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4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1篇
综合类   30篇
预防医学   2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影像存档与传输系统(PACS)和放射学信息系统(RIS)在放射科医生日常工作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运用PACS实现了常规X线、CR、CT、MRI等医学影像存储、传输,医生通过PACS影像工作站对图像进行调阅、测量、缩放、调窗和数据测量等后处理,并可根据需要拷贝图像,依据影像所见在RIS内修改诊断模板生成、打印诊断报告.结果经过2年多的工作实践,我科医生已熟练掌握了PACS/RIS的一般应用方法,运用该系统实现了无胶片阅片,诊断质量得到提高,诊断报告生成速度加快,患者的侯诊时间明显缩短.完成日常医疗工作的同时,科研、教学工作也得到明显加强.结论运用PACS/RIS明显提高了放射科医生的工作效率,为患者赢得宝贵的就诊时间.  相似文献   
2.
双期动态增强CT扫描对肝内占位病变的临床研究(摘要)研究生言伟强导师李常茂(昆明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CT室,昆明650101)关键词肝肿瘤,动态CT扫描,时间密度曲线,对比增强中图分类号R81442用双期动态增强CT扫描技术对53例肝内占位病变的定...  相似文献   
3.
肝肿瘤的双期动态CT诊断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双期动态CT对肝肿瘤诊断的价值。方法:48例肝肿瘤患者平扫发现并定位病灶后,用压力注射器以3ml/s速度从肘静脉经17号塑料套管针注入造影剂60ml,开始注射后14s行双期动态CT,同层共扫7次。结果:本方法对原发肝癌、肝血管瘤和肝转移癌的定性诊断准确性分别为95.7%、100%和80%,均明显高于普通增强CT(P<0.05)。原发肝癌的典型表现是动脉期病灶内结节状、片状强化,并可见肿瘤血管影,强化部分在静脉期迅速呈低密度影;肝血管瘤的特征性表现为动脉期病灶边缘结节状强化,密度类似于主动脉或肝动脉,静脉期强化结节逐渐向病灶中央扩展;肝转移癌的主要表现为动、静脉期病灶边缘环状强化,中央部分无明显强化,静脉期还可见到“牛眼征”。结论:双期动态CT能获取肝肿瘤的特征性表现,可作为肝脏肿瘤常规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4.
肾与脊柱位置关系的影像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肾在腹膜后与脊柱的影像学位置关系,为临床定位诊断与治疗提供影像解剖学依据.方法:用CT和MRI技术对无明显泌尿系病征或畸形者400例作腹部双肾区(800侧)扫描,在断面图像上测量肾(取肾盂中心点)与脊柱的位置关系,并行男女分组对比研究.结果:肾盂中心点91.0%位于脊柱前缘的后方,9.0%位于前方;左右两侧肾盂中心点至脊柱前缘的冠状面距离男性分别为(1.37±0.78)cm和(1.56±0.84)cm;女性分别为(1.89±0.86)cm和(2.03±0.94)cm.左右两肾后缘至腹横筋膜间直线距平均值男性分别为(1.19±0.71)cm和(1.01±0.58)cm;女性分别为(0.41±0.37)cm和(0.36±0.33)cm.腹壁脂肪厚度平均男性为(1.22±0.55)cm,女性为(1.94±0.74)cm.以上测量男女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肾与脊柱的位置关系存在男女差异,不仅对腹部微创手术的解剖定位具有意义,更影响传统X线侧位片对泌尿系结石的诊断概念.  相似文献   
5.
PACS/RIS在放射科医生日常工作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影像存档与传输系统(PACS)和放射学信息系统(RIS)在放射科医生日常工作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运用PACS实现了常规X线、CR、CT、MRI等医学影像存储、传输,医生通过PACS影像工作站对图像进行调阅、测量、缩放、调窗和数据测量等后处理,并可根据需要拷贝图像,依据影像所见在RIs内修改诊断模板生成、打印诊断报告。结果 经过2年多的工作实践,我科医生已熟练掌握了PACS/RIS的一般应用方法,运用该系统实现了无胶片阅片,诊断质量得到提高,诊断报告生成速度加快,患者的侯诊时间明显缩短。完成日常医疗工作的同时,科研、教学工作也得到明显加强。结论 运用PACS/RIS明显提高了放射科医生的工作效率,为患者赢得宝贵的就诊时间。  相似文献   
6.
