高4~7分,65例患者四肢麻木消失,束带感基本消失.结论 Ⅰ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重度脊髓型颈椎病,解除了来自前后方对脊髓的压迫,彻底减压,脊髓血供可得到提高和改善,有利于脊髓神经功能恢复,而且患者治疗周期短,疗效可靠,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脊髓钳夹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2007年6月-2009年12月之间,采用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27例脊髓钳夹型颈椎病患者,经过8月-2年的随访时间,对患者术前和术后的JOA评分、影像学表现进行比较.结果:24例患者获得随访,患者术前JOA评分为(6.81±2.27)分,术后JOA评分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