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4 毫秒
1.
超声诊断小儿肠旋转不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超声诊断小儿肠旋转不良的可行性。方法:14例肠旋转不良患儿,术前12例得到超声诊断并经手术证实。结果:14例肠旋转不良患儿中,12例肠系膜上静脉(SMV)与肠系膜上动脉(SMA)位置关系异常。10例SMV位于SMA左侧,(其中2例出现“漩涡征”),2例SMV位于SMA前方。2例SMV与SMA位置正常(SMV位于SMA右侧),所有患儿均经手术治疗并证实。结论:超声检查肠系膜上血管的位置关系对诊断肠旋转不良有重要价值。发现SMV位于SMA左侧或前方,可诊断肠旋转不良,出现“漩涡征”则可诊断肠旋转不良合并肠扭转。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超声诊断小儿肠旋转不良的可行性。方法 :14例肠旋转不良患儿 ,术前 12例得到超声诊断并经手术证实。结果 :14例肠旋转不良患儿中 ,12例肠系膜上静脉 (SMV)与肠系膜上动脉 (SMA)位置关系异常。 10例SMV位于SMA左侧 ,(其中 2例出现“漩涡征”)。 2例SMV位于SMA前方。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肠旋转不良合并肠扭转的超声表现和诊断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临床确诊肠扭转患者的超声图像等资料。结果:7例超声检查均清晰显示肠系膜上静脉(SMV)和肠系膜上动脉(SMA),6例SMV位于SMA左侧(换位征),1例SMV位于SMA前方(前/后位置异常);7例病例中6例显示"漩涡征"。结论:超声图像发现SMV和SMA的换位征和前/后位置异常以及漩涡征可以诊断肠扭转。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三维能量多普勒超声(3-DPDS)技术评价孕中晚期胎儿肠系膜上动脉(SMA)和肠系膜上静脉(SMV)的可行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三维容积探头采集100名正常孕中晚期胎儿(22+0~24+6周50例、30+0~32+6周50例)的腹部3-DPDS血流图像,分析SMA和SMV的三维超声形态特征,同时回顾性比较分析4例中肠扭转胎儿(26+3~32+1周)的临床及影像数据。结果: 3-DPDS对健康组SMA和SMV的显像成功率均为93%(93/100),中肠扭转组中SMA和SMV的显像成功分别为4例和3例。健康组中SMV主干均位于SMA主干右侧与之平行,3例肠旋转不良致中肠扭转的胎儿可显示特征性的SMV缠绕SMA的空间关系。结论: 3-DPDS可以直观地显示中孕期胎儿SMA与SMV的空间位置关系,对中肠扭转的诊断和预后判断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超声在肠旋转不良及肠扭转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手术证实先天性肠旋转不良惠儿的超声检查资料,并与其他影像学检查相对比。结果本组术前超声显示肠系膜血管关系异常7例,诊断肠旋转不良5例,超声发现漩涡征,诊断肠扭转2例。结论术前超声检查是诊断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的有效方法,超声检测肠系膜上血管的关系及位置对诊断肠旋转不良有重要价值,一旦探测到漩涡征即可提示肠扭转,通过早期诊断、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可以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超声在肠旋转不良及肠扭转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手术证实先天性肠旋转不良患儿的超声检查资料,并与其他影像学检查相对比。结果本组术前超声显示肠系膜血管关系异常7例,诊断肠旋转不良5例,超声发现漩涡征,诊断肠扭转2例。结论术前超声检查是诊断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的有效方法,超声检测肠系膜上血管的关系及位置对诊断肠旋转不良有重要价值,一旦探测到漩涡征即可提示肠扭转,通过早期诊断、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可以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7.