急性肠缺血的MSCT诊断价值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评价MSCT对急性肠缺血(AMI)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5例AMI患者的平扫、动脉期、门静脉期和MSCT肠系膜血管成像(MSCTA)图像,描述AMI的肠系膜血管及其相关病变MSCT的表现特点.结果 5个病例中,1例肠系膜血管显示正常.肠系膜上动脉(SMA)梗塞2例,其中1例断面图像表现为SMA起始端以远血管腔内无对比剂充盈,MSCTA示SMA起始端以远未显影;另1例断面图像SMA未见明显异常,MSCTA显示SMA近端局限性狭窄,血管壁明显增厚.肠系膜上静脉梗塞(SMV)2例,其中1例SMV完全闭塞,管腔内无对比剂充盈,MSCTA示SMV和门静脉均未显影;另1例SMV内见充盈缺损影,MSCTA示SMV内见条状低密度影.5例均见小肠病变肠管壁明显增厚、肿胀,肠管积液扩张及腹水,2例见肠系膜水肿,2例并肠壁积气.结论 MSCT能准确显示AMI的肠系膜血管及相关病变情况,是AMI的理想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7.
MSCTA对肝癌经导管动脉内化疗栓塞插管操作的指导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对肝癌经导管动脉内化疗栓塞(TACE)插管操作的指导价值.资料与方法 对临床确诊的80例肝癌患者分别行MS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对比分析:肝癌供血血管的起源、走行、形态、变异以及寄生供血、腹腔动脉与腹主动脉的夹角;比较MSCTA与DSA的符合情况,分析MSCTA对TACE插管操作的指导价值.结果 MSCTA中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再现技术(VRT)对肝癌规则性供血情况下二级肝动脉的显示率分别为97.5%、95%.MIP和VRT对三级肝动脉的显示率分别为96.25%、75%.MSCTA与DSA对二级肝动脉显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三级肝动脉的显示率,MIP与DSA图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RT与DS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SCTA显示寄生动脉加支,肝动脉变异18例;DSA显示寄生动脉24支,显示肝动脉变异21例;MSCTA发现肝癌寄生动脉和肝动脉解剖变异的阳性率分别为83.3%和85.7%.MSCTA和DSA在发现寄生动脉和肝动脉解剖变异概率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SCTA显示腹主动脉和腹腔干动脉在矢状面夹角狭窄4例,横断面极度左偏3例;MSCTA显示情况与DSA吻合.结论 MSCTA与DSA比较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它能全方位详尽清晰地显示肝动脉分支的起源、走行、形态;检出肝癌变异供血动脉及肝外寄生供血动脉,显示腹腔干动脉与腹主动脉的夹角,对指导TACE术中插管操作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MR脑血管成像在脑静脉窦血栓(CVST)形成的诊断和疗效评价中的作用. 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影像中心自2001年8月至2007年1月期间收治的12例CVST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所有病例均作常规SE序列和2D-TOF静脉成像(MRV),10例患者做DSA,8例患者做3D-TOF动脉成像(MRA).比较不同成像方法对CVST病变的显示情况. 结果 12例患者共显示34个CVST.SE序列显示9例17个,表现为静脉窦正常流空信号消失,出现异常信号.MRV显示11例32个,表现为正常静脉窦高信号消失或其内充盈缺损.DSA显示10例30个.MRA显示2例(2/8)脑动脉血管减少.MRV显示的病变静脉窦数日明显高于SE序列,病变检出的阳性率为93.3%(相对DSA).MRV示6例经导管内注药溶柃治疗后随访的患者大部分病变静脉窦恢复正常高信号,溶栓前MRA所示脑动脉血管减少的2例患者则显示动脉血管明显增多. 结论 MR脑血管成像在CVST的诊断和疗效评价中能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静脉窦性脑梗塞影像诊断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静脉窦性脑梗塞病例。结果 5例静脉窦性脑梗塞显示同侧横窦血栓;合并上矢状窦血栓的9例静脉窦性梗塞位置变化较大,病变范围广泛。梗塞与动脉性梗塞发生按动脉走行分布不同,常伴出血,MRA显示梗塞区供血动脉无异常,CTV或MRV显示静脉窦狭窄、血流信号缺损。结论静脉窦性脑梗塞影像表现具有特征性,有助于静脉窦栓塞诊断;与动脉性脑梗塞鉴别,对于临床治疗方案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MRI在脑静脉窦血栓(cerebralvenoussinusthrombosis,CVST)合并脑实质损害的诊断和评价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深圳医院2003年5月-2010年8月期间收治的38例CVST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资料。全部病例经临床资料及随访证实,所有病例均作常规MRI的T1WI、T2WI序列及MRV.MRV采用三维对比增强法,分析、探讨脑静脉窦血栓合并脑实质损害的MRI表现。结果本组38例经MRI及MRV检查均提示颅内静脉窦血栓存在,14例患者并发脑实质损害,其中脑梗塞9例,脑出血5例。结论MRI可显示脑静脉窦血栓直接征象.同时能较好的显示脑梗塞、脑出血、脑水肿等并发症,综合应用常规T。wI、’r2wI序列及MRV可无创诊断CVST,同时为CVST的病情评估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