超声与CT对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锁仁静  李亮  吴梦琦  沈琪  胡俊 《安徽医学》2010,31(11):1324-1325
目的探讨超声与CT诊断对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30例手术证实为先天性肠旋转不良患儿的CT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结果 30例患儿术前行CT检查,诊断肠旋转不良合并肠扭转18例,肠系膜血管位置异常7例,5例误诊为肠套叠。30例患儿术前行彩超检查,诊断肠旋转不良22例,肠系膜血管位置异常7例,1例漏诊。结论超声和CT均可诊断肠旋转不良,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超声诊断在先天性肠旋转不良合并中肠扭转患儿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上消化道梗阻手术患儿163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术前超声检查结果及X线造影检测结果,并将超声检查结果与消化道造影检查结果对比分析,使用统计软件进行卡方分析.结果 在肠旋转不良的检测中,超声诊断的敏感度为90.00%,特异度为90.70%,准确率为90.18%,假阴性率为10.00%,假阳性率为9.30%,超声检查与手术结果具有相当满意的一致程度(Kappa=0.762);在肠旋转不良合并中肠扭转患儿检测中,超声诊断敏感度为93.83%,特异性为94.87%,准确率为94.17%,假阴性率为6.17%,假阳性率为5.13%;超声检查与手术结果具有相当满意的一致程度(Kappa=0.870);超声检查在先天性肠旋转不良合并中肠扭转患儿中的确诊率明显高于X线造影检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怀疑肠旋转不良合并中肠扭转患儿,术前通过超声和X线造影检查均可进行诊断,而超声检查对于先天性肠旋转不良合并中肠扭转患儿具有更高的诊断价值,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超声在临床上对诊断小儿肠旋转不良并中肠扭转的应用和诊断意义.方法:分析该院六年来入院接受治疗的30例小儿肠旋不良并中肠扭转患者的超声诊断图像.结果:在30例患者中,在手术前,有22例患者被诊断出肠旋转不良并中肠扭转,均出现典型或非典型旋涡,在手术中均被证实.其中11例伴有肠壁增厚、肠腔积液,,6例肠系膜上静脉扩张,3例部分肠断坏死,1例合并空肠狭窄,1例出现腹腔囊性肿块.结论:超声可根据SMV与SMA的位置关系及有无旋涡判断是否存在小儿肠旋转不良并中肠扭转,是患儿的早期诊断的重要依据,对及时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胡春梅  隋秀芳  何年安  赵志宏  李喆 《安徽医学》2015,36(11):1432-1433
患者男性,24岁,反复蛋白尿,血尿7年,以“左肾静脉胡桃夹综合征”入住我院肾内科。患者平素健康状况一般,消瘦,自诉胃炎10余年,发现胃溃疡4年。入院次日晨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胆汁样液体,给予抑酸护胃治疗后,症状不能缓解。查视患者:痛苦貌,中上腹及脐周压痛阳性,听诊肠鸣音稍活跃。急诊行腹部立位平片及彩超检查,腹部立位平片未见明显肠梗阻及消化道穿孔征象。彩超显示:上腹部偏右腹主动脉前方探及范围约45 mm ×36 mm 不均质回声包块,边界清,中心回声增强,周围呈低回声,彩色多普勒显示包块外层为肠系膜上静脉(superior mesenteric vein,SMV),内层为肠系膜上动脉(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SMA)(见图1~3)。探头由 SMA 的根部至其终末端连续横切面的观察过程中,显示外围的肠管、肠系膜、SMV 绕着 SMA 的长轴顺时针旋转呈“漩涡征”。超声提示:右上腹不均质回声包块,考虑肠旋转不良合并肠扭转可能。后行腹部增强 CT 示急性肠扭转。遂转入急诊外科行急诊手术。术中见消化道先天旋转发育不良,盲肠位于肝下,阑尾细长扭曲、约10 cm,小肠肠系膜根部发育不良、狭窄、约5 cm,全小肠自系膜根部扭转1080°,肠管呈绛紫色。予以旋转复位后肠管颜色恢复正常、蠕动可。温盐水冲洗腹腔后将小肠系膜呈扇形固定于后腹膜。手术顺利,证实为先天性肠旋转不良合并肠扭转。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CDUS)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0月—2021年10月成武县人民医院收治的44例超声科检查疑似DVT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实施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CDUS检查。观察两种检查方式下DVT分布情况,以DSA检查为金标准,分析CDUS诊断DVT的价值及其与DSA检查的一致性。结果:DSA共检出血栓41条,DCUS共检出40条;CDUS诊断DVT的敏感度为97.56%(40/41),特异度为66.67%(2/3),阳性预测值为97.56%(40/41),准确度为95.45%(42/44),阴性预测值为66.67%(2/3);CDUS检查DVT结果与DSA检查的一致性尚可(kappa值=0.642,P=0.000)。结论:CDUS诊断DVT具有较高的准确度、敏感度,可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的临床特点,诊断和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1979年~2006年收治的68例先天性肠旋转不良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的临床表现随年龄而异,大多数发生在新生儿期,且以男性为多。主要临床表现为肠梗阻,本组全部采用Ladd抯手术附带阑尾切除术,合并其它畸形12例,占17.6%.治愈60例(88.2%),死亡8例(11.8%)。结论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主要依据病史和X线影像学检查,漏诊和误诊的主要原因是认识不足,早期准确诊断和手术治疗将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3.
新生儿肠旋转不良合并中肠扭转的超声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超声对新生儿肠旋转不良合并中肠扭转(Midgut volvulus in intestinal malrotation,MVIM)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1例术前超声明确诊断并经手术证实的MVIM新生儿的临床及超声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超声均发现肠系膜根部肠系膜上静脉围绕肠系膜上动脉顺时针旋转形成的"漩涡征",旋转度数为270°~720°,诊断符合率为100%。结论超声诊断新生儿MVIM特异性强,准确率高,应作为术前确诊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color Doppler ultrasound,CDUS)在肾移植术后移植肾动脉狭窄(transplant renal artery stenosis,TRAS)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6年12月本中心287例肾移植术后患者的CDUS参数,统计分析非TRAS患者CDUS参数的正常范围,明确CDUS诊断的阈值。2017年1—9月采用该CDUS阈值对69例肾移植术后患者进行TRAS筛查。在CDUS检查后1个月内,所有患者均进行移植肾磁共振血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检查,最终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确诊,计算新的超声诊断标准的准确率。结果:移植肾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peak systolic velocity,PSV)>250 cm/s作为诊断TRAS的CDUS阈值,其灵敏度为83.3%,特异度为96.8%。移植肾动脉PSV和叶间动脉PSV比值>10作为诊断TRAS阈值的灵敏度为83.3%,特异度为98.4%。叶间动脉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RI)诊断TRAS的灵敏度为33.3%,特异度为98.4%。结论:结合临床表现提出CDUS筛查TRAS标准:①临床表现为不明原因的血清肌酐升高或难治性高血压,诊断TRAS的CDUS阈值为移植肾动脉PSV >250 cm/s和移植肾动脉PSV/叶间动脉PSV>10;②有临床表现的肾移植患者满足任一CDUS阈值可疑诊TRAS;③无临床表现肾移植患者同时满足两个CDUS参数阈值则疑诊TRAS,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肾移植术后随访中有助于早期TRAS的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小儿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的影像表现,以提高本病的确诊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经手术证实的小儿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的影像资料。结果消化道造影可见十二指肠与空肠上段位置异常11例,其中十二指肠呈螺旋型下降5例,十二指肠水平段梗阻4例,十二指肠空肠曲位于脊椎右侧2例,钡剂灌肠回盲部位置异常12例。超声检查肠系膜上动静脉关系异常11例,呈漩涡征改变8例。结论十二指肠、空肠上段、回盲部位置异常及漩涡征是小儿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的特征性影像表现,可作为小儿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X线检查对先天性肠旋转不良伴中肠扭转的诊断价值,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X线诊断水平。方法对2004年~2009年收治并手术证实的26例先天性肠旋转不良并中肠扭转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腹部立位片:26例中22例表现为十二指肠不全梗阻征象;(2)钡餐检查:胃及十二指肠近段不同程度扩张,十二指肠降段或水平段呈不完全梗阻,可见十二指肠与上段空肠于右中腹部呈螺旋状下行(18例),呈多弧形迂曲向下行走(6例),该段肠管局部纤细,不重叠。十二指肠水平段明显梗阻,钡剂滞留于梗阻末端呈鸟嘴状(2例);(3)钡灌肠检查:共14例在钡餐检查后又行钡灌肠检查,回盲部位于右上腹6例,左中腹5例,左上腹3例;(4)手术所见:24例十二指肠及空肠上端环绕肠系膜上动脉顺时针方向旋转并有腹膜带粘连压迫该段肠管,旋转角度最大1080°,最小180°,以360~720°居多。结论 X线检查尤其是钡餐检查显示十二指肠与上部空回肠狭窄并呈螺旋状或迂曲多弧形向下走行是诊断先天性肠旋转不良并中肠扭转的典型征象,因此,胃肠造影检查是诊断先天性肠旋转不良并中肠扭转的首选方法,对临床早诊断、早治疗、改善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螺旋CT对小儿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螺旋CT对小儿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的诊断价值.方法 2003年5月至2009年6月间,对经螺旋CT检查及手术病理证实的23例小儿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的CT表现和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3例均经CT明确诊断并手术证实,其中16例可见肠系膜根部漩涡征或同心圆征,18例可见十二指肠呈"Z"字走行或呈鹰嘴样改变,13例有肠系膜上动脉、静脉换位征或垂直排列,23例右下腹未见正常回盲部及结肠.结论 小儿先天性肠旋转不良螺旋CT检查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8.
急性肠缺血的MSCT诊断价值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评价MSCT对急性肠缺血(AMI)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5例AMI患者的平扫、动脉期、门静脉期和MSCT肠系膜血管成像(MSCTA)图像,描述AMI的肠系膜血管及其相关病变MSCT的表现特点.结果 5个病例中,1例肠系膜血管显示正常.肠系膜上动脉(SMA)梗塞2例,其中1例断面图像表现为SMA起始端以远血管腔内无对比剂充盈,MSCTA示SMA起始端以远未显影;另1例断面图像SMA未见明显异常,MSCTA显示SMA近端局限性狭窄,血管壁明显增厚.肠系膜上静脉梗塞(SMV)2例,其中1例SMV完全闭塞,管腔内无对比剂充盈,MSCTA示SMV和门静脉均未显影;另1例SMV内见充盈缺损影,MSCTA示SMV内见条状低密度影.5例均见小肠病变肠管壁明显增厚、肿胀,肠管积液扩张及腹水,2例见肠系膜水肿,2例并肠壁积气.结论 MSCT能准确显示AMI的肠系膜血管及相关病变情况,是AMI的理想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超声对新生儿肠旋转不良合并中肠扭转(Midgut volvulus in intestinal malrotation,MVIM)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11例术前超声明确诊断并经手术证实的MVIM新生儿的临床及超声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超声均发现肠系膜根部肠系膜上静脉围绕肠系膜上动脉顺时针旋转形成的“漩涡征”,旋转度数为270.~720°,诊断符合率为100%.结论 超声诊断新生儿MVIM特异性强,准确率高,应作为术前确诊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在诊断小肠扭转中的价值。方法搜集行全腹CT增强扫描且经手术证实的小肠扭转患者9例,采用容积再现(VR)血管生长技术(AV)行肠系膜上动脉(SMA)、肠系膜上静脉(SMV)成像,分析其在小肠扭转中的表现。结果 9例小肠扭转患者中,6例全组小肠扭转,AV重建显示SMA左侧的空肠动脉呈螺旋状或圆弧形向右侧旋转,分支远段位于右侧,SMV及分支与同名动脉伴行;3例部分性空肠扭转显示上端局部空肠动脉分支由SMA左侧呈圆弧形向右旋转,SMV及分支未能明显显示异常。小肠扭转诊断准确率100%(9/9)。结论 MSCTA能根据空、回肠动脉的走行、分布等,为快速、准确诊断小肠扭转